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两小儿辩日
三和中学新授课教学案
初一年级语文,编制:陈健华,新授时间:2010年 月 日,授课: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
共1课时
课
型
新授
第1课时
导入
新课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
出示
课题
示标
出示课题
两小儿辩日
教师示标
1. 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
资源
《学程导航》相应练习
预习
提纲
1. 扫除字词障碍
2. 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设计思路
让学生了解课文大体意思。
预习
检测
1.注音: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划分朗读停顿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及日中则如盘盂
⑶日初出沧沧凉凉 ⑷孔子不能决也。
⑸孰为汝多知乎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反
馈
矫
正
达标
教学
自主
学习
1.自学释疑
2分角色朗读
3、合作译文
交流总结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方式: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达标
教学
合作探究
1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呢?(请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2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3.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
交流总结
达标
教学
尝试训练
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反
馈
矫
正
两小儿:好学深思:善于观察思考,求知探索。
大胆质疑:善于从日常事物中发现提出问题。
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学无止境
课堂小结
质疑
是啊,从这个“辩日”的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可爱、勤学好问的孩子,也看到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孔子,更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喜爱和敬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一起用朗读结束我们今天的课文吧!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 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 热则近
教学反思
课 堂 检 测
2010年 月 日星期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得分____
两小儿辩日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及日中则如盘盂
⑶日初出沧沧凉凉 ⑷孔子不能决也。
⑸孰为汝多知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 今义: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去:古义: 今义:
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文学常识填空。
⑴《两小儿辩日》选自《 》,据说是____朝____所作,但可能是后人假托的。
⑵《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的可贵精神。
6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7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8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9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初一年级语文学科课外作业训练
(两小儿辩日共1教时第1教时)
2010年 月 日星期 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家长______得分_____
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每天睁开惺松的双眼之后看到的每一lǔ阳光,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色彩;听到的第一句话,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音lù。溪pàn的流水,傍晚的夕阳,雨后的青山,wèi蓝的天空……都告诉我们生命之美!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2分)
A.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B.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C.今年以来,朝阳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专题文化活动。
D.《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我国姹紫嫣红的精神文明园地奉上了一枝鲜花,增添了一叶新绿。
4.请用相关成语替换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3分)
黄山——我国完美的山水旅游胜地,果真是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那里,山山相连,重重叠叠( ),绝壁峡谷,花树如炬,清泉激石……引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2006年12月22日,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带妹求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来到海门中学,①参加新书《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签名售书。据洪战辉讲,出名之后的他有一段时间很不能适应,经常失眠,②这是因为当名人压力太大的原因。现在的洪战辉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设计,那就是多做实事,多学点知识。③很有经商头脑的洪战辉已经用自己的名字开发了一个文具商标。他说,④当他有钱的时候,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
第 处,修改意见
第 处,修改意见
第 处,修改意见
(二)在等你说谢谢(14分)
那天我经过一个度假村,见一大群人围着一辆高档轿车,个个伸长了脖子往里张望。轿车旁边一身名牌西服的男人焦急地对大伙儿喊:“你们谁帮我爬进车底拧一下螺丝啊?”
原来他的车油路出了问题,从度假村游玩出来,漏出来的油已经淌到了车身外。这里离最近的加油站也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那打扮妖艳的女子说:“看把你急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百元大钞:“谁帮我拧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我身旁的小伙儿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了:“有钱人的话,信不得的!”这时只见一个小孩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拧好了,爬出来后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那百元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住了:“你还真打算给他100元啊?给他5元已经够多了!”
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又加了5块,小孩子还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这10元钱也不给你啦。”
“不,我没有嫌少,我的老师说,帮人是不要报酬的!”
男人蒙了:“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1、 引出这个故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2、“有钱人的话,信不得的!”这句话是怎样得到验证的?(2分)
3、男人为什么“蒙了”?(2分)
4、你对文中的“一身名牌西服的男人”和“打扮得妖艳的女子”怎样评价?(4分)
5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这句话表现出了小孩怎样的品格?(2分)
6、假如你是文中的“男人”,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2分)
(三)文言文阅读(8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蹊:践踏。策:通“册”。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恬:安适。
1、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C、依僧寺以居(王冕家靠着僧寺居住)
D、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佛像大多是用泥土雕成的塑像,面目狰狞可怖)
2、、从以上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参考答案:
⒈⑴认为;距离 ⑵到 ⑶寒冷 ⑷判断 ⑸为,以为;汝,你;知,通“智”智慧、聪明
⒉⑴①为:动词,是 ②动词:说、认为 ③作 ⑵①其:那 ②它 ③他的或他们的
⒊⑴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⑵谁说你多智慧呢。 ⑶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⑷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⒋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⑵去:古义:为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⒌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⒍⑴《列子·汤问》 周 列御寇 ⑵视觉 触觉 知识无尽 学无止境 独立思考 探索真理
⒎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
⒏例如: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
⒐孔子不能决也
⒑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B 4.名不虚传 重峦叠嶂 流连忘返 5.(3分)第①处在“签名售书”后添上“活动”;第②处删去“因为”或删去“的原因”;第③处将“开发”改为“注册”。(找出并改正一处得1分,只找出不得分)
(二)1、穿名牌西服的男人的轿车车油路出了问题。2、男人刚想把那百元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住了:“你还真打算给他100元啊?给他5元已经够多了!”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递给小孩,3、男人以为小孩子嫌钱少,而小孩却用老师的话说“帮人是不要报酬的!”他没有理解小孩的真实用意。4、他们有钱有车,衣着时髦,但不讲信用,心中只有金钱,没有人情。5、天真、纯洁、高尚6、略。
(三)1、A 2、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 孩子如此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任他这样去做呢?3、读书勤奋,刻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