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590558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反思和忏悔论憩园中的寒儿形象【内容提要】 巴金的一生都是在反思和忏悔中度过。他在憩园中塑造寒儿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也是用来反思和忏悔。这可以从憩园的主题思想,寒儿的言行和寒儿与哥哥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理解。 【关键词】 忏悔;自我;人物形象;寒儿。Abstract: Bajin had been living introspectedly and repently all his life time .The purpose that he created Haner in the Repose Garden is to use this character to intr

2、ospent and repent. We can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purpose from the theme of Repose Garden ,Haners words and behaviou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er and his brother .Key words :repent; myself ;character; Haner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着名的几位文学大师中,巴金以其热情的风格和激进的思想着称。而他思想的激进主要表现为他彻底的反对封建专制,向往一种自由平等的人类理想社会。一个人的

3、思想必然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一个作家的思想当然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即可以从巴金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前期作品中发现他的这种思想,又可以从他离家出走,彻底背叛自己的剥削阶级家庭等一系列行动中认识到他的这种思想。巴金的后期作品风格由前期的热情、直露转变成客观、含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当时的思想处于什么状态,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人做过认真系统的分析研究。但如果我们把巴金晚年的思想作为他青年和中年时期思想发展的必然总结和归宿,再参照巴金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巴金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是他的思想由前期向晚年的过度。如果说“反思”和“忏悔”是 巴金晚年思想的主要特点的话,那么

4、,我们可以从他的后期作品,特别是憩园中找到这种思想的最明显表现。一个作家想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有多种方法和渠道。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富有艺术魅力的方法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巴金也不例外。我们即可以从家中的觉慧身上发现巴金的彻底的反对封建礼教,否定自己旧家庭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寒夜中的汪文宣身上发现巴金对自己的这种思想的反思和怀疑。而憩园中的寒儿形象同样寄寓着巴金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憩园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巴金后期风格的作品之一。巴金在憩园中除了着力塑造主人公杨老三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塑造了万韶华、姚国栋等人物形象。寒儿在憩园中是一个次要

5、人物,巴金的研究者们也很少论及这一人物。那么巴金为什么在作品中设置这一人物形象呢?他在50年代末写的谈憩园一文中说:“杨家小孩当然也是虚构的人物。我创造他,只是为了帮助杨老三。这句话的意思不过是:有了这样一个小孩,我更容易把杨梦痴的性格写得明显。”1(p204)这就是作家设置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而寒儿的形象也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通过寒儿与其父亲杨老三的关系,我们看到了杨老三爱儿子,爱家庭的一面,也看到了他欲罢不能的堕落本性,从而使杨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厚而具有典型性。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寒儿这一形象的其他作用和意义。如果把巴金说出来的目的作为塑造寒儿这一 形象的表面目的的话,那么我们要探讨的则

6、是作者塑造 寒儿这一形象的深层目的。如果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那么作者自己说的目的就是有意思的目的,而我们要探讨挖掘的则是其潜意识目的。二首先,让我们来看憩园的主题思想。促使巴金创作憩园的直接原因是他1941年1月回到成都住了50天的经历,特别是他五叔的死使他产生了创作灵感。在以后的时间里,他有意无意的 ,断断续续地构思并完善了杨老三的故事。那么他创作杨老三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想表达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人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

7、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1(p196)巴金在为此书写的序和跋里也年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而作品也的确表达了这样的主题。不过从作家开始创作这篇小说起,作品的深层面里就包含有其它丰富的主题思想,甚至包含有同其主观目的相矛盾的,否定其予设的主题思想的内容.作者一方面认为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但另一方面又表达出对富裕而精致的生活的欣赏、羡慕;一方面否定家,认为家“这个小圈子只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恋家的倾向。一方面对“憩园”的新旧两代主人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对他们过于温情。这使得整部作品流露出一种挽歌的调子。因此,作者在塑造杨老三这一人物时,目的是批判

8、否定他,但在写作过程中又不由自主地对他身上的某些思想和性格进行了肯定。而这种肯定主要是通过寒儿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出来的。寒儿对待杨老三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作者对待杨老三态度的另一面。这一方面就连作者也承认:“我更偏袒杨家小孩。由于他,我对他父亲也很宽大了。最初的杨老三故事并不是这样。可是我写出来的却不同了。我本来应当对杨老三作更严厉的谴责和更沉重的鞭挞的。可见我在这场斗争中并未得到胜利。”1(p201)作者说的“这场斗争”其实就是其创作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斗争,理智与感情的斗争,意思与潜意识的斗争,“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其结果是使小说的思想和人物性格更复杂了,也更精彩了。憩园的文

