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462341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6.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 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 的认识,提高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代表作品;古 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第一讲绪论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 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 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2、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唐代文学可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 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 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占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创作 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 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一、唐诗唐诗创

3、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唐代文学的特色:诗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需主编,高等教育.1999主要教材: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2005教材:2等。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适、岑参之悲壮,李顽、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3、风格多样。明高榇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

4、层。诗薮外编卷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多(近二万首,据遢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今人陈尚君辑全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思格调来说,北朝文

5、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闲阔。就表现领域“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以诗取士。”(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1993。)闻一多认诗(宗教、癖狂)。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一一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学性格。化了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

6、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唐。“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 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关于唐诗体一、种类:高棣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往体(古体):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今体(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 排、七排。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

7、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 仄、对仗。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崔颍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作诗 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 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7、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桃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 个皇帝,历时289年。附唐诗分期研究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 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 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四分法:(1)

8、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 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 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 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3 4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O八分法:

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波)。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907)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一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一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1、沿袭期(618-660,(温、李);5、唐诗颓废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

10、、唯美文学发达期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分水岭即安史之乱。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外异人等诗为旁流。”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唐、大历一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

11、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太宗贞观一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榇,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二、词 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 起而出现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 煜与冯延巳。三、散文 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 行文体、

12、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四、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钏所编传奇小说集。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 的确立和成熟。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 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 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

13、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 先河。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在 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推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 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 唐诗的平仄律;

14、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 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 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 5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唐选拔官吏不同于 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唐朝科举、政治、文 学关系紧密。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 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

15、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 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武后朝 之后,文风日渐华靡。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 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 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4)提供创作素材。送人应试、贺人及 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参阅:程千帆唐

16、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 科举与文学)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农业,实 行均阳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手工业,丝绸和陶 瓷都是中国的代表。中国贸易,“丝绸之路”。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 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洛阳,为东都。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 网。“一骑红尘妃子笑。”“仓縻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 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

17、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 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 人的商业意识增强。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3、文化与文学: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 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 化。李氏有“胡夷血统”(陈寅恪),形成开放的文化。(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 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6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另有刘知己史通。出

18、现了王通、孔颍达 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 传后叙等。(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书法: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敦煌壁画及佛像 雕塑等。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苏轼:少陵翰墨无形 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音乐: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 诗”。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听颖师弹琴、李 凭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4、宗

19、教与文学: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袄教、摩尼教等也传布。儒、释、道三教 兼重的。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儒一一理想政治。(1)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孔颍达注五经正义,成为士人科举的 必读书。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12经,无孟子,石刻,两面刻字)道一 拨乱反正。(2)道教在唐朝向着长生、享乐方向发展。“国教”。释强调苦 行,以求来世。(3)统治阶级多信佛,有三次大规模迎佛骨活动。陕西扶风县法 门镇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韩愈写谏迎佛骨表被贬。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忍而解。

20、”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 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 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 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 的热烈想象力。参阅: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孙昌武佛教与中 国文学。5、军事与文学:唐代与边疆地区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 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 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王维访边,产生了 大量边

21、塞诗。76、唐代士人生活与文学: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 门第和出身的人。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1)漫 游: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希望通过漫 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3)应举。(4)朝会。(5)贬谪。如 沈宋,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思考题:1、整理唐代文学兴盛的外部和内部原因。2、重点掌握唐诗的概貌特点。3、复习新体诗格律常识。8籍.198515、中

22、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14、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古籍.(历年)13、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197912、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199811、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199510、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19869、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北京大学.19958、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19987、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20006、中国文学史袁行露主编高等教育.19995、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1996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19793、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19822、

23、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人民文学.19571、白话文学史胡适东方.1996参考书目:第二讲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第一节 隋代文学概貌(581-618)1、特点:过渡性。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 无文。”)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 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唐刘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

24、其右。司隶薛道衡 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精读作品篇目:薛道衡昔昔盐卢思道从军行阅读作品篇目:薛道衡人日思归无名氏送别 第三节 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 心地位。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 9版,339页)等一一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中国诗史,百花文艺.1999年“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侄期、宋之问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所面临的课题。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

25、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二节初唐诗坛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其三,宫 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 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宫体 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有人把初唐宫 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

26、是不切实际的。初唐“宫 体诗”占极少的数量。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阶段一: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特点:多君 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典雅绮 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魏征的讽谏文和抒情诗。魏征述怀。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 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 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 胸怀。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

27、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 余。连兽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雄伟山川烘托着巍 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阶段二: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3)风格“绮错婉媚”。如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濠烟壑深。”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他提出“六对”说:正名对:日月一天地;同类对:花叶一草芽;连珠对:萧萧一赫赫;双声对:黄槐一绿柳;叠韵对

