收藏 分销(赏)

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_龚松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309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_龚松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_龚松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_龚松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2 月Feb.202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 40 卷第 1 期Vol.40No.1doi:10.3969/jissn.1672-0598.2023.01.012*收稿日期:2022-03-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规划项目(18BSH023)“新时代社会组织融入社会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作者简介:龚松柏(1973),湖南新化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新时代乡村

2、振兴问题研究。陈昱充(1997),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本文引用格式:龚松柏,陈昱充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1):144151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龚松柏,陈昱充(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611130)摘要: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驻村干部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在脱贫攻坚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发展阶段,这一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由于工作任务的变化,这一制度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对

3、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拔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这一制度在新发展阶段应对新任务上的主要不足,并提出了完善这一制度的基本路径。关键词:新发展阶段;驻村第一书记;选拔机制;工作机制;考核机制中图分类号:D4226;D2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23)01-0144-08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驻村干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探索与试验,逐步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化,2015 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

4、这一文件,党中央向所有贫困村都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来开展扶贫工作、解决农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完成。在新发展阶段,我党农村工作的重心正式转向了乡村振兴,但这并不表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结束,相反,中共中央明确表示,这支队伍将继续留在农村。2021 年 5 月 1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 2015 年的通知 相比,第一书记在工作职责方面有了新的要求,这说明第一书记这支队伍在新发展阶段将发挥新的作用,相应地,这一制度本身也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完善。441第 1 期龚松柏,陈昱充: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

5、径探析一、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制度运行机制及实践成效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总的来讲是一种嵌入式的乡村基层治理制度,是将上级组织力量直接嵌入乡村基层社会,发挥上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资源优势,改善乡村的基层治理。这一制度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在实践中,对于提升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组织能力、带领贫困村摆脱贫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制度运行: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嵌入是两事物衔接之意,卡尔波兰尼在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中用以形容社会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将其引用并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之中。国内关于嵌入的研究也颇为丰硕,涉及自然与社会科

6、学多个领域。在有关乡村治理的研究中,主要用于描述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如贺雪峰和仝志辉提出:“村庄秩序的生成具有二元性,一是村庄内生,二是行政嵌入”1。中国的迅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城市带来了强大的人口虹吸效益,使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由此导致村庄内部无法产生优秀领导力,需要自上而下的外部力量嵌入,干预和引导村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对此,我国许多学者有过深入的研究,在相关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乡村研究学者徐勇提出的政党下乡理论。他认为,执政党的权力、组织、人事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向乡村社会不断延伸和渗透之后,能将高度分散的社会迅速整合为高度组织化的政治社会2。政党下乡能够发挥党

7、领导的政治优势,此外还能带来政策、资源、教育、文艺下乡,从而实现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多重整合3。故而,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政党下乡,并不断探索政党下乡的有效形式,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正是在这种探索中产生的一个重要制度成果。通过这一制度,国家政权、政党力量有效嵌入了乡村治理,这些力量在发挥政治引领、推动贫困治理、发展农村经济、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制度探索的一个重要制度成果,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能够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离不开一套规范的、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在选派环节,通过严格的程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选。国家对于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派人选有明确的要求,要求下派担任第一书

8、记的人选必须是政治素质过硬、身体素质良好、服务意愿强烈的优秀党员干部,其中主要是各个机关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选派的基本程序是先由各省委组织部牵头下发文件通知,县(区、市)党委组织部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部署,各有关单位按照全省名额分配情况,通过自愿申请与组织推荐结合的方式,选出人选,同级党委组织部审核后正式派出。下派年限为 13 年不等,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赣闽粤革命老区、边疆与民族地区以及灾后重建地区进行全脱产驻村帮扶,各派出单位直接与第一书记所驻村对接,且对该村负责。其次,在履职环节,主要采取直接参与形式与资源搭建形式参与村庄建设。直接参与

9、形式,是指第一书记通过直接参与党务工作,帮助基层党组织分担村中“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和支部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性工作,严格监督日常党组织工作的落实,履行建强村党组织职责,同时直接入户走访贫困户,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扶贫政策,身体力行一对一帮扶,履行为民办事服务职责。另一种方式为资源搭建,是指第一书记对资源的整合带动,第一书记作为企业事业单位干部,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往往拥有比村支两委成员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作为中间人,联系企业或单位捐款捐物、销售农产品或是来村投资,履行扶贫职责。无论是直接参与形式还是资源搭建形式,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形式。54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第 40 卷最后,在考核环节,以“两个结合”全面考评其任职表现。即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考核中,要做到派出单位的考察与所在单位的意见相结合、将履职期间的年度考核与任职到期的期满考核相结合。驻村第一书记任职期限一般为 13 年,在任职期间与期满之后,都会对其进行考核。考核主要由派出单位同县(市、区、旗)党委组织部进行,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和提拔任用、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考核方式也有利于促进第一书记认真履职,帮助贫困村庄短期内迅速改变面貌。(二)实践成效:基层党建与驻村帮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基层党建和驻村帮扶两个方面。首先是基层党建方面,驻村第一书

