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昙花一现的“气味愿景”与元宇宙时代电影的嗅觉探索_周宏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9557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昙花一现的“气味愿景”与元宇宙时代电影的嗅觉探索_周宏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昙花一现的“气味愿景”与元宇宙时代电影的嗅觉探索_周宏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昙花一现的“气味愿景”与元宇宙时代电影的嗅觉探索_周宏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昙花一现的“气味愿景”与元宇宙时代电影的嗅觉探索周宏亮(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摘要 嗅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气味则是电影学的研究前沿之一。气味美学与嗅景理论的发展,使得曾经昙花一现的气味电影近年来被“重新发现”。早在 世纪中叶,勇于创新的电影人就试图开启观众的嗅觉,然而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为电影添加气味的实践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时过境迁,人类关于气味的数码化储存与传播的技术探索从未停止。在电影里加入气味,使其成为一种视听嗅三觉合一的艺术,或许是未来电影的发展潮流,也是元宇宙时代人类生活方式进化的方向。关 键 词 当代电影的前沿探索;气味电影;影院史研究;戏剧影视美学

2、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课题“当代中国新媒介文艺批评话语建构研究”(批准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批准号:)。一、影院与气味的纠葛:从去除异味到增加气味从电影诞生之日开始,气味就和电影息息相关。只不过最初的时候,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除电影院的异味(尤其是人身上的体味),以免影响影院卫生与观众的观影体验。世纪末、世纪初的影院,“通风效果很不理想,观众身处密闭的空间,经常被各种难闻的异味所困扰。(去除)气味也就成为让电影从业者操心的问题”。不同于被视为高雅艺术的歌剧,电影作为一种新奇的、可复制的大众艺术,吸引了城市里各行各业的劳

3、动者。“很多男性观众下班后直接跑到电影院,也不会像去剧场看戏那样在家里郑重其事地沐浴更衣、并在西装或礼服的胸前翻领处佩戴栀子花。”再加上电影院的营业时间普遍比剧场要长,密集的人群长时间聚集在封闭的空间,造成了影院里的气味的挥发与弥漫。有大量的电影史文献记载了 世纪初的影院里的异味场景。比如在德国柏林,“影院内的异味是如此刺鼻和难闻,以至于当时的影院要专门配备气味清新员。这些人手拿便携式空气清新剂,在电影放映期间不停地在观众席里行走穿梭。在异味过于浓郁的情况下,影院还会临时停止播放,让观众外出透气 分钟,美其名曰通风休息”。这一现象,直到 世纪 年代才有所缓解。这是因为“有声电影出现以后,电影里

4、的声音让观众变得安静而有礼貌。声音也抑制了工人阶级观众()的社交性()。此外,更加注重卫生的女性观众的占比也显著增加”。随着影院装修和通风设施的迭代升级,当代电影院里的异味已经被降低到难以察觉的程度。气味与电影的关系,也发生了从去除到添加的转变。传统意义的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接触与认知世界的两大主要感官。观众走入影院,用眼睛欣赏电影的画面,耳朵聆听声音。事实上,气味也具备审美价值,气味也是电影景观的一部分。年,加拿大学者波提乌斯()提出了著名的嗅景理论()。该理论试图从呼吸、鼻观和细嗅等方面去探索无形且流动的嗅觉景观。波提乌斯认为气味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气味不仅可

5、以用来区分你我,是族群划分与身份认同的标志。气味还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气味是感官研究在声景理论之后的一大创 年第 期新。它促使观众不再拘泥于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而是用鼻子去接受、感受、理解与分析我们所生活的气味宇宙。嗅觉是电影艺术的隐藏知觉。电影里的人物在影片所构建的世界里,时刻都在进行嗅觉活动。气味的存在也对人类的发展意义重大,远古时代的人类依靠嗅觉去发现同类、捕猎动物和躲避危险。在现代社会,嗅觉及其依赖于嗅觉经济而诞生的香水和香薰产业,更是塑造族群身份认同与熏陶个体精神世界的关键元素。然而气味的生产、消费与研究长期都被忽视和被掩盖。随着电影研究前沿探索的多元化感官转向,越来

