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_蒋晓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4479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_蒋晓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_蒋晓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_蒋晓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Chongqing Architecture8第 22 卷 总第 233 期引文检索:蒋晓慧,肖洪未.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间、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 J.重庆建筑,2023(3):8-12.文化景观视域下潼南大佛寺时间、文化、空间解析与保护优化建议蒋晓慧,肖洪未(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文章选取重庆潼南大佛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解析其生成环境及演进历程;然后以文化景观的“时间-文化-空间”为分析框架,剖析潼南大佛寺的文化景观特征;最后从空间、文化、功能和管理等要素方面对其保护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其不足,并根据文化景观的保护要求提出优化建议,为潼

2、南大佛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摩崖佛寺;文化景观;活态保护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07(2023)03-0008-05收稿日期:2022-08-12通讯作者简介:肖洪未(1981),男,四川资中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邮箱:。AnalysisonTime,Culture,andSpaceandPreservativeOptimizationSuggestionsofTongnanGreatBuddhaTempleinChongqingintheContextofCulturalLandscapeJiangX

3、iaohui,XiaoHongweiAbstract:TakingTongnanGreatBuddhaTempleinChongqingastheresearchobject,thispaperlaysoutrelativehistoricalmaterials,andanalyzesitsformationenvironmentandevolutionprocess;then,withthe“time-culture-space”ofculturallandscapeastheanalyticalframework,theculturallandscapecharacteristicsofT

4、ongnanGreatBuddhaTempleisanalyzed.Finally,fromtheaspectsofspace,culture,functionandmanagement,somepreservationexperienceissummarized,withdefectspresented,andoptimizationsuggestionsproposedinaccordancewiththepreservationrequirementsofculturallandscap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preservationandsustai

5、nabledevelopmentoftheGreatBuddhaTempleinTongnan.Keywords:CliffBuddhistTemple;culturallandscape;activepreservation0 引言摩崖佛寺是以印度石窟寺为原型,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受到本土文化影响而发生变化形成的地域性转型产物1。盛唐以来,以摩崖石刻造像为主要特征的石窟类型在巴蜀地区盛行。巴蜀地区内遗存分布较多的摩崖石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荣县大佛寺、合川涞滩二佛寺、大足密宗道场等2。巴蜀摩崖佛寺在佛教建筑中国化的进程中将浓郁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

6、。作为寺庙类文化景观,深入挖掘、解析巴蜀寺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未来摩崖寺庙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巴蜀摩崖佛寺的研究多集中在文物考古、艺术、历史与建筑领域,如考古方面,世界学院杨家骆对大足石窟进行考察后,对摩崖石刻造像、碑碣、题记的记述和价值进行了研究3;建筑方面,张兴国、林丛华提出了巴蜀摩崖大佛窟分布规律及其形制特征4,林丛华从环境、空间、艺术、文化等角度指出了巴蜀摩崖石刻建筑的学术价值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借鉴作用5。而作为寺庙建筑的典型类型,摩崖佛寺潜存丰富的宗教、民俗、艺术等多元文化,且因其选址、空间布局和形态等与周边环境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故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对摩崖佛寺空间与关联文化内涵、

7、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解析,为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潼南大佛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景观关于“时间-文化-空间”的分析框架,剖析潼南大佛寺的文化景观特征,并对其保护的措施进行反思,根据文化景观的要求提出优化建议。1 潼南大佛寺的生成环境、文化及演进概况潼南大佛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因其保存了完整的摩崖建筑与空间环境,故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通过对潼南大佛寺的空间特色进行解析,对其空间的生成、演进及形态进行分析,为后文从文化景观视角解析其价值、内涵提供依据。1.1潼南大佛寺的自然、人文环境1.1.1山水自然环境摩崖佛寺最初是僧人用于居住生活和礼佛的场所,具有宗教信仰的特点和

