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逻辑_黄子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251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逻辑_黄子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逻辑_黄子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逻辑_黄子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1 月 辽 宁 警 察 学 院 学 报 Jan.2023 第 1 期(总第 137 期)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COLLEGE No.1(Ser.No.137)121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逻辑 黄子鸿 (福建警察学院 公安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摘 要: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来培养人才,更要着眼长远形成人才培养的正确理念和格局,保证未来人才供给在理想信念等领域政治方向的正确性。高校在教学手段应用及更新方面尚存在教育策略固化、文化甄别能力欠缺以及文化自觉理念有待提升等现象。破解不

2、利因素更好地应对挑战,可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剖析高校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意涵表达,从精神底蕴的层面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同时,着眼课程思政建设并通过忠诚教育以及标准化管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通过共享共建“互联网+文化”完成道德主体的行为养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共融共通等路径,优化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文化自信应然与实然融会贯通的意涵与逻辑实践谱系。关键词: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高校;应然;实然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2096-0727(2023)01-0121-08 收稿日期:2022-11-07 作

3、者简介:黄子鸿(1984),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立项课题“公共卫生危机中在线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研究”(FJJKCG20-018)。一、引 言 当前,新兴媒体带来信息传播速度与效率几何级数的增长,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新时期高校教育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状态,密切追踪学生学习动态,更要善于把握好良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新形势下全社会各个层面涌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题材,深入剖析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过程中应有的文化底蕴,通过科学的探索与实践重塑铸魂育人教育实践层面的意涵表达与逻辑

4、架构。推进基于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教育谱系构成,是未来一段时间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实践准则。高校作为培养未来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战略基地,夯实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根基,是关乎文化生命力的问题,也是未来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新作为,更是引领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关键点。二、高校文化自信的逻辑必然 在不同时期,高校肩负思想政治与文化知识教育、保障师生身心健康、统一思想认识的多重使命,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全和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高校的教育使命天然地与社会实践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等教育知与行逻辑统一的现实操作中,一些高校在实践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层面上,容

5、易陷入重基础应用、轻理论框架,重技术操作、轻学术追求的困惑。任何一所成功的、具有发展空间和意义的大学,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整的伦理道德谱系作为内化精神力量的支撑,从而解读其学识体系和伦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122 理正当相互匹配的内生动力和道德源泉。在这种精神框架下,部分高校呈现出“文化失落”的表征,具体包括教育策略单一、文化甄别能力不足、文化自觉缺失等状况。这些状况直接指向高等教育文化自信之路迫在眉睫的优化升级诉求。(一)教育策略与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加“思政”的混合,而是有机融合,把知识的传授和理想信念的培养结合起来。当前,高等教育尚存在教育策略与文化

6、多元逻辑价值的抵牾。特殊时期的高校课程设置既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决定,也要坚定必胜的决心,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教育发展放在首位,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打好关键防疫抗疫战役、确保地区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协调疫情防控和年度重点教育工作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影响。在此工作过程中,应该全面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措施力度坚决完成教育攻坚任务,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的毕业、就业,并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落实高等教育德育的智育的基本任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服务型国家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现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教育策略比较单一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7、具体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对固化且缺乏创新,与实践中多样化的应用与挑战存在一定脱节。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总体而言校园文化尚能涵盖各项内容,但各类活动项目及竞技比赛活动形式内容单一。教育方式方法的固化落伍与青年学生向往的生动活泼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导致教育主题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教育方法方面来看,主要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多样化、复杂化的文化互动模式存在矛盾。单一的高等教育策略与多元生活文化属性之间的冲突是与社会实践相背离的。高校的文化教育完全可以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摆脱单一枯燥的样貌,实现文化特征的灵活多变与内容本质的科学正确的统一,这也是文化自信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二)文化甄别能力