6、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电影里的视觉画面与听觉音效,不再是通往观众审美需求的唯二路径。气味元素也同样具有情节叙事、人物塑造和思想传播的作用与功能。关于气味的研究,是近年来西方人文艺术界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之一。华裔学者徐轩(.)提出了嗅觉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嗅觉具有的主观性()、挥发性()和物质性()导致了嗅觉在电影艺术领域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和视觉、听觉等感官不同,嗅觉美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气味既可以弥漫于环境,又可以被吸入人体并最终与人体的器官发生化学与生物反应”。美国学者巴维奇()则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对气味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巴维奇教授指出,“嗅觉是一个介乎于意识与潜意识交界处的

7、感官,人类的呼吸是无意识的,在无意识 的 过 程 中,气 味 通 过 呼 吸 的 方 式 进 入 人体”。进入身体的气味,能影响人的心情、为人带来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气味与人体内的激素紧密相关。特殊的气味会带来唤起某些特殊的荷尔蒙,进而左右人的情绪与精神状态。气味的加入,能够让观众在影院里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气味电影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在中国知网以此主题进行搜索,只发现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杨佳凝探讨了嗅觉电影的叙事美学与技术景观并指出“嗅觉电影利用真实气味唤醒记忆、增加电影叙事路径”;董广则通过民国时期史料的梳理,“论述了嗅觉装置技术的发展与嗅觉电影在我国的传播历程

8、”;潘璋敏和高榕则“复盘了民国时期报纸杂志中关于英国、瑞士和美国三个国家嗅觉电影发明的方向并将嗅觉电影定义为不合时宜的媒介”。相关研究的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味在电影艺术的领域和空间里保存、传播与表达的困难。目前的人类科技,尚未发明一种能够即时且方便存储气味的可移动设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遍地开花,视觉的图像和听觉的声音,都能够被手机轻而易举地记录与播放。图像和声音还能在人造的元宇宙里畅通无阻,依托信息高速公路而自由流动、上传与下载。然而,人类目前的通信技术都无法捕捉和传输气味。气味的弥散与蒸发,又让它变得转瞬即逝,难以操控。在传统的宣传策略中,我国的电影人总是致力于创造视觉的奇观,

9、用更大、更高清的银幕,更逼真的 技术和更精美的装潢,去吸引观众的眼睛。有条件的场所,还会运用“最高级的音响设施”去调动观众的听觉。然而,很少有影院会有意识地去启发与调动观众的鼻子,他们没有意识到嗅觉是最容易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一种感官。绝大多数的电影院总是以除味和通风为宗旨,力保影院没有任何特殊的异味。当然,这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没有气味”通常都被认为是干净、清洁的象征。然而,我们所忽视的一点是,气味,是环境里至关重要的组成元素。气味与声音一样,是营造场景与氛围的必备手段。气味负载着年代、地域、性别甚至社会阶层等众多的意义与信息。不同的气味,指向不同的环境与族群。气味也是一种标记身份、彰显特色

10、文化背景的标志物。因此,如何给电影增添除去视觉和听觉之外的第三重感官享受,也已经成为摆在电影人桌面上的日程。二、电影与电视的竞争催生了气味电影的问世给无味电影添加气味,就好比给黑白电影添加色彩,给默片增加声音。黑白电影的时代,人们也很难想象电影可以具备色彩。无声电影的时代,人们也很难想象,电影可以添加声音。视野的局限性,让我们这个时代的观众也很难理解,电影原来也可以具备气味。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虽然原始的人工上色法在电影诞生后不久便已出现。但是现代科技的彩色电影印片法()却经历以一个非常曲折而漫长的试错过程。”同理,气味电影,其实早在 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但这是一种“人工

11、加味”的方式,它已经落伍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数码化、网络化、元宇宙化的生活方式。智能设备所拍摄和操纵的气味电影,依然有待于我们这一代(以及未来数代)电影人的继续努力与探索。气味电影的付诸实践,归功于电影与电视的竞争。年,美国推出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从此,电影迎来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电视的发展和普及率的上升,让电影行业的人担心观众以后会习惯于在家看电视,而不去影院去看电影。”作为娱乐先锋的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独占观众注意力的垄断优势。为了自我革新,美国的电影从业者开始了花样迭出的电影实验,他们试图给电影增加视觉和听觉之外的第三重感官体验。触觉和味觉,在技术操作层面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因

