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621656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探究: 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 量筒(500 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识别云和雾 1.播放视频: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2.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美在云雾缭绕。 3.师:云雾缭绕?你们见过雾吗?雾是什么样子的? 生: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 4.师:你遇到过大雾吗? 生: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 5.播放视频:大雾笼罩。 师:你遇到的雾像这样吗? 6.师:云和雾有什么不同?请看教材38页,为什么山脚下的人说看到的是云,山腰上的人看到的是雾? 生: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7.师:同学们,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8.展示几张云和雾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登山者的视角呈现山腰上的云雾,能够更好地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与地表的距离不同。] 二、人造雾实验 1.师: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吧!孙悟空腾云驾雾,是真的上天了吗? 生:没有。 师:那云雾是怎么来的? 生:人工制造的。 师:在一些舞台表演时,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云雾效果。你们想制造云雾吗? 生:想。 2.师:请阅读教材39页,学习人造雾。 3.师:老师先来演示一遍,同学们观察。 (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 (3)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 4.师:观察到雾了吗? 生:看到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吧! 5.师:这个实验中,放入线香的目的是什么? 生: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6.师: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7.师: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加热水或是冷水行不行? 生: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室简单的常规设备进行人造雾的活动,将大自然的现象搬到课堂,直观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 三、结合模型,解释云的成因 1.师:刚刚我们模拟了雾的形成,那么大自然中的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是大自然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2.师:那么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哪里呢? 生: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中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 3.师: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高山登山者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 资料阅读: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生:高空的温度比低空温度低。 4.师:能根据实验和模型,说说自然界中云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5.播放视频:云是怎么形成的。 6.师: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设计意图: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技能。建构模型以及解读模型是高阶的思维能力,示意图是很好的中介。科学课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13.云和雾 云 雾 高空 低空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2 1.红色的滤光纸可以让( )光通过。 A.红 B.绿 C.蓝 2.下列降水过程同时存在液体降水和固体降水的是( )。 A.冻雨 B.雨夹雪 C.冰雹 3.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表附近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 )。 A.云 B.雾 C.雨 4.人的起跑反应时间有快有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0.3秒,那么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反应时间会是( )。 A.1~2秒 B.0.1~0.2秒 C.0.5~1秒 5.作曲家能谱出优美的乐曲,画家能画出美丽的图画,这说明大脑具有( )。 A.记忆功能 B.识别功能 C.创造功能 6.下列属于人工智能的是( )。 A.键盘 B.鼠标 C.电子手环 7.冬天,在同一环境里用手触摸木头、大理石和塑料,会感到大理石更冷,这是因为( )。 A.大理石的温度低 B.木头和塑料是热的良导体 C.大理石是热的良导体 8.下列现象是由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米 A.日食 B.水面倒影 C.彩虹 9.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10.炒菜锅的手柄一般都是橡胶或木头做的,主要是为了( )。熊,网 A.轻巧美观 B.降低成本 C.减慢热传导,防止烫手 11.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传递热量的方式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穿手介联 A.人们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水 B.衣服变干是因为水遇热凝结成水蒸气 C.水的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13.潜望镜常用于( )。 14.下列选项中,( )是因为热传递让物体温度升高的。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晒太阳感到热 C.将橡皮在桌子上快速滑动,与桌面接触处会发热 15.下列物体中,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B.家用穿衣镜 C.眼镜 1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 B.在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C.中国的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原 17.子萱制作了几个彩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的是( )。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黄、绿、蓝 C.红、绿、蓝 18.形成露时的气温( )。 A.比形成霜时的要高 B.比形成霜时的要低 C.与形成霜时相同 19.地震是一种会带来巨大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中不适合的是( )。 