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权学派关于企业理论的演进
摘要:如果将 企业 理论 严格界定为:关于企业为什么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 经济 学意义的学问,那么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该理论的 发展 和完善主要的是由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完成的。产权学派在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 分析 企业性质形成了自己的企业观,并使这一观点成为企业理论的核心。本文将纵向的考察,集中介绍科斯以来产权学派企业理论的演变。
关键词:产权学派企业理论演进
企业理论演进概述
如果将企业理论严格界定为:关于企业为什么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的学问,那么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 现代 企业理论的开创性工作要归功于科斯的论文“企业的性质”,还有勃利和米恩斯于1933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由科斯理论发展形成的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
关于企业理论 研究 的盛行,主要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导致这一领域学术活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产权学派在科斯交易费用 影响 下的发展;二是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包括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合同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在传统微观经济学中对企业的研究重要是通过将企业看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主体来研究的。在那里企业只是一种生产性的组织,研究的焦点也较多的集中在对企业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有人将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称为“黑箱”,主要的攻击点有二:一是关于古典经济学完全信息和零交易成本的假设的批判。二是关于企业性质和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边界的质疑。传统微观经济学简单的将企业看作一个技术性的生产函数,而忽视了企业的契约性质。传统微观经济学对企业存在原因的考察基本是沿着斯密的分工理论进行的,而关于企业规模的分析也是在成本收益的模型下通过均衡分析完成的。针对这一 问题 ,科斯的批判是:新古典环境下的企业理论只是一种研究要素最优组合的生产理论,而不是企业理论。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所谓“分工限制市场范围”的斯密定理,并不能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如果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劳动分工,为什么还需要企业呢?科斯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才是企业理论的起点。因此,科斯通过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拖回了与现实世界更为接近的正交易费用的状态。他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的 方法 ,企业的出现一定是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所以交易费用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唯一原因。
以科斯交易费用思想为起点的现代产权学派是在科斯关于企业性质论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使现代企业理论在研究 内容 上发生了变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企业的本质和边界。2、企业内部的科层制。3、企业的财务结构。4、委托代理问题。
产权学派关于企业理论的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趋势:第一种趋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分析,主要是从交易和契约选择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和市场两种交易方式的效率问题;第二种趋势的研究则侧重于企业内部影响交易费用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如关于企业内部协作的协作生产理论、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的委托代理理论、纵向一体化和资产专用性理论和关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现代公司理论等。这两种趋势没有明显得时间分界,大致都从20世纪70前后年代开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并存性,在时间上却很难找到继起性。
现代企业理论自70年代以来发展较为迅速,受微观经济学引入不完全信息的影响,各种观点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较为突出,严格的阶段性考察存在模糊和困难,容易弄巧成拙。因此,国内关于企业理论演进的分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通过企业理论的内容的研究来考察企业理论的演进;二是对理论的分支进行考察;三是通过理论史的考察来分析企业理论的演进。
产权学派 企业 理论 的分支
一、科斯的企业理论
科斯企业理论的形成是以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为标志的。该文中,科斯对微观 经济 学关于企业的 分析 提出了质疑,科斯提出:新古典环境下的企业理论只是一种 研究 要素最优组合的生产理论,而不是企业理论。他认为,所谓“分工限制市场范围”的斯密定理,并不能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如果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劳动分工,为什么还需要企业呢?科斯认为对于这个 问题 的分析才是企业理论的起点。因此科斯的论文由此出发,分析了企业为什么出现、企业是什么以及企业的边界等问题。科斯的企业理论分析是通过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展开的。交易费用概念在科斯的企业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他关于交易费用的论述后人将其概括为“科斯定理”。科斯企业理论的 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也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使用价格机制的市场交易中存在着相当高的交易费用;市场经济中存在企业的基本理由在于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比通过市场进行同样的交易费用要低;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的扩大,企业的边界是企业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所花费的成本。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组织成本与市场的交易费用的差异。科斯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a、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将经济学对经济的研究引向现实b、解释了企业的契约性质和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c、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二者的替代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d、关于非零交易费用的分析使人们意识到制度对效率的重要性。
