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特征(1)所谓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 金融 机构以及由习惯和 历史 沿革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秩序的总和。其中的国际货币制度是指规范国与国之间金融关系的有关法则、规定及协议的全部框架,是各国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 内容 :一是储备资产的确定。即确定什么样的资产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二是各国货币间的汇率安排,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三是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四是国际间货币的兑换性和国际结算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双本位制度。这一制度的
2、稳定运行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由于这一体系固有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的存在,使这一体系的长期运行缺乏稳定的基础。所谓“特里芬难题”,是由美国 经济 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撰写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无论美国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如果要保持美元的信心,美国必须持有足够的黄金,美国必须保持顺差,则世界各国将面临清偿能力不足的 问题 。如果美国要满足其他国家的清偿能力,保持国际 社会 有足够的美元用于国际支付,则需要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而这将导致美
3、元的信心危机,进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正因为如此,到1973年,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代替固定汇率制度。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度的垮台,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当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后近四分之一的世纪,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长率最快的时期,也离不开这些组织的贡献。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IMF成员国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达成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国又通过了以修改牙买加协议为基础的
4、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这实际上形成了以牙买加协议为基础的新国际货币制度。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其主要运行特征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美元仍然是国际储备资产的中心,但日元、英镑、马克、欧元以及特别提款权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全球国际储备资产结构经历了一系列转变。20世纪30年代之前,英镑是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30年代,美元崛起,与英镑共同作为储备货币。二战后,美元成为惟一直接与黄金挂钩的主要货币,等同于黄金,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体。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美元作为
5、储备货币的功能相对削弱。到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货币出现了多元化局面。美元仍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处于多元化储备体系的中心,但其比重在不断下降,由1985年的%,1990年达到历史的低点%。表 5-1-1 IMF 成员国官方持有各种主要货币在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比重 1973 1980 1985 1987 1990 1994 1997 1999 2000 2002 2003 美元 英镑 4 马克 - 法国法郎 - 日元 - - 欧元资料来源: 1973 1991 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和国际清算银行第 62 届年报; 1993 1997 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
6、98 年年报。 Annual Report , IMF ,2003 , 2004 。近10年里,世界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美元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日元的比重明显下降,欧元已成为第二大储备货币。据国际IMF提供的数据,1991年,在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中,美元占%,到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000年虽略有下降,仍达%;日元所占的比重在1991年为%,到1999年下降到%,2000年进而降至%;英镑的比重1991年为%,到1999年上升到4%,但2000年又降为%。1999年,即欧元正式启动的第一年,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所占的比重即达到%,2000年上升到%,尽管其
7、汇率不断下降。到2002年底,欧元所占比重上升到%,而美元所占比重下降到%,日元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2002年以来,美元开始贬值,到2005年2月,相对于欧元来说,美元累计贬值幅度超过50%。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外汇储备币种选择的难题。2003年以来,欧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又进一步上升,虽然短期内难以取代美元,但在中长期内必将动摇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未来国际储备中非对称的两极。二、汇率制度多样化鉴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单一化,难以适应各国 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的弱点,牙买加协议明确规定,国际合作的基本目标是经济稳定,而不是汇率稳定,于是更具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在
8、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了固定汇率制度。各种汇率安排也相继出现。IMF把当前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八类:1放弃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制度即一国不发行自己的货币,而是使用他国货币作为本国唯一法定货币;或者一个货币联盟中,各成员国使用共同的法定货币。例如欧元区国家。2货币局制度一国或地区首先确定本币与某种外汇的法定汇率,然后按照这个法定以100%的外汇储备作为保证来发行本币,并且保持本币与该外汇的法定汇率不变。最早的货币局制度是1849年在毛里求斯设立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了货币局制度的复兴,例如阿根廷于1991年、爱沙尼亚于1992年、立陶宛于1994年、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于1997年相继采用
9、了货币局制度。我国的香港地区也执行货币局制度。3通常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conventionalfixedpegarrangements)一国将其货币以一固定的汇率钉住某一外国货币或外国货币篮子,汇率在1%的狭窄区间内波动。这一类国家比较多,有三十几个。4水平波幅内的钉住汇率制度与第三类的区别在于,波动的幅度宽于1%的区间。比如,丹麦实行的波幅为%,塞浦路斯为%,埃及为3%,匈牙利则达到15%。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Crawlingpegs)一国货币当局以固定的、事先宣布的值,对汇率不时进行小幅调整,或根据多指标对汇率进行小幅调整。6爬行波幅汇率制度(exchangerateswithincra
10、wlingband)一国货币汇率保持在围绕中心汇率的波动区间内,但该中心汇率以固定的、事先宣布的值,或根据多指标,不时地进行调整。如以色列的爬行波幅为22%,白俄罗斯的爬行波幅为5%,乌拉圭则为3%。7不事先宣布汇率轨迹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managedfloatingwithnopre-determinedpathfortheexchangerate)一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以 影响 汇率,但不事先承诺或宣布汇率的轨迹。8独立浮动汇率制度(independentlyfloating)本国货币汇率由市场决定。货币当局偶尔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旨在缓和汇率的波动、防止不适当的波动,而不是设
11、定汇率的水平。 5-1-2 各种汇率制度情况 类别 汇率制度名称 国家数量 第1类 放弃独立法定货币 40 第2类 货币局制度 8 第3类 固定钉住 40 第4类 水平波幅钉住 5 第5类 爬行钉住 4 第6类 爬行波幅 6 第7类 管理浮动 42 第8类 独立浮动 40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 中国 政府宣布实行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第7类),但IMF根据汇率的实际表现,将中国(大陆)的汇率制度归为第3类,也就是固定钉住汇率制。从各种汇率制度国家(地区)所占比例看,各种汇率制度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四大类:放弃独立法定货币(含欧元区12国)、固定钉住制、管理浮动制、独立浮动制,这四类国家(地区)总
12、数占全部185个成员国(地区)的近90%。从各种汇率制度国家(地区)经济规模看,也非常不平衡。其中,第8类(独立浮动汇率制)GDP规模占全球比例达到65%。其次是第1类(无独立法定货币),经济规模占全球20%。其余6类经济规模总和仅占全球的15%。三、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多样化包括汇率机制、利率机制、资 金融 通机制等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其中汇率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汇率的升值或贬值来调节国际收支。通常,当国际收支面临逆差时,选择本币贬值,以达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通过改善贸易收支,进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所谓利率机制,是通过改变利率水平,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动、影响相对物价水平来达到影响国际
13、收支的目的。就资金融通机制而言,是一种短期的缓解国际收支的对策,在国际收支逆差时,通过国际信贷来平稳国际收支。不过,多种国际收支机制并没有缓解当前各国所面临的国际收支困难,顺差国长期顺差,逆差国长期逆差。在所有国家之中,美国长期巨额的逆差,到2004年,其经常项目赤字已达到6659亿美元,约占GDP的,这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隐忧。 参见姜波克:国际金融教程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 了朱耀春:当今各国汇率制度的比较 研究 及对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改革,2003年4期,第111-116页。 2005年7月21日,中国对汇率制度的微调,由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浮动。朱耀春:当今各国汇率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改革,2003年4期,第111-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