28、:彷 徨一放旷;双拟对:春树一秋池。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附】“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地位很高,诗“工五言,好 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旧唐书 10本传)在当时影响不小,模仿者甚众。他对诗歌的贡献,主要精巧细腻的体物图貌。上官仪和“上官体”,虽风格婉媚,但“韵度飘扬”。阶段三:“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C、结 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文章四友”杜审言、李矫、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29、,“四友”中而以杜最有诗才,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诗薮 云:“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苏味道必死无疑。人问其故,曰:“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他夸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他人格并 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久压公等,今可慰,吾 恨无继者。”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 时,将周杀死。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杜审 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

30、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颁为其 写了墓志铭。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 五律,除一首失粘外,多合律。他在五律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杨炯。代表作和晋 陵陆丞早春游望,名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李蟒,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 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儿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两叹:“真才 子!”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另有120首咏物诗,多 以“一字题”,逞才之作。葛晓音教授看到了李娇此类诗的价值,认为它是唐初 以来探究对偶声律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

31、用大型 组诗的形式,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 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苏味道,诗仅存十六首。他担任宰相多年,一无建树。“摸棱两可”的典故出 自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崔融,文笔典丽华约,其死后,杜审言为他披麻戴孝。沈侄期,存诗150多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宋之问,存诗196首,以五律成就高。11沈、宋律诗的定型 沈侄期、宋之问乃武则天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五律的 定型是由沈、宋最后完成的。沈、宋之称,也就是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中宗景龙 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沈宋台阁馆臣的

32、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 巧,使粘对规则贯穿全篇,声律和谐;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 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侄期又加靡丽。回忌 省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 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 了情韵俱佳的作品。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之问替张易之作赋,“至为易 之奉溺器”;从沈州逃回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 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 下丑其行。”后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盛,又谄,太平疾之。后被赐

33、死。卑下的 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沈、宋的生平遭遇很相像,还有杜审言,都是因为文才出众而受到赏识,乂都 是因为曾依附于武后男宠而被流放。他们在任职馆阁期间并没有写出什么好诗,但 是却磨练出一套声律的技巧,一旦因为政治变故而遭贬谪,被流放岭南的时候,他 们也就写出了较好的作品。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 人巧妙地把空间悬隔、音书断绝、时间久远三层意思,递进递深,强化了贬居荒远 的孤独绝望的情感。诗写一种矛盾心理,形容逼真,微妙传神,因为旧居异乡,盼 归日切,然而等到回家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又不敢相信。急切要问的事而又不敢 问,以不问而代替问,这是诗人处于

34、人性向善的忏悔和救赎之折磨中的特殊精神状 态。宇文所安以为,这种写法对盛唐中唐的绝句创作影响很大,与盛唐中唐的一些 著名绝句中的简洁优美的心理描写相类。宋之问还有一首名诗龙门应制,诗云:“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 新翠,苑树花先发。”虽然技压群雄,夺人赠袍,也只是一种颂美活动的增饰而上。沈侄期的流放途中的作品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 板。流贬:诗性人性的急转弯一一沈宋山水诗研究,王志清(学术论坛2005,5)精读作品篇目:12宋之问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阅读作品篇目: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沈侄期杂诗其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之问度大庾岭第四节王绩与“初唐四杰”(

35、非宫廷诗)王绩一一别具一格的诗人。号东皋子。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 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 遥游“神人无功”意。三仕三隐。为酒而出任唐官。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代表作野望,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 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不同于浮艳风气,“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 然走出了一位荆钗布衣的村姑”。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 不大。诗僧王梵志、寒山、拾得都是唐初的白话诗人。王梵志,卫州黎阳人,是一个 极怪僻

36、的和尚,其粗俗的文字和惊人的幻想,与齐梁间没有生气的绮艳文学绝然相 反:“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便池中浴,凉便岸 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 我脚。”寒山也是这样敢于表现自己的诗人:“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 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赤裸 裸地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多少有点反文化的味道这或者可以理解为什么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要以寒山等为偶像了。“初唐四杰”唐诗的“始音”。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大都生 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

37、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 诗歌的认可。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 江河万古流。13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约活29岁,唐高宗和武后时 期的著名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祖父王通是隋代学者,叔祖王绩是唐初诗人。自幼聪明过人,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的错误,对历 书、尚书、易经,多有撰述、布述、发挥。十五岁上右相刘祥道上刘右相书畅 论国家利害,对国家大政提出三项建议。被推举为“神童”。“

38、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谓勃为腹稿。”十七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 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王府。父王福受连累,贬交耻(今越南境内)县令。高宗上元二年(675)秋,勃从洛阳 赴交趾看望父亲,过洪都(今南昌)时恰逢闫公滕王阁盛会,作滕王阁序。次 岁在赴交趾渡海时,不幸溺水而卒。旧唐书卷190上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 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张说则认为:“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39、”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勃明确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奇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 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杨炯编王子安集二十卷并作序,但此集已佚。今 存王子安集是明、清人辑成的,有诗、赋九十余首,文百余篇,其中序文七十 多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 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 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