8、 教育策略单一化的直接结果是教育对象的文化甄别能力不足。在互联网与自媒体乃至融媒体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高校面临着更加多元复杂的文化理念与思潮的冲击,瞬息万变的信息交互方式开启了文化与思维互动的新时代。在社会生活与认知方式不断更新变化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在应对文化传承中应该如何与时俱进,要批判什么继承什么,如何分清界限,完成文化共融共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又是文化自信、文化信仰的历史源泉。课程思政与之结合,就应该以传播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发掘传统

9、文化蕴含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启示和时代价值,同时明确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高校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为教育对象塑造的文化甄别能力,实际上是对更高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文化产品的正确识别和认同。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处于更加开放包容的新常态,高等教育需要以更加坚定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先进文化对抗非理性西方文化的侵蚀渗

10、透。“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 20 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国。”1某种程度上,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对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信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此意义上,文化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工具,我们应该展现文化软实力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青年也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塑造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在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应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子鸿: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

11、意涵与逻辑 123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有机结合,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只有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发挥文化的力量,通过思政入课堂来提高道德约束和精神人格力量,才能保证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中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理念。(三)文化自觉理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2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过程中,文化自觉引导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就主流文化进行主体认知和认同,并从理性的角度对正确的价

12、值体系加以自觉认同和赞美。在文化自觉的自我认知基础上,高等教育应将理想信念与伦理道德的理性认知、自觉承担作为高校建立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有机结合理念作为广大师生情感意志在感性和理性不同领域的认知前提。在完善文化自信意涵表达与逻辑体系的过程中,文化自觉缺失导致高校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弱化现象:一是学术追求的动力不足和学术精神的缺失。学术追求是高等教育的原动力,学术精神动力不足直接导致文化基础的缺失。学术精神是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创新、严格探索卓越文化进步的深厚积淀和源泉。目前,快速掌握基础业务的要求与长期的学术积累存在冲突,缓慢的知识增长和

13、理性的技术关注之间存在着矛盾,一些高校出现学术水平下降和片面追求技术应用的问题。高端理论缺乏日积月累的跟进,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高层次实现。二是校园文化的自我约束导致主体对文化自觉的主动性追求逐渐减弱。文化本身具有百花齐放、灵活争鸣的特点,但校园文化中强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往往使学生习惯于接受、服从和被动的文化认知模式,在保证学生和教师队伍的思想内容、原则和要求一致性的同时消解了主体对文化的能动追求。只有在主体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追求的前提下,文化自觉才能完成对文化自信的体认和提升,文化自信才具有不竭的生机和活力。三、文化自信中的高校应然逻辑底蕴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高校依然具有不

14、可变更的本质属性,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其不可回避的使命。应然,指各大院校履行其作为高校的存在而肩负的使命过程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它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各个院校的特色,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红色文化以及先进主流文化与高等教育价值认同有机结合,通过对应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厚植文化自信的价值底气。(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逻辑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诸子百家等等方方面面不可尽数的内容,其中可资学习借鉴并发扬光大的伦理道德与价值标准是现代社会构建文化自信的民族根基。2017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

1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三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以及人文精神。在以上三个方面内容中,儒家伦理思想是最本真的存在内核。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仁”为核心理念,于家庭美德而言带有温厚敦朴的伦理亲情色彩,于治国理政而言具备仁政善治的亲民底蕴,于社会伦常而言具有普适的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若将之进行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改造与传承,无疑可为现代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符合理论与实践要求的、在知行合一前提下追求完备道德人格的先进文化根源。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尤其需要一个更加明晰确切的价值准则。这个由所有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在精神领域的滥觞,是指向优秀传统文化的,尤其指向其中

16、以人为本的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追求人更高层次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合理内核。教育工作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是指向为人民服务的,如何更精准、更到位地服务人民,从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转变,是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在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应牢记这一文化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124 自信与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联络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积极培育文化情感与文化认同,践行文化自信,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道德品质与人格力量过硬的人才。(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

17、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尤其对于培养人才的各大院校而言,应当建构大学生群体的内在文化结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应有的文化生命力融入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去,从而激发主体的文化创造性,强化未来从业道路上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认可乃至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进而统一于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完成法理、情理、伦理等各方面多维度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打造一支凝心聚力、思想统一、政治坚定的人才队伍。在探寻文化的价值与生命力的道路上,居于首要地位的文化内容当属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

