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与实践理路杨威袁璐【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无神论,对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新时代,通过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核心内容,讲深、讲透和讲活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本质之理、学理之理和事实之理,是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必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
2、要求。【关 键 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者简介】杨威,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璐,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工学院思政部讲师。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特征的无神论”,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以及宗教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既吸收了古代朴素无神论的合理思想,又以近代科学无神论的科学为论证依据,并将宗教置31中共中央国务
3、院印发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人民日报2021 年 7 月 13 日。田心铭:推进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学习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学与无神论2020 年第 6 期。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实现了无神论思想由理性 唯心向实践 唯物的现实转向”,因而成为科学无神论的高级形式。当前,开展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一、新时代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意蕴高校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域
4、,也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群体成为敌对势力极力拉拢的对象。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面临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交织的新形势,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迷信、宗教和伪科学等的侵扰。当前,中西方意识形态激烈交锋,各种“西化”“分化”思想披着华丽的外衣粉墨登场,其中包含种种有神论思潮。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为此,新时代高校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其理性看待宗教问题的思维力和辨别力,并自觉成长为勇挑重担、堪当大任和胸怀世界的时代新人。(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责使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
5、体内容和价值指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劳苦大众的思想解放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相结合。这一时期的无神论教育旨在推动党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荡涤旧思想、接纳新思想,从而为抗战动员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无神论教育,旨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毒害,清除封建迷信的糟粕沉渣,维护社会稳定,鼓舞广大人民积极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无神论教育旨在破除民众迷信教条和迷信权威的落后思想,为解放思想做好铺垫。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现象,宗教也逐渐复苏
6、并不断扩张。除了五大传统宗教之外,一些新兴的宗教派别和新的有神论思潮也逐渐活跃起来。一些人打着宗教的旗号,从事邪教宣传或诈骗等违法活动,严重干扰和危害人们的正常生活。宗教极端势力在境外敌对势力的引诱和利用下,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20 世纪 90 年代后,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精神世界一度出现了空虚,各种封建迷信思想甚嚣尘上,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甚至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背书”。以“特异功能”为代表的奇人异事,以“水变油”为代表的伪科学等事件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一些非法宗教活动死灰复燃并日益频繁,封建迷信思想卷土重来。以“法轮功”为代
7、表的邪教不仅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更是对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1科学与无神论2023 年第 2 期叔贵峰、张笑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思想的真理之维 ,科学与无神论2020 年第 1 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此外,境外敌对势力将宗教渗透作为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手段,不断策划和煽动以宗教极端势力为先锋的恐怖主义活动,给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带来严重隐患。因此,世纪之交的无神论教育旨在扼制猖獗的邪教活动,同时帮助人们在思想上正确区分宗教信仰与宗教极端主义,并认清其本质与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入 21 世纪以来,网络等新兴媒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展开理论交锋、发生碰撞的重要平
8、台,成为各种有神论思想的重要传播渠道。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改头换面、变本加厉,其中不乏包装成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思潮。打着科学旗号的现代迷信也逐渐呈现扩张的发展态势,“周易测算”、手相、星座、性格测算等为代表的迷信内容在网络上受到追捧,甚至一些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成为其忠实的拥趸。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应对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筑牢抵御有神论思想侵扰的思想屏障。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着世纪疫情推动全球变局走深走远,世界政治潮流风云变幻,各种意识形态激烈交锋。步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思潮披上各
9、种现代的外衣卷土重来,且传播方式更加隐蔽化、网络化和大众化,大学校园时刻面临被侵蚀的风险。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无神论教育的职责使命,在于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武器,认清以宗教为主要形式的种种有神论的虚幻本质,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辩证看待有神论,引导大学生树立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二)新时代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指向首先,从理论层面破除有神论的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并非简单地对有神论进行批判和否定,而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为支撑,来帮助人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科学揭示以宗教为代表的有神论的
10、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最终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体现了理性对于感性以及辩证法对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和超越,其本身的内涵已经立足于真理层面。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于唯物论和辩证法,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宇宙起源和人类进化的规律,正确对待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和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生老病死现象,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从心理和思维层面帮助大学生构建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近代以前,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理性逐渐替代图腾崇拜成为人们新的信仰选择
11、。然而,信仰依然处于资本逻辑的操控之下,其实质仍然是唯心主义。人们不自觉地陷入对“物”的崇拜和依赖,从中寻求人的主体性和确定性的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仰的世俗化,使一些青年人有可能陷入“物化”的旋涡而逐渐蜕化为曾被马尔库塞批判的“单向度的人”。譬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5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与实践理路在一部分青年人心中滋生和蔓延。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盈,表现出物欲膨胀、避谈理想、远离崇高的心理行为特征。此外,以“流量”“饭圈”“爱豆”为特征的网络亚文化,也使青年一代的思想较易被网络亚文化“带节奏”。从思想层