8、强烈的苦修色彩,佛教的传播使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改变,形成了与自然风光相融的布局模式。巴蜀山峦叠嶂、沟壑重生的自然环境与摩崖佛寺融为一体,如乐山大佛寺、江津大佛寺等大部分早期修建的摩崖佛寺都是背靠崖壁、面向江水,doi:10.3969/j.issn.1671-9107.2023.03.089城市与建筑City&Architecture2023NO.03遵循了背山面水的选址原则。潼南大佛寺坐落于定明山脚下,依独云峰而建,层层叠叠,与山崖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寺庙建筑与山崖整体面向浩浩荡荡的涪江,自然与人工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景象。1.1.2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在石

9、窟寺与中国本土文化以及巴蜀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中,儒、道、释三种信仰流派相互交融形成的文化沉淀融入潼南大佛寺的寺庙空间之中。大佛寺本就是佛道二教的道场,在大佛寺千年风霜中,无数朝臣儒士在山崖上题字,形成了浓郁的儒学风气。(1)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隋唐时达到鼎盛。据后汉书记载,川东地区的巴族“未有君长,具事鬼神”6,可知巴蜀人重巫术。巴蜀地区拜鬼神的文化传统具有迎合宗教文化的心理,导致巴蜀地区较早受佛教文化影响,为摩崖石窟的开凿和推广奠定了基础。我国佛教主要为八大佛派,包括法相宗、法性宗、华严宗、禅宗等,潼南大佛寺的大佛殿内供奉释迦摩尼坐象,为禅宗派别。(2)道教文化道教

10、是东汉“五斗米”教主张道陵创始的中国本土宗教,在唐代时,巴蜀地区的道教因依附于统治者而得到空前发展,道教文化迅速推广,巴蜀各地大开石窟、广建寺院。潼南是道教太极创始人陈抟老祖的故里,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 年)的玉皇殿中供奉的玉皇大帝被道家尊为众神之王,与佛祖释迦摩尼并尊,体现了巴蜀地区佛道融合的独特文化。(3)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治国之本,其对摩崖建筑的影响从营建之初便有渗透。潼南大佛寺主体建筑大佛殿依独云峰而建,背山面水,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和“太和”的境界。儒家单独造像的龛像是比较少见的,更多表现为儒道释三教合一且以释迦或老君为核心。1.2潼

11、南大佛寺摩崖佛寺演进历程通过对潼南大佛寺空间格局演进关系的解析,结合巴蜀地区信仰文化的变迁历史,将潼南大佛寺演进分为生成期、繁荣期、衰败期三个阶段。通过将历史信息和空间现状空间平面图进行叠合,对潼南大佛寺空间布局进行历史地图解译,可清晰呈现各个阶段潼南大佛寺的发展态势(图 1)。1.2.1生成期(47 世纪中期)生成期,即南北朝时期到初盛唐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巴蜀地区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在北魏宗教制度的影响下,出现了佛教开凿石窟之风。自隋唐以来,佛教与道教昌盛,且巴蜀地区政治经济稳定发展,加上道教在巴蜀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重庆潼南地区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佛像的开掘。潼南大佛寺东岩崖壁上

12、现存有 21 个从隋唐到清朝时期的石窟,其中,最早的为 811 号龛,均被认定为隋朝道教的龛像(图 2)。图 2 隋朝道教龛像(从左至右分别为东岩第 8 号龛像、第 9 号龛像、第 10 号龛像)图 1 潼南大佛寺空间演变图Chongqing Architecture10第 22 卷 总第 233 期1.2.2繁荣期(710 世纪)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同时随着唐玄宗和唐僖宗的入蜀避难,大批官员、骚人墨客、画家工匠纷至沓来,为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巴蜀地区提供了更好开创摩崖石窟的艺术条件,使得巴蜀地区的摩崖造像在公元 710 世纪期间达到了鼎盛。潼南大佛寺内的饰金大佛

13、即刻于唐咸通年间(843860 年),观音殿和鉴亭也在此期间建成。此外,造像内容也从佛道二教走向了儒、道、释的有机统一。1.2.3衰败期(1019 世纪)巴蜀的摩崖造像在宋朝之后出现了衰落。宋末元初,巴蜀四十多年战乱,对封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元至明期间政权的数次变动,使巴蜀的经济很难恢复,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摩崖开凿。到了宋朝,宗教的偶像崇拜逐渐转向室内造像,在室内放置佛像进行朝拜成为了新的风尚。在此期间,修建了七檐佛阁,用以保护内部的金佛,为信徒们提供宗教活动的场所,后来又逐步修建玉皇殿等佛殿,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佛道教场。2 潼南大佛寺文化景观特征解析2.1时间特征:历史连续性巴蜀摩崖佛寺空

