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583168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内容摘要:刘易斯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看,任何经济系统、组织、个人都是信息和知识生产、收集、传递及利用的装置,二元经济形成的关键在于不同区域在信息和知识的生产、收集、传递及利用能力及效率上的差异。因此,二元经济如何发展和转换完全取决于该区域内与信息和知识利用相关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信息,知识一.二元经济理论:进展、批评与视角转换阿瑟刘易斯指出,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传统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现象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其中,现代“资本主义部门”是指那些资本家以谋取利润为目标,使用可再

2、生资本和雇佣劳工的经济,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传统的“非资本主义部门”是指不使用可再生资本、不雇佣劳工、不谋取利润的经济,即本地原有的传统部门或“自雇部门”,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这种二元结构差异表现在生产技术、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区域经济等多方面。对于存在二元经济的国家,发展的核心在于重心逐渐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向现代工业部门,这可通过两部门间劳动力的流动,逐渐促进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和产出来衡量。() 尽管这一理论抓住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指出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必要性,但其生存收入、劳动力无限供给等理论假设及资本累积、增加投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政策等却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对此,G.

3、拉尼斯、费景汉等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形成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式”成为了发展经济学中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工业化等二元经济问题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尽管如此,上述理论并没有指导发展中国家顺利地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现实中反而出现了二元结构的次级分化或双重二元结构、“民工荒”、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 等二元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地修改理论假设和模型、更换药方,这包括从刘易斯的古典主义思路转向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乔根森(1967)、托达罗(1969、1970)等在假设劳动边际生产率为正的前提下从农业发展及城乡就业角度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分析,卡尔多、拉克西特等对凯恩斯主义的引入,以及交

4、易费用、信息不对称、超边际分析方法等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被引入二元经济分析中。其中,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从分工角度做出的解释表明,随着交易条件的充分改进,分工水平增加,二元结构将会消失。高帆等进一步明确了二元经济反差源于两部门不同的分工水平,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必须在分工演进的视角下才可能得到解释。随着分工组织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体现为一个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分工演进决定着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程度。为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应着力从技术和制度层面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全社会的分工水平。上述关于二元经济的讨论一方面相对独立地面对其

5、特定的问题和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与一般理论的发展又有着一致性。从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刘易斯留下的在经济学中,经济系统如何运行是其核心问题,然而经济学似乎从来没有明确解释过这一问题: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更多的是一种隐喻;新古典经济学对此只进行了形式化而非深化和具体化。到目前为止,惟一给我们希望是哈耶克。哈耶克认为,在劳动分工背后更为基础和重要的是“知识分工”,经济学理论的任务在于解释一种整体性的经济活动秩序是如何实现的,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行为主体如何获得和利用有关知识。因为如何以及是否有效率地使用“知识”决定了社会经济的组织方式及其绩效。从信息论的角度讲,

6、信息是人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换内容的名称。“信息”与“物质”、“能量”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任何组织所以能够维持自身的内在稳定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因此,经济系统、组织和个人就是信息生产、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和使用的开放系统。在K.波普尔“三个世界”划分物理对象的世界称为“世界1”,主观经验(如思维过程)的世界称为“世界2”,自主陈述的世界为“世界3”的基础上,布瓦索进一步明确了数据、信息与知识间的关系:数据本身可被认为是能量现象,将我们作为认识主体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信息是从数据中抽象出来的,使我们以不同

7、的方式思考事物或采取行动;知识则是对我们作为认识和行动主体的内在意向状态进行的描述,是关于世界或其中某些部分的认识,是或多或少可牢固掌握和支配的,可使我们随时在信念的基础上采取行动,且这些意向状态受到信息抽象的修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生产是数据的转化,交换是数据扩散和积累的先决条件,而信息流动受物质规律制约,并总在寻找节约信息成本的方式,组织、制度的出现则是由社会制度中信息的流动决定的。因此,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组织制度(包括市场)的效率根源。上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经济系统运行及经济增长的信息与知识的视角。而且,与基于物的视角的传统理论相比,该视角在哲学上更站得住脚。从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的角度来看

8、,对经济系统的理解首先是从能够感知客观世界的个人开始的。人们通过一定的认知模式、结构来获取、识别和理解信息,而认知结构则主要是通过我们与他人的社会联系获得的。而且,认知有其文化特殊性,我们已接受的概念框架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文化、继承的社会模式和成规。在不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个人可以从周围世界中学到极不相同的处理信息的法则。因此,文化、道德等非正式制度和一系列的正式制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构,而且制度本身在信息指导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并非仅依靠个人理性来引导他在一个他无力充分理解的复杂环境中行动,还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市场、制度、组织等方式来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通

9、过不同的机制来处理已有的知识和获取新的知识,延伸我们的理性。由于劳动分工,每个人所掌握的往往只是他所在的那些环节的技术知识。在这部分技术知识中,部分是肌肉动作和各种人体感官的运用,存在于潜意识中,是不可交流的,只能通过训练才能掌握。这就是个人知识或内隐知识。另一部分技术知识是可交流的,但其中部分不适于大规模地交流,这构成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那部分适于大规模交流的外明知识则成为了通用性(共同)知识。而且,在劳动分工的环境中,一个人不仅要知道一定的技术知识,还必须知道如何与其他人交流信息以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即必须拥有一定的制度知识。制度知识不仅必须是关于如何协调分工的知识,同时还必须是所有参与分