12、面来讲,缺乏科学理性的支撑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自然观和生命观,培养其形成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再次,从行为和实践层面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关键着力点。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探究自然规律为目的,是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及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以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以人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为具体研究对象的科学。为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须坚持“破”与“立”的辩证法 既要从科学知识层面揭穿各种有神论的虚伪本质,引导大学生注重科学实践、培养
13、其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维,还要从社会科学层面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坚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拒绝盲目信奉和顶礼膜拜行为。需要强调的是,反对迷信不应与尊重风俗相冲突。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习惯,既包含传统礼仪,也包含节日习俗和民族风俗等,属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封建迷信有着质的差别。此外,还要将唯物主义同物欲主义严格区分开来,更要纠正将唯心主义等同于注重精神追求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要破除的是人们对于“神”的盲目崇拜,引导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始终保持尊重和敬畏,从而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有所约束。二、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核
14、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承继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和基石”。当前,切实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核心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用科学的方式来论证所谓超自然神灵的虚幻性,并深刻揭示有神论的成因、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15、,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61科学与无神论2023 年第 2 期习五一:无神论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思考的结晶 ,科学与无神论2011 年第 5 期。龚学增: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什么 ,科学与无神论2000 年第 1 期。原 物质,意识不过是对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因而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这就从哲学层面对有神论进行了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物质概念和实践的观点是相互联系和内在统一的: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又是客观的。因此,物质生产实践而非精神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
16、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 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 改变世界”。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针对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思想展开批判的锐利武器,也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关键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上。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并由此初步构建起宗教批判的理论。这是首部标志马克思由唯心到唯物、由革命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著作。“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认为,由于自然条
17、件和认识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神灵的盲目信仰和崇拜催生了宗教,宗教进而发展为支配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式,是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精神压迫的产物,并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奴役人们的思想工具。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对宗教现象的批判,而是进一步针对宗教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深入剖析和阐释。他深刻揭示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充当“人民的鸦片”的虚伪本质,并经由对宗教现象的批判转向对政治制度的批判,最终拨开层层迷雾,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之所以超越以往的无神论思想,原因就在于它能深入宗教现象的背后,窥探到了宗教有神论的本质。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出发来研究宗教问题,揭示了宗教
18、的社会根源和本质,阐明了对宗教的批判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尖锐地揭示了宗教所投射出的苦难的社会根源,并把对宗教的批判指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因为该现实社会把宗教当成精神欺骗和心灵抚慰,对宗教的批判恰恰又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所在。马克思认为,彻底消除宗教和有神论的最佳方式不是否定和批判宗教,而是深入宗教背后的社会现实去寻求出路,只有消除宗教产生的现实根源,宗教才能最终走向消亡。(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 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思
19、7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与实践理路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 6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 页。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88 页。想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其首要和终极的关怀对象是人本身。这里所说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孤立的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在于其不仅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进一步探究和论证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因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赋予了人的自由全面发
20、展学说以深刻内涵。当前,有神论以宗教、现代迷信(主要表现为传统世俗迷信、信“鬼神”、信“特异功能”、个人崇拜)等形式存在,“不信马列信鬼神”的现象在一些群体中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高校的育人环境造成了干扰和破坏,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无神论世界观发生动摇,这无疑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主张把“神学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来看待,强调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独特尊严,反对神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进而强调现世生活的意义,而非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宗教等信神现象的存在,说明人仍未实现自身的类本质。马
21、克思强调,“无神论、共产主义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为,只有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逐渐消除宗教产生的现实基础,才能真正祛除人们心中畏惧的“神”,从而将眼光放到现实中来,为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对国家和社会给予足够关注,还需要在微观层面对大学生等个体的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共情,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回归个体的生活化本位,如此才能激发大
22、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世界观的热情,并增进新时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价值认同。三、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理路思政课是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主渠道。2022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上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因此,新时代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讲深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本质之理、讲透学理之理、讲活事实之理。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一方面须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凝练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品质;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
