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水平测度与合意性评价_杨艳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105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水平测度与合意性评价_杨艳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水平测度与合意性评价_杨艳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水平测度与合意性评价_杨艳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长江论坛 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78 期28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水平测度与合意性评价杨艳军(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经济与管理教研部,湖北武汉430024)摘要为揭示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同构的演变趋势及其经济影响,本文运用产业相似系数、区位分工指数和区位熵三大指标对都市圈的制造业产业同构水平进行了评估,并采用动态份额-偏离模型对产业同构的合意性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3 年至 2020 年间,武汉都市圈产业同构格局总体呈现从“散块状”向“伞骨状”演化的基本特征。这一演化趋势整体是合意的,但部分地区因产业结构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合意性不足或非合意,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没有将承接

2、产业转移与本地产业基础有机融合。为推动都市圈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合意化,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有必要以“都市圈产业地图”为指导,推动一般制造业由内向外有序转移,支柱产业链条向前向后有效延伸,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抱团发展,从而形成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圈层结构。关键词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同构;产业协同;合意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3980.2023.01.004文章编号10053980(2023)01002810_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3、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并明确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12。基于这一全局性的战略安排,湖北省在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全省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要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 2035_收稿日期:2022-12-05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 2021 年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武汉城市圈制

4、造业产业同构性评价及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002);2022 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研究阐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合作课题“武汉都市圈飞地经济治理机制研究”。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发展29年建设成人口规模超 3000 万、GDP 超 6 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都市圈的培育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内部各城市间产业相互融合、共同促进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从我国各都市圈现阶段的产业布局来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即“产业同构”的现象3。这种产业同构现象与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否背道而驰?是否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困扰?这既是当前学术

5、理论界集中关注的焦点理论问题,更是关乎各都市群政策选择和高质量发展前景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定量测度的分析方法揭示其内部制造业产业同质之水平和总体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的“合意性”产业同构在何种程度上对武汉都市群经济发展绩效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出了模型化的评价分析。一、有关产业同构的文献述评产业同构也称产业结构趋同,指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过不断的演化变迁,最终在行业类型、空间分布、数量占比等方面逐步缩小差别、渐趋一致的现象4。因为我国的区域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产业高度同构的问题,且与之相伴生的往往是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所以自被

6、提出以来,作为一种地缘经济现象和一般理论问题的产业同构一直都是国内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从近年来的文献看,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下述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产业同构形成机制。客观地讲,学界目前对这一问题只取得了十分有限的共识,即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区域产业同构往往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客观结果;且从国内外的区域发展实践来看,没有一个城市是完全专业化或完全多样化的,几乎所有城市的产业发展都或多或少带有协同集聚的结构性特点,同时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内部联动不足的问题567。少数更进一步的研究也仅仅是得出某些比较宽泛的结论,如认为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和区域协同发展现象一样,都是产业集聚89、区域产

7、业转移1011、地区间经济技术联系12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产业同构的根源和形成机理,迄今仍是有待进一步探明的“准黑箱”问题。第二,产业同构水平测度。目前,已有学者基于系统协同学理论,通过构建统一指标体系对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度进行测算,所采用的测算方法包括主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系数、多元回归、复合系统模型等1314。还有学者通过对不同测算方法和测算模型作出比较,分析这些方法互不相同的适用性,同时为优化建构区域产业协调度测度模型提出建议15。第三,产业同构的“合意性”评价。所谓产业同构的“合意性”评价,指的是研究者根据产业同构现象对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的具体性质(即积极或消极影响)

8、,对这一现象本身作出恰当的规范性评价和价值判断。早期的研究者由于普遍认为产业同构必然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区域的竞争力下降等严重问题1617,几乎都把产业同构视为一种“非合意”的经济现象1819。但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并非所有的产业同构都将带来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故而有必要对“合意”和“非合意”的产业同构作出区分2021。综观现有研究文献,角度各异,内容丰富,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一是方法上,现有文献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实证分析,即便是那些为数不多定量分析,也大多采用的是三次产业水

9、平的数据,从而缺乏准确性和针对性。二是研究视角上,多是对已形成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静态评判,较少关注产业同构现象的动态演变过程。三是研究对象上,分析我国大城市群产业一体化问题的多,从经济一体化角度对都市圈制造业产业同构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于这些现有的文献,本文有关武汉都市圈产业同构的测度和“合意性”评价,从下述两方面体现了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的某种改进与创新:第一,本文选取的是制造业行业水平的数据,而非三次产业水平的数据;第二,本文对产业同构的测度与“合意性”评价,都遵循了定量与定性分析长江论坛 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78 期30相结合

