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代前半期沈从文自我塑造考论_罗帅.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073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代前半期沈从文自我塑造考论_罗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代前半期沈从文自我塑造考论_罗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代前半期沈从文自我塑造考论_罗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2月第36卷 第1期Feb.2023Vol.36 No.1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念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沈从文自我塑造考论罗帅(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有关沈从文“乡下人”身份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但大都带有本质化的色彩,而其产生过程、意义流变以及在文学场域中的特殊意味等生成性特征,则有进一步梳理和考释的必要。沈从文的“乡下人”意识诞生于京海文学场域的挫折体验,并在否定外界赋予自身的“天才作家”标签、反思新文学的“趣味化”倾

2、向、积极参与“京海论争”等文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明晰,表现为“自嘲到自觉”的曲折过程,进而建构为独特的“乡下人”文学身份。沈从文有选择地突出“乡下人”的自然、雄强、野性、努力、呆气等特征,并以之自况,处处显露与城市知识阶层的不同,使其成为自我的文学招牌。沈从文进一步从“乡下人”气质中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并拔高为文化观念,既彰显了文学个性,也流露出面对城市学院派的自我优越感,体现出他进入文学史经典序列的潜在意愿。关键词:“乡下人”;天才作家;趣味化;自我塑造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23)01002711“乡下人”是沈从文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及持续关

3、注的热点,迄今取得的成果,集中在沈从文这一身份认同背后诸多二元对立观念的阐释,如对城市文明的反思,对乡土文化的赞美,对苗族身份的体认,以及其与湘楚精神的关联。这些研究奠定了人们理解沈从文的基础,也留下需继续阐释的空间。笔者对既有研究的不满足,基于以下几个问题。一,“乡下人”的内涵,其实是随着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阐述而日益生成并丰满的,但目前研究多将“乡下人”视为一个自然生成的固定概念,没有看到沈从文的着意建构,因而对这一身份认同的内在“弹性”及动态建构过程注意较少。二,既有研究多所采取的“城乡”或“苗汉”二元框架,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家心态的复杂性。三,“乡下人”概念建构与沈从文文学实践的互动

4、关系,在从王晓明到姜涛等学者那里已得到相当的关注,但他们或重点解读小说,或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很少涉及沈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活动,尤其是直接体现沈从文观念和思想成长的批评与论争,未被纳入视野。针对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将从沈从文的文学活动切入,还原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其“乡下人”意识形成的具体语境,重探“乡下人”概念的涵意,梳理“乡下人”与沈从文另一身份认同之“文学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阐发两种身份认同背后可能隐含的自我塑造意味及其文化理想。所谓30年代前半期,只是集中考察的重点时段,具体论述或有所溢出。一、标签如何诞生:从“天才作家”到“乡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沈从文都自称“乡下人”,

5、不同场合的指向各有侧重,暗示了不同的心境和诉收稿日期:2022-09-25作者简介:罗帅(1993),男,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晚清小说研究、沈从文研究和废名研究。参见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参见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文学评论 1986年第6期。参见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和城里人的理想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 1988年第3期;姜涛: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第四章、第五章第三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Doi:10.16061

6、/46-1076/c.2023.01.00427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求。1925 年 10 月在 扪虱 中,沈从文首次以“乡下人”身份,指谬燕京大学于成泽诗歌 恍惚地 中的“绿洲”意象:“绿洲照我乡下人解释,是河中生草的沙堆子。峦与岫是用到山冈绵延的地方。似乎这里是个虱。”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生活经验,讥讽学生套用书本知识,这份自信,也许与不久前得到的“天才”评价有关。扪虱 发表前5个月,北大教授林宰平在评论沈从文作品 遥夜 时,误以为作者是北京的大学生:上面所抄的这一段文章,我是做不出来的,是我不认识的一个天才青年休芸芸君遥夜中的一节。芸芸君听说是

7、个学生,这一种学生生活,经他很曲折的深刻的传写出来,遥夜全文俱佳实在能够感动人。沈从文则竭力申辩自己与“天才”和学生生活有云泥之别,强调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无钱无机会的漂泊者。初到北京,沈从文确曾苦于谋生,半工半读和卖报修鞋的计划都无法实现,报考大学也多次失利,投稿大都石沉大海,经梁启超推荐就职于香山慈幼院,却因无学历而遭到绅士和学生们的歧视,白丁 和 棉鞋 等作品,就是这种对屈辱感的记录。惟其如此,林宰平这一偶然的“误解”所给予他的鼓舞,不难想象,客观上唤醒了他对书写乡村记忆的信心。回应林文后,沈从文开始写作 画家师兄 怯步者笔记 等第一人称乡土作品。而徐志摩对 市集 的赞赏,则进一步让沈从文认