18、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时代价值的红色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紧密团结、逆境奋斗的长征精神,服务人民、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诸如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的涌现,丰富了蓬勃发展的红色文化的内涵。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历程中,先后涌现了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以及红船精神等,“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

19、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5 基于红色文化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价值内涵,其必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常态化的教育话语输出,固化大学生未来从业的职业认同感,帮助未来的专业人才从经典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创新性和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取应有的操守和稳定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走进课堂、走进心灵,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来正视矛盾和冲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增强“四个认同”与“四个自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三)主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符合高校发展理念和价值旨归的主流文化,应该是和先进主流文

20、化的价值目标相一致的,是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指向的文化。新时代的校园文化,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方向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学习和细化推进,实现主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价值融合,完成文化自信层面上对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目标取向、情感定位、价值底蕴等多方面的认同与践行。在高校实现先进主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价值融合,本质上就是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先进的主流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归根结底是以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为根本指向的。当前,我国社会要汇聚各方之力共同发展,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文化铸就内在精髓与

21、存在本质,将社会生活的价值系统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体系之中,以文化自信为理念支撑和精神动力,从而达成意识形态领域精神文化需求的价值体系建设。在校园文化在与主流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除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的契合点之外,还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高校应正确定位自身校园文化,寻找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厚植文化自信要求的应然价值底蕴的文化繁荣之路,为未来的建设事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滋养的动力和源泉。四、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实然逻辑 高校的实然价值运作,是指在完成“应该是什么”的价值确认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从事“是 黄子鸿: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

22、思政的意涵与逻辑 125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操作,是应然价值在现实存在的实际状态。如果界定高校的应然价值底蕴涵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主流文化这三个层面,那么其实然价值则体现在从课程建设、忠诚教育以及标准化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完成实践层面的贯彻执行。(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将文化自信的应然价值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现实向度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首先应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中的精华,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表达,使之为高等教育奠定伦理道德的基本根基。基于此,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应该设置专门宣讲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以常态化、系

23、统化的文化知识教学与培训提升道德素养。高等教育应该以红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总体框架时,丰富且独特的中国红色文化,毋庸置疑应该作为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的优质文化资源纳入课程建设体系,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强有力的实然价值理念支撑,推动高等教育文化自信教育进程。此外,在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应重塑高校的学术精神,弘扬主流文化,凸显特色校园文化正当的、合乎实然价值追求的路径选择。“大学学术文化是大学有关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内部心理环境和组织氛围。它对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

24、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者的发展水平。”6毕业生工作能力与水平的高度,与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平基本成正相关关系。对学术精神的肯定和弘扬,是理论向纵深领域推进的前提,是文化跳脱浮躁,重回理性价值框架的实然依托。(二)忠诚教育 忠诚是个体融入社会开启入职从业模式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是高等教育理念在实然运作领域的重中之重。忠诚教育既与课程建设在本质上存在着共通之处,又在实际践行中对于铸魂育人、引领信仰有着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合乎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判断的实然意义。忠诚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源于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融合方式。忠诚教育的起点,是内心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的一致,是经由一系列丰富多样

25、的教学及培训手段,将忠诚的价值内核植入高等教育体系,实现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人民群众的领导,让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恪守职责,明确价值导向的首要问题。忠诚教育的主体工作,应与课程建设的统筹安排密切联系,完成传统文化、典型楷模及事迹等先进文化与新时期校园文化的价值融合,积极打造和谐稳定的忠诚文化教育新话语体系。忠诚教育的最终指向,是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的价值追求,是通过在实践中培育坚定的信仰和理想信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目标。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深化忠诚教育,渗透忠诚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至关重要的实然价值。它致力于对大学生主体这一教育对象的价值植入和信仰养成,

