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读翁心存辑生员名册两种_叶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2360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读翁心存辑生员名册两种_叶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读翁心存辑生员名册两种_叶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读翁心存辑生员名册两种_叶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 读翁心存辑生员名册两种叶 鹏(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摘 要:清代生员入学年龄问题以往聚讼颇多,未有定论。根据翁心存辑录的粤东校士录西江校士录,可以提取出 名文生员、名武生员的入学年龄,统计得出文生员平均进学年龄约 岁,武生员约 岁。研究发现,个人文化水平高低与入学早晚有密切关联,入学较早者往往院试名次较高或能考取高级功名,而地方文教发达、家族三代有高级功名等外因则会对生员更早入学产生正向作用。加之“官年”现象影响,生员实际入学年龄应比本文估值更晚。前人研究所据样本较少,且结构失衡,影响了估算结果。根据新估值计算,清中后期生员总数将比前人结论大幅降低。关键词

2、:清代;童试;生员;入学年龄;翁心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明清社会已形成普遍的科考风气,家族多有意愿与动力支持子弟读书进学,考取生员,成为下层绅士,以“保身家”,力求不发生向下流动。这一群体在地方上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传播文教知识、沟通官府与民间等作用,但其规模究竟多大目前尚无定论。生员总量多寡,不仅对理解其在地域社会中的影响力有重要帮助,同时还是前人估算识字率的主要依据,对把握社会整体文化发展水平颇有助益,可谓社会文化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以往研究的经典方法是以科考频次、学额数字、生员平均入学年龄、平均寿命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考试频次、各地学额及其变动载在各版学政全书与方志中,

3、考订较易。而生员的平均进学年龄与平均寿命则需经过复杂推演,针对前者,目前学界主要依靠传记资料,形成了生员平均 岁入学(下文简称为“岁说”)或平均 岁入学(下文简称为“岁说”)两种观点,二者互为补充,但因研究样本较少,结论尚需推敲。本文利用新见道光朝生员名册资料粤东校士录与西江校士录,进行细致统计,希望提供新的估值,以期推进相关问题的讨论。一、以往学者的估算方法与资料传统中国盛行神童故事,对早岁中式有着执迷追求,广为流传的神童诗中便有“待看十五六,本文采用张仲礼的分类:生员为初级功名,属下层绅士;贡生、举人、进士为高级功名,属上层绅士。,:,:,蒋勤:清代石仓阙氏的科举参与和文武之道,社会 年第

4、 期。,g,:,;徐毅、荷范礼文():世纪中国大众识字率的再估算,清史论丛 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一举便登科”的说法。而另一种极端是,科举时代皓首穷经者比比皆然,“垂老不获一衿者”并不少见。那么,清代人大约多少岁可以考中秀才?个案描述难以说明总体状况,必须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才能接近事实。世纪 年代张仲礼便依据锡金游庠同人自述汇刊(下文简称汇刊)的 篇自传,算出清末无锡、金匮两县士子平均 岁入学。该研究早年影响力集中于海外,结论得到了广泛认可与沿用。直到上世纪 年代末,中国大陆其他学者方才开始关注此问题,王跃生认为清代考中秀才者以 岁左右为多,但并未征引可靠资料,估值

5、只是作者从“所接触到的清人年谱、传记”中得到的大致印象,难以令人信服。进入 世纪,先后有数位学者接续此项工作。陈宝良指出明末生员入学大体在 岁上下,然所据样本仅 个,可信度较低。霍红伟利用了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下文简称丛刊)中的 种清人年谱,计算结果为 岁。左松涛同样依据丛刊,在剔除捐纳、武生、记载不详等情况后,提取了 条数据,估值为 岁。他还指出汇刊局限于无锡、金匮,当地文化发达,竞争激烈,童生多次应试方能考中,当地生员入学自然偏晚。徐毅等则大致将清中后期士子入学年龄定在 岁。近来也有学者继续深耕江南,廖章荣重新梳理了汇刊数据,认为清末当地生员应在 岁入学。I0牟晨则将两县的几部生员名