11、记发挥了建强乡村基层党组织、改变部分乡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状况的重大作用,是基层党建的“组织员”。第一书记作为机关干部,一般都有较高的学识,作为上级选派干部,对党建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能够调动每一位党员的干事动力,在思想政治引领上、激发党员创新活力上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在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上,第一书记作为下派干部不会受到村内各种社会关系的牵绊,可以将基层党员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具有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行动的整体,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树立党组织的威信和党员队伍的良好形象。其次是在驻村帮扶方面,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了为民服务、精准帮扶的重要作用,是精准扶贫的“领航员”。驻村第一书记通过驻村详细了解

12、掌握建档立卡家庭的致贫原因、家应经济收入、家庭人员组成,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上级政府扶贫办、民政、经管站等部门交流对接,全面掌握农民比较关心的扶贫政策,指导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工作,并搭建就业与创业的平台,协助各项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可以说,在脱贫攻坚中,驻村第一书记是上下级组织的重要连接点,既帮助贫困村民准确地理解政府的扶贫政策,使贫困村民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自身情况采取行动;又将农村的真实情况准确地反映给上级政府,使国家在制定脱贫政策上更加精准。同时,驻村第一书记还是内外的重要连接点,第一书记作为上级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干部,往往拥有较多的社会

13、资源,在准确掌握各村内部的人力以及自然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引入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增加贫困乡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例如,引进公司来村发展,解决村内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利用互联网直播带货,挖掘贫困地区特色产品,解决滞销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另外,驻村第一书记往往还是移风易俗的推进者。很多乡村的贫困,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素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陈规陋习,改变这些陈规陋习往往是其脱贫的一个重要条件,本地的村支两委受制于本地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这方面往往很难有所作为,而驻村第一书记由于其较高的素质,再加上没有本地各种关系的制约,往往能够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推进者。驻村第

14、一书记制度全面推行以来,很多贫困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以往的软弱涣散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党员干部的形象也明显提升,同时也正是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领航作用,贫困乡村的扶贫真正做到了“六个精准”,使全国的脱贫攻坚得以如期完成。二、新发展阶段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主要任务变化在新发展阶段,驻村第一书记依然重任在肩,但随着党在农村工作重心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641第 1 期龚松柏,陈昱充: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一)由参与扶贫向推进富民转变2020 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中国已全面建

15、成小康社会,由此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正式开启,党的农村工作开始了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虽然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要设立一个 5 年的过渡期,以保证脱贫工作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但总体来讲,党的农村工作重心已经开始转向乡村振兴,由此,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也就有了第一个重要变化,这就是由重点参与扶贫向重点推进强村富民转变。在 2021 年 5 月发布的 意见 中,相关表述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将其中推动精准扶贫的表述改为了强村富民。意见 指出,驻村第一书记要重点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

16、农村高质量发展4。(二)由链接资源向着力造血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5 所以“输血”并非长久之计,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根本。不过,不可否认,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链接资源“输血”往往是很多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一形式在短期内也确实非常有效。但在乡村振兴时代,简单利用各种资源强力输血的方式不一定有效。因为,和决胜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则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绝不是几年时间的“决胜”就能迅速完成的,所以,工作的思路也就必须进行转

17、变,由强力输血向着力造血转变。也就是说,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重心,应该转向着力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能。真正为所驻村庄制订长期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所驻乡村的特色资源,为其探寻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组织和培养本土的优秀人才,真正提升乡村自身的发展能力,使乡村最终能够摆脱对外界力量的依赖,能够完全依靠自身发展起来。(三)由移风易俗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推进移风易俗往往是驻村第一书记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因为移风易俗不仅关乎乡风文明水平的提升,而且直接关乎脱贫攻坚的成败,很多村庄的贫困都与其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应该说,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大部分贫困村庄的陈规陋习都得到了

18、改变,移风易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基本完成移风易俗之后,下一步就是要“重点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乡村的善治水平,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6。这实际上对驻村第一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第一书记们要建强基层党组织,改变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带领基层党员在树立新风新俗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且要求驻村第一书记能够将乡村的各种力量联合团结起来,建立各种新型的经济与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局面,并在与乡村其他组织和个人协同治理中,探寻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三、当前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存在的主要不足对照新发展阶段的任务变化