12、此,电影人将探索的触角重点放在嗅觉上。年,出生于苏黎世的电影人汉斯劳波()成立了一家名为嗅觉交谈影业()的公司。同年,“劳波和他的团队拍摄了一部名为我的梦想、包含有 种气味的影片。该片在次年的纽约世博会上首映”。该片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一款名为气味愿景()的气味播放系统。“气味愿景就是在电影院的座椅下方铺设管道,用电泵将气味输入管道,管道内的气味由画面结合音轨进行触发。”放映员看到画面或声音的提示以后便使用控制板,精准地打开阀门,控制气味释放的时间、种类与数量。气味播放系统被认为是打开了眼睛和耳朵之外的、人类观影体验的第三重感官(鼻子)。劳波的发明在纽约吸引了迪士尼公司的注意。迪士尼彼

13、时正在制作电影幻想曲,他们试图在此片里实施这种嗅觉观影的新尝试,通过将气味注入电影的方式增强观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然而,迪士尼不愿意承担改装影院和铺设管道的费用,在考虑成本与收入的产出比以后,出于盈利方面的考虑,最终放弃了这项原本可以改变电影史的计划。劳波的才华与创意无人欣赏,因此沉寂多年。直到美国导演小麦克托德(,)的出现,重新点燃了他致力于发明气味电影的野心。托德很欣赏劳波对于电影艺术的改革性勇气,“年 月 日,他与劳波共同创作的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视听嗅三重感官审美享受的气味电影神秘的气味()在芝加哥公映,同年的 月 日,该片在洛杉矶公映”。该片从编剧到拍摄、再到发行和上映,每一个制作流

14、程都围绕着气味展开。劳波和托德希望通过给电影“配气味”的方式,吸引那些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美国人再次走入影院。神秘的气味的编剧是杰拉德科石(),剧 本 改 编 自 凯 丽 鲁 斯()于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幽灵之爱(),主 演 是 著 名 女 星 伊 丽 莎 白 泰 勒()。影 片 的 主 要 情 节 是 艾 略 特()扮演的摄影师在西班牙度假的时候发现一个以美国富家女为目标的杀人计划,可是他不确定这个富家女到底是谁。他通过气味抽丝剥茧,最终锁定潜在的受害者并帮助她成功脱身。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气味就是最大的噱头,故事情节、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都变成了次要的东西。这部电影里的气味,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

15、。气味,成为推动电影叙事和驱使人物行动的底层逻辑和关键力量。年 月 日,该片在纽约的华纳剧场()公映。著名影评人科罗瑟()看完这部作品后将其称为“戏剧表现主义”()并感叹道:“太好闻了!”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评论,它意味着电影不仅可以好看,还可以“好闻”。然而这部昙花一现的气味电影叫好不叫座。它收获了业界专业人士的好评,却得不到普通观众的喜爱。时至今日,电影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止是电视。网络游戏和流媒体视频平台让年轻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视听的盛宴。电影人多年来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开发最新的电影技术。“眼镜,震动座椅和气味电影()的出现本质上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三、被嫌弃的气味与失败

16、的电影实验气味电影的实践宛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在成功推出以后便沉寂多年,被人遗忘。气味电影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人们企图在电影里添加和传播气味的野心。因为嗅觉不同于视觉和听觉,嗅觉无法通过当时的大银幕进行“隔空传送”,气味的信息传达必须依靠分子运动和化学反应。年第 期更重要的是,气味有香臭之分,少部分的观众对于某些气味会产生过敏反应。在影院里,观众看到某些刺激性的暴力画面,可以选择用手遮住眼睛。气味电影里的某些恶臭会引起观众心理上的厌恶和生理上的反感。这种情况,即使捏住鼻子,那股气味还是会阴魂不散。年 月,笔者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马

17、厩里看过一场特殊的气味演出。该马厩原本是给动物学院的师生们从事科研的实验场所,可是一群艺术家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选择在其中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这场演出以“气味审美”为最大卖点,主创者试图在非传统的剧场空间里,开发和引燃观众视觉和听觉之外的感官体验。马厩的两边放着四把巨大的落地扇,通过将固体的气味源放置在风扇前“吹风”的方式、源源不断为观众送来浓郁的气味。笔者当时身处临时搭建的阶梯型坐席上,感觉鼻子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有青草、泥土、还有一些说不清的混合味道。但闻到马粪味的时候,笔者感觉反胃和作呕,被迫提前离场。并不是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接受刺激性的气味。这也说明气味电影播放过程中的气味投放很容易