6、录与无锡五牧、锡山、礼社三支薛氏宗谱相匹配,得出该家族成员入学约在 岁,亦与张仲礼估算相近。Il前人研究结论见下页表。总的看来,目前学界对于生员进学年龄大致有“岁说”与“岁说”两种并不矛盾的意见。论者普遍认为文风越盛则竞争强度越大、入学越晚,“岁说”基于全国范围,而“岁说”则集中于无锡、金匮两地,二者差值在这一逻辑中是自洽的。不过,以往研究所据核心资料并非毫无破绽,下面分别剖析之。持“岁说”者主要利用丛刊进行估算,问题在于其所收年谱谱主大多出身名门望族,或自身文化水平较高,入学自然偏早。如霍红伟选取的 个样本中,有举人以上功名者多达 名,占比 安徽史学 年第 期I0Il绘图注释神童诗,复旦大学

7、图书馆藏,民国锦章书局刻本,第 页。清世宗实录卷,雍正二年三月初一日,清实录第 册,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g g ,;,:,;,:,其中魏斐德()虽征引了张仲礼的研究,但生员进学年龄却写为 岁。王跃生:清代“生监”的人数计量及其社会构成,南开学报 年第 期;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人口研究 年第 期。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霍红伟:清代府州县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左松涛: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史学月刊 年第 期。徐毅、荷范礼文():世纪中国大众识字率的再估算,清史论丛 年号,第 页。廖章荣:清末无锡、金匮两县生

8、员研究 以锡金游庠同人自述汇刊为中心,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笔者也抄录了汇刊中的全部数据,统计结果为 岁,这应是由于对个别未说明生年者入学年龄的推算方式不同所致。牟晨:成功阶梯的限制:清代无锡生员的来源与出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表 前人研究情况一览学者发表年代主要史料样本量均值张仲礼锡金游庠同人自述汇刊王跃生清人年谱、传记陈宝良明人年谱、明末辽东残档霍红伟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 左松涛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 徐毅等清人年谱、传记廖章荣锡金游庠同人自述汇刊 牟 晨锡山游庠录锡金游庠录锡金游庠续录、族谱等,远高于正常比例。样本的分布也不均衡,左松涛利用的样本

9、在时间尺度上前少后多,顺康雍三朝 年共 人,道咸同光四朝 年则有 人。区域对比更为明显,最少者如奉天仅 人,而江苏则有 人。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区分后,单个时空截面的数据低至个位数甚至空缺,这便消解了样本数量上的优势。持“岁说”者基本围绕汇刊展开研究。该文献刊印于 年,所载传主均为当时仍在世者,杨志濂生于咸丰二年()最为年长,已 岁高龄,最年轻者如生于光绪十年()的孙观圻亦年近半百,大量已过世者未能收录其中。不仅如此,汇刊中有高级功名者比例为,由于所载人物多在光绪末年入学,许多新进生员尚未考中乡会试,或早已无意科场,甚至转而出洋留学,该群体中有能力考取举人、进士者尚不止此数。上述研究的问题在于传

10、记资料过于零散,无法保证样本结构与历史实际相近,结论可靠性难免减弱。另一方面,从研究逻辑上看,若承认个人文化水平越高便可能越早入学,则以往研究所持童试竞争愈激烈则入学愈晚的看法仍应斟酌。总之,先行研究样本总量偏少、样本代表性不足、研究逻辑亦可商榷,因而重新估算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依然颇有必要。二、翁心存督学与生员名册的编纂“诸生怀抱利器,达则名显于庙廊,穷则名湮于蓬荜”,除少数有文集、传记存世者,大部分生员一生籍籍无名,甚至未留下任何记录。幸运的是,随着近年来地方文献挖掘工作次第展开,越来越多生员相关文献得以为人所知,本文即主要利用翁心存所辑粤东校士录西江校士录开展研究。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

11、若包括贡生在内,则丛刊中有高级功名者比例高达 。明代乡试录取率由 逐渐下降至 左右,大致不足,清代官方额定录取率多在 之间,部分大省的实际录取率甚至不足,即便多年累加,有高级功名者在全体人口中占比也是极低的。参见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史学月刊 年第 期;郭文安:明代乡试录取率考述,武汉大学学报 年第 期;邹燕妮:清代江南乡试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牟晨的研究样本中,有高级功名者为 人,占 ,与汇刊相近。此外,南汇县有一份 年刊印的耆老“重游泮水”唱和集,共载 人,入学年龄平均为 岁,但未说明是否考取高级功名,仅供参考。第一届南汇耆老会编:(南汇)泮宫话旧录,上海图书