23、相统一的原则,注重结合81科学与无神论2023 年第 2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216 217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 页。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人民日报2022 年 4月 26 日。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人民日报2022 年 4月 26 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历程,以雄辩的事实论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讲深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本质之理理论要
24、彻底才能有说服力,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批判宗教不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最终目的,建构科学的信仰体系、使人摆脱宗教等有神论思想的束缚才是其价值旨归。因此,对以宗教为主要形式的有神论现象进行批判之后,须对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解读,惟其如此,才能使批判更具合理性和可信度。宗教思想大多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世界的起源等问题有系统的论述。因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宗教有神论的否定和批判上,而应当深入宗教现象的背后,深刻揭示其产生、发展和社会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因素,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来进行科学阐释和建设性架构,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和逻辑自洽的科学理论,以避
25、免陷入空洞的说教。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要对宗教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以使大学生了解宗教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及其特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向人们说明“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因此,需要用严密的科学理论和确凿的事实来加以佐证。譬如,证明无“神”就要追溯“神”的来源并从本体论入手来阐释“神”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人们在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和客观存在于社会中却无力支配的异己力量时,逐渐产生了世间存在“神”的观念并加以膜拜。这些观念从最初的“万物有灵论”发展到后来的“灵
26、魂不灭论”。伴随着人类与异己力量抗争的历程,这种“超越人间”的异己力量逐渐被抽象化和人格化,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和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促使人们通过合作和共同劳动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这对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阶级社会逐渐形成。在阶级社会中,一方面,由于劳苦人民遭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从宗教中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解脱;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又对宗教进行了精心包装和巧妙利用,借以巩固和加强其对劳苦大众的统治。“神”的观念“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属性,成为了历史力量的代表者”。在统治
27、阶级的充分利用和大力推动下,宗教思想逐渐实现了理论化和系统化;同时,宗教的组织系统也相应地成熟化和复杂化,因而对人们的精神控制作用也进一步强化。人们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如果不能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宗教正是利用这种相反作用的主要表现之一。随着自然科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在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神学逐渐褪去光环,“神”的威权也进一步被削弱。哥白尼根据实验和数学的论证大胆地推翻了“地心说”,此后的开9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与实践理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260 261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28、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704 页。普勒和伽利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布鲁诺则进一步发展了“太阳中心说”。随着天文学的进步,康德和拉普拉斯等人运用科学的武器使基督教的有神论一步步沦为纯粹的“神话”。然而吊诡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形形色色的有神论并没有随之销声匿迹,反而以更为复杂和隐匿的形式出现。它们常常披着宗教、神学、伪科学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预测学、风水学、占卜等精心包装又极具迷惑性的现代外衣粉墨登场。不少西方的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也将宗教意识融入其中,通过艺术形式向大学生灌输有神论的思想;有的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魔幻的网络世界,而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更有甚者终日浑浑噩噩,以
29、致荒废学业。这就如同在西方社会,人们面对尘世的苦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改变和战胜它,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宗教幻想去回避、遮掩甚至美化它,并在这种精神麻痹中求得短暂的心灵慰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宗教的产生根源、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的深入阐释,使大学生认清宗教的虚幻本质及披在其身上的迷惑性外衣,同时认清宗教神学的式微并没有使西方社会民众的苦难随之消失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现实生活对当代社会存在的“信神”现象进行剖析,指出其背后的本质和根源 私有制的确立导致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同时劳动者自身也遭受着更为严重的自我异化。人们生活在一种被“商品”和“物”所操控和奴役的社
30、会,即“商品拜物教”。在商品拜物教的“教徒”眼中,商品具有了“神”的属性。现实生活中,一些被人们追求却又无法轻易得到、且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形成操控作用的事物,经过非理性的情感发酵和思维的抽象之后,有可能进一步演变成人们崇拜或“神化”的对象,譬如商品、金钱、权力、流量等。过度的崇拜会引发宗教“神”化效应,摧毁人们的理性和斗志,而使其自身沦为“神”的奴隶。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和技术理性的结合使人们深陷于资本逻辑建构和规定之下的现实世界,从拜神到拜物,改变的是迷信的对象,没有改变的是人们将改变世界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的“神”这一消极避世的思维模式。因此,即便证明了不存在所谓的“神”,但只要人的思维
31、方式没有改变,这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力量就还能够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讲深其本质之理,客观分析并解构现实生活中的宗教“神”性,才能有助于消解现实生活中的“信神”现象。(二)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讲透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学理之理切实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还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既要从政治层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更要从学理层面进行合理的阐释。惟其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不仅成为一种政治立场,同时又是一种逻辑自洽的科学理论。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以意识形态的视角来审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较少地将其与个体的人生信仰相
32、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成效。如前所述,思政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宣传和讲解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但由于一些高校教师自身较为缺乏宗教和无神论的相关知识02科学与无神论2023 年第 2 期积累,因此在其授课过程中也未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相关内容凝练成系统的教学专题。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尚处于尴尬的失声和失语状态。有鉴于此,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教材体系,并以专题化的教学形式讲透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精髓要义,