9、本给人的印象是:“巴金不再是一味正面抨击封建阶级的角色,他意识到人性与人世变迁的复杂性。在现实批评的同时,他又夹带着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同情,这使得憩园形象也比较复杂。”(p268)巴金虽然在19岁就离开了自己憎恨的家。但这个家毕竟给他带来过幸福的童年。他虽然对五叔持批判的态度,但五叔也有值得同情理解,甚至肯定的地方。因此,巴金自从离家出走之后,就一直在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反思,憩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作者的反思和忏悔。而这些思想又集中体现在寒儿这一人物形象上。三其次,我们可以从寒儿与杨老三的关系中来探索巴金的反思与忏悔思想。寒儿在憩园中第一次出现便是作为一个孝子出现的。因为他不顾姚家仆人的多次阻

10、拦,来到姚家的唯一目的就是折枝茶花送给自己父亲。而这茶花从某种意义就 是“爱”、“孝”与“幸福”的象征。其实作者在接下来的一章,也就是第4章里就暗示了自己是在借助寒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写到:“我弯下身去拾了两片花瓣拿在手里抚摩。玉兰树是我的老朋友。我小时侯也有过一个花园,玉兰花是我做小孩时最喜欢的东西。我不知不觉地把花瓣放到鼻端去。我忽然惊醒地向四周看了看。我忍不住要笑我自己这种奇怪的举动。我丢开了花瓣但是我又想:那个小孩的心情大约也跟我现在的差不多罢。”(p174)在这一段话里,作者把寒儿比作童年的自己。花象征着自己童年的幸福.寒儿把花送给自己父亲,也正是作者自己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11、因为自己从前背叛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家庭。现在自己才理解了父辈们,明白自己可能做错了。所以作者只有在书中借寒儿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忏悔。但这种忏悔又是朦胧的,潜意识的,被压制着的;作者意思到了又不愿意主动承认并表达出来。因此,书中的“我”惊醒后又“丢开了花瓣”。由此可知,自此以后书中的寒儿的言行,都含有作者自己言行的成分。既然寒儿对待父亲的态度可用一个“孝”字来概括,而作者自己从前没有这么做,现在又没有机会这样做。那么作者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只能说是反思和忏悔了。现在我们再往下看寒儿怎么对待父亲的,也就是看作者怎么通过寒儿来表达自己忏悔的。小说的第26、27两章是通过寒儿之口讲的杨老三的故事。

12、当然这也使作者更容易通过寒儿之口表达自己的反思和忏悔。当大家都同意卖掉父亲留下的房产时,只有杨老三不同意并说:“你们要卖就卖吧。我决不签字。我对不起爹的事情做得太多了。”(p252)可见,作者肯定了杨老三还有孝心。而杨老三之所以留恋父亲留下的房子是因为那里有他对幸福童年的记忆。寒儿对杨老三的孝心产生在同样的基础之上。其实,杨老三的话,也是巴金想说的肺腑之言。当大家都孤立杨老三时,寒儿站在父亲一边。他甚至认为父亲对那位妓女的感情也是真诚的。当父亲被哥哥赶出家门后,寒儿自始至终心中牵挂着他,寻找他,照顾他。当杨老三因偷锅盔吃被打时,“杨家小孩红着脸流着泪奔到哑巴面前,推开哪个汉子的手,大声骂着:他

13、又没有犯死罪,你们做什么打他?你看你把他打成这个样子!你们只会欺负好人。”(p222)在这里,寒儿所说的、做的,正是巴金自己潜意识里想说的做的。在接下来的一章里。作者描写的父子情深的细节更让人感动。当作者看到寒儿细心护理受伤的父亲时,禁不住由衷的写道:“我注意地望着那两只小手的动着。它们表现了多大的忍耐和关切。这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的事情,可是他做得非常仔细,周到,好象他受过这一类的训练似的。”(p225)而杨老三在体验到儿子的孝心与爱心的同时也表现出更多的后悔、自责,甚至自虐。后来他躲避开寒儿,最终死去,也是为了寒儿,为了向家庭赎罪。如果说寒儿的言行可以用一个“孝”字来概括,杨老三值得肯定

14、的地方也可以用一个“孝”字来概括。而作者又这么来写,说明作者也肯定了“孝”,并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不孝”进行反思和忏悔。写到这里,也许有人禁不住要问:巴金不是最强烈地反对封建道德之一的“孝”吗?的确如此。特别是他青年时期更是如此。但是我们也知道,巴金一生的追求和信仰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忠”。而对于自己长辈和家庭的忠就是“孝”。而且我们要把作为封建礼教的“孝”和作为基本人性道德的“孝”区别开来。巴金肯定的是后者。巴金青年时期将“忠”和“孝”截然分开,到了中年之后才对自己这种思想进行反思。也许他明白了“孝”也是“忠”的一种,并对自己以前的不孝进行忏悔。“从巴金内心来说,他未必对家庭完全抱有敌意