12、馆藏,民国十五年铅印本。陈宝良计算了 份明人年谱、行状,结果为平均 岁入学,又利用辽东残档明信牌档丙类第 号所载 人,算得平均入学在 岁,总体均值则为 岁。辽东残档所载人员出身相对随机,而 份年谱多来自所谓“神童”,或如张居正、徐光启等名流,统计结果自然偏低。罗嘉蓉:国朝东莞题名录序,苏泽东辑:国朝东莞题名录,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 册,广州出版社 年版,第 页。翁心存辑:粤东校士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西江校士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翁心存(),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年()进士,即放福建试差,六年至八年间督学广东,十二年充四川乡试正考官,十三年至十四年间任江西学政,十五年典试

13、浙江,旋授奉天府府丞兼学政,十七年返京。十余年中,翁氏多次外放学差、试差,衡文校士经验可谓丰富。翁心存任广东学政,前后凡三年,遍历全省两周,完成了额定任务。而督学江西则不足两年,这是因为道光十二年()底原江西学政郑瑞玉被参“平日吸食鸦片烟”,考试又多有违例,不能继续任职,翁氏彼时刚完成四川试差,“以前政郑朗若如前辈被劾故”,中途接任。当年补办正科乡试,七至十月郑瑞玉均在省城助理乡闱,至十月中旬方才出棚,次年正月翁心存到任后,“尚有南安、赣州、南康、九江、饶州、广信六府未经岁试”,而距下届乡试开考已不足两年,时间紧迫,遂奏请将位置偏远的南安、赣州两府改为岁科并考,不久获允。清代学政一般先办岁试再

14、行科试,三年中周历全省两遍,如省域过大,也可将某些州府灵活改为岁科并试,如广东高州、廉州、雷州、琼州四府距省遥远,甚至远隔海峡,便惯例均为岁科连考。总体计之,翁心存在广东 个府州共办院试 场,在江西 个府州则开展了 场岁试、场科试。生员资料多散见于族谱、碑传,方志大多无载,仅少数乡镇志或新开发州县方志才偶有记录生员姓名。记录科举中式者信息相对系统的资料是题名文献。明清时期,乡会试结束后官方会主持刊印题名录,甚至刻诸石碑。受其影响,童试题名文献在清中后期逐渐增多,大致分为履历、名录与名册三类:履历以个人为主体,除姓名、籍贯外,还有年齿、行辈、三代、师承、专经、住址等丰富内容,也称齿录;名录则基本

15、只记录中式者的姓名、籍贯等简要信息;粤东校士录西江校士录的格式与一般名录相似,属罗列式编排,内容上较名录丰富,又较履历简略,故本文称之为名册,以示区别。乾嘉以降,大量地方士人热衷于发掘乡土掌故,收集整理各科黉案,配合学校档案、地方文献等予以考订,汇编某地(多为县域,少数府域或者市镇)历次院试录取者姓名,题作“采芹录”“诸生谱”等等,此风气尤以江南为盛。翁心存出身常熟世家,当地有皇明虞阳采芹录国朝虞阳科名录等名录传世,翁心存自己也曾编纂过常熟翁氏入泮同登录,可以想见,江南地区重视功名、好编名录之风,无疑会对其编纂粤、赣两省生员名册产生积极影响。清代有着颇为发达的文书行政系统,童生从报考到发榜的全

16、过程均留有相应文书,嘉庆大清会典载:童生考试,以同考五人互保、廪生认保出结。府州县试查照格眼册式,令童生亲填年貌、籍贯、三代、认保姓名,并各结状,黏送府州县。试毕,造册申送学政。I0可见,童生报考时即应详细说明个人情况,与各种保结文书相匹配,经州县官汇总造册,送交学政,既作为点名依据,又兼防止冒顶作弊的功能。院试取进生员后发榜,或刊印名单下发,称“黉案”,学政考完一府便应将黉案“速行发学”Il,在全部考试结束后,还需依据各类册籍,将新进生员的信息 安徽史学 年第 期I0Il翁同书等:先文端公行述,翁心存日记第 册,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清宣宗实录卷,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清实录第 册,第