10、、静态与动态分析相补充的方法论原则。二、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同构水平与演化趋势分析本文依次使用三种不同方法产业相似系数方法、区域分工指数方法以及区位熵方法,对武汉都市圈内产业同构水平进行了直接和间接的定量测度。我们的分析表明,基于产业相似系数和区域分工指数的测度,有助于最终揭示出了武汉都市圈内制造业产业同构的总体演化趋势;而基于区位熵测度,又能为这一演化趋势提供进一步支持和佐证。(一)数据来源考虑到武汉都市圈内各城市相关行业数据的可获得性,本课题选取聿属制造业的 31 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进行量化分析。原始数据来源于武汉都市群内 8 个城市,即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

11、宁、潜江、仙桃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处于武汉都市群以内的天门市之所以未被纳入分析范围,是因为其统计年鉴缺乏分行业“规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数据。(二)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相似系数利用武汉都市圈制造业 31 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本文分别计算得出了 8 个相关城市 2013年和 2020 年的产业相似系数,具体如表 1 和表 2所示。从 2013 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产业相似系数可以看出,8 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同构度并不高。若选取 0.7 为相似系数值的分界标准,产业同构度较高的是孝感、咸宁、黄冈与仙桃四个城市。其中,孝感和黄冈的产业相似系数为 0.87,咸宁与黄冈的产业相似系数是 0.85,孝感与仙

12、桃的产业相似系数是 0.77,孝感与咸宁的产业相似系数是 0.73。其他四个城市之间的制造业产业相似系数均低于 0.7。特别是从武汉这个龙头城市角度看,其与周边7 市之间的产业相似系数均低于 0.5。其中,仙桃、潜江与武汉的产业相似系数仅为 0.27 和0.24,这说明 2013 年武汉都市圈的产业同构现象主要出现在周边城市之间,而周边城市与武汉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则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同构呈现“散点状”特征。表 12013 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相似系数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孝感咸宁仙桃潜江武汉10.450.360.320.300.390.270.24鄂州0.4510.590.640.450.730.2

13、90.35黄冈0.360.5910.420.870.850.670.74黄石0.320.640.4210.290.570.170.48孝感0.300.450.870.2910.730.770.79咸宁0.390.730.850.570.7310.680.58仙桃0.270.290.670.170.770.6810.61潜江0.240.350.740.480.790.580.611表 22020 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相似系数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孝感咸宁仙桃潜江武汉10.480.350.360.340.490.340.25鄂州0.4810.690.600.510.810.310.39黄冈0.350.

14、6910.390.680.830.410.52黄石0.360.600.3910.240.480.130.22孝感0.340.510.680.2410.750.820.73咸宁0.490.810.830.480.7510.560.52仙桃0.340.310.410.130.820.5610.54潜江0.250.390.520.220.730.520.541然而,这一情况到 2020 年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一,2013 年时产业同构度较高的孝感、咸宁、黄冈、仙桃四个城市,产业相似系数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孝感和黄冈的产业相似系数降幅最大,下降了 0.19;孝感与仙桃的产业相似系数降低了 0.

15、12;咸宁与黄冈的产业相似系数也降低了0.02。其二,2013 年产业同构度较低的几个城市之间,产业相似系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别是,除黄冈市以外,武汉周边诸城市与武汉市之间的产业相似系数全部上升。这意味着 2013 年至2020 年间,武汉市与周边城市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呈现不断趋同的特点,而周边城市间则逐渐趋异,产业同构呈现“伞骨状”格局。(三)武汉都市圈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本文还计算得出了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指数(见表 3)。结果表明,2013 年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行业分工格局就已经非常明显,区域分工指数均大于 1。与此同时,武汉周边除鄂州、黄石外的其他城市之间,区域分工指数值基

16、本都小于 1,特别是黄冈、咸宁、仙桃、孝感四城市之间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发展31的区域分工指数均低于 0.8,表明这些周边城市之间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差异并不大。表 32013 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孝感咸宁仙桃潜江武汉01.091.201.151.301.061.251.44鄂州1.0900.860.721.080.751.191.31黄冈1.200.860.001.080.520.560.800.86黄石1.150.721.080.001.260.871.411.22孝感1.301.080.521.260.000.710.780.72咸宁1.060.750.560.870.