尽管科斯的企业理论开创了 现代 企业理论的先河,但科斯企业理论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交易费用概念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科斯在强调交易费用的重要性时忽视了企业组织变动对于直接生产成本的 影响 ;科斯虽然提出交易是有费用的,但没有明确指出引起和决定交易费用的具体因素;将交易费用作为衡量制度绩效的核心尺度,太过笼统。
科斯的开创性贡献直到60年代末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70年代以后的企业理论 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斯交易费用思想的影响。
二、企业契约理论
企业契约理论主要是在契约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融合下发展起来的。契约的经济意义在于:承诺是神圣的,个人独立进入交易活动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对契约的系统分析是由美国法学家以恩·麦克内尔完成的。他按照契约的条件把契约分为:1.古典契约;2.新古典契约;3.关系性契约。并根据契约的完备性区别了: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
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物质资产的简单聚合。完全契约只在理想中存在,在此基础上,企业契约理论将研究的重点瞄准了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即企业的边界。
企业契约理论主要有两个分支:1.间接定价理论;2.资产专用性理论。
间接定价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科斯、威廉姆森、张五常、杨小凯和黄有光。他们都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市场的直接定价成本,即交易费用。
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的不同在于:市场是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的,而企业内部则是通过权威定价来完成资源配置的。二者选择的依赖在于市场定价成本和企业内部权威定价的成本的大小关系。据此,科斯认为,企业存在是由于企业的定价成本小于市场的定价成本,企业的边界就是当企业定价成本等于市场的定价成本。
威廉姆森是科斯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他提出,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理性,有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原则:资产专用性原则外部性原则等级分解原则。他分析了交易的三个维度:不确定性交易频度资产专用性。认为交易的维度决定了缔约方式的选择,并要求相应的交易协调规制结构与之匹配。如古典企业要求单边规制;新古典契约要求三方规制;关系性契约要求双边规制;高度专用性交易被内部一体化时要求统一规制等。因此,他提出最优层级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通过一个层级结构来组织生产和分工,层级种类的选择则取决于层级管理的效率或成本大小。
张五常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以计件工资的契约为例,对比了科斯的企业观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企业观,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节省交易费用,企业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关系,甚至是一种高级的市场关系——要素市场关系。企业并不是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用“一种契约取代另一种契约”。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分离主要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这一分离可以避免对要素投入进行直接的高成本计量。显然,在张五常那里,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和替代变成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和替代。他认为企业和市场的不同只是个程度问题,寻找交易定价的成本会自动在市场定价和企业代理人定价两种契约安排中做出选择。
黄有光和杨小凯将科斯和张五常的企业理论通过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模型做了精细化的分析。其数学模型有四个假定:假定每个人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存在专业化经济供选择存在交易费用的冲突。每个人都生产两种产品:普通消费产品和为生产过程服务的管理知识。每个人可以有两种生产方式: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或者是劳动分工的生产方式。二者之间存在交易费用的差别。但生产方式的组织方式可以有三种:管理专家将管理知识作为咨询服务卖给职能生产者;职能生产者雇佣管理专家;管理专家开办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显然后两者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不对称分布。但两者都是用劳动力的买卖代替中间产品买卖,所以如果劳动力的买卖比中间产品的买卖的市场交易费用低,则企业就会出现。杨小凯和黄有光认为:企业是一种巧妙的交易方式,它可以把一些交易费用极高的活动卷入分工,同时可以避免这类活动的直接定价和直接交易。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70年代作出开创性研究的威廉姆森和克莱因,以及80年代以后的格罗斯曼、哈特、莫尔和瑞奥登。这一理论将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者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资产专用性有四种类型:资产本身的专用性、资产选址的特定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专项资产。资产专用性原则指的是,资产越是用于专门的用途,尤其是专门化到唯一用途时,就不可能转移到另外一种用途。即资产的专用性越强,资产用途的可选择集越小。资产专用性的实质是一种“套住效应”。威廉姆森的分析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假设上:交易人的有限理性人天然具有机会主义动机。他认为,最大化规则的指引下,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组织经济活动以便达到生产最优的同时,应尽量防止机会主义。威廉姆森指出: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种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则事先的竞争性交易将被事后的垄断和买方独家垄断所取代,从而导致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据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专用性资产投资无法达到最优并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面临更大困难,造成现货市场的高成本。而且,资产的专用性越高,这一趋势越明显。因此,纵向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可以替换现货市场,因为在企业组织内部,机会主义必然受到权威的监督。这一思想与克莱因、克劳福德和阿尔钦在《纵向一体化、可剥削性准租金和竞争性缔约过程》一文中的思想较接近。即当交易费用在较大程度上受资产的专用性影响时,资产的所有者会选择一体化,通过内部化来减弱机会主义行为对准租的剥削。
在一体化的组织结构设计方面,威廉姆森在钱德勒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和比较了U型结构、H型结构和M型结构。他认为,M型结构在管理职能分离方面有较高效率,而集权的U型结构和控股的H型结构则相对低效。企业与市场替代的问题,也就是交易与治理结构相匹配的问题,决定企业与市场边界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
继威廉姆森和克莱因之后,格罗斯曼和哈特又进一步发展了所有权结构的模型。在不完全合约的条件下,他们区分了所有权结构中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认为合约中没有明确界定的剩余控制权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有决定性作用。有效的剩余权利配置应该是让投资行动中最重要的一方取得剩余权利的所有权。
三、委托代理 理论