17、页。郑瑞玉字朗如,此处讹作朗若,日记其他部分均作朗如。翁心存:翁心存日记第 册,道光十二年,第 页。翁心存:奏为考试期迫援照成例请将南安赣州两府暂行岁科并考由,道光十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档折件(下文简称“故宫录副”),文献编号:。清宣宗实录卷,道光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清实录第 册,第 页。翁心存:恭报考试情形,道光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故宫录副,文献编号:杜受田等纂:钦定科场条例卷揭晓,故宫珍本丛刊第 册,海南出版社 年版,第 页。佚名辑:皇明虞阳采芹录,稀见明史史籍辑存第 册,线装书局 年版;王元钟辑:国朝虞阳科名录,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三十年刻本。翁心存、翁同龢辑:常熟

18、翁氏入泮同登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嘉庆钦定大清会典卷 礼部七仪制清吏司六,大清五朝会典第 册,线装书局 年版,第 页。恭阿拉等纂:钦定学政全书卷 学政关防,故宫珍本丛刊第 册,第 页。填入学册,与部分试卷一道送交礼部查验。零散的科举凭单、票据是生员信息进入文书行政系统的首个环节,这些信息以不同形式被保存了下来。而清代学政为应对上级考核或自留备忘,也多有记录考情的习惯,抄录考生信息并非怪事。如朱逌然任湖南学政时,便登记了所考核教官、书院学生的年齿。同为湖南学政,江标则在日记中留有部分考生档案,内容颇为详尽,除籍贯、年齿、行辈外还记录了三代信息。仅记录姓名的情况更加常见,兹不赘举。类似的各

19、类簿册,在清代官员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孙毓汶督学福建时便另置簿册专门记录来访官僚信息;翁心存曾给其子翁同书建议,对各州县来访者“可随手记其名字、行第、籍贯、出身,此中亦可留心人材也。”可以说,翁心存所辑生员名册正是其督学粤、赣的重要见证。当然,这两份名册发挥的主要还是备忘功能,从后续利用情况看,其确实未被束之高阁。其一,生员名册在翁心存日常生活中被当做礼物或重要工具书,道光九年()时他曾誊录副本赠予蔡世松,道光十七年()又曾大发感叹,“(卢)七桥寄粤东题名来,阅之,梁生国琮竟抡元,可喜也,余则不甚知。余旧有校士录一册,在南中,无从核对耳。”其二,翁心存对这两套名册颇为着意,多有

20、翻检,圈点标记了当中考取高级功名者信息,且夹有多张签条,最晚的是咸丰二年广东乡试文举人题名,可见其一直关注所取生员动态。其三,粤东校士录应有传抄,成为部分地区修志参考,如光绪广州府志黄子高传,即重点依据“翁校士录”;宣统番禺县志中樊封传,称其经翁心存考试,“原原本本刊入校士录”,亦是编写传记的依据。清代学政为彰显崇文重道,会挑选科场时文汇编成书,称之“校士录”或“课士录”,这类文献重在介绍八股文章,对生员信息记之甚少。而通过上述梳理可知,翁心存作为学政能轻松接触到应试者年齿信息,有兴趣亦有条件编纂生员名册,虽定名为校士录,实则生动展现了清中后期粤、赣两省的生员考校与童试录取情形。三、生员名册所

21、见生员平均入学年龄按清中后期规制,学政主持的院试“三年两考”,针对生员的岁试(生员考核考试)、科试(乡试资格考试)大体隔年举行,童试则附岁科试后分别举办,在考试程序、录取标准上两场童试并无差别I0,故本文将岁科两考所附童试数据合并计算,不作特别区分。应当说明的是,粤东校士录西江校士录反映了整个院试的办理情况,有过半篇幅载录生员考校成绩,包括各官学全体一二等生员及部分三等生员姓名,同样附记年齿、功名、任官等内容,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暂不讨论。下面首先对史料情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I0朱逌然:使湘日记,光绪三年三月二十五日,续编清代稿钞本第 册,广东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江标:笘誃日记,国家图