8、识到乡土作品对都市读者的吸引力,由此逐步调整创作重心。可以说,沈从文在林、徐等人的启发下,从以往经历中发现了“乡下”这一独特经验的文学价值。1926年后,沈从文接连出版 蜜柑 鸭子 入伍后 等乡土作品集,出版商的广告则大力渲染其自学成才的经历、乡土题材的魅力及其细腻的文笔,“天才”几乎成为他的标签。1928年,沈从文来到上海,独自负担母亲和妹妹的生活,拼命写作,产量和效率都高得惊人,3月的 蜜柑 和7、8月的 阿丽思中国游记 广告都反复鼓吹作者的“天才”;读者和评论家只要谈到沈从文,多半也离不开“天才多产”标签,比如徐行就惊异于他的“高产”和“天才”,署名“台生”的评论者指出,沈的“天才多产”

9、已经名扬文坛,苏雪林也把沈从文成名的第一原因归纳为“作品产量丰富迅速”。“天才多产作家”俨然成了彼时沈从文的商业招牌,以至于钱锺书后来在小说 猫 中忍不住讽刺了这位“高产”的“天才”作家。沈从文配合市场需求而创作乡土小说,尽管赢得了“天才”之名,也获得了高校教职,却并未获得经济自由,在一干洋学生出身的城市绅士群中仍然自惭形秽,焦虑和自卑如影随形。得益于胡适的帮助,沈从文破格进入吴淞中国公学教书,1930年8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收入有了相对的保障,根据校档记载,月薪均为170元,待遇并不低。但他还是需要向中国公学预支月薪,并托胡适推荐出版作品,才能渡过难关,而与胡适、陈西滢等教授每月的 3005

10、00 元相比,薪资也有明显差距?I1,中国公学的教师名录上,只有沈从文的履历栏空空如也?I2,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见一斑,而这种压力往往转变成了内心的失落与自卑。书店的稿酬制度则带来了沈从文和名作家的一系列隔阂。出版沈从文小说的新月书店执行两种分成法,第一是抽版税,作者保留作品版权,并获得版税分成,随着销量的增加而上涨,每四小兵(沈从文):扪虱,晨报副刊 第1295号,1925年10月24日,第52页。唯刚(林宰平):大学与学生,晨报副刊 第99号,1925年5月4日,第8页。休芸芸(沈从文):致唯刚先生,晨报副刊 第105号,1925年5月12日,第7-8页。解志熙细致梳理了沈从文创作转变的

11、过程,参见 爱欲书写的诗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第11期,第86-88页。鸭子 沈从文戏曲小说集 实价七角,北新 第20期,1927年1月1日,第68页。新月书店出版的创作小说(一),新月 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扉页;新书出版预告,申报 1928年7月8日第5版;现代书局 新书出版,申报 1928年8月27日第7版。徐行:沈从文成名及其近况,克雷斯 1931年1月12日第2版。台生:多产的作家沈从文,社会日报 1932年7月31日第1版。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 第3卷第3期,1934年9月,第712页。钱锺书:猫,文艺复兴 第1卷第1期,

12、1946年1月,第73页。?I1沈从文:致沈宗嗣 192906,沈从文全集 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7页;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一览 中华民国十九年度,1931年,第160页。?I2私立中国公学:中国公学大学部一览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第94页。28罗帅: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念个月结算一次;第二是卖版权,作者将版权卖给书店,稿费千字三元至八元,曾发表过的稿件稿费酌情减少,结账日期由作者与书店商定。正如 一个天才的通信 所写的,为维持生计,沈从文常流着鼻血疯狂创作,且只能卖版权,尽管其小说的售价并不比其他人的低,但无法参与版税分成,新月出版的蜜柑 阿丽思

13、中国游记 好管闲事的人 事先又都已发表,稿费故需扣减,而结账日期的不固定,则迫使他长期讨薪,同时眼睁睁看着书商为“文豪”预留版税,巨大的落差带给他强烈的打击。就连辛苦创作的乡土小说,主要价值也只在于维持生计,自己反倒因乡下做派和性格,被城市学生嘲笑为“乡巴老”,这种自卑和屈辱就更深了一层。早在1925年,初涉文坛的沈从文就隐约意识到,成功的标志在于拥有“荣誉,金钱,女人”,而来到上海后,更进一步认识到,文凭和文名是现代文学场域的入场券,书商、学者、作家和学生或拥有(即将拥有)文凭,或拥有文名,因而是场域的有效参与者,而自己尽管身负“天才”美名,但因缺乏金钱和学历,从而无法真正融入这一场域,所谓

