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598777 上传时间:2024-10-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摘要中国提出碳排放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以来,社会各界 有关能源转型路径的关键判断趋于一致。要早日实现双碳”目 标,必须加强节能工作,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增加风能和 太阳能发电,加快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增加能源系统 的储备和调节能力,适应波动性能源增加的趋势;加快终端电 气化比重,不断增强电能替代;大力发展氢能,这是一些难以 减排领域重要的深度减排途径;加快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创 新及产业化,是建设碳中和社会的重要准备。2020年提出了中国新的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对能源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对能源转型边界做了清晰划定, 更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2、和前进方向、动力都做了重新动 员。业界总体上在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上的行业共识日益凝聚; 特别是对那些当前发展还面临一定挑战、存有争议的行业,或 对一些还处于发展起步期、规模尚小的产业,甚至对一些发展 路径尚不明确、多种路线齐头并进的技术领域,相关方面的认 知愈发趋于一致;全社会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集中。1加大节能是主要选择在所有一次能源中,节能已被公认为除煤炭、石油、天然 气、一次电力之外的第五能源”。通过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 或充分从利用过后的废弃能源”中回收能量,来满足能源需求, 是比开发一次能源资源更有价值的能源发展方式。特别是在居 住和公共建筑、能源基础设施、工艺过程等,锁定效应

3、强、投 资高、影响范围大的重点用能领域,提高能效标准,将会形成 数十年持续性的节能效益。十一五”以来,中国把节能工作放 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GDP )能耗强度的双控”制度,有效抑制了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据统计,26 - 2019年,中国单位GDP 能耗下降了 42.5%,环比累计节能22.2亿吨标准煤当量,相 当于减少了超过4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际能源署(IEA )也把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的最主要途径。按照国际能源署的模型情景分析结果, 若将全球大气温度上升控制在2C以内,2050年前,节能和提 高能效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

4、的贡献为37%,比可再生能源的 贡献还要高5个百分点。国家公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 - 2030 ) 提出,到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 内,即预计2030年前,最多还可增加约10亿吨标准煤当量。 在此背景下,若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减少1亿吨标准煤当量需 求,就能减少约80万吨标准煤当量的化石能源,相应减少 约1.6亿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化石能源消费及碳排放 达峰的时间点就会提前。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利用 效率还相对偏低,加大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中国实 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首要选择。当前,随着能源领域数字化、 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能源

5、企业都在通过发展综合能源服 务等方式,加快挖掘能源系统节能潜力和市场价值,这一方面 是许多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高自身能源利用效率的 自然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全社会重视节能和提高系统效率的必 然结果。2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是主要 方式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8.6% 提高到2020年的15.9%左右,每年平均提高0.73个百分点。 其中,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年均提高0.68个百 分点,十三五”期间年均提高0.78个百分点。业界普遍判断, 中国若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则非化石能源在2050 - 2055年所占比重需提高到70%8

6、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未来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年均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按照前低后高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 比重年均提高幅度需大致保持在115个百分点。水电、核电是中国重要的非化石能源,也是中国实现碳中 和目标的重要选择。但囿于资源潜力等多种因素,水电难以实 现翻番式增长;核电增长潜力大,但发展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未来需要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力来支撑规模巨大的非化石能 源增长,这也是欧洲国家在实现碳中和方式上一致性的结论。近年来,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明显加速。从2021年开始, 新增新能源发电将步入平价上网的全新阶段。2020年中国风 电、光伏发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合计

7、1.2亿千瓦,相当于上两 年新增量之和,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这一成绩背后与近两 年新能源发电价格调整窗期有关,但这也表明,新能源装备 制造业已做好以更快速度发展的产业准备。3增加能源系统的 储、调”能力是必由之路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 若要建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必需在能源系统的储存、调 节能力上形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速度一致的开展节奏。能源系 统是否具备足够的储、调”能力,是决定中国非化石能源何时 能够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关键性因素。为此,不仅要进一步增 强煤电、气电、抽水蓄能等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还要加 快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先进储热(冷)、先进储氢等新型

8、储 能手艺的开展。当前,随着风电、光伏发电技术日趋成熟,全球正逐步形 成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新能源技术投资热潮。与 26年前后风电、光伏发电的投资热潮类似,这一轮对储能 技术的投入也具有全球范围的资本广泛参与、市场主体复杂多 元、各类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等特点。中国在十三五”期间持续 发力,通过新能源发电及电动汽车市场的带动,逐步建立了全 球规模最大的储能市场和电池制造能力,并形成了若干龙头企 业。随着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加速应用,储能产业已开始与风 光发电形成互动的发展格局。例如,储能电池在电动汽车的带 动下成本快速下降,而储能电池应用的扩大,也加快了动力电 池的技术创新步伐;新能源技术成本