22、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第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年版,第 页。孙毓汶:使闽日记,同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孙毓汶日记信稿奏折,凤凰出版社 年版,第 页。翁心存:试差事宜,翁心存诗文集,凤凰出版社 年版,第 页。按,此册作于道光二十三年翁同书即将典试广东之时。翁心存:翁心存日记第 册,道光九年元月十九日,第 页。翁心存:翁心存日记第 册,道光十七年十月廿三日,第 页。光绪广州府志卷 列传二十,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 年版,第 页。宣统番禺县续志卷 人物志九,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 册,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版,第 页。翁心存还辑录过学海堂丁亥课士录,虽名为“课士录”,实则也是名录而非文编。

23、翁心存辑:学海堂丁亥课士录,广州大典第 册,第 页。以岁试为例,完整的院试包含生童经古场、文生员考试、文童考试、武生员考试、武童考试等几个部分,科试除了不再进行武试外基本相同,此外偶尔还需进行拔贡、录遗等考试。参见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况作一定说明,再进行描述性统计,最后利用旁证资料予以验证、补充。(一)文献概况粤东校士录,抄本两册,封面题“粤东校士录上,岁试”“粤东校士录下,科试”,共 面,夹有多份乡试题名与履历单。该册记录了道光六年()至八年间广东全省文武生员录取名单,包括 所官学,共有新进附学文生员 人(岁试 人、科试 人),武生员 人。

24、除文生员劳爱之(开平县科试)年龄缺失外,其余 人记录完整。每人名下以小字标注年龄、功名、任官信息。西江校士录,抄本一册,封面题书名,共 面,首页抄录了道光二十四年()江西乡试取中部分人员,另夹有数份履历。翁心存接任江西学政时岁试业已过半,故本册所载仅及实际巡考州县。武童试仅岁试开考,科试时不考,故该册只记 场武童试。内容涉及 所官学,共计新进文生员 人(岁试 人、科试 人),武生员 人。其中文生员冯希、刘元会、江文齐(俱都昌县岁试)年龄缺载,其余 人信息完整。该名册标注简单,但年齿信息仍较齐整。毋庸置疑,名册中的信息是足够可靠的,以粤东校士录为例:首先,翁心存督学广东期间有粤东校士日录一书,乃

25、道光六年巡考肇庆府、罗定州时所记,其中考试情形与粤东校士录可以一一对应。其次,乡试录中所载年齿亦可互证,如道光二十四年广东乡试第 名黄沅澧,时年 岁,他在道光六年入广州府学时登记正是 岁。再次,广东另两部生员名录也可匹配,细微差别如道光六年岁试嘉应州第 名钟德昭,在嘉应采芹录中名列第,第 名黄鼎勋则记作“黄倬汉”;同是此年岁考,东莞县第 名罗泰鑫在东莞庠士录中作“罗澍鑫”,第 名叶焕垣则记为第 名。这两份名录编纂于清末,其资料依据地方档册、黉案,而除上述差异外,其余人名、排序完全相同,更可印证粤东校士录之可信。(二)文武生员的入学年龄张仲礼曾以 岁为一组考察了生员入学年龄的分布状态,发现 岁年

26、龄组占比最高,约。而在利用丛刊的研究中,岁年龄组比重超过半数,岁以下的人数甚至也占 左右。这两类研究样本 集中于占比较高的前三个年龄组,而本文数据比例最高组仅 ,且有超过以上人员分散于占比后六位各组中,尤其 岁以上者接近,远大于以往左右的比例。无论汇刊或丛刊,所载人员均不超过 岁,但本文数据中,年龄最大者为 岁,即便剔除恩赏功名的两位耄耋老童生也仍有 岁入学者,且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及标准差均大于汇刊丛刊数据,这说明本文文试数据不仅整体数值较高,且分布相对均匀。经统计,文生员平均 岁入学,较以往“岁说”还要大 岁以上。剔除极端值后降为 岁,差别不大。武生员入学较早,以 岁年龄组占比最

27、高,且 岁以下者达 ,反观文生员在 岁后入学者仍有 ,二者差异一目了然。以往并无关于武生员入学年龄的专门研究,论者多将之等同于文生员入学年龄。经计算其平均值为 岁,远低于文生员,这应是由于以“马步射、弓刀石”为核心的武科考试看重身体素质,年轻者显然更具优势。文武生员入学年龄情况见下页表。(三)影响入学年龄估值的主要因素对生员个人而言,入学时间早晚受到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影响,细致考察生员名册数据,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三种重要因素。安徽史学 年第 期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下册,第 页。翁心存辑:粤东校士日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第 页、第 页;翁心存辑:粤东校士录,第 页、