14、“一些人买书,一些人赚钱,另一些人在旁边肚中空虚,所谓新文学运动扩张,意思就是把这关系更显明的继续维持而已”,确有其道理,所带来的自卑,无疑是当年慈幼院受辱经历的延续和强化。正因意识到自己同这一场域的隔阂,所以在面对“天才”雅号时,沈从文将其奉送给学者、作家、学生们。1927年,沈从文就第一次以“天才”指代那些渴望借写作来成名成家的大学生们,而在 一个天才的通信 中,他将“天才”与“大作家”“名人”“教授”等并用,不死日记 将“天才”与“大学生”“学者”并举。具体看来,“天才”或是任教高校的“学者”,享受丰厚薪酬,因而不用靠文学谋生,对写作持“玩票白相”态度;或是混迹于文坛“文豪”,善于搬弄小

15、道消息,甚至专精于抄袭和投机倒把之道,迎合受众,仰赖批评家的阿谀、书商的叫卖,凭此攫取名利和文坛话语权;或是所谓热爱文学的学生,热衷于搜罗文坛秘辛,不愿卖力创作,只想借写作出名,享受优越的生活。与挖苦“天才”互为表里的,是其对“乡下人”身份的有意建构。比起此前表述的零星和模糊,这一时期,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次数明显增多,并与“乡巴老”“农人”等称呼混用,强调其与“天才”相反的“土气”“落伍”等特征,字里行间布满对“乡下人缺陷”的有意暴露,以“乡下人”对抗“天才”的意味十分鲜明。然而,这一简单对立背后,掩藏着更复杂的身份焦虑。沈从文当年正是凭着“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离开湘西赴京求学,只是在三

16、番五次碰壁后,开始卖文为生,即便日后已略有文名,仍在友人帮助下,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但依旧未能如愿;1928年迁居上海后,先后担任编辑、高校教师,并意图让妹妹完成自己未竟的学生梦,某种程度上都是在争取加入城市知识阶层的“准入证”。而正如此前的论述,沈从文尽管离不开,也忘不了胡适、徐志摩等知识精英的提携,但因缺乏文凭等文化资本,双方的隔阂就依然横亘眼前。新月同人梁实秋说过一段往事,有次沈从文来梁宅盖章取新月书店稿费,不走前门只走后门,拜托佣人传话,不愿与自己打照面。如此看来,沈从文自居“乡下人”,并展开对城市文明和“天才”群体的讽刺,有意标举被鄙视的野蛮和呆气,固然体现了与城市生活的隔膜,但未

17、尝不也是融入城市而不得的自然反应,看似“自嘲”,实则自尊。这种心态,使他一度有返乡的冲动。?I11931年,沈从文迎来转机。他的稿费从过去的千字两元涨到四元?I2;当年8月,沈从文到青岛大学 新月书店出版章程,新月 第1卷第3期,1928年5月,末页。广告 新月书店出版之小说,新月 第1卷第4期,1928年6月,扉页。沈从文:一个天才的通信,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第18-27页。沈从文:不死日记,上海:人间书店,1928年,第119-123页。休芸芸(沈从文):狂人书简 给我将变老样的大表哥,京报 民众文艺 1925年5月26日第22号第1版。沈从文:一个天才的通信,第26页。璇若(沈从

18、文):乾生的爱,晨报副刊 第1980号,1927年6月23日,第40页。参见沈从文:不死日记 阿黑小史序(1928年著,收入 沫沫集)、生命的沫 题记(载 现代文学 创刊号,1930年4月)等。参见沈从文:二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沈从文全集 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80页;回忆徐志摩先生,沈从文全集 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34-436页。梁实秋:忆沈从文,梁实秋著、陈子善编:梁实秋文学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82页。?I1沈从文:19300112 致王际真,沈从文全集 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9页。?I2沈

19、从文:19310227 致王际真朋友已死去,沈从文全集 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3页。29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任教,尽管每月150元的工资并不高过中国公学,但可独居于校舍,不用负担房租及家人生计,经济窘境得到缓解;上海时期面临的精神压力,如今因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工作环境的轻松而有所缓和,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与都市绅士阶层更为接近。而青岛大学相对放松的氛围,怡人的景色,洗涤了沈从文的心灵,置身其中,“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感情、希望与人格都得到了放大,以至于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于青岛的海天草木。尽管沈从文并未真正返湘