18、弄巧成拙,变成卖力不讨好的事。此外,气味的传输具有空间上的延迟性。影像和声音的结束都能做到“令行禁止”,但是味道的弥散却无法听从人的主观意愿而立马消失。劳波发明的气味愿景播放系统,是通过在影院座椅下方铺设管道的方式进行气味的输送和投放,本质上还是利用气味的挥发性。当时的气味传输技术一次只能投放和传输一种气味,且做不到气味的“收放自如”。阀门的关闭并不就意味着某种气味的消失。工作人员在投放第二种气味的时候,第一种气味还弥漫在影院的空气里。这就意味着气味的残留会严重干扰电影里气味效果的传达。再次,相对于视觉和听觉来说,嗅觉不够直观和主动。电影院银幕上的画面,观众睁开眼睛就能看见。电影院音响所播放的

19、声音,观众只要不刻意捂住耳朵都能听到。可那些通过管道系统所输送的气味,尤其是花香、果香、木香等比较微妙的自然气味,需要观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感受到。人,在刻意嗅某种气味的时候,会擤鼻子,用力吸气,这就会发出明显的噪声、严重干扰电影的听觉审美与声音传达。比如,年 月,俄亥俄州立大学戏剧系在哥伦布的德雷克表演艺术中心演出了托尼奖最佳导演奖的获奖作品不雅。在戏剧的高潮阶段,男女主角在雨中激情拥吻,舞台上方的特殊喷水装置制造出了大雨倾盆的效果。与此同时,观众席的上方也开始喷洒水雾,而且这种水雾是有气味的(类似于柑橘味清香)。气味的运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嗅觉,还起到了清新空气和提神的效果。然而柑

20、橘味的清香,引起了剧场内观众的“深呼吸”。坐在笔者旁边的观众不停地用力吸气、发出擤鼻子的声音,导致笔者无法听清楚台上演员的台词。这说明,影院(包括剧场)里嗅觉的引入,会干扰其他感官(尤其是听觉)的审美效果。更重要的是,西方人普遍有喷洒香水的生活习惯。观众们在进入影院的时候,是自带“气味”的,各种高端的或廉价的香水,弥散在影院封闭的空间里,大有喧宾夺主之意。因此,劳波所发明的气味愿景系统,虽然看上去很美好,可是在实际造作过程中却故障频繁,效果非常不理想。对于劳波来说,神秘的气味是他事业上的巅峰,也是他事业的滑铁卢。年,劳波在贫病交加中含恨离世,气味愿景的电影气味播放系统,也逐渐被人遗忘。后来的美

21、国电影人试图寻找一种更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气味传输装置。在诸多的探索实践中,最有成效的一种气味电影方式是采用便携而廉价的纸张,以取代固定而昂贵的管道。四、纸上王国的活色生香与气味卡气味虽然是无形无色、不可捉摸的,但是它们可以通过“附身”和刻录的方式,留存于某些可感的物质媒介。这些媒介最好是轻便廉价的,方便观众随身携带和移动。实践证明:纸,是最具性价比的、用来保留香味的工具。“年,电影制作人约翰华特斯()在他的喜剧电影涤纶()里面,使用了另一种气味播放机制。”华特斯在拍摄电影的时候预算有限,为了节省资金,他没有采用管道送气技术,而是用廉价的气味卡取而代之。所谓的气味卡,就是通过特殊的造纸技术,将

22、某种具体的气味附身于纸张之上。观众在影院里收到特定的指令以后,用手指刮去卡片的涂层,就能闻到纸张上负载的味道。涤纶这部电影给每一个入场的观众都发放了 张不同的卡片,上面载有玫瑰花香、放屁的臭味、比萨饼味等不同的味道。气味卡成本低廉,使用效果还不如劳波的气味愿景。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断地收到字幕出现或者广播发来的“刮卡”提醒,这对于优化和丰富观影体验来说,并不人性化。观众在影院里低头刮卡,然后把气味纸放在鼻子面前用力吸,会导致观众错过银幕上的视觉画面和故事剧情,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它以嗅觉为噱头,无形之中,让原本轻松的观影体验变成了一种做打卡式的、完成任务的负担。世纪美国的气味电影实验

23、对于当时的电影艺术来说,的确是太前沿了,是一种理念超前于时代的有益探索。当时的电影技术并不能做到像操控画面和声音那样去操控气味,人类对于气味的人工合成与制作无法随心所欲,做到栩栩如生。虽然近几十年来,气味电影已经被主流的电影市场给忘却了,但是在视听技术的探索已经接近域限和平台期的时候,对于人类嗅觉的表达与输送,终将是 世纪、未来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五、关于气味电影的前沿探索时至如今,欧美诸国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领域的学者,都在努力尝试和探索气味的创造、再现、传输与接受。比如,悉尼科技大学的安德鲁约翰敦()教授的科研团队就认为未来的 技术是解决气味电子化传输的关键。他们团队致力于通过