28、第 页。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广东乡试录,广州大典第 册,第 页。翁心存辑:粤东校士录,第 页。张朴楼辑:嘉应采芹录,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二年刻本,第 页;翁心存辑:粤东校士录,第 页。张瓒辑:东莞庠士录,广州大典第 册,第 页;翁心存辑:粤东校士录,第 页。,:,分别为嘉应州廖渐逵(岁入学、岁赐检讨)与顺德县梁履端(岁入学、岁赐编修)。表 各年龄组人数、比重与数据描述性统计类别本文文试估值本文武试估值张仲礼估值霍红伟估值左松涛估值 岁以下 人 人 人 人 人 岁 人 人 人 人 人 岁 人 人 人 人 人 岁 人 人 人 人 人 岁 人 人 人 人 人 岁 人 人 人 人 人 岁 人 人 人

29、 人 人 岁 人 人 人 人 人 岁以上 人 人 人 人 人总计 人 人 人 人 人平均入学年龄 岁 岁 岁 岁 岁标准差最大值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最小值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岁 说明:新入学文生员年龄在 岁以上者较多,同样以 岁为一组,分别有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呈递减状态。左松涛的论文未列出具体数据,无从统计标准差、四分位数,但推测应与霍红伟估值相近。第一,院试考取名次。生员名册中的人名排序应当就是实际录取名次,但除南康、南安、赣州三府外,其余府学新进武生员均以籍贯集中编排,故只有 的样本可供参考。各名次的累积人数与

30、学额数密切相关,文生员至 名、武生员至 名以后数量骤减,偏差较大。文试中名次靠前者入学年龄明显偏小,而武生员录取名次与年龄的关系不够显著,前 名入学年龄集中于 岁到 岁间,相对集中,名之后的样本较少、数值波动大,参考意义不足。分名次文武生员入学年龄见下页图。第二,后续功名情况。有学者指出能考取越高级功名者往往中式越早,清代进士平均中举年龄(岁)要比止步于举人者(岁)低将近 岁。这一点不难得到验证,本文数据中 名进士的中举年龄为 岁,比仅有举人功名者小 岁以上。此逻辑在童试层面同样适用,就文生员而言,有高级功名者入学明显早于普通生员,而进士入学年龄亦早于举人、贡生。能否考取高级功名反映了文化水平

31、高低,显然个人能力愈强则入学、中式年龄愈小。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存在“幸存者偏差”,即越早入学者越有动力继续应试,年纪较大者可能已无意参加乡试,故而应当说越早入学者越有可能继续考中更高级功名,较为妥当。不同功名获得者入学年龄差异见下页表。第三,地域差异。与以往研究印象相反,据本文观察,并非文教越发达的地区入学越晚,不同区域尺度的估值都支持了这一判断。先看省际差异,广东文生员入学年龄(岁)要比江西(岁)高 岁,但清代江西进士 人,广东仅 人,江西进士数几乎是广东的两倍,考虑到清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清代学额规制府学 名、大学 名、中学 名、小学 名,在江浙、直隶等文化发达地区又有增加。恭阿拉等纂:

32、钦定学政全书卷 学额总例,故宫珍本丛刊第 册,第 页。,“:”,(),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 年版。生员名册所载进士比率江西()也几乎是广东()的两倍。图 分名次文武生员入学年龄表 生员名册所见不同功名获得者的入学年龄差异类别进士举人贡生普通生员总计人数 人 人 人 人 人人数占比 入学年龄 岁 岁 岁 岁 岁获此功名年龄 岁 岁 岁 说明:此表剔除了极端值,举人项不包括已考取进士者,贡生项不包括有更高级功名者。因资料限制,未严格区分各类贡生。其中广东琼州府韩捧日、江西赣州府长宁县钟荣光为进士,但中举年份待考。前中期二省人口相近,其文化差距显而易见。再看省内差异,以学校为单位,入学年