20、,但青岛经历确实帮助他放松心态,无异于一次“精神返乡”,为他创造了咀嚼过去,沉潜现在,展望未来的机会。精神返乡的直接产物,就是1932年7月出炉的 从文自传,其中的“乡下人”特征较此前有明显不同,成为了沈从文“乡下人”身份认同的分水岭。首先,通过叙述“掷竹筊”定生死、“我”静观砍头、幼童平静地带走父兄头颅等情节,在“天才”看来可笑的下蛮、呆气等“缺陷”,被解释为“乡下人”普遍葆有的生命自然状态;在文颐真、陈渠珍的引导下,陆续阅读了 辞源 申报 四部丛刊,进而对智慧和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从“乡下人”的自然状态中体会到美和生命的永恒;与印刷工人赵奎五相识,则直接激发了对新文化的痴迷。这位乡下青年

21、决定走出乡村,步入城市,最终成为新文学者。在这里,“我”的形象并非“天才”眼中野蛮、粗鲁的“乡巴老”,而更接近一个乡下新青年。其次,借助对个人生活史的回忆,沈从文小说的乡土题材和“乡下人”形象,一定程度上都找到了时空及文化依托,摆脱了“天才”及现代社会秩序的“凝视”,自己的“乡下人”身份也获得了主体意义;而对“美”和“智慧”,以及新文化的强调,则强化了“乡下人”和“文学者”两种身份之间的关联,以湘西生活经历为基点,一方面,将城市知识阶层所缺乏的乡下体验,阐发为从事写作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赋予“乡下人”身份以雄强、诚朴、勇敢等正面诠释,取代粗蛮、土气等负面形容,找到了城市与农村、文明与野蛮之间

22、的平衡点。这一身份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沈从文融入文学场和知识场的价值符号。随着自传的完成,沈从文打开了人生的新篇章,也改变了“乡下人”书写的出发点,从一种破坏“天才”空名的被动反应,转变为对这一身份正面性格气质和文化观念的主动挖掘与建构。1933年9月,沈从文返回北京,与张兆和完婚,成为 大公报文艺副刊 主编,和杨振声一同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月薪涨到400元,且终于拥有著作的版权,情绪状态与工作效率大幅度上升,用他自己的话说,“名誉、金钱、和爱情,全都到了我的身边”。彼时正在诞生的 边城,则在 从文自传 及 萧萧三三 等作品的基础上,丰富扩充了“乡下人”赖以存在的湘西世界,以“人性”为立足点,进一步

23、营造“乡下人”性格的普遍性和持久性。1934年7月,从文自传 问世,并于次年再版,1936年又作为压卷之作收入 从文小说习作选;1935年初,人间世 杂志邀请文坛名流,推介1934年的好书,周作人和老舍喜爱的正是 从文自传:沈从文也在受邀之列,推荐了 神巫之爱 边城 和 XXXXX,选择前两本因其出于己手,第三本“虽不是我写的,但很显然的,我却被写进书里面去了”。从同行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来看,上述一系列文学活动,都不失为有效的“自我推广”,沈从文本人踌躇满志的姿态也随之显露。就在这段日子,沈从文接连写下 萧乾小说集题记 和 习作选集代序,论述了“乡下人”超越“天才”之处,阐发了其中寄托的文学文

24、化理想,标志着“乡下人”身份建构基本成熟:前者“胆量大,精力强”,不同于大部分作家的胆小、偷懒,拥有学院式“天才”缺乏的生命野性和朝气;“乡下人”意志坚韧,“不拘拘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起脊梁,笔直走他要走的道路”,坚守志业,直至完成“伟大事业沈从文在青大任讲师,按照学校规定,薪资每月150元。参见 国立青岛大学一览 中华民国二十年度,1931年,第147、163页。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郑振铎、傅东华编:我与文学,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第285页。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沈从文全集 第2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6页。沈从文:青岛绿而静,沈从文全集 第

25、2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33-535页。沈从文:从文自传,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第34、91页。沈从文:从文自传,第160-161、93-97、105页。沈从文:致沈云麓 19330824,沈从文全集 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4页。沈从文:水云(下),文学创作 第1卷第5期,1943年2月,第56页。沈从文:一九三四年我所爱读的书,人间世 第19期,1935年1月5日,第70页。30罗帅: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念伟大作品”,与取悦媚俗、应时投机的“天才”之术分道扬镳;这种文学激情能激发读者对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的厌恶,同时质

26、疑当下的不合理,保持理想主义精神,以憧憬人生和民族的远景。经过沈从文的反复书写,“乡下人”的内涵逐渐由蛮横、粗野、愚昧,嬗变成勇敢、自然、诚实,突出其与城市文化的异质性,同时承载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理想,使得“乡下人”的范畴超越了一般性的“农人”,而成为超越性的文化理想的表达者;至于“对当前一切的怀疑”和“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则是沈从文寄寓在“乡下人”身份中的长远追求,映照出他以“乡下人”身份介入文学场,改造社会和文化的意图。二、“乡下人”:作为批评家的“反趣味化”1930年1月,沈从文说道:“新的功课是使我最头痛不过的,因为得耐耐烦烦去看中国的新兴文学的全部,做一总检察”不过,正是