10、工的人的共同知识。只有这样,个体间的交流才成为可能。当然,由于制度的层次性和交流成本的存在,在制度知识中,同样有部分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知识,部分则只是某个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仍有部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或称为潜规则)。技术通过经验的不断地正规化、知识化和物质化,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操作规则和机械设备,规定和缩小了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的选择方向和范围,从而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与技术有关的信息/知识量。而市场、组织、具体的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和制度结构都具有制度含义,不仅都表达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还规定了信息和知识获取、加工处理和使用的程序。只是其中所隐含的信息和知识的性质、分布及其范围是不同的,适宜于

11、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处理和使用。最明显的就是,市场适宜处理分散、不连续的信息和知识,而组织则适宜于依靠层级制处理连续的信息和知识。因此,严格地讲,各种正规化的技术、技术物质化而形成的资本品、制度等都属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和知识的“包裹”或“模块”,都是节约地利用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从历史上看,信息和知识的增长、更新与分工深化、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劳动分工条件下,信息和知识的增长、更新主要是以劳动分工为条件,并通过劳动分工实现。很显然,不存在劳动分工,也就不存在交易行为,我们就只需要有关物品本身的信息和知识,而不需要有关交易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尽管知识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增长却

12、是极其缓慢的。而在劳动分工条件下,分工导致了劳动者的“熟能生巧”,从而引发了技术创新和机器的发明。因为分工使劳动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缩小了个人处理的信息领域,使劳动者对所使用或生产的物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其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导致更为节省的生产方法的产生。而这往往是以技术创新、新机器等方式加以体现。这又意味着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与此同时,原有的部分知识被新知识替代了,或者部分知识,尤其是部分作为特殊技能的内隐知识被物化在机械设备中了。此外,部分知识被证伪,也导致了其新陈代谢。不仅如此,分工的深化意味着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即在原料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之间插入

13、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工具、中间产品、知识的专业化部门等中间环节,从而增加了产业层次、加长了生产的链条。与之相对应的是,不仅是与有关生产工具和中间产品的信息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加剧了知识和信息的分散化,进而加剧了人们的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程度,而且劳动分工的深化使交易的数量、整体规模大幅度提高,交易信息也因而大幅度增加。三.信息和知识视角下的二元经济在刘易斯、拉尼斯、杨小凯等的总结中,二元经济的本质从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传统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商业化”与“非商业化”的对立到劳动分工水平的差异,是一个逐步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如果接受哈耶克“在劳动分工背后是更为基础和重要的知识

14、分工”的观点,二元经济现象的本质就可理解为知识分工水平的差异,或者更具体地说就是不同部门、区域在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与利用能力或水平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就是二元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方式的多样性,这些差异在物质世界中表现为技术水平、投资、区域、制度等不同类型的二元结构差异。以个人为起点,一个区域或部门对信息和知识有效使用的能力由三个层次组成个人层次 个人是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和利用的最基本单元,其能力主要取决于:(1)个人的信息模式(心智模式),是个人如何组织信息的基本结构和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人对哪种类型的信息和知识更敏感、更善于处理和使用;(2)学

15、习,是逻辑地将信息组织到自己已经有的知识体系中,并对已有体系进行修正,从本质上讲是能力的获取和提高;(3)教育,外界为个人心智能力提高提供的基本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家庭的道德熏陶、社区文化的影响等)。组织层次 组织试图通过某种方式、规则来实现放大和延伸个人能力。这取决于:(1)组织的层级机构及其与技术、组织的信息分布与发布特征等之间的匹配关系;(2)组织领导的个人信息模式、能力大小及其与组织的匹配关系。环境层次 这里的环境是指个人和组织决策影响之外的因素,如技术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制度环境、社会资本(如信任、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等。环境是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支撑,主要表现为个人

16、和组织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难易程度。如果环境蕴涵的能力是强大的,就会为个人和组织先期处理某些信息和知识,提供稳定、易处理的信息流和知识流,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节约个人和组织的能力。诺斯曾指出,从人格化的交换向非人格化的交换的转换和路径依赖表明制度演变的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实质上是在向更有效率、更大规模地分享、使用信息和知识的方向转变。上述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或部门有效地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其中,组织和环境中的信息和知识能够顺利地进行传递,从而使个人能够借助组织和环境来提升其能力。这种能够在其内部顺利地传递、获取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范围,

17、本文将其看作一个信息和知识利用的“单元”。这种范围或“单元”并非仅指空间范围,而本文不准备提供一个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完整而具体的药方,能够提供的只是一个基本原则:持续地提高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和知识的效率及能力。从这个原则出发,增加资本积累和投资、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教育水平等都是提高上述能力的可能方式之一。然而,这些方式只是可能的途径,它们是否有效,从静态角度来看,关键在于这些能否转化为新的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这些转换途径能否持续地发挥效力,关键就在于它是否导致了知识创新的螺旋式地循环上升了。:1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美

18、)费景汉,G 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黄泰岩.“民工荒”对二元经济理论的修正J.经济学动态,2005,(6):15-17.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宏观经济形势的新概括J.经济学家,2002,(2):45-50.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9):91-101.辛念军,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二元经济理论的修正J.教学与研究,2005(10):76-82.澳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美)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长的迷雾中

19、求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0贾根良.中国经济学革命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1):56-71.11(英)A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2(美)R W 福格尔.经济学要与时俱进A,载吴敬琏编.比较(5).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93-108.13(英)F A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2003.14(英)K 波普尔.无尽的探索:卡尔?波普尔自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5(英)M 布瓦索.信息空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6傅组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7(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8王京安.企业规模决定论:基于信息和知识的解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9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版),2006(3):84-88.20(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改革,1995(3):52-56.21(日)野中郁次郎,等.组织知识创新的理论:了解知识创新的能动过程M/(德)M 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