24、头盔的方式,“让电子游戏的参与者在元宇宙里感受到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三重审美体验”。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巴雷特()则从人体科学的角度分析鼻子与大脑之间的嗅觉通路。在气味传输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的现实情况下,她的研究试图“通过直接刺激大脑的方式,以内因代替外因,让人脑受到某种刺激之后自动产生出闻到某种气味的幻觉”。当然,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脑科学,我们对它的了解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截至 年,现有的技术依然无法实现气味的电子化传输与播放。管道运输法和气味卡片法,无论从使用的效果还是稳定性来看,都不足以让人满意。世纪那些曾经昙花一现的、数量稀少的气味电影,也逐渐隐入电影史的尘埃,被人遗忘。可是电影的发展,本来就

25、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试错又不断进步的过程。从 无 声 到 有 声,从 黑 白 到 彩 色,从 到,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在实验电影和电影实验的道路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正是由于这些先驱者的技术创新,电影在 世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盛宴。最早的电影,只有无声的图像。声音的加入,彻底地颠覆了电影艺术。在未来,气味的加入,或许也将彻底改变电影艺术的形态与本质。技术和元宇宙的出现,也许就是电影艺术迎来突破性发展的“技术奇点”。气味,是电影研究和创作的前沿之一,劳波的“气味愿景”失败了,但是还有很多勇敢的先驱者,明知这条路艰难,偏要迎难而上。年,数码气味()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 的商业产品。这是一种外观类似于

26、鲨鱼鳍的智能电子设备,可以通过 端口链接到电脑并可以依据电脑的指令,播放出各种气味。“的 核 心 是 一 个 叫 作 气 味 流()的驱动程序()。产品的原理类似于打印机的墨盒,通过模拟自然界的气味生产,将特定气味通过鲨鱼鳍的小孔释放出来。但是这个气味盒是一次性的”。该设备本质上只是高级又昂贵的电子熏香装置,气味盒用完就得换。的性价比低,不受消费者欢迎,“该公司于 年由于财务问题被迫倒闭”。年,三感()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气味穹顶()的产品,“该产品提前在体内储存 种不同的气味,顶部有一个小风扇,使用吹风原理来播放气味。但是该产品所能选择的气味数量过少”,消费者甚至选择不到自己喜欢的气味,因此气

27、味穹顶最后也草草收场。虽然这些尝试失败了,但人类关于气味及其传输机制的探索从未停止。比如,“美国的安舒茨娱乐集团()近年来就致力于开发带有气味、烟雾和风感的 影院”。嗅觉,或许是 世纪最前沿的人类知觉。在未来,嗅觉将成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感官。“因为影院里的嗅觉能够让观众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同时进入电影所构建的虚拟世界”。随着近十年来科技的发展,通过数码和电子信息传播的气味,不再是遥远的天方夜谭。元宇宙理论和可穿戴 设备,更是成为后现代气味电影的助产士。“气味科技很快将运用到商业影院里。人们通过可穿戴式的、配有气味播放器()的智能眼镜,在体验虚拟现实观影快感的同时,还能身临其境地闻到电影中的

28、气味。气 年第 期味在实现数码化传输以后,可以通过智能眼镜进行播放。”数码时代的技术发展是飞跃性的。年前,人类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才刚刚问世。如今,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类身体器官的延伸。支持气味传输与播放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它的发明和普及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发展成熟以后,人类必将探索其他感官类型的艺术形式。在电影里加入气味,使其成为一种视听嗅三觉型的复合艺术,这或许是 世纪电影艺术的发展潮流,也是元宇宙时代人类生活方式进化的方向。参考文献 :,:,:,(),():,():,():,:,:,:杨佳凝嗅觉电影:技术景观、叙事奇观与差异史观电影艺术,():董广嗅觉电影:历史命名、装置演进与存在之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潘璋敏,高榕不合时宜的媒介 嗅觉电影电影文学,():,“”:,:,:,:,():,():“”,():,():,():,:,():,:,():?!,():,():,():,():,():作者简介 周宏亮(),男,江西萍乡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