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勃利和米恩斯在1932年的《 现代 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做了开创性 研究 。他们在书中首次 分析 了西方股份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事实。认为:股份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化; 企业 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大企业的管理权会不可避免的从所有者手中转向管理者手中。其理论缺陷在于,将管理权置于所有权之上,认为管理权的重要性超过所有权的重要性。事实上,现代企业理论的 发展 表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加强所有权对管理权的控制。
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研究后来发展形成了委托代理理论。詹森和麦克林1976年发表的《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是关于委托代理 问题 实证研究的最初代表。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前提。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代理成本的问题。代理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假设前提: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一般认为,代理成本问题的存在主要由这两个原因造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问题的核心是动力问题。即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利于增进委托人收益的行为选择,或者使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委托代理理论从 内容 上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代理人行为选择研究;代理成本研究;所有权结构设计研究。
代理人行为选择研究。对代理人行为选择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息角度来分析的。信息的不对称有三种情况:委托人具有信息优势,并企图从代理人那里获取更多的租值;合约前代理人的信息优势使委托人陷入逆向选择;合约后代理人的信息优势使委托人面临道德风险。一般而言,委托代理的双方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在信息上是倾向于隐藏的。隐藏信息的动机在于保持谈判和交易中的信息优势,而隐藏行为的目的则在于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委托代理合约的选择被认为是解决代理问题的有效机制。其效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二是对代理人行为的激励与动员。对于委托人而言,一个最优化的合约是在代理人的个人合理性制约下使所有报酬表现为最大化的解。但是如果委托人在合约中给代理人支付的是一个预先给定的报酬,那么代理人的报酬就会与他的努力程度无关。因此在合约中设计一个与代理人努力相关的有效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使代理人的行为选择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对代理人行为选择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詹森和麦麦克林的股权激励模型克雷佩斯建立在对策论基础上的代理人声誉模型。威廉姆森在《企业的约束:激励与行政特征》一文中提到的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机制。本特·霍姆斯特罗姆和保罗·米尔格罗姆在《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激励合同、资产所有权和工作设计》一文中提出的激励模型。
代理成本研究。由于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目标函数上存在不一致性,代理人总会利用信息优势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种由于代理关系而造成的损失被视为代理成本。它包括:向代理人支付的薪水、奖金等费用。代理人追求非货币收益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有代理人决策与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决策差异导致的企业效率损失。
由于造成代理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以如何降低代理成本的合约和机制设计就成为代理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显露机制的设计。信息显露的目的在于使信息最大可能的流通和趋于对称分布,这主要通过合约中的激励相容和内部代理人之间的权利制衡,以及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度来实现。信息显露机制的设计利于降低约束成本。激励机制的设计,主要目标在于使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相一致。从而降低由道德风险导致的代理成本。约束机制设计。约束成本与代理成本一般而言是此消彼长的。一般来说,合约越完全,就越能有效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代理成本就越低,但也会带来较高的约束成本。目标利益越是一致,监督越容易,代理成本也就越低。在这一点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设计是并存的。
所有权结构设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与所有权结构的设计直接相关。企业内部权利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代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可供选择的企业所有权结构主要有:个体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公司。不同的企业规模要求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所有权结构越复杂,合理的所有权结构设计就越必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所有权的关键在于剩余权利。企业所有权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法律 上的财产所有权、法人企业所有权、合同化固定的企业所有权、以及剩余所有权。前三种的界定和配置在市场条件下可以完成,剩余所有权的配置则不是依据财产,而是依据个人的决策和努力,这种权利的交易和安排主要是在企业内部,通过谈判和博弈来完成的。总之,所有权结构设计的意义在于:降低代理成本,约束经营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防止外部资本对企业的控制权的争夺。
除此之外,委托代理中还研究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内部治理结构就是通常所说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出发点是治理结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权利制衡体系,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逐渐从早期单纯强调企业内部的分析转向了同时强调企业外部因素的分析。
四、协作生产力 理论