14、间是由石窟寺造象为原型,经过长期发展逐步成为外接建木构建筑的佛殿。随着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宗教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儒、道、释三教有机结合的造像群。生成期,因佛道二教昌盛加之政治经济稳定,隋代于寺院东岩开凿龛像;繁荣期,因经济重心南移至蜀,随之政治重心向蜀偏移,潼南大佛寺于唐咸通年间计划开凿大型佛像,但于873 年因不明原因仅完成佛首便停滞,后于宋完成佛身,在此期间还建成观音殿和鉴亭;宋朝至民国,因宗教的崇拜转向室内造像以及为保护大佛修建大佛殿,且蜀地战乱,经济受到影响,此间未再开凿修建大型龛像;民国时期至今,随着社会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遗产旅游”“文化游”

15、日益火热,同时相关政府机构开始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潼南大佛寺新建莲花广场、非想池以及游客接待中心等,形成风景名胜区。可见潼南大佛寺受到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经历了“佛像”“佛殿”“建筑群”“风景名胜区”的演变过程,因此,巴蜀地区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的变迁,对其空间的形成、演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映了潼南大佛寺文化景观以时间为线索,为适应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即历史延续性。2.2文化特征:价值多样性2.2.1历史价值摩崖佛寺是印度佛教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发展演化的重要见证。摩崖佛寺经过数次重修,仍将摩崖佛像保存千载,其选址、空间型制、

16、规模大小等都与始建时的建筑有很多相同之处,反映了石窟寺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空间规模由封闭走向开敞化和世俗化的历史进程,因而,摩崖佛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皇宋遂宁县石佛记 详细记载了大佛寺的石刻史、建筑史、金饰史、寺院人物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2.2.2艺术价值摩崖佛寺是自然山水的佛教圣地,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它所形成的环境景观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摩崖佛寺的建筑结合自然营造,具有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丰富的空间环境特色,使其本身就成为文化建筑中的上乘之作。被称作“涪江上的石宝寨”的七檐佛阁在陡峭的天然石壁上建造,未用一钉一栓,堪称建筑奇迹;摩崖佛寺中的佛教造像是石窟寺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

17、形成的艺术瑰宝,同时在佛寺内还保留了许多文物和艺术遗迹。同时,潼南大佛寺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大佛寺十景既体现了笔法精湛的书法艺术,也是韵味十足的文学佳作。2.2.3科学价值摩崖佛寺建筑在选址中对地形、地质进行了科学考量,其中巧妙地与地形结合的技术及奇特的结构构架为中国建筑科学技术提供了借鉴。其次,摩崖佛寺建筑在结构及构造细部方面保留了部分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特征,为一些已经失传或消失的建筑特征提供了实证。潼南大佛寺岩壁上的水文石刻记载了如“明正德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洪水至此,给事中席彖谨记”等历次涪江洪水题刻,记录了明代以来的洪水位,对涪江洪水演化规律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3空间特征巴蜀

18、摩崖佛寺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要素与其选址、营建、空间格局等物质文化要素有着内在关联性。在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下,通过对山水环境适应性改造和利用,大佛寺在格局、场所等不同空间层级上都体现了巴蜀摩崖佛寺的景观格局。2.3.1宏观区域景观格局层面,历代诗人所作诗词已表露出摩崖石刻依山傍水的景观格局,如明杨慎题飞仙阁摩崖:“飞仙阁上元珠侣,千佛崖前巴子水。”7描绘出摩崖与山水共存的景象。巴蜀区域山峦叠嶂,河流纵横,为摩崖石窟的开凿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宽阔的水面也为摩崖石窟造像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摩崖与山体、摩崖与江面构成了宏大的景观,具有壮观的图 3 潼南大佛寺局部鸟瞰图11