26、实现了“一定的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7(三)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特殊时期启用的新型学生管理方式。特殊时期的标准化管理的宗旨与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是高度契合的,也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存在共通之处。鉴于红色文化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逻辑意涵,其必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常态化的教育话语输出,固化大学生未来从业的职业认同感,帮助未来的专业人才从经典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创新性和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取应有的操守和稳定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标准化管理要求界定标准清晰,以管理规定

27、为依据,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规范养成为要求,以协同配合为方法,以铸魂育人为目标,以教育训练、制度管理、行为养成为主要内容,通过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在标准化的在线教育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生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126 做到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以此彰显政治性、严格性、统一性的立德树人价值理念。当前高等教育需要引入标准化管理这一切实可行的载体来完成理念价值在实然领域的外化,而在这一将内生动力通过现实载体外化而至行为习惯养成的操作过程中,行为主体在现实中必须选择一条行之有效的兼顾文化自信

28、的必由之路,来克服高校“文化失落”的种种弊端,重拾校园文化的应然与实然价值归属,架构高校文化自信的逻辑谱系。五、重塑高校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在厘清“文化失落”的深层桎梏,理顺“应然”和“实然”校园文化的意涵表达和逻辑架构的过程中,高校既需要明确概念场域,也需要在实践场域中准确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提升大学文化自信的精神底气需要选择与其意涵表达和逻辑谱系相匹配的路径,即在明确文化失落具体原因的前提下,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重视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参照课程思政现实运行体系,进一步优化渗透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的策略,以更加丰富的路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动外化。(一)共建共享“

29、互联网+文化”精品课程 高校课程建设的大方向是指向带有主流文化特质的专业课程,但也不应该忽略文化与时俱进、灵活多元的特征。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三类课程,以及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如何“思政”制定了实操性极强的细则。通过互联网打通信息壁垒,使“互联网+文化”在高校精品课程的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是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要求,是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高校启动“互联网+文化”教育创新教育话语互动模式,应合理利用先进的现代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构建能跳出传统教育方式局限的共

30、享文化知识平台。“互联网+文化”精品课程建设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课程建设。具有主流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方向,一些涉及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学科,很难做到全面普及,但可以考虑在各高校内部建设专业课程共享项目体系,并通过专门的内部网站上传局域网(LAN),既保证涉密内容的安全,又帮助教育对象运用先进技术普及学习技能知识,以高度整合和实时互动的方式共建优质精品课程。二是非涉密课程建设。非涉密的普通课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进行信息传播,开启国家(省)精品课程体系、网络图书馆以及科技文献数据库的校际文化知识整合和校园互动。“互联网+文化”课程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减

31、少中间环节,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8给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逻辑谱系的准确描述搭建现实的框架结构,促使高校有望在现实课程建设领域初步凸显校园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优势和魅力,突破文化失落的瓶颈,建设多元文化新格局。(二)学生主体的道德行为养成“互联网+文化”课程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和自主学习,逐步适应和掌握新兴网络学习模式,增强吸收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学历水平比较高的群体,“互联网+文化”课程应引入道德行为评价机制内容,以帮助学生群体在习惯养成的基准上形成更高标准的道德素养。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发挥学生道德主体作

32、用,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正确支持高校文化自信逻辑的构建和完善。肯定人的合理需要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源泉和现实基础。在现实教育中,高等教育各课程平台应在加强在线课程评审和运行管理,完善在线教学保障措施,确保网络教学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考虑通过多元教育策略、规范化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将道德行为的固化、道德意识的内化、道德发展的他律性融入教育训练阶段,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分阶段完成潜意识习惯的道德行为由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最终逐步升级为道德正义的内生定型。他律-自律-自觉的培养过程,是课程思政理念下发挥主体能动性,提高文 黄子鸿:文化

33、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逻辑 127化甄别能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精神价值与道德认同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文化自信的精神追求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类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现实存在方式。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体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思政视域中的教育和培训本身应该实现对旧观念的提升和飞跃,实现道德主体对道德行为的积极追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大系统:认知、情意和行为系统。据此,理想化的教育应是依照心理结构的不同类型,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策略促进这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从