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 C.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20."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 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 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1.利用篝火取暖主要是利用了(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22.地球结构模型的三个圈层中,最薄的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23.降水的动力来源于(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24.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巧妙地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25.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是( )节气。 A.白露 B.寒露 C.霜降 26.一般在一天中的( )能看到雾。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7.北方冬天玻璃上形成的小水滴是( )而成的。 A.蒸发 B.凝结 C.沸腾 28.雨的形成不需要的是(邮)。果外育内量庭货 A.大量的水蒸气 B.小水滴不断聚集 C.对水蒸气加热 29.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 A.洗澡时,玻璃上出现的小水珠 B.煮饭时,打开锅盖冒出的雾气辑 C.芳芳买的雪糕化了 30.冰雹多发生在( )。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31.人们经常用"眼疾手快"形容一个人反应很快,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人(A)。 A.反应时间短 B.视力很好 C.肌肉发达四 32.观察右图,我们会感觉a、b两条直线不平行,这是一种( )现象。 A.直觉 B.幻觉 C.错觉 33.下列关于人的大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脑的表面有许多沟回食8动线雄舞龄出 B.人的左、右脑的作用是一样的 C.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34.下列不属于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途径的是( )。 A.研究火山和地震 B.研究地热和温泉 C.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 35.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月亮 C.未点燃的蜡烛 36.把木头杯盖换成( )杯盖,保温效果会更好。 A.陶瓷 B.金属 C.泡沫塑料 37.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写字,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原理 B.反射原理 C.折射原理 38.下图中的两个圆柱大小相同,圆柱的高与直径相比,( )。 A.高比直径大 B.高比直径小 C.高与直径相等 39.页岩变质会形成( )。 A.玄武岩 B.板岩 C.砂岩 40.观察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 )。 A.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B.西部多丘陵,东部多平原 C.西部多盆地,东部多山地 41.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行为中不合适的是( )。 A.迅速离开房间,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 C.快速跑到窗边大声呼救 42.人的大脑分工不同,( )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43.在地球内部,越往深处( )。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44.小李通过实验认为:流水能改变岩石的模样。下列最能支持他的证据的是( )。 A.岩石加热后放入水中会裂开 B.经常有水的岩石上面会长出青苔 C.岩石放进装有水的瓶中摇晃,会有细碎的颗粒出现 45.在太行山一带的山脉中发现卵石和海生螺蚌的化石,从而推断出这个地带在很早以前是( )。 A.湖泊 B.平原 C.海洋 4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热对流咸 B.液体和气体只能依靠热对流来传递热量 C.金属材料一般都是热的良导体 47.露经常在( )形成。 A.傍晚或夜间 B.中午 C.下午 48.下列成语中,包含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杯弓蛇影 B.如影随形 C.无影无踪 49.下列物体中,反射效果最差的是( )。 A.白色墙壁 B.棕色木板 C.黑板合大 50.下面的情况中,不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 A.黑夜打开手电筒,看到光柱 B.看到阳光从树叶的缝隙直射进树林 C.利用太阳灶烧开水 51.一般情况下,金属传导热的本领比木头( ) A.差 B.强 C.一样 52.潜水艇里的潜望镜是利用( )工作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传播速度快的原理 C.光的反射原理 53.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会觉得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B.棉被能产生热量左式阳 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中亚( ) 54.热辐射的辐射越强,温度( )。 A.越低 B.不变 C.越高 55.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C.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 56.小明简要画出冷水和冰水的热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57.在我国东部,地形以( )为主。 A.平原 B.丘陵 C.高原 58.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形成的。 A.板块分离 B.大陆板块碰撞 C.火山爆发 59.地震时,( )最有可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A.躲在卫生间 B.站在空旷处 C.躲在桌子下 60.河水的侵蚀作用会使( )。 A.河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浅 B.河道越来越窄,越来越深 C.河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2 1.A 2.B 3.B 4.B 5.C 6.C 7.C 8.A 9.C 10.C 11.C 12.A 13.C 14.B 15.C 16.C 17.B 18.A 19.C 20.C 21.C 22.A 23.B 24.B 25.A 26.A解析:雾一般在较冷的时候出现,一天中早晨温度最低。 27.B 28.C 29.C 30.A 31.A 32.C 33.B 34.C 35.A 36.C 37.B 38.C 39.B 40.A 41.C 42.B 43.A 44.C 45.C 46.C 47.A 48.A 49.C 50.C 51.B 52.C 53.A 54.C 55.B 56.A解析:热量由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57.A 58.B 59.B 60.C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