19、,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74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0 卷(一)驻村第一书记的人才选派针对性不够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派,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村庄的需要,对人选进行科学搭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制度的效能。就当前而言,脱贫村处于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关键在于做好过渡期的有效衔接,这类乡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人选最好是以前参加过扶贫工作或涉农部门的党员干部。而普通村庄则处于乡村振兴的起步期,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涉农部门人才与企业经营性人才的结合,这样的人才一般应该是在政府机关的涉农部门、农业类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国有企业单位,所以,总

20、的来说,第一书记的派出单位应以涉农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为主。但从实际选派的人员来看,当前并非如此,目前的选派还是相对随意。在政府机关派出的第一书记中,涉农部门并没有占很大的比例,而且在实践中这些部门派出的第一书记也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例如,从 2021 年河南省表彰的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及单位情况来看,在全省 17 个市的 120 个单位中,仅有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杞县与尉氏县、洛阳市栾川县、焦作市马村区、信阳市平桥区 6 个地区的涉农单位以及 2 个省直农业单位获得了表彰6。可见,当前涉农部门派出的优秀干部并不多。另外,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实际上需要大量的经营性人才,这方面应该说企业部门有明显的

21、优势,当前,私营企业很少派出第一书记,国有企业派出的第一书记实际上也不多,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真正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另外,当前第一书记选派中也很少真正从村庄的类型出发,没有在派出第一书记前真正做过深入的调查,更没有对第一书记进行相应的培训,故而第一书记选派的针对性明显不够。(二)驻村第一书记的基本工作机制不完全符合新发展阶段的需要从强村富民、强力造血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当前第一书记基本工作机制并不完全符合新发展阶段的需要。当前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总体来说还是延续脱贫攻坚时代的思路,还是与村支两委合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利用所在单位资源和自身人脉,推进各种社会资源下乡,以此来加大

22、乡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投资、利用扶贫资金关照脱贫户以防止返贫。这样的工作机制在短期内没有问题,但从长远角度看,并不利于乡村自身造血机制的构建,并不利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很难真正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首先,乡村自身造血机制的构建需要更多培育乡村的本土人才,其中主要是农业专业技术性人才和经营性人才。由于很多下乡驻村第一书记并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也没有涉农部门工作的经历,所以他们并不擅长这类人才的培育。大多数第一书记还是习惯于进行一般性的资源链接,这种一般的资源链接虽然短期内有效,但没有内部相关人才的合理承接,容易形成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一旦驻村第一书记撤离,资源停止输入,这些村庄就无法继续

23、发展。其次,强村富民的关键在于发掘利用乡村的特色资源,这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需要驻村第一书记帮助村民深度挖掘,使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变成强村富民的资产,但以往着眼于完善基础设施和帮助特殊农户的工作机制,对这些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够充分。最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需要治理思路的改变和治理技术的更新。从治理思路的改变来看,关键是要形成基层政府、村支两委和社会力量的合力。驻村第一书记在其中的作用,在于如何促成这种合力的形成。这就要求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起到重大作用,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乡村社会力量的作用,但当前驻村第一书记尚未将如何发挥乡

24、村内部社会力量的作用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治理技术的更新来看,关键是要充分运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手段,要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其841第 1 期龚松柏,陈昱充: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中的重点,但当前驻村第一书记对数字乡村的建设仍然重视不够。(三)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考核制度尚待完善从新发展阶段的任务来看,当前驻村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驻村第一书记任职年限过短。根据 2015 年的通知,第一书记的任职年限为 13 年,根据2021 年的 意见,第一书记任职年限为不少于 2 年。应该说,意见 的规定充分考虑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问题,但实际执行中,有可能出现绝

25、大多数第一书记只任职 2 年的情况,而对于乡村振兴这种长期性任务来说,2 年实际上是明显不够的。其次,从当前第一书记的考核机制来看,第一书记的考核仍然是延续以前的方式,主要采取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第一书记对所驻乡村进行更长远的规划,因为长远的规划极有可能在任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效果。最后,从考核方式来看,主要还是采取述职报告、座谈汇报等方式,深入的民意调查、市场前景分析等手段用得过少。四、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完善路径针对当前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在应对新任务上的各种不足,笔者认为,在新发展阶段,这一制度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一)完善第一书记的选派机制,真正做到精准选派

26、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是这一制度发挥有效性的首要条件,而要做到精准选派,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高度重视派出人选的涉农工作经历和企业工作经历。根据前文的分析,当前乡村需要的第一书记最好是懂农业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性人才。懂农业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好有涉农工作经历,经营性人才则最好在企业单位选拔。当然,考虑到私营企业较少派出第一书记,所以最好从国企中选拔。2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派。谁最适合担任村庄的第一书记,应该建立在对所驻村庄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为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村庄对第一书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脱贫村,重点在于防止返贫,第一书记最好对反贫困有深入的认识,或者