19、城市与建筑City&Architecture2023NO.03宗教环境气势8。摩崖佛寺主要为供奉神仙佛祖,而据经文记载,佛祖居所内多有“如意功德水”“多宝池”等水景,即是对“净土”的阐释。同时寺院也为所住僧人提供生活所需,所以摩崖佛寺多选址于河水附近。如潼南大佛寺坐落于涪江边,背靠独云峰,其垂直坚硬的崖壁高达 20 多米,沿着河岸绵延数千里,崖壁之上是开阔平坦的台地。台地上的佛教寺院与摩崖造像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宏大的佛教环境气势,沿涪江下游十里之外可见其形(图 3)。2.3.2中观巴蜀摩崖佛寺在石窟寺传入我国后受本土文化影响,与自然环境景观更加紧密结合。潼南大佛寺建筑群借势天然崖壁,面临涪江

20、直线展开,呈典型的线性空间布局(图 4)。从东向西,依次为佛教造像和碑文题刻一体的摩崖石窟,独立于崖壁孤石上的楼阁式建筑鉴亭,接着是庇护大佛造像的大佛殿,殿内为唐首宋身的释迦摩尼摩崖造像,组成了潼南大佛寺的主体空间环境,最后以观音殿和玉皇殿结尾。虽是一字形的布局方式,但整个空间不断变化,场面壮观且形成独特的天际轮廓线。建筑形象沿涪江横向展开,远眺建筑群错落有致、庄严肃穆,构成了一片舒展开阔的建筑群景致(图 5),充分反映了佛教“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观念。图 4 潼南大佛寺平面图图 5 潼南大佛寺立面图2.3.3微观场所竖向特征方面,结合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形成特色的竖向空间。巴蜀地区陡峭的地

21、理环境,使其形成独特的山地建筑形式,而潼南大佛寺的七重檐阁也借鉴了本地的建筑结构,整座楼阁高达 30 多米,内部空间为两层,这种多层式的摩崖楼阁在为大佛造像提供庇护空间的同时也解决了其上下台层的垂直交通问题(图 6)。沿着崖壁展开的石窟龛像,因其所处地质状况红砂岩的特殊性,易破坏石窟的表面,所以与北方具有较大空间的石窟不同,其形成向壁面开凿排列的浅龛。同时,因为巴蜀地区的石窟开凿主体仅少数为政府组织,大多由不同阶层的民众捐资开凿,从而形成大小不一的窟龛密布排列的空间形态。也正是因为其面向民众,在空间上也更加注重民俗化的需求,例如潼南大佛寺中的“石蹬琴音”将自然景观的声景观与形结合,满足了民众对

22、于自然奇迹探索的心理需求(图7)。图 6 潼南大佛殿剖立面图图 7 石蹬琴音场所平面特征方面,形成适应不同地形的“一字型”“L 型”以及“工字型”的建筑平面形态。大佛寺内七檐佛阁、玉皇殿等古建筑群主要呈“一字型”面对江面展开,“工字型”“L 型”建筑主要是西入口新建的服务建筑。大佛寺在寺内七檐佛阁等历史建筑群的影响下,与西岩崖壁、虎溪河等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自然曲折式的平面布局。“一字形”的空间组合形式与当地民居空间形态类似,摩崖寺院建筑的简单化和民居化既是其宗教信仰世俗化的物质空间表征,也是其空间亲民性的体现。3 潼南大佛寺的保护经验、不足及优化建议随着国内“文化游”“古镇游”等旅游形式的

23、发展,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与关注。但目前的保护和发展仍存在着不足,如风貌不协调、文化传承较弱、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本文针对其保护现状,从文化景观视角总结近年来潼南Chongqing Architecture12第 22 卷 总第 233 期大佛寺的保护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优化建议。3.1自然和山水格局的延续重庆文物保护局曾于 2017 年对原本淤泥堆积、垃圾肆虐的大佛寺西入口片区,在充分保护其空间格局及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较好保护了潼南大佛寺的整体格局。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位于巨石之上、三面环水的鉴亭周围的水现已基本干涸,且水质浑浊,再无“倚栏俯瞰,须眉可见”之境。从文化景