17、710.000.861.05仙桃1.251.190.801.410.780.860.001.02潜江1.441.310.861.220.721.051.020.00然而,到 2020 年时,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指数则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见表 4)。一方面,周边城市与武汉市的区域分工指数虽然仍高于 1,但是相较 2013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武汉周边城市之间的区域分工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区域分工水平缓慢提高,其中黄石与其他几个城市之间的区域分工指数上升最为显著,如与孝感、仙桃、潜江的指数值均超过了 1.2,这意味着黄石的制造业与这几个城市的分工已经相对明确,产业

18、差异性逐渐增大,各方的制造业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表 42020 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孝感咸宁仙桃潜江武汉01.011.231.101.170.971.161.33鄂州1.0100.840.831.020.681.181.22黄冈1.230.840.001.170.770.691.061.01黄石1.100.831.170.001.260.981.431.45孝感1.171.020.771.260.000.680.680.76咸宁0.970.680.690.980.680.000.890.96仙桃1.161.181.061.430.680.890.000.97潜江1.

19、331.221.011.450.760.960.970.00武汉都市圈区域分工指数的上述时序变化,再次验证了本文基于相似系数测算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即:2013 年至 2020 年间,武汉都市圈产业同构的一般变化趋势是从“散点状”向“伞骨状”演化发展。(四)武汉都市圈制造业行业的区位熵分析为佐证上述基于产业相似系数和区域分工指数方法所出的基本结论,我们还进一步测算了武汉都市圈 8 个城市制造业 31 大行业 2013 与 2020 年的区位熵,并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动态比对分析。1.“纵向”动态比对分析所谓“纵向”动态比对分析,是指分别对都市圈 8 个城市 2013 年与 2020 年的区

20、位熵进行“纵向自比”,明确各城市优势产业的数量变化。这一分析表明,2013 到 2020 年,各城市优势产业的数量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态势(如表 5 所示)。按照当地优势产业数量的变化特征,可将 8 个城市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包括鄂州、黄石、咸宁、潜江在内的优势行业数量增加区域,其主要特征是原有的优势行业地位不变,与此同时一些新行业迅速崛起,集中度提升;第二类是包括武汉、仙桃在内的优势行业数量减少区域,其主要特征是优势产业数量从2013 到 2020 年明显减少;第三类是黄冈和孝感代表的优势行业结构变化区域,其主要特征是优势产业数量不变,但优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部分行业迅速崛起,部分行业丧失

21、了优势地位。2.“横向”动态比对分析“横向”动态比对分析则是指,通过对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行业区位熵的“横向互比”,明确2013 年至 2020 年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空间调整。这一分析的结果清晰表明,2013 至 2020 年间武汉都市圈产业流转的主要方向是:重化工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武汉向邻近的黄石、黄冈等梯度转移;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以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天门、仙桃、潜江、孝感、咸宁等地区转移;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在武汉地区集中。这一产业流转过程所带来的三类联动效应,是推动武

22、汉都市圈产业同构从“散点状”向“伞骨状”演变的支配性力量。一是产业转移型联动,即通过不同地区之间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承接所引起的联动效应。从 2013到 2020 年,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在通用制造业、石化、纺织等多个产业中进行着有序的转移。具体而言,武汉市 2013 时的部分优势产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长江论坛 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78 期32表52013年与2020年武汉都市圈各城市优势行业对比地区优势行业数量武汉2013烟草制品业(2.0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3),汽车制造业(1.87),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76),石

23、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5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4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45);通用设备制造业(1.27);仪器仪表制造业(1.27),专用设备制造业(1.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08)112020烟草制品业(1.84),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73),汽车制造业(1.6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4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31),仪器仪表制造业(1.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4),专用设备制造业(1.11)9鄂州2013医药制造业(3

24、.21),金属制品业(2.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4),纺织服装、服饰业(1.95),通用设备制造业(1.9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41),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33),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23),专用设备制造业(1.1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05)122020通用设备制造业(3.09),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94),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8),医药制造业(2.17),金属制品业(2.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

25、加工业(2.01),专用设备制造业(1.6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60),食品制造业(1.32),其他制造业,(1.26),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2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4)14黄冈2013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5.1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37),农副食品加工业(2.17),医药制造业(2.1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纺织业(1.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56),食品制造业(1.44),纺织服装、服饰业(1.81),