9、下降,使得清洁电力制氢 具备经济性,清洁电力制氢也可以成为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新 动力。随着新能源对储”和调”需求的不断扩大,预计十四五” 将是中国新能源发电与新能源汽车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融 合、相互促进的重大窗期。业界乐观估计,十四五”期间中 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的应用规模,将从百吉瓦时”级步入 太瓦时”( 10吉瓦时)级,中国储能产业发展也将迈上一个新的 台阶。4加快终端电气化应用是必然结果风能、光伏、水能、核能等都是转化为电力才能被加以利 用,建设高比例清洁能源系统,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将持续提升。随着中国电代煤、电代油等电能替代步伐加快, 2019年中国电能替代规模已超过20亿千

10、瓦时,十三五”期 间,全国电能替代规模约80亿千瓦时,在十三五”全国新 增用电需求中的比重超过40%,电能替代已成为推动中国用 电量增加的重要推动力。最近几年,电能占中国终端能源消费 的比重以年均051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升,当前已达到 27%左右,甚至比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高。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当前研究的一致性观点是,中国人 均年用电量要从当前的53千瓦时左右,在205 0年前后达到 1万千瓦时甚至更高,超过当前除美国、加拿大以外的大部分 发达国家,相较过去研究预期的80千瓦时的结论提高。相 应地,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将从过去预计的40% 左右,进一步提高到50%甚至更高,

11、这是建设高比例非化石 能源系统的必然结果。随着终端电气化比重不断提高,终端用能部门也要对能源 利用方式做大幅度调整。钢铁、建材等工业部门将实现大规模 的电锅炉、电窑炉应用,通过电气化过程替代工业过程所需要 的热力,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这是推动工业部门低 碳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终端消费部门相对容易的低碳化方式。交通领域的电气化是当前能源低碳化路径的代表。2016 年以来,随着欧洲主流国家及主要汽车制造企业陆续设置退出 燃油车时间表,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交通领域一场革命性的共 识行动。在此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 场,在道路交通方面实现了一定规模的油品替代,并加快从轻 型汽油

12、车向重型柴油车、内河航运船舶等领域扩大。建筑部门的低碳化路径较为成熟,在继续推广超低能耗建 筑的同时,还要加快可再生能源供热及电热泵、电蓄热锅炉等 技术应用,其中电气化是实现经济、便捷、低碳化取暖的核心 方式。5大力发展氢能是不可或缺的选择十三五”期间,全球氢能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 底达成的巴黎协定是这一轮氢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容忽视的是,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技术进步及成本快速下降, 例如,阿联酋等出现1.35美分汗瓦时(约合01元人民币汗 瓦时)的光伏发电招标价格,使得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化成为 可能,零碳技术制氢前景更加清晰,也是本次氢能发展在全球 范围内爆发的重要支撑因素之

13、一。自欧盟2019年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后,中国、日本、 韩国等国也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氢能不仅成为环球未来深度 脱碳产业的代表,也成为未来国家间低碳手艺产业合作的焦点。虽然当前氢能发展还存在着灰氢”为主、绿氢”较少,以 及氢产业链不全、氢燃料车应用规模小、绿氢”经济性差等诸 多问题,但各国下定决心将氢能作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培养背后 的原因在于,即使在终端用能部门实现高比例电气化的情景下,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仍有30%40%的终端能源需求无法通过 电力满足,除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取液体和气体燃料外, 还需要通过氢能满足来实现低碳化。除了在难以减排领域的应用,氢还可被用以生产合成氨、 甲醇等

14、化工产品,替代传统油气消费;在长途重卡、航运等电 池解决方案难度较大的交通领域,氢燃料车能够发挥能量密度 高、续航能力强的优势;在电力部门,氢还可以发挥调峰、分 布式供能等多重作用。6做好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产业积累是必需准备当前,国家尚未明确2060年碳中和的范围,从发达国家 所提出的碳中和目标看,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甲烷、氧化亚 氮及其他3类含氟化合物。6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的 贡献占75%左右,二氧化碳之外几类温室气体的减排难度和 边际减排成本都较高。清华大学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深度减 排情景下,到2050年,即使考虑农林业的碳汇,也难以抵消 能源及工业领域数十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再

15、加上超过10亿吨 二氧化碳当量的非二氧化碳气体难以减排,必须靠碳捕集封存 和利用(CCUS)技术来为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兜底。与氢能应用类似,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可在难以减排领 域发挥重大作用。例如,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是目前唯一可 在水泥生产中实现深度减排的技术解决方案,在钢铁及化工行 业的应用前景也较为广阔。在化石燃料制氢过程中应用碳捕集 封存和利用技术,也是许多化石能源丰富国家未来氢能社会建 设的重要选项,国际能源署预计,远期全球40%的低碳氢能” 来自这种方式。此外,对生物质发电厂进行碳捕集封存和利用 技术改造,或从空气中直接捕捉二氧化碳,也是减少碳排放的 重要途径。总的来看,在许多减排技术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碳 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将是主要国家都会考虑的实现碳中和的重 要方式。但是,与其他碳减排技术相比,当前碳捕集封存和利 用技术还处于小范围的商业化示范阶段。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显 示,全球约20个已商业化运行的应用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 的项目,近一半集中在美国,近10年来,澳大利亚、沙特阿 拉伯和中国等应用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的项目陆续投运,但 全球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项目每年仅减排40万吨二氧化 碳,与全球每年3多亿吨规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还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