40、”与“望”字之中,已露 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 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 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踌,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荒,无乃儿女 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 14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 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 云白日噫,北风吹雁

41、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 作。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杨炯,约活40多岁。”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浑天赋。13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盈川令,死于任上。卢照邻,约活54岁。号幽忧子,四杰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自投颖水而死。骆宾王,约活40多岁。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 下文。“斥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JUE)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P266作)其下 落有几种说法:A、李敬业败,被诛。旧唐书本传;B、李敬业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首来降,

42、资治通鉴;C、投江而死,张篇朝野佥载;D、兵败后,不知所终。新唐书本传;E、兵败,逃遁,后为僧,落灵隐寺。四杰身后也很可怜,王骆两族被灭,杨卢无子嗣。“四杰”的特点与成就:1、从创作个性看,相对而言,王、杨五律,卢骆长歌行。七古正式成立之功 应该归之四杰”(陆侃如语)。四人的杰作大半是七言,代表作有行路难(卢)、长安古意(卢)、帝京篇(骆)等。“四杰”也奠定了五律的基础,他们的集子里,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也 在四分之一以上。比如,杨炯现存五律14首,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因此有 人就有了“律诗不是成立于沈、宋”的商榷意见。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从军行(杨)、在狱咏蝉(骆)。2、“

43、骨气”与声律的结合,词采工丽,音调婉媚,四杰继承六朝的艺术实践,又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 超脱;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 纤巧轻靡的诗风,清人冯班说:“沈、宋既裁新体,陈子昂崛起,于数百年后直追 阮公,创辟古诗,唐诗遂有两体。(钝吟杂录卷三正俗)杨炯王勃集序 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 15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为唐 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3、题材

44、与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他们努力开拓诗歌 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4、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开盛唐诗风之 先。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 志业。”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有云:“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特别是卢、骆的七 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神采飞扬,跌宕激越。总之,他们与陈子昂等共同揭开了唐诗繁荣的序幕,为唐诗高潮的到来作出

45、了 重要贡献。精读作品篇目: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卢照邻长安古意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阅读作品篇目:王绩过酒家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第五节陈子昂1、陈子昂,字伯玉,四川射洪人。他生于富有之家,至京师,用尽心思,以 期引起社会注意。唐诗纪事: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 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日:“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 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弛走京毂,碌碌无为,16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

46、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其一生与武后政治相始终。其矛盾在于,既迎合武周,上大周革命颂,又 谴责武后政治,屡屡上言。他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不被重用。曾随武攸宜功 契丹,上良策而遭降职,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后辞职归乡侍父亲。被县令段简诬陷人狱而死,42岁。2、革新主张:“初唐四杰”与陈都自觉革新齐梁诗风,但是他高扬“复古”的旗帜,在对六朝绮靡的猛烈批判中,其态度最坚决,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他在与 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以赞咏孤桐篇为 名,推出自己的诗美主张,他认为初唐以来的“采丽竞繁,寄兴都绝”的局面是五 百年“道蔽”的继续,追求“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47、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 效果,极力鼓倡经世致用的诗经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正始之音”,这对唐诗 的健康发展有其矫枉过正的作用。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六朝文学特别是齐梁文风不加分析 的总体否定,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是一种缺乏兼容性的凭着个人喜好的偏 激,是把文学政治化的歧途选择。3、创作陈子昂集收诗110首。著名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 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中燕昭王、郭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如果说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 里程碑式的人物,则登幽州台歌

48、就是这里程碑上的碑文。登幽州台歌并无 版本根据,真伪不辨,是诗是歌也难以定论。陈伯玉文集乃其“忘形之契”的 好友卢藏用悉心搜集而成,未载此作。(唐诗演进论38页)“前不见占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卜。”据卢藏用陈氏 别传,这首诗是在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注然流涕而歌此 诗”。幽州台即蓟丘,战国时代为燕国旧都(今北京大兴县内)。蓟诗序云:“丁 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览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言志,寄终南卢居士,亦有 轩辕之遗迹也。”七诗题为: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衍、郭隗

49、。七诗成而意未尽,因又注然而作登幽州台歌。17唐孟梁本事诗嘲戏载:“宋武帝尝吟谢庆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 日:希逸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楚辞远游:“唯天地之无穷 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 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 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 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

50、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4、成就与不足: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卢藏用右拾遗陈子 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韩愈荐士:国朝盛 文章,子昂始高蹈。黄周星唐诗快: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无一人。元好问论 诗绝句三十首: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 铸子昂。陈诗古体多,近体少,“复多变少”(皎然诗式),有些作品缺少文采和 充足的性情。胡震亨唐音癸签:“其诗以理胜情,以气胜辞”。因而,其诗“似 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是诗,何有于古?”(王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