2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81),金属制品业(1.02),家具制造业(1.02)132020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6.39),家具制造业(3.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14),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3.06),医药制造业(2.87),农副食品加工业(2.14),食品制造业(1.6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46),金属制品业(1.3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26),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12),纺织业(1.07),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1.00)13黄石20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5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35),非金属矿

27、物制品业(1.9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55),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25),金属制品业(1.11),专用设备制造业(1.08)7202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9.6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3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84),其他制造业(2.6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45),通用设备制造业(1.5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37),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28),金属制品业(1.11),专用设备制造业(1.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4)11孝感2013其他制造业(5.4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28、(4.34),造纸和纸制品业(2.9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51),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5),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48),农副食品加工业(2.3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22),纺织业(2.17),食品制造业(2.12),化学纤维制造业(1.47),金属制品业(1.4),纺织服装、服饰业(1.25),家具制造业(1.07)152020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5.62),化学纤维制造业(4.47),造纸和纸制品业(3.56),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3.3),纺织业(3.1),木材加工和木、竹

29、、藤、棕、草制品业(2.56),农副食品加工业(2.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03),纺织服装、服饰业(2.0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7),家具制造业(1.43),通用设备制造业(1.16),食品制造业(1.16),其他制造业(1.08)15咸宁2013化学纤维制造业(8.96),家具制造业(6.52),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2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7),纺织业(2.26),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15),纺织服装、服饰业(1.65),其他制造业(1.44),造纸和纸制

30、品业(1.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15),金属制品业(1.15)1220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06),化学纤维制造业(4.04),仪器仪表制造业(3.3),家具制造业(3.1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94),其他制造业(2.4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1),纺织服装、服饰业(1.96),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78),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77),纺织业(1.7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3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27),医药制造业(1.15),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01)15仙桃2013纺织业(4.98),食品制造业(

31、4.75),纺织服装、服饰业(2.78),仪器仪表制造业(2.58),医药制造业(1.74),造纸和纸制品业(1.34),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3),农副食品加工业(1.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26),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26),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12)112020纺织业(6.5),食品制造业(3.92),其他制造业(2.27),纺织服装、服饰业(2.02),造纸和纸制品业(1.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86),农副食品加工业(1.65),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5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25),医药制造业(1.09)10潜江2013纺

32、织服装、服饰业(4.3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3.4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14),家具制造业(2.98),农副食品加工业(2.84),造纸和纸制品业(2.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15),纺织业(1.73),专用设备制造业(1.36)9202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7.33),家具制造业(8.84),纺织服装、服饰业(3.53),农副食品加工业(3.4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92),化学纤维制造业(1.75),纺织业(1.67),造纸和纸制品业(1.45),专用设备制造业(1.19),食品

33、制造业(1.16),医药制造业(1.14)12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发展33等,到 2020 年时优势明显下降,而与此同时这些产业在鄂州、黄石、孝感等地逐渐成长为新增主导产业。这体现在区位熵就是:2020 年,武汉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等几个产业的区位熵已降到了 0.3 以下,与此同时它们在鄂州、黄冈、黄石等地的区位熵显著上升。可见,武汉市向周边城市的梯度性产业转移,推动形成了周边城市产业结构与武汉市趋同,而周边城市产业相互趋异的基本态势。二是“双迁模型”型联动,即通过“集团总部迁往中心城市、生产基地迁往周边卫星城市”的双迁模式

34、,促使地区间形成互补与协调发展的联动效应。相对于圈内其他城市而言,武汉市在交通区位、销售市场、科技资源、人才储备等方面占据显著优势,以致于绝大多数企业近年来都纷纷选择将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落户武汉。但与此同时,随着土地和生产成本的提高,武汉市内的部分存量企业已开始选择将一些生产环节迁移到周边城市,如:武汉长飞光纤、华工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在潜江、咸宁、孝感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或中试基地;孝感市千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由汉资控股的近 1/4,312 家亿元工业企业中由汉资控股的达 50 家。这种“双迁模式”加快了各市间的产业互补与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周边地区与武汉市之间的产业同构水平