24、观构成要素来看,自然环境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护应遵循“完整性”原则。目前,风景园林名胜区保护法规和条例中,很少涉及对于其文化与自然之间联系的认识和保护,这也导致了保护方法上容易使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剥离。因此,在自然和山水格局层面,应完善相关法规和条例,对佛寺周边自然水道进行疏浚,开展植被养护,以保持自然和山水格局特征的延续性。3.2空间整修和环境改善潼南大佛寺现存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同时在延续其本来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设置了游客中心、广场等空间来满足发展需求。但仍有部分空间未得到重视,部分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由于年久失修而逐渐废弃,使得文化遗存丢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

25、景观的完整性。如位于东岩崖壁建于元朝时期的黄罗帐庙现已损毁,崖壁上仅存留庙宇斫痕。同时还存在用于存放一些不知名小造像的彩钢棚搭建的空间,以及材料过于现代化的娱乐配套设施,影响了摩崖佛寺的传统风貌和氛围的营造。潼南大佛寺空间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修缮保护应做到与其历史风貌特征相符,拆除与佛寺历史风貌不协调的乱搭建筑及设施,采用传统材料和技艺修缮建筑单体。3.3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以文物景点、宗教礼仪、佛寺活动和建造技术等元素为载体,通过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文化塑造与创新发展,使其文化得以传承。已举办的活动如“养心音乐节”“阅读手机发布会”等,宣扬的文化浮于表面,方向偏离了大佛寺儒释道文化的本质,

26、商业化现象较为突出。另外,寺内文化展示的方式仅为展示牌以及微信解说,形式较为单一,未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特征设置不同的形式。因此,建议对寺庙的修建历史及发展演变、相关传说故事、重要石窟的造像时间与涵义进行深刻挖掘,然后通过印刷品、导游讲解、牌示、电子讲解、活动展示等多样方式进行宣传,除导游进行解说外,还可鼓励寺内僧人适当参与解说。3.4功能延续与活化利用大佛寺在功能上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本身的礼佛朝拜功能将与旅游、体验、展示等现代化功能相结合,从而形成以寺庙文化保护与展示、礼佛、祈福、养福、旅游和体验等功能为核心的巴蜀地区著名的摩崖佛寺景区。但在功能复合化的同时,游客的增多导致了场所主要功能

27、的偏移,如僧人礼佛苦修的清幽环境被破坏,崇拜观念的消失等。大佛寺的规划定位多由管理人员决定,而忽略了作为使用者的诉求。由于管理者可能并不了解其文化传统,在文化复兴的表象之下可能是使用者对传统文化的不自觉丢失而呈现的文化衰败。可持续的文化景观应该是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场所,而这就需要纳入使用者的力量,并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如深入僧人日常生活了解其生活需要、观念行为及保护诉求等。4 结语巴蜀摩崖佛寺在经过与巴蜀地区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的融合改造后,成为摩崖佛寺建筑与自然环境、本土文化融合共生的典型代表。潼南大佛寺展现了在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中的适应性发展,是所在区域的历史见证和象征。本文从文化景观视

28、角对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挖掘,并在遵循“原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文化、功能、管理等要素对其活态保护经验、不足和改进措施进行思考,可为推动佛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刘天琪,王旭.从石窟寺到摩崖寺巴蜀摩崖佛殿的空间演变及地域性表达 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1):63-682郭璇.巴蜀地区摩崖佛寺的选址、布局与基本形制初探C/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2001:46-51.3米德昉,龙小帆.2014 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 70 周年纪念会综述 J.世界宗教研究,2015(1):184-188.4张兴国,林从华.巴蜀摩崖

29、大佛窟形制研究 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4):4-7.5林丛华.解读巴蜀摩崖石刻建筑四大基本特征 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4):307-310+365.6后汉书 M/卷 86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7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第一编 M/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2:66-70.8范有恒.潼南大佛寺景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15.图片来源:图 1、图 7:作者自绘、自摄;图 2:王玉.重庆地区唐代佛教摩崖龛像调查 J.考古学报,2014(1):109-138+149-162.;图 3、图 5、图 6:范有恒.潼南大佛寺景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15.;图 4: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10.。责任编辑:刘艳萍,董婉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