33、引导学生掌握其时代意义和思想精华。譬如,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简称“原理课”)第一章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和第三章中“社会意识”等相关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进行导入和铺垫。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人应该基于现实世界去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理想,而非将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虚幻的彼岸世界。宗教是有神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本质是唯心主义、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通过“原理课”特别是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阐释,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学理性讲透,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其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把有关宗教的国情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34、中(简称“纲要课”)涉及“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等相关章节的内容中,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宗教中国化及其与社会主义道路相适应的必然性。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称“概论课”)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相关章节进行内容拓展,使大学生了解并熟悉党的宗教理论和相关方针政策,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果。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简称“德法课”)涉及“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等内容中,向大学生普及我国法律条文中针对宗教活动的相关知识 既讲清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同时也强调宗教活动要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使之深刻领悟
35、宗教等有神论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底线。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国家最新的宗教政策和宗教活动态势进行及时梳理和讲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以上几门思政课之间的协同和联动,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内容精炼、紧跟时势的教学专题;通过对宗教的本质根源、产生机理、发展阶段、表现形式和它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和系统讲解,能够使大学生从学理层面真正理解宗教的有神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宗教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解放而终将消亡的结论。还需指出的是,善于运用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语
36、言和事例,是阐释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学理、加强其说服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此,如欲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还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提供助力。1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与实践理路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大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 18 页。(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讲活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事实之理讲活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事实之
37、理,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因此,消除宗教有神论的着眼点在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和协调。马克思还深刻洞察到,“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前已述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宗教,而是通过批判宗教和社会革命逐渐消除宗教有神论赖以存在的根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能靠对彼岸世界的幻想来实现,而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8、当作自身的奋斗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来消除束缚人们思想的神灵崇拜,转而引导其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其为现实幸福而奋斗的渴望,并依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生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还需要学好和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讲好历史故事。“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也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因此,高校思政课要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
39、神,以及我党在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而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奋斗精神;要讲好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历程,激励大学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要讲好世界社会主义的 500 年发展史,引导学生从大历史观出发,用历史的望远镜来审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
40、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党始终在发展中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变为现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22科学与无神论2023 年第 2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97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3 页。习近平谈治国
41、理政第 4 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 7 页。“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冒雪访山村 ,人民日报2022 年 1 月 29 日。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伟大的历史性创造,完成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创造了不同时期的伟大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书写了百年大党的辉煌与成就,真正诠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中
42、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也在生动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和行动指向。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和搏击者。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的相互激荡,需要通过全体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 2016 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更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摒弃各种有神论思想的侵扰,增强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底气。为此,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
43、的思想脉搏,深刻理解和充分运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核心思想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和常态化的教育方式,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环节和体系中;同时,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学实践研究,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并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具有中国风格的鲜活事例,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摆脱各种有神论的思想侵扰,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使其自觉对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来锤炼自身,并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中踔厉奋发、凝神聚气,奋力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华章!(责任编辑:张戈)3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与实践理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17 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 ,人民日报2016 年 4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