35、。三是产业链延伸型联动,即因产业链不同环节跨区域延伸而产生的联动效应。随着武汉都市圈产业的发展壮大,部分优势产业已经由纯粹加工业向前延伸至原材料、零部件等基础生产环节,抑或向后则延伸至产品销售、维护等环节。随着产业链规模的壮大,都市圈内周边城市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了产业链的延伸环节,与身处武汉市的“主链”实现配套发展。从武汉都市圈各地区位熵“横向互比”的结果可以看出,从 2013 年至 2020 年,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虽然在武汉持续保持着显著优势地位,但区位熵都略有下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这些行业在武汉周边城

36、市的区位熵逐渐上升,说明这些曾经在武汉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已陆续扩散到周边城市,并逐渐发展壮大,如:为华星光电供应发光粉末的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工厂建到了鄂州;为天马微电子和华星光电两家上游企业供货的三安光电落户葛店等。产业链在都市圈内的跨区域延伸,既壮大了产业链的整体规模,也提升了城市间的产业同构水平。源于上述三类联动效应的综合影响,武汉都市圈的产业空间演化特征表现为:武汉作为新兴产业转化器,与周边城市产业互动频繁,但周边城市因承接了武汉转移的不同类型产业,相互之间往往互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 2013 年至2020 年间,武汉都市圈周边 7 市的产业结构开始向武汉看齐,与武

37、汉市产业结构趋同,而周边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却在逐渐下降,呈现产业结构趋异态势。也就是说,本文基于行业区位熵测算与比对分析而厘清的武汉都市圈内产业流转、联动的三类模式,有力佐证了我们基于产业相似系数和区域分工指数测度分析得出的一般结论,即:2013至 2020 年,武汉都市圈内产业同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不断从“散点状”格局向“伞骨状”格局演化。三、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同构的合意性分析武汉都市圈产业同构从“散点状”向“伞骨状”演化,催生了出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产业趋同,而周边城市之间产业趋异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那么,武汉都市圈产业同构格局从“散点状”向“伞骨状”的演化,是导致了过度竞争、资源浪费

38、等负面影响?还是产生了集聚效应,提升了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武汉都市圈产业同构的合意性进行分析。(一)产业同构合意性分析模型从现有文献来看,分析产业同构合意性与否,既可以从引起产业同构的原因着手,也可以从产业同构所产生的经济结果入手。前者主要基于定性分析,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导致判断失真。为提升“合意性”判断的客观性,本课题选用第二条路径,即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法对武汉都市圈产业同构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或经济效应作出评价分析。偏离-份额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将研究区域与标准区域的经济增长进行比较,将研究区域的增长总长江论坛 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78 期34量分解为三个部

39、分:地区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该方法的一般模型结构是:(1)其中是区域 i 的区位增长分量,所表征的是:区域 i 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和产业在一定时期内都按照参照区域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应增加的产值总和。其计算公式为:(2)是区域 i 的结构偏离分量,所表征的是:区域 i 在一定时期内按照整个地区同产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计算所得的增长额,与按参照区域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计算所得的增长额之差。其计算公式为:(3)其中为整个地区 k 行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反映的是区域 i 产业结构变化对该地区产值的影响。若计算所得,说明当地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具有显著的产业结

40、构效应;若,则说明当地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为区域 i 的竞争力偏离份额,所表征的是:该区域生产总值按照实际增长率所得增长额,与按照整个地区同产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计算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其计算公式为:(4)其中表示区域 i 中 k 产业的实际增长率。反映的是该地区现有产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或劣势。若计算所得,说明当地产业竞争力强于区域平均水平;若,则说明当地产业竞争力较弱。(二)合意性评价本文以武汉都市圈所在地湖北省为参照系,选取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等7 个城市为分析对象,基于 2013 与 2020 年分行业“规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数据,分别计算了各城市的动态偏离-份额数值

41、,结果如表 6 所示。从这一计算结果可得出下述几点结论:第一,武汉都市圈经济发展整体上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但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个别城市仍具备较大上升空间。从各地区制造业经济绩效增长总量看,2013 至 2020 年,除潜江出现负增长之外,其余地区增长份额均为正,但不同地区增长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梯队:(1)武汉、鄂州、咸宁增长最快,为第一梯队,6 年间总增长率接近 40%;(2)孝感和仙桃 为 第 二 梯 队,增 长 率 为 分 别 为 16.67%和11.16%;(3)黄冈和黄石为第三梯队,增长速度相对较慢;(4)潜江为第四梯队。从各地区的总偏离分量看,武汉