协作生产理论是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于1972年提出的。在《生产、信息成本和 经济 组织》一文中,他们批判了科斯关于 企业 具有权威特征的观点,认为:团队是生产过程中的中心合约人,而不是某种上级指导和约束力。他们提出:经济组织产生和 发展 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力。企业是在协作生产出现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监督机制。企业并没有比普通市场更为优越的命令、强制、和纪律约束等权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组织。企业的生产在本质上是一种协作生产。在这种协作生产中,每个个体的行为会 影响 其他个体的选择集,即要素所有者之间存在外部性。因此,协作生产就会面临队员偷懒或者搭便车的道德风险 问题 。协作生产的效率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各要素所有者之间在协作生产过程中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的产权结构也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立的。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协作生产理论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 :技术的发展有时会降低市场交易的费用,同时也会扩大企业的作用,使以协作为基础的协作生产变得更加重要;企业是一种团队所使用的投入的专门的代理市场,它能更优越地汇集合核实有关异质资源的知识;每个队员都有偷懒和搭便车的动机,是因为监督成本可以转嫁给他人,但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谁也不偷懒,因为如果在没有偷懒的“队的忠诚和精神”指引下,每个人的利益才会真正最大化。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协作生产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使用了几种类型的资源;产品不是各项相互合作资源的独立产出之和;协作生产中使用的所有资源不属于同一个人。他们认为,在协作生产条件下,如何奖励团队成员,诱使他们有效率的工作是首要问题。但协作生产的困境在于:相互合作的成员的边际产出无法直接或者分别观察,协作生产的产品是团队的边际产品而不是队员个人的边际产品;由于观察边际产出的成本不为零,所以每个成员都有将自己偷懒的成本转嫁给他人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通过个人的效用函数比较对此进行了 分析 。
此外,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还分析了不同企业类型中,对协作生产监督的效率问题。其结论为:在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中,由于监督的行使主要由所有者承担,但由于监督工作的非专业性和高成本,无法克服协作生产中的偷懒和搭便车行为,从而影响了企业效率。而在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使得分散的剩余索取权对要素所有者的监督成为可能。由于监督工作由专门从事监督工作的支薪经理来行使,这大大提高了监督的专业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协作生产中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
他们认为,在这一的条件下,由于监督的专业化,协作生产可以比市场更经济的监督和测度劳动生产率以使边际生产率与投入品的边际成本相等,从而减少偷懒。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可以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相互竞争的市场形式,即私人拥有的的市场和公开的或者共有的市场之间的竞争。
结语
产权学派关于企业组织的成因和规模界限、企业的团队分析、 现代 公司组织和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契约性质的分析,是对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一种批评性的补充,有其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分析体系。但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单纯从交易费用的存在和大小来说明企业的存在,不免有片面性。忽略具有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可以导致企业界限的变化,是缺乏现实性的。忽视和淡化从总体上追求长期利润极大化这一企业起源和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深层次动因,是不深刻和不充分的。强调雇主监督雇员并应拥有剩余索取权是天经地义的,是一种纯粹的阶级偏见。模糊私有企业资本与雇佣劳动的本质关系,缺乏深层次分析的 科学 精神。简单的利用“租金耗散定理”来论证完全私有产权的合理性,而将其他产权安排方式都视为“所有权残缺”的非绩效性制度安排,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结论。单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质,将企业性质引向契约的陷阱,而忽视了企业作为生产性组织的技术因素。委托代理理论将交易费用最小化作为其契约分析的基础,从而证明完全私有的业主制企业是最优的制度安排,这一结论是没有严格根据的。
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是在自由市场的条件下的 研究 结果,是私有制下自由市场的企业理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在 学习 借鉴时应充分考虑我国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脱离这一背景而简单的采取推崇或是否定都是不科学的。
参考 文献 :
斯维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 经济 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 理论 》,经济 科学 出版社1999年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着:《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新1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张五常,1983:《 企业 的契约性质》,《企业制度与企业组织》,第241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费方域.企业的产权 分析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奥利弗·威廉姆森,1971:《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第9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WilliamsonSE.TransactionCostEconomics[M].London:EdwardElgarPublishing,1995.
Hart,Oliver.“Firms,ContractsandFinancialStructure.”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oftheFirm,"Economica,vol.4,no.3,386-405.
Fama,EugeneF.,andJensen,M.C.,1983,"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J.LawandEconomics,vol.26,301-325.
Hart,O.andHolmstrom,B.,1987,"TheoryofContracts"inAdvancesinEconomicTheory,FifthWordCongress,T.F.Bewley(ed.),CambridgeUni.Press.
Hart,O.,andMoore,1990,"PropertyRightsandtheNatureoftheFirm,"J.PoliticalEconomy,vol.98,1119-1158.
Klein,B.,1992,"ContractsandIncentives"inContractEconomics,EditedbyWerin,Lars,andWijkander,Hans,BasilBlackwellLtd.
Kreps,D.,1990,"CorporateCultureandEconomicTheory."intheJ.AltandK.Shepsle,Eds.PerspectivesonPositivePoliticalEconomy,CambridgeUni.Press.
Alchian,A.A.andH.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62,December1972,777—795
Cheung,S.N.S."TransactionCosts,RiskAversion,andtheChoiceofContractualArrangement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2,April1969,23—42.
Demsetz,H."TheExchangeandEnforcementofPropertyRight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7,October1964,11—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