27、有扶贫的相关工作经验。对于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最好有很强的组织建设能力;对于乡风民俗独特、具有特色文化的乡村,第一书记最好有较强的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运作能力。这种乡村的特色,很多都需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这种调研,派出单位要做,拟任第一书记人选更要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精准选派。3对第一书记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第一书记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在进入新发展阶段,任务较以前更加复杂,对第一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第一书记本身的任职年限有限,不能都采取边干边学的形式,应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农业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乡村经济经营与运作能力,让他们

28、在就任后能够迅速发挥作用。这方面,可以由相关农业科研院所和部分国有企业联合组建相关培训机构,让每一个即将出任第一书记的人选先参加一定时间的相关培训,由此使第一书记的知识和能力更具针对性。94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0 卷(二)激发内生产力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主要任务也转向了通过造血使乡村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改进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种转变也就要求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相应地转变,这种转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要把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乡村的本土人才,主要可分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类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应该主要是职业农民,第一书记应该和基

29、层政府通力合作,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不仅要对职业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而且要帮助构建职业农民发展的有效通道,让职业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经营管理类人才,主要是通过建立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来培育。当前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而第一书记则主要是派往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这些第一书记应该帮助相对落后的村庄学习发达地区乡村的经验,让这类经济组织在落后地区乡村迅速成长起来。然后通过这类组织培育一批懂农业农村又善于经营的人才,最终激发这些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2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建设良好结合,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根

30、本上讲是党组织引领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三治之中,法治主要靠基层政府,自治与德治实际上则都与社会组织的建设高度相关。这就要求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建强基层党组织,而且要引导和帮助建设乡村社会组织。事实上,经过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绝大多数乡村都出现了一些有能力、爱家乡的人才,这些人才有的住在家乡,是一些在家的能人,有的长期在外地工作,但对家乡有极深的感情,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人是新时代的乡贤。这些人才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往往喜欢组建一些新的社会组织,这类社会组织如何建设,第一书记应该高度重视,要认真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新型乡村社会组织的关系,最终使基层政府、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新型社

31、会组织形成合力,由此真正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3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对于发展乡村经济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都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驻村第一书记较相对落后地区的村支两委成员一般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第一书记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所驻乡村推进数字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乡村的信息员,以此不断提高乡村生产效率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三)适当延长任职期限,建立更加多元的考核机制不同于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一书记的很多工作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展现出成效,所以新发展阶段驻村第一书记的考核管理机制也应该适当地调整。首先,应该适当延长驻村第一书记的任职期限。当前

32、制度规定的驻村第一书记任职期限是 2 年以上,但为了防止绝大多数第一书记只任职 2 年的情况,可以考虑改为任职期限 2 年以上,一般不少于 3年。或者采用弹性机制,在 2 年专职任职期满之后,鼓励第一书记继续以兼职的方式担任所驻村庄的相关管理工作,从而鼓励第一书记制订更加长远的村庄振兴规划。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考虑到第一书记很多举措的长期性,在任职期内可能不会显现出应有的成效,如果只是简单的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可能影响第一书记进行长远规划的积极性,故而在考核上,应该在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之外,再加上后续考核。也就是在任职期满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对第一书记的很多举措进行后期观察,对于后期村

33、庄经济有明显的发展,村庄治理现代化有明显的进展,且这些进步与当时驻村第一书记的举措有明显关联时,可以作为后期评优评先以及职务晋升的依据。另外,在051第 1 期龚松柏,陈昱充:新发展阶段我国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完善路径探析考核形式上,也要多元化,除了述职报告、座谈汇报等传统形式之外,还应该进行深入的民意调查和市场分析等,以便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地反映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成绩。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治理领域经长期探索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成果,这一制度曾在中国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当然,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完善和发展往往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新发展阶

34、段,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这一制度本身也应该做出必要的变化。相信,对选拔机制、工作机制、考核机制等进行必要的完善和发展之后,这一制度也必将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 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J 中国社会科学,2002(3):124134 2 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 J 学术月刊,2007(8):2 3 徐勇国家化、农民性与乡村整合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173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 J 农村工作通讯,2021(10):46 5 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

35、及其丰富内涵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29133 6 关于对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的公示 EB/OL(20210604)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henangovcnOn the Path of Perfecting the First Secretary System in Village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n ChinaGONG Song-bai,CHEN Yu-chong(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36、and Economics,Chengdu 611130,China)Abstract:The system of the first secretary in the village is a system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continuouslyimprov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the system of cadres in the village This system has played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

37、he new development stage,this system will continue to exist Dueto the changes in work tasks,this system has to be improv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of the selection mechanism,working mechanism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the first secretary in the village,this paper draws out the main deficiencies of this system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to deal with new tasksand proposes the basic improvement path of this systemKey words:new development stage;first secretary in the village;selection mechanism;working mecha-nism;assessment mechanism(责任编校:杨睿)1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