42、、鄂州、孝感、咸宁四市经济的实际增长额大于地区增长分量,总偏离量分别为2165.1、241.38、60.65 和 287.17 亿元;其他三个城市的实际增长额则要小于地区增长份额,说明在过去几年中,武汉都市圈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二,武汉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对都市圈整体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产业结构趋同从“散点状”到“伞骨状”的演化整体具有合意性,但部分地区产业结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其中,武汉、鄂州、孝感、咸宁四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数,说明四个城市产业绩效的提升得益于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促进作用;黄冈、黄石、仙桃、潜江四市的结构偏离分量为

43、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产业绩效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仍不合理或新增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竞争优势。表 62013 年-2020 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结果地区地区增长分量(RS)结构偏离分量(PS)竞争力偏离分量(DS)总偏离分量经济绩效增长率武汉1634.771496.84668.252165.1040.4%鄂州147.3722.51218.87241.3837.15%黄冈198.50-0.16-196.42-196.580.14%黄石245.69-121.50-46.42-167.914.46%孝感329.7277.76-17.1160.6516.67%咸宁196

44、.9869.36217.81287.1734.61%仙桃136.99-9.36-19.09-28.4511.16%潜江113.39-6.93-189.71-196.64-10.34%合计3003.421528.52636.182164.72第三,武汉都市圈产业总体上具有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发展35但周边城市大部分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不足。其中,武汉、鄂州和咸宁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表明这三个城市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后,主要产业和部门竞争力较强;孝感、黄石、黄冈、仙桃、潜江等五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分量为负,说明各自的重要产业和部门竞争力不明显,产业整体不具有竞争力优势。(三)部分城

45、市制造业存在“非合意性”产业同构的原因分析产业同构合意性分析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并没有阻碍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总体上属于合意性趋同。通过各地分行业资产利润率的横向对比(见表 7)可以发现:武汉都市圈制造业的资产利润率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6 个行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 个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或略低于全国水平。这进一步佐证了,武汉都市圈内迄今出现的产业同构现象并未对整体产业效率造成负面影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同构整体合意并不意味着这一同构模式能对圈内所有城市的产业发展都产生合意效果。实际上,不同地区之间在产业同构的合意性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46、部分地区产业结构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意性效果较小,如孝感和黄冈;部分地区的产业同构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非合意性,如黄石、仙桃和潜江。从以上几个地区的资本利润率可以发现,导致非合意性产业同构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表 72020年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主要行业资本利润率对比行业武汉 鄂州 黄冈 黄石 孝感 咸宁 仙桃 潜江 平均 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0.09 0.10 0.050.060.130.140.110.140.110.07食品制造业 0.09 0.04 0.110.010.100.210.140.120.120.1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0.11 0.00 0.170.07-0.19

47、0.28-0.02 0.260.100.13烟草制品业 0.190.190.09纺织业0.07 0.20 0.030.000.140.110.150.090.110.06纺织服装、服饰业0.09 0.27 0.070.040.190.230.130.160.170.08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0.35 0.28 0.010.020.220.080.080.040.300.12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07 0.13 0.060.080.050.100.190.080.110.09家具制造业 0.07 0.12 0.120.020.150.060.040.100.08造纸和纸

48、制品业0.11 0.01-0.02 0.030.110.020.030.050.050.05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0.07 0.21 0.050.040.090.170.160.310.160.08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0.020.070.100.180.250.030.110.130.0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0.06 0.00 0.000.120.080.250.100.0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06 0.39 0.050.080.050.120.040.070.120.05医药制造业 0.08 0.27 0.090.070.130.130.210.050.150.09

49、化学纤维制造业0.010.040.070.350.120.0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0.10 0.10 0.020.110.110.130.130.050.110.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10 0.21 0.130.200.110.180.040.090.150.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02 0.12 0.090.050.010.090.070.070.0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05 0.39 0.060.010.060.130.210.060.140.04金属制品业 0.07 0.19 0.020.060.030.090.140.280.130.06通用设备制造业0.04 0.20

50、0.050.030.100.100.040.380.130.06专用设备制造业0.04 0.14 0.080.060.040.050.110.160.100.06汽车制造业 0.09 0.20 0.05-0.03 0.040.080.080.090.080.0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0.01 0.17 0.020.050.090.060.080.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0.06 0.04 0.060.000.070.060.030.110.060.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1 0.04 0.030.000.060.140.060.100.060.05仪器仪表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