15、,他在思想上,心理上不可能真正摆脱家庭这一伦理组织的影响和诱惑。他对家庭形式的狂热抨击,对高家大院种种不肖子孙的声讨和谴责,其本身也许正包含了他对这种组织形式的本能关怀。”(p126)“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心中的激愤之情淡化了,开始意识到大家庭也有它值得留恋的地方,那几个被他鞭挞的长辈也有他们的另一面。在他的憩园和怀念二叔中,我们可以发现,巴金对他所批判的大家庭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p138)美国的内森k茅在其巴金一书的第六章论憩园中说:“在探究父与子的关系上,巴金否定了他早期的信念,即家族制度是绝对有害的 。”(p661)由于这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所以我只能在此点到为止。四我们也可以通过

16、寒儿与其哥哥的关系来看巴金怎么通过寒儿这一形象来反思和忏悔的。只要你认真地阅读憩园的第26、27两章,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问:为什么杨老三的两个儿子对待他的态度截然相反?哥哥对待父亲似乎太坏了,弟弟对待父亲又太好了,都不易理解。但是,只要你理解了写作憩园时的巴金,理解了巴金的思想与人格,你就会理解寒儿与其哥哥两个人物形象。其实,寒儿及其哥哥两个人物形象正代表着巴金人格和思想的两个方面。如果从纵向理解,哥哥代表着巴金从前的自我,寒儿代表着巴金当时的自我;如果从横向理解,哥哥象征着巴金的“本我”,寒儿则象征巴金的“超我”。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是巴金真实的“自我”。现在我们再来看作品中的哥哥和寒儿的言行。

17、先看哥哥。“妈喜欢哥哥。哥哥自小就不听爹的话。”(p247)当哥哥还小,无法与父亲对抗时,他说:“妈,你放心,我长大了,一定要给你报仇。”(p249)当他长大以后,首先以主人的姿态,把杨老三死活不愿卖的房子卖掉了,钱自己拿着。经常骂父亲理由还是:“我决不容你再欺负妈!”(p260)最后他把父亲赶出家门。当父亲回来想悔改时,他却逼他干事情,使杨老三不得不再次轮为乞丐,最后落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而寒儿呢,从小就跟父亲睡在一起,每次父亲同母亲哥哥吵嘴之后,总是他来安慰父亲,想法留住父亲。父亲被赶出家门后,只有他不断地寻找父亲,照顾父亲。为此受到辱骂殴打也再所不惜。真可谓曲尽孝心。巴金这样描写寒儿兄

18、弟,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认为:“在这一连串的行为里,作家只写了他在做什么,却没有写他为什么这 么做或者这就是作家在塑造杨家小孩的形象时表现出来的某种思想上的疏忽。”(p314)但只要我们明白巴金是带着反思和忏悔的心理来塑造寒儿兄弟形象的,就不难理解了。巴金写寒儿的哥哥的所做所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自我谴责,自我忏悔。就象他晚年在随想录中把自己在“文革”中的丑陋言行写出来一样。他写寒儿的所做所为,是在借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来做自己想做而又没有做到的事情,也是在忏悔。当然也有人理解巴金。日本的小野田耕三郎在从灭亡和憩园谈巴金中说:“引人入胜的是,在表现两个不同的孩子时,巴金使题材中对父辈权威的拒绝和忍受

19、行成对比。很可能这也流露出他自己的内心矛盾。巴金最深切的感情需要表达,小说可以作为这种表达来看待。或者用弗洛依德的观点来说,这部小说表现了巴金 的本我和超我的矛盾。”(p656)这里所说的“最深切的感情”增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巴金的思想的一方面。我认为这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便是反思和忏悔。其实,巴金不仅仅是到了中年和晚年才开始反思和忏悔。他的一生都处在矛盾中,忏悔中。他早年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灭亡便是其一生反思和忏悔的一个浓烈的起点。“我们宣誓我们这一家的罪恶应该由我们来救赎,从今后我们应该牺牲一切幸福和快乐来为我们一家,为我们自己向人民赎罪,帮助人民。”不过,他利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忏悔,还是在憩园中表现的最明显。参考文献:1巴金.巴金选集(10)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巴金.巴金选集(5)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田夫.巴金的家和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张立慧,李今.巴金研究在国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张慧珠.巴金创作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巴金.灭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