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 B.牛奶 C.米粥 D.豆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解析:A
【解析】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C、米粥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故选:A。
2.如右图为市售浓盐酸的部分标签内容,多次打开瓶盖倒出部分盐酸后,不能精确表示剩余盐酸信息的数字是( )
A.500mL B.1.19g/cm3 C.36.5 D.37%
答案:A
【解析】
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选;
B、1.19g/cm3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1.19g/cm3;故不选;
C、
解析:A
【解析】
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选;
B、1.19g/cm3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1.19g/cm3;故不选;
C、36.5表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故不选;
D、虽然倒出一半盐酸,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是37%;故不选。
点睛:
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3.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
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
答案:B
【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
解析:B
【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
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
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4.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食盐 C.冰块 D.花生油
答案:B
【解析】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B. 食盐。A. 面粉, D. 花生油,均形成浊液。C. 冰块,只有一种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液和浊液的概念。
解析:B
【解析】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B. 食盐。A. 面粉, D. 花生油,均形成浊液。C. 冰块,只有一种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液和浊液的概念。
5.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比c大
B.a中混有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C.t2℃时,a、b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 a = c
答案:B
【解析】A、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B、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若a中有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正确;
C、不知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所
解析:B
【解析】A、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B、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若a中有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正确;
C、不知溶液的质量,无法判断所含溶质的质量关系,故错误;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析出晶体,c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据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而t1℃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c 的溶解度,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所以比较溶解度大小须确定温度,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并能据溶解度曲线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
6.取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石蜡 B.面粉 C.蔗糖 D.植物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C。
考点:溶液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C。
考点:溶液
7.向一定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由于盐酸溶液呈酸性,反应开始溶液的PH应该小于7,故A错误;B.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添加的NaOH溶液中也有水,则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多,故B正确;C.盐酸和Na
解析:A
【解析】A.由于盐酸溶液呈酸性,反应开始溶液的PH应该小于7,故A错误;B.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添加的NaOH溶液中也有水,则反应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多,故B正确;C.盐酸和NaOH反应生成NaCl和水,刚开始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由0逐渐增大,完全反应后,随着添加的NaOH溶液增多,NaCl的质量分数由逐渐变小,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正确;答案为A。
8.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t1℃时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
解析:D
【解析】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②的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在t1℃时,①的溶解度大于②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的溶液是氯化钾溶液,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错误;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所以在t2℃时,两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选D。
9.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 )
A.溶液总质量 B.消耗锌粉的质量
C.生成ZnCl2的质量 D.生成H2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
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正确;
C、生成ZnC
解析:A
【解析】
【详解】
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
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正确;
C、生成ZnCl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l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
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D正确。
故选A
10.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 X 的溶解度比 Y 的小
B.t2℃时 X、Y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t1℃100 g X 的饱和溶液中 X 的质量是 50 g
D.X 中含有少量的 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 X
答案:C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的溶解度比Y的小,正确;B、t2℃时X和Y的溶解度最大,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C、t3℃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X
解析:C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的溶解度比Y的小,正确;B、t2℃时X和Y的溶解度最大,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C、t3℃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X的饱和溶液中X的质量是50g,错误;D、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X中含有少量的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X,正确。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1.请根据如图的溶解度曲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的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在50g水中加入30g的甲固体,可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
A、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两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A错误;B、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
解析:D
【解析】
【详解】
A、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两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A错误;B、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B错误;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错误;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在50g水中加入30g的甲固体,可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析出晶体
B.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能得到饱和溶液
C.溶液加入溶质质量分数必然一定增大
D.恒温蒸发少量溶剂一定能得到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只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如果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降低的物质,饱和溶液降温时不但不析出晶体,反而变得更不饱和,选项错误;B、如果是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只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如果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降低的物质,饱和溶液降温时不但不析出晶体,反而变得更不饱和,选项错误;B、如果是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反而升高的物质,不饱和溶液降温时不但变不成饱和溶液,反而变得更不饱和,选项正确;C、饱和溶液中加入作溶质的物质就不再溶解,质量分数不变化,选项错误;D、溶剂比饱和溶液的溶剂多很多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少量溶剂不会达到饱和,选项错误,故选B。
13.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
解析: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4.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答案:C
【解析】A.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 通过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的固体物质,错误;C. 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正确;D. 用洗洁精
解析:C
【解析】A.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 通过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的固体物质,错误;C. 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正确;D. 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错误。故选C。
15.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B.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C.甲属于易溶物质
D.t2℃时,30g甲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溶液
答案:C
【解析】
A.溶质的质量由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决定,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关系不确定,因而溶质质量关系不确定;B.乙相对于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蒸发结
解析:C
【解析】
A.溶质的质量由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决定,t1℃时,甲与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关系不确定,因而溶质质量关系不确定;B.乙相对于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乙中混有少量甲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C.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为易溶,甲属于易溶物质;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50g水中只能溶解25g甲,形成75g溶液。选C
1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答案:A
【解析】
A、温度越低,分子的运动速度越慢,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慢,用冰水溶解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B、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快,用热水溶解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
解析:A
【解析】