27、这些头疼的功课中国公学的“新文学研究”课程成为沈从文考察新文学发展历程的契机,并“督促他”撰写了若干评论,对新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有了理性认知,其文学观念和自我定位也随之逐渐清晰。1934年4月,沈从文出版新文学论集 沫沫集,据已有材料看,大部分文章都曾于1930年前后发表,只有 论冯文炳 鲁迅的战斗 未曾见刊。论冯文炳 应作于1930年7月,主要讨论周作人影响下的废名乡土小说,就题材、语言等方面,肯定其超过张资平等“天才”的恋爱小说之处。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废名的“扬弃”。沈从文指出,废名的小说过于“安静”,笔下的乡土世界不够全面,语言也过于琐碎纤细,不够庄重,沦为了“趣味的恶化”,这种趣味同样来

28、自周氏的影响:冯文炳君的作品,所显示的趣味,就是周先生的趣味。从北平所谓“北方文坛盟主”周作人,俞平伯等等散文揉杂文言文在文章中,努力使之在此等作品中趣味化,且从而非意识的或意识的感到写作的喜悦,这“趣味的相同”使冯文炳君以废名笔名发表了他的新作,在我觉得是可惜的。这一判断可谓一针见血,不仅符合周、废等人的自我期许,也与当时其他的批评声音形成了共振。为废名 竹林的故事 写序的正是周作人,而废名也说:“我自己的园地,是由周先生的走来”。而对文学“趣味”的玩味和孜孜追求,正是两人的精神契合点之一。周作人认为,“满足自己的趣味”,就足为经营“生活或艺术”的理由,所写的正是“趣味之文”;废名在同时期的

29、创作论 说梦 中,也自白道:“文艺作品总要写得intersting。这话我也首先承认”,到了20世纪30年代,更是津津乐道于“厌世派”文章作法之趣?I1。周作人最欣赏废名的,也就是后者小说的“古典趣味”?I2。针对以周作人为核心的“趣味化”圈子,也早有批评之声,观点与沈从文相仿。1927年,成仿吾把周作人及周边作家群描述为“以趣味为中心”的cycle?I3,李初梨响应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概括为“趣味文学”?I4;而关系较近的朱自清,也声称沈从文:萧乾小说集题记,大公报 文艺副刊 1934年12月15日第126期第12版。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国闻周报 第13卷第1期,1936年1月1日,第4页

30、。沈从文:致王际真 19300129,沈从文全集 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8页。沈从文19291930年撰写的新文学批评篇目。参见屠毅力:文学者的“政治”对30年代京派形成的考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03-104页。吴世勇:沈从文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2页。沈从文:论冯文炳,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第2、6页。冯文炳:竹林的故事 序,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第1页。岂明(周作人):艺术与生活 序,语丝 第93期,1926年8月23日,第195页。起明(周作人):泽泻集 序,语丝 第145期,19

31、27年8月20日,第15页。废名:说梦,语丝 第133期,1927年5月28日,第245页。?I1鹤西、废名:邮筒,骆驼草 第3期,1930年5月26日,第8页。?I2岂明(周作人):桃园 跋,收废名: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无页码。?I3仿吾(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洪水 第3卷第25期,1927年1月16日,第3-4页。?I4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 第2号,1928年2月,第6-9页。31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自己不能理解其“以趣味为主”的明代名士式追求。周作人等及时回应,在 燕知草 跋 中指出,俞平伯与明人最接近之

32、处是“反抗”的姿态,补充了朱自清的观点,而在 桃园 跋 中揄扬了废名的“古典趣味”后,特意加上一句“(又是趣味)”,未必没有对这一时期蜂拥而至的“趣味化”批评的不满。废名则更直白地挑明,为“时人所病的 趣味 二字”,正是周作人最“近乎事理”处。从师生的一唱一和,明显看出其对“趣味化”的默认和自喜。沈从文口中的“趣味化”和“趣味主义”,不只用于指称周作人及弟子们的创作态度,这是他与其他批评者不同所在。在沈从文眼中,大部分新文学作品都可纳入“趣味化”的序列:鲁迅的 故乡 社戏等开创了对乡愁和乡村风物趣味化书写的先河,此后与周作人等人经营的“语丝体”,则形成了诙谐讽刺的趣味,郭沫若的小说语言夸张,结