33、龄呈随机分布状态;以府域为单位,则文化发达地区入学反而更早。广东“通省文风,以广州为上,嘉应次之,肇高又次之,其余皆属中平”,在样本超过 个的府州中,琼州府(岁)、潮州府(岁)、惠州府(岁)均值确实高于嘉应州(岁)、广州府(岁)、肇庆府(岁)、高州府(岁)。(四)官年现象对估算的影响本文所用生员名册反映的是考试登记年龄,传记资料则一般记载实际年龄,二者有所差异。科举时代中式年龄越小,日后仕途发展空间越大,虚报年龄的官年现象屡禁不止,除少数年齿过高者会加报岁数以求恩赏外,年轻举子多将年纪报小,往往低于实年数岁。汇刊中记载了尤桐参加童试时虚报年龄的情形:余以光绪癸未(九年,)受知于督学使者瑞安黄漱

34、兰侍郎体芳,补金匮县博士弟子员。时廪保为徐颂遐表姊丈福庚,送册结时,先生饬礼书填余之年龄为十四。安徽史学 年第 期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第 页。翁心存:恭报考试情形,道光七年七月二十六日,故宫录副,文献编号:。张剑:清代科举文人官年与实年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蒋士栋、丁福保编:锡金游庠同人自述汇刊,无锡文库第 辑第 册,凤凰出版社 年版,第 页。尤桐同治十一年()时启蒙,时年六岁,则光绪九年当是 岁,因廪保出面,得以虚报为 岁。清王朝始终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掌握个人生卒信息,只能寄希望于应试童生自主填报或他人担保,这就为有心者提供了上下其手的空间。有学政

35、曾上奏称“考试童生多有册内年岁甚幼,而其人实已至四五十岁不等者”,正是官年现象的极端案例。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碑传与两份校士录所载年龄,体会个中差异。桂文燿,广东南海人,咸丰四年()卒,时年 岁,可反推其生于 年,道光六年入学时为 岁,但登记仅 岁;朱梦元,江西贵溪人,同治六年()卒,年 岁,则其当生于 年,道光十三年()入学时在 岁左右,而登记年龄仅为 岁。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因此上述估算文生员平均 岁入学定是只少不多的。(五)补充验证珠三角地区还有 份晚清的生员齿录,内容详实,载有年齿、三代信息。家族三代亲属中有人曾考取功名,会对后人的科举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反映在童试中便导致入学年龄偏低,如光

36、绪二十年()番禺县科考,此年三分之一的入学者三代亲属拥有高级功名,较其他齿录高出两倍,这便导致了当年生员入学平均仅 岁的结果(见表)。表 晚清珠三角地区生员齿录所见生员入学年龄资料来源县份年代 有效人数 齿录记载人数 实际录取人数 平均年龄(岁)咸丰丙辰年岁考同案录番禺 人 人 人 岁同治甲戌岁考新进黉宫同案录 顺德 人 人 人 岁光绪丁亥科考顺德同案录顺德 人 人 人 岁光绪二十年科考同案录番禺 人 人 人 岁光绪廿一年乙未岁考同案录东莞 人 人 人 岁光绪戊戌岁考同案录番禺 人 人 人 岁甲辰岁考同案录顺德 人 人 人 岁综合 人 人 人 岁 说明:人数仅为有效样本量,有部分生员未填年齿。

37、目前所见生员齿录基本集中于珠三角地区,编纂时间均在咸同之后。名录俱见陈建华、曹淳亮主编:广州大典第 册、第 册。这 部齿录共记录了 名新入学生员年齿,平均 岁,若剔除光绪二十年样本则均值升为 岁,与上文预期相近。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虽然咸同后有大规模学额增广,但地方上的生员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钟兰枝:奏为遵旨体察剔除考试弊窦折,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十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 辑,台北故宫博物院 年版,第 页。陈沣:江南淮海兵备道桂君墓志铭,缪荃孙:续碑传集卷 道光朝监司二,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翁心存辑:粤东校士录,第 页。两年后桂文燿中举,登记年龄亦为 岁,实则已 岁。道光八年戊子科广

