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西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失稳与绿化治理
5.1 石质土路堑边坡工程概况
广西沿海地质一般是海洋下降沉积而成,且陆地形成较晚,岩石平均风化程度较大,以泥岩最多,砂岩次之,潮湿类型为II 类的较多。地下水位部分较高。广西沿海属亚热带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多,雨季长,可长达6~7 个月之久。每年7~9 月份暴雨较多。沿海地区雨水中含盐类物质,对岩石的风蚀较快。高速公路路堑边坡为石质土的地段给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石质土由于是由颗粒组成,胶结情况和密实程度的差异很大,其稳定的边坡坡度的变化幅度也很大,特别是中等密实或松散的石质土,浸水后强度稳定性降低很多,极易发生边坡失稳,出现坍塌、滑落现象,严重危胁着行车安全,这主要是由土质本身的物理性质决定的,石质土路堑边坡高度一般不超过30m,边坡坡度为1∶0.3~1∶1.75。
5.2 边坡治理措施
5.2.1 设计理念和治理程序
路堑边坡治理设计的基础是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首先要查明边坡的地质条件、认识地质体,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设计,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根据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路堑边坡治理除按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进行勘察设计外,还应把施工过程当作再勘察的过程,并根据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全面、深入了解,进行动态设计;提高加固措施的针对性,增加治理效果。方案设计阶段是根据上述综合分析结果;选择最优设计坡率和相应的边坡加固措施,进行方案设计和工程概算;设计中应结构面分析、稳定性评价,然后针对结构面的空间分布、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岩土参数和稳定性分析结果采用对
应的加固和防护措施;对于反坡可采用植物防护和放坡相结合。
5.2.2 治理过程中的动态设计
原路堑边坡一般采用1∶0.75 的坡比,对于不稳定边坡采用1∶1 的坡比,当边坡高于8m 时,设1.5m 平台。平台上下的边坡坡比仍一致,这种边坡设计工作量小,整体上看较
为整齐美观、路容较好。缺点是没有具体考虑到水文地质的差异、以及广西沿海气候的影响,为运营维修管理增加困难。广西沿海地区的风蚀和盐蚀作用较大,不利于边坡的防护和稳定。在钦防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边坡病害。为此采用了改缓边坡的处理措施。有病害的矮边坡(即高度小于8M 以下的)改成了1∶1.5 的坡比;高边坡则改为1∶1,并采用浆砌片石防护方案。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经验上,将所有的边坡改成1∶1,其中已习生病害或可能产生病害的区段均改成1∶1.5 或1∶2 的坡比。事实证明,经过更改的设计,边坡较为稳定。
5.2.3 绿化措施
最为普遍的一种做法就是铺草皮。植物覆盖对于地表径流和水土冲刷有极大的减缓作用。因此,增加植被面积,减少地表径流,从根本上减少了路堑边坡的水土冲刷。铺草皮主要适用于边坡稳定,冲刷轻微,且宜于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边坡,它可以防止表面水土流失,固结表土,增强路基的稳定性。铺草皮通常以容易生长、根部发达、叶茎低矮的多年生草种为宜。对于坡面冲刷较重,但不经常浸水的边坡,可采用平铺草皮的防护加固类型。由于边坡均改缓,没有大量采用护面墙,而是以砖框架种草为主。砖框架草籽喷浆边坡绿化防护是先将草籽喷浆种草,后砖砌框架截水。对于易风化的岩石边坡、坚石边坡、施工中无法控制到设计坡率的边坡,则采用龙骨砂浆抹面的防护类型。但是龙骨砂浆抹面在使用1 年多后,会出现剥裂现象。原因是由于广西暴晒时间较多,砂浆膨胀较大,暴晒后常有暴雨,抹面的砂浆往往遇冷突然收缩,往复多次后极易出现开裂。并且广西沿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天气反复无常,雨水中含盐粒多,砂浆盐蚀较大。因此采用龙骨砂浆抹面的方法效果不好。但是采用一些绿化隔离措施,则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种植爬墙草类的植物,使其暴晒的程度减少,从而增加使用寿命。爬藤类植物应以茂盛易活为选,一般边坡每隔0.5~1m 种植一株,埋有充足的肥料和水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