A、温度越低,分子的运动速度越慢,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慢,用冰水溶解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B、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快,用热水溶解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白糖碾成粉末增加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能加快蔗糖的溶解速度,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D、用筷子不断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溶解时用筷子搅拌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只要能改变固体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固体的溶解速率;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
1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乙固体
C.t1℃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20%
D.t2℃时,将14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25g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明显,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明显,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乙固体,故选项正确;
C、t1℃时,乙的溶解度为25g,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但乙溶液不能确定状态,故其质量分数无法计算,故选项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140g该温度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40g,溶剂的质量为100g,降温至t1℃,此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25g,析出晶体为40g-25g=15g,故选项错误。故选B。
18.下列有关水、溶液、浊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任何物质溶于水都会放热
C.过滤自然界水可得到纯净水 D.洗涤剂清洗油污是洗涤剂溶解了油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浊液是不溶性固体颗粒或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洗涤剂清洗油污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详解】
A、溶液是溶质溶解在
解析:A
【解析】
【分析】
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浊液是不溶性固体颗粒或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洗涤剂清洗油污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详解】
A、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A正确;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故B不正确;
C、水的净化过程中过滤只是除去不溶性杂质,蒸馏才得到纯净的水,故C不正确;
D、洗涤剂清洗油污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故D不正确。故选A。
【点睛】
汽油清除油污是汽油的溶解作用。
19.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硝酸铵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
解析: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①正确;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②正确;
③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③错误;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④正确;
综上,①②④能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答案选B。
【点睛】
注意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硝酸铵、硝酸钾溶于水与吸收热量。
20.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在饮料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他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生石灰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热,可以使罐内饮料温度明显降低;
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C、食盐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D、生石灰氧化钙与水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热,可以使罐内饮料温度明显降低;
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C、食盐氯化钠溶于水时无明显的吸热放热现象;
D、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会升高。
故选:A。
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C.欲从含有少量乙的甲溶液中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t1℃时,丙的溶解度为40g,故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故选项错误;
B、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因为溶液的质
解析:C
【解析】
【详解】
A、t1℃时,丙的溶解度为40g,故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故选项错误;
B、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因为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故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选项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故欲从含有少量乙的甲溶液中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故选项正确;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和乙的溶解度减小,且甲变化明显,故甲、乙均有晶体析出,而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的组成不变,故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选项错误。故选C。
22.将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纯碱 B.葡萄糖 C.大豆油 D.苛性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错误;
C、大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错误;
C、大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C选项正确。
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错误。
23.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A。
24.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X
Y
Z
A
溶质
溶液
溶液
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C
氧化物
单质
化合物
D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X、Y从属Z中,而X、Y之间的关系是并列。
【详解】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则溶质、溶剂、溶液符合关系,故A正确;
B、悬浊液、乳浊液、
解析:A
【解析】
【分析】
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X、Y从属Z中,而X、Y之间的关系是并列。
【详解】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则溶质、溶剂、溶液符合关系,故A正确;
B、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是并列关系,故B不正确;
C、单质并不包含于化合物,故C不正确;
D、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属于交叉关系,故D不正确。故选A。
【点睛】
溶液包括溶质和溶剂,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2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都是浓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错误;
B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
D项,
解析:B
【解析】
【详解】
A项,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错误;
B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
D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错误。
故选B。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修车工用汽油洗掉手上的油污属乳化现象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为加快路面冰雪融化,可向积雪上撒些食盐
D.煮沸的水温度比煮沸的咸汤温度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汽油洗掉油污是利用了汽油的溶解功能,不是乳化功能,故错误;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故错误;
C、路面上撒盐可以降低溶液的凝固点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汽油洗掉油污是利用了汽油的溶解功能,不是乳化功能,故错误;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故错误;
C、路面上撒盐可以降低溶液的凝固点,故正确;
D、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熔点降低,沸点升高,咸汤中含有食盐沸点比水高,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C。
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糖水、汽水都是溶液
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因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且溶解能力受温度能因素影响,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
解析:A
【解析】
【详解】
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因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且溶解能力受温度能因素影响,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B.糖水、汽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可以将油污分散成很小的油滴,相对均匀的分数于水中;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的形式相互混合,因没有阻挡光线的微粒,所以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选A。
28.关于溶液有如下说法: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④溶质一定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⑤5g某溶质溶解在100g溶剂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①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溶质,错误;②水是常用的溶剂,除水外,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错误;③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错误;④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错误;⑤5g某溶质溶解在
解析:D
【解析】①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溶质,错误;②水是常用的溶剂,除水外,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错误;③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错误;④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错误;⑤5g某溶质溶解在100g溶剂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76%,错误。①②③④⑤错误,故选D。
2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错;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错;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一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还可以溶解其它溶质,故C错;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熟悉常见物质溶于水伴随着的能量变化.
30.如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50℃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100g溶液
B.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
C.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升高温度或加水的方法
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B
【解析】
A、50℃时,A的溶解度是80g,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溶液的质量=40g+50g=90g,不是100g溶液,故A错误;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A中混有少量的
解析:B
【解析】
A、50℃时,A的溶解度是80g,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能得到溶液的质量=40g+50g=90g,不是100g溶液,故A错误;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A中混有少量的B,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B正确;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可采用降低温度或加水的方法,故C错误;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A、B的溶解度变大,无溶质析出,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等,C的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50℃时C的溶解度,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50℃,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不是A,故D错误。故选B。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