33、构松散,培养了粗率夸大的兴味,而张资平依靠三角恋小说,迎合青年官能化的低俗口味;后起的冯文炳、许钦文、王鲁彦、蒋光慈等不同流派的作家,则在不同层面受到影响。这一经由两代作家传递后形成的新文学整体负面趋势,被他命名为“趣味化”:从各方面加以仔细的检察,在一些作品中,包含孕育着的浮薄而不庄重的气息,实大可惊人,十年来中国的文学,在创作一方面,由于诙谐趣味的培养,所受的不良影响,是非常不好的把讽刺的气息注入各样作品内,这是文学革命稍后一点普遍的现象过去一时代文学作品,大多数看来,皆不缺少病的纤细,前面说到的理由,是我们所不能不注意的。沈从文在什么意义上,扩大了“趣味化”的范围,形成了与其他批评者的差

34、别呢?这得从造成这一风气的“理由”说起。他指出,1927年前后国民革命影响下,原本集中于北京的部分新文学者赴沪,从而形成了“北京-学院”及“上海-市场”两大新文学聚合关系,其连带而来的学院化、商业化和政治化,正是新文学“趣味化”风气的根源。也正是不必靠写作谋生的学院生活,使周、废等的眼光局限于个人趣味:在北平地方消磨了长年的教书的安定生活,有限制作者拘束于自己所习惯爱好的形式,故为周作人所称道的 无题 中所记琴子故事,风度的美,较之时间略早的一些创作,实在已就显出了不康健的病的纤细的美。相比之下,自己则能保持庄重的写作态度,雨后 龙朱 我的教育 等作品描绘了乡下人“粗糙的灵魂,单纯的情欲”,与

35、周、废等人构成了区别,与学院的距离,反倒成了创作的优势。沈从文此前并未如此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与废名的差别。1926年,沈从文曾发表 北京之文艺刊物及作者,评论了当时北京的主流文学刊物,以及相应的作家作品,针对废名的 竹林的故事,称赞其笔调细致、感情悲切,并呼吁文坛多产出如此美丽动人的小说。论冯文炳 则发展了这一观点,并拿废名的小说与许钦文、王鲁彦等师从鲁迅的乡土作家比较,将其美学特点归纳为“农村寂静的美”和“平凡人性的美”,勾勒了一条独立于“鲁迅乡土文学”谱系的“周作人-废名乡土文学”脉络;同时,追述了其给予自己的影响,从而自我定位于周、废乡土文脉中,为试笔阶段的文学生命追认了一条线索。沈从文早

36、期的 画家师兄 腊八粥 代狗 等,大都描写恬淡温馨的乡村风光和人物关系,夹杂着些微乡愁,模仿废名的痕迹确实很重。1928年后,沈从文更侧重湘西传说、爱恋故事的书写,论冯文炳 中所提到的突出了湘西人野性、自然的一面,与废名同期的 枣 和 桥 等诗化篇章的确风格有异,其创作个性日渐成熟,隐有自成一派的势头。1930年,废名说沈从文的 萧萧“文章写得很好”的同时,更对小说所写萧萧怀孕后族人的态度表示不满,严厉批评其“轻薄气息”和“下流”,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时两人文学观的差异。因此,沈从文大致肯定早期废名,从 桥 开始的作品则难以欣赏,原因是对周、废等人“趣味化”佩弦(朱自清):燕知草 序,语丝 第4卷

37、第36期,1928年9月3日,第29页。废名:知堂先生,人间世 第13期,1934年10月5日,第68页。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续),文艺月刊 第2卷第5、6号合刊,1931年6月,第220页。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文艺月刊 第2卷第4号,1931年4月,第2页。沈从文:论冯文炳,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第10页。沈从文:北京之文艺刊物及作者(续),文社月刊 第1卷第6期,1926年3月,第98页。法(废名):随笔,骆驼草 第25期,1930年10月27日,第2页。32罗帅: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念取向的不满,而联系其小说风格日已成型的事实,背后未必没有淡化废名影响,突出自

38、我风格之意。正是通过不断摸索和自觉比较,沈从文的艺术个性逐步成熟。而在与上一代作家对话的过程,以“趣味化”为其所建构的新文学场域的缺陷命名,客观上也是其审美观念和身份意识逐渐成熟的体现。作家与场域的关系,一直为沈从文所关心,也是其定位自我的出发点。长期摸爬滚打于文坛,让沈从文对“游戏规则”有着直接的体认,早在1926年,他就展现出了对场域规则的初步认识,将互相标榜、携手资本和联合书商,概括为作家赢得文坛话语权的诀窍。到了1930年前后,更为丰富、深刻的经验,促使沈从文敏锐指出了文学场规则对“趣味化”的客观支持:场域的有效参与者,是教授、文豪和学生等文化资本持有者,稳定和闲暇的生活决定了他们创作