38、东乡试录,广州大典第 册,第 页。张裕钊:通政使司通政使朱公墓碑,缪荃孙:续碑传集卷 内阁九卿,第 页。翁心存辑:西江校士录,第 页。,:,;,:,当年录取者多出身科举大族,如陈肇恺(岁)、陈肇溶(岁)二人曾祖父均为陈仲良,何章华(岁)、何章熊(岁)均为何端义之曾孙,许炳璜(岁)、许炳璈(岁)、许炳蔚(岁)同为许赓飏曾孙,梁庆锴(岁)、梁庆福(岁)更是亲兄弟。上述四个家族仅有梁氏未填三代功名,其余均为当地科举望族,以陈氏为例:陈仲良举人;肇恺祖父进士、父举人、叔进士;肇溶祖父举人、父生员。许氏更是世代簪缨,晚清名人许祥光、许应锵、许应鑅、许应骙皆出于此,炳璈即应鑅子。此外,当年中式生员尚有多位

39、家族势力鼎盛,如潘元善(岁)祖父即盐商潘仕成。录取情形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此前估值依然适用。结 语张之洞认为士子大致“十八岁为附生,二十一岁为廪生,二十五岁为优贡、举人,二十八岁为进士”,此说可谓过于理想。上文考述表明,文生员平均 岁入学,武生员则为 岁,考中举人、进士要迟至 岁以后,加之官年现象影响,实际年龄只会更大。广东、江西两省的科举成绩在全国处中游水平,由此归纳出的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从本文样本结构上看,文生员中考取高级功名者仅 人,占比 ,其中举人 名()、进士 名(),较以往更接近历史实际,结论应当相对可靠。而影响入学早晚的因素中,个人文化水平最为关键,这一点反映在其入学名次及是否考

40、取更高级功名上。地域文化发达程度与家族整体经济、文化实力能够影响考生文化水平,进而也对入学年龄发生作用,区域文化愈发达、家族势力愈强则生员入学可能相对较早。借助新估值还可以尝试重新估算清中后期的生员总数。张仲礼预计生员平均寿命为 岁,有 年左右的绅士生涯,在此期间理论上会举行 次文院试和 次武院试,故只要学额数量不变,减去生员自身被录取的那一科院试,文生员以学额数乘以 倍、武生员乘以 倍,即可得到生员总数。咸同时期大规模增广学额之前文生定额总数为 名,后增至 名,武生定额则从 名增至 名,张仲礼由此判断绅士数量在晚清有大幅度增加。据本文估算,文生员在 岁以后入学,那么绅士生涯不足 年,而武生员

41、绅士生涯增加到 年,故文生员数量较之前人研究最多降低,武生员则可能增加。当然,清代各地岁科试频次并不稳定,每届实际录取人数也并非严格遵照定额,加之频繁的开设恩科、因故停科,估算生员总量难免存在误差,况且生员总数始终波动不定,本文提供的实际是尽量接近稳定值的估算结果(见表)。表 清中后期生员总数估算结果类别张仲礼估值 左松涛估值 徐毅等估值李林估值本文估值 本文估值文生员平均入学绅士生涯咸同前总数咸同后总数 岁 年 人 人 岁 年 人 人 岁 年 人 人 岁 年 人 人 岁 年 人 人武生员平均入学绅士生涯咸同前总数咸同后总数 岁 年 人 人 岁 年 人 人 岁 年 人 人 岁 年 人 人 岁

42、年 人 人 资料来源:,:,;左松涛:近代中国的私塾与学堂之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徐毅、荷范礼文():世纪中国大众识字率的再估算,清史论丛 年号;李林:清代武生学额、人数及其地域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年第 期。说明:文生员学额参考了张仲礼的研究,武生员定额参考了李林的研究。本文估值采用的是张仲礼研究中的期望寿命,本文估值则是较为激进的估计,考虑了官年现象影响,平均寿命采用了彭凯祥的最新估计 岁。彭凯翔:清人年寿再探 基于传记数据库的若干考察,新史学第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值得一提的是,何炳棣应当是借鉴了张仲礼的研究,但却假定绅士的职业生涯()为 年,故算得

43、 世纪后半叶生员总数尚不足 万。,安徽史学 年第 期张之洞: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张之洞全集卷 奏议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文的兴起,越来越多历史学者致力于计量分析,但有一点不能被忽视:应确保统计所用样本在结构分布上与历史实际相吻合。否则仅采用某些特定资料,难免会出现误差,这是我们开展量化研究时必须注意的方法论原则。作者简介:叶 鹏(),男,福建建瓯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责任编辑:张秀玉 :(,):,“”,:;(上接第 页):,(,):,(“”),(“”),“,”“,”“”,“”“”,“”“”“,”“”:;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