34、而帮助受教育者在自己的心理认知结构与特质中,获取更高匹配度的知识,即为文化甄别能力在实践中的生动外化。文化从属于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顶层设计范畴的存在。大学生群体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实现,体现在批判继承中实现对文化传承的积极扬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文化认同,推动建立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文化认知体系。(三)文化自觉通往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完成内在意涵表达的实践基础,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是高校文化失落的特征之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在逻辑架构上的深化和飞跃,二者的辩证统一使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反思对高等教育精神理念的追求,从学术上探索文化的觉醒,构建完整

35、的文化自信逻辑谱系,实现二者的相互认同,才能从本质上寻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符合高校发展理念和旨归的主流文化,应该是和先进主流文化的逻辑目标相一致的,是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指向的文化内涵。从学术追求的角度来看,学界一直认可高校的学术文化应该在多元的文化过程中,在激烈的求同存异的冲突中得到统一。高等教育的学术文化无疑既具有开放包容性,也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开放包容的一面往往在激烈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完成文化的交融。带有保密性的知识体系不应回避文化交流和学术竞争的方式,仍然有必要在保密范畴内展开探讨,在对抗和斗争中得到发展和进步。学术精神只有在不同文化差异之间高效而复杂的对

36、话方式的对抗与互相冲击中,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这是文化自觉过程中实现学术追求在更高形式上的辩证统一的生动外化。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9就是这样一种和谐共处相互促进又不排斥争议的状态。从高等教育精神理念追求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相较而言具有更鲜明的弘扬主旋律的特点,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校园文化中注重主体精神力量的实现,同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展现主体的人文关怀。高等教育应该通过课程思政下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培养,完成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大学生应对复杂社会思想文化的能力,把握价值观领域的主动权,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

37、和时代特色的高校价值体系,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以占领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阵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方向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学习和细化推进,实现主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内在融合。当前高等教育需要引入标准化管理这一切实可行的载体来完成理念价值在实然领域的外化,而在这一将内生动力通过现实载体外化而至行为习惯养成的操作过程中,行为主体毋庸置疑地在现实中必须选择一条行之有效的兼顾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来克服高校“文化失落”的种种弊端,重拾校园文化的应然与实然价值归属,在高校中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逻辑体系,完成文化

38、自信视角中对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目标取向、情感定位、逻辑底蕴等多方面的认同与践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政党通过文化认知、反思和对比后,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信念以及优秀文化传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生命力产生一种充满信心的尊重和坚守,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和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在未来文化交融的道路迷途中坚定着自己国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128 家文化发展的科学方向。”10高校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方向,得益于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形成的经验和优势,有着深厚的历

39、史渊源和丰富的时代烙印,是高等教育发展自信的基础。走出“文化失落”的困局,在“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应然与实然探寻的实践中选择符合高校发展的文化自信之路,既要切实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成功搭建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谱系,又要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架构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的逻辑新谱系,以之作为推进教育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尝试。参考文献:1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衰弱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8.3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40、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4陈琳,贾晓芬.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016)J.人民论坛,2016(36):122-125.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6陈何芳.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1-7.7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2.8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4.9费孝通.开创学术新风气: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17.10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

41、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责任编辑:于朗宁)The Meaning and Logic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HUANG Zihong (Department of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Fujian Police College,Fuzhou Fujian 350007,China)Abstract:Colleges a

42、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nspor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national construction.They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train talents,but also form the correct concept and pattern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a long-term perspective to ensu

43、r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olitical direction of talent supply in the fields of ideals and beliefs in the future.In the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updating of teaching mea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re are still some phenomena,such as the solid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the lack

44、of cultural discrimination ability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To solve the adverse factors and better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it starts from analyzing the express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raditional culture,red cultur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

45、ive of the deserved value and real value,and solve the problem of“what is it?”from the level of spiritual deposits;and focuses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solve the“How to do?”problem through loyalty education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finally,through sharing and build

46、ing“Internet+culture”,completes the path of behavioral cultivation of moral subjects,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and optimizes the implication and logical practice spectrum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curriculum.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cultural confiden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