39、的业余性,也保障了其倾向的趣味化,沈从文口中的“玩票”,正是指这种业余态度,文学教育则为“趣味化”文学及业余化写作提供再生产渠道,从而构成了机制的闭环;而自己作为高产的职业作家,仍因缺乏文化资本而无法进入场域中心。这种劳动和回报不成正比的境况,刺激他对生产机制展开批判,“有些作家用他的作品支持到他的地位,有的作家又正是用他的地位支持到作品”,正是沈从文对这一结构的生动总结。与知识阶层比较,沈从文最独特的资本,就是乡下经验,而这也是他进入文学场的重要依凭。首先,作为职业作家,沈从文强调杰作的永恒价值,体现了“作品中心”的立场;其次,以“习作”定位职业化的高产,将这种不成熟的经历视为不可或缺的历练

40、,因为其中蕴藏着“沉默”“镇静”“努力”“诚实”等完成杰作所必需的,且与趣味化相反的品格,以“习作”为纽带,在职业作家和“乡下人”两种身份间构建血脉联系。根据他此后的说法,绅士们不屑的“落伍”“呆气”,以及乡下环境和生活经验,正是自己沉默耐烦写作的精神来源,与他此后长期呼吁的“文学者的态度”形成了互动关系,也是他保持“乡下人”姿态进入文学场的底气;而为年轻作家撰写序跋与批评时,他也抓住机会,鼓励他们坚守“沉默的努力安详的注意勇于写作而怯于发表”等创作立场,并就“热情的自炫感慨的无从节制,急于小成”的习气予以提醒,以求打断再生产链条,同时给文学青年们追求“伟大事业”的希望,隐含了更新文坛的愿望。

41、沈从文认为,他与这些无名作家一样,属于文坛边缘人,对无名作家们的评价,因而可看作一种夫子自道,而这种反复言说,以及从青年一代发现同道的经历,无疑会帮助沈从文建立自信,坚定做“文坛乡下人”的决心。然而,沈从文当时并非无名作家,而是有“天才”名号的成名作家,这一名号的来由之一,正是其投合读者趣味的作品。韩侍桁指出,沈从文享有文名,凭的正是迎合市场的“游戏”之作,其中充斥着“性的诱惑”等“低级的趣味”。沈从文对 雨后 柏子 等出于卖文求生、投市场所好的作品确实不乏反思,认为其远未达到朴素节制的理想境界,而这些恰恰是 论冯文炳 中他所自赏的作品。考虑到沈从文对新文学场域的熟稔,那么除开不得已而为之外,

42、这种投其所好的写作,背后未必没有朝场域中心靠拢的意图,他本人说过,对都市和文坛的厌倦,源于工作和生活的不体面,只要有摆脱困境之途,自己无不乐从?I1,好友丁玲当时也就他生活的绅士化气息予以提醒?I2。如此看来,沈从文当时对“趣味化”文学和“天才”身份的拒绝,既出于无法融入文坛的苦闷,也是某种自我警醒,通过对“沉默写作”这一行为的坚持与言说,赋予其对抗场域规则的意义,寻找另一种融入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与乡下经验对沈从文:北京之文艺刊物及作者(续),文化月刊 第1 卷第6期,1926年3月,第96页。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文艺月刊 第2卷第8期,1931年8月,第159页。沈从文:论中国创作

43、小说(续),文艺月刊 第2卷第5、6号合刊,1931年6月,第220页。沈从文:记胡也频(二十二),时报 1931年10月31日第7版。参见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国闻周报 第13卷第1期,1936年1月1日。沈从文:连萃创作一集序,中央日报 文艺周刊 1931年5月21日第31号第3版。沈从文:高植小说集酒后序,创作月刊 第1卷第3期,1931年7月,第134页。沈从文:论创作的态度与转篷,创作月刊 第1卷第2期,1931年6月,第12页。侍桁:一个空虚的作家评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文学生活 第1期,1931年3月,第119页。沈从文:题 雨后及其他 ,沈从文全集 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44、,2002年,第435页。?I1沈从文:致王际真19290915,沈从文全集 第18卷,第19页。?I2沈从文:记丁玲女士(二十),国闻周报 第10卷第49期,1933年12月11日,第5页。33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6 卷第 1 期2023 年话,“乡下人”身份内涵也随之日渐丰满,与文学的关系也越发密切。到了1934年,沈从文已经成为了北方文坛代表人物之一,此时将数年前的评论集结为 沫沫集 出版,并把妹妹沈岳萌撰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 我的二哥“据为己有”,列为该书的压卷之作,正是其信心的体现,带有浓厚的“再出发”意味。而他同一时期介入的“京海论争”,其实正是“反趣味化”批评的深化

45、,手握 大公报文艺副刊 这一言论平台后,发言的底气更足,矛头直指北平跻身高校者和上海寄居报馆者,批判他们“玩票白相”的业余立场,以“勇敢诚朴”的文学者态度替代之。成为平津大刊编辑后,沈从文也迈出了融入文学场的重要一步,与周作人的合作关系,也让他的态度从批评转向欣赏在与杜衡、鲁迅、徐懋庸等人论战过程中,总结的“名士才情和商业竞卖”等海派特征,其实也适用于他频繁批评的北平高校人士。集中火力反思海派,既有对自己上海时期迎合市场的变相反思,同时也蕴含了借“海派-非海派”的对立,表达清扫文学场积弊的诉求,并从独异于文坛的“乡下人”身份中挖掘积极正面资源,丰富“文学者态度”之内涵。两者的互动既强化了沈从文

46、的“乡下人”身份认同,同时也帮助他发现了重建场域秩序的资源,而他也把握了编辑 大公报文艺副刊 和中小学教科书的机会,借助不同平台,对“乡下人”身份进行言说,强化了其与文学者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背后则是他深刻的文学史意识。三、“乡下人”:一个“成功”的观念1934年初,沈从文返湘探母,从常德沿沅水回凤凰,途中一边给张兆和写信,一边校对近作 月下小景,不禁自赞道:吃饭以前我校过几篇 月下小景,细细的看,方知道原来我文章写得那么细。这些文章有些方面真是旁人不容易写到的。我真为我自己的能力着了惊。但倘若这认识并非过分的骄傲,我将说这能力并非什么天才,却是耐心。我把它写得比别人认真,因此也就比别人好些的

47、。我轻视天才,却愿意人明白我在写作方面是个如何用功的人。相比于20世纪20年代对“天才”这一称号的拒绝,沈从文30年代所轻视的“天才”,则具体指祈望灵感,追求轻松的写作态度。作为对照,沈从文主张耐心(也常用方言词“耐烦”)和用功的“沉默写作”,这也是他所青睐的“文学者的态度”。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初期沈从文对耐心用功的提倡,因缺乏实绩而底气不足,那么 月下小景 边城 等杰作的诞生,无异于现身说法,其自我欣赏中,也闪烁着过去没有的自信。这当然源于作品的优秀,不过更关键处,恐怕是找到了一种有别于“天才”之路的成功经验。沈从文曾回忆,相比 边城 等代表作,早期写作只能算作试笔,“用生僵呆定发霉发腐

48、文字,来把脑子里与颜色声音分不开的一簇簇印象,转移重现到纸上”,结果只能是失败;边城 则能融汇昨日种种黑暗经历和感悟,经过艺术加工后,以“素朴激情,旋律和节度”呈现给读者。在沈从文看来,边城 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展了“湘西”的记忆图谱,更在于通过对乡土挽歌的吟咏,找到了一条不再“驳杂”“混乱”的文学新路。解志熙将这一转变总结为“爱欲的压抑 到 情绪的体操”;而从另一层面看,也是从“天才”写作到“乡下人”写作的华丽转身;而“素朴”“从容”的风格,也反拨了过去投市场所好的“趣味化”写作,回应了韩侍桁、苏雪林等人的批评。从自我暴露到诗意田园,沈从文的笔法由“诚实的自白”转为“精巧的说谎”,描摹了一片天然

49、纯粹的乡下净土,塑造出一个个自然雄强的“乡下人”形象,既保持了作品的“流行”,又形成了期盼多年的独特风格,而从受制市场到耐心用功,则是对作品风格转变的有力诠释。我的二哥 的作者问题,参见金传胜:沈从文集外文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第7期。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大公报 文艺副刊 1933年10月18日第8期第12版。从文(沈从文):论“海派”,大公报 文艺副刊 1934年1月10日第32期第12版。沈从文:湘行书简 泊缆子湾,沈从文全集 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9-140页。沈从文:西南漆器及其他,沈从文全集 第27卷,第24、27页。解志熙:爱欲书写的诗

50、与真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叙论(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第10期,第8页。沈从文:废邮存底,大公报 文艺副刊 1935年6月23日第157期第11版。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国闻周报 第13卷第1期,1936年1月1日,第3页。34罗帅:乡下人: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观念出于加深读者印象的考虑,沈从文决定为自己编订选集,收获潜在的“十万读者”,使作品“传得久,播得远”,两年后出版的 从文小说习作选,既实现了这一期盼,也再次摆明了“沉默写作”的立场。与此同时,沈从文在 大公报文艺副刊 文学 水星 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与作家和读者谈文论艺,后经过筛选,连同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数篇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