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新闻叙事的结构、话语和文化研究_何天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7521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新闻叙事的结构、话语和文化研究_何天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字新闻叙事的结构、话语和文化研究_何天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字新闻叙事的结构、话语和文化研究_何天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82023年第1期 总第201期新闻大学JOURNALISM RESEARCH作者简介 何天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20&ZD318)阶段性成果。数字新闻叙事的结构、话语和文化研究何天平(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

2、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关键词】数字新闻;新闻叙事;情感连接【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故事化”转向与数字新闻叙事全球新闻业的数字化(digitization)转型对传统新闻生产理念构成巨大冲击,也为新闻生产实践的数字化革新提供了直接动力。“数字性”与“新闻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构成数字新闻生产异质于传统新闻的核心线索: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历史条件,为新闻业带来的影响是生态性(ecological)而非工具性(instru

3、mental)的;数字技术所培育的生态条件,促使新闻业从“媒体中心主义”转向更趋开放、平等的网络结构(Waisbord,2019;Hermida et al.,2014)。这些变化进而为数字新闻生产创设了全新的规范和要求,两种一般性的演进趋势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一是“用户转向”,主张审视新闻(生产)的总体性视角向“用户”转移(刘鹏,2019);二是“情感转向”,相较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构建,情感网络(affective networks)构建之于新闻业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两者通常被视作数字新闻学变革在认识论意义上本刊特稿作为故事的新闻DOI:10.20050/ki.xwdx.2023.

4、01.01029的核心关切(Wahl-Jorgensen,2020)。据此,传统新闻生产理念所包含的功能论或信息论的主张,在面对今天的数字环境时无疑需要我们展开重新的审视和梳理。从数字技术创设的文化生态出发,数字新闻生产的主体构成、价值规范、操作路径等正发生巨大变化,技术和文化双重逻辑的塑造也对数字新闻形态的可见度、情感性、可参与度等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促使从业者进一步思考新闻的叙事(narrative)问题。基于数字新闻业提供的生态探寻在“事实呈现”之外能够强化用户体验、增进情感连接从而更有效建构社会现实的新闻样态,“故事模式”的主流化遂成为经典“信息模式”之外的另一可能性,“故事化”转向便构

5、成数字新闻生产的一个重要表征。需要指出的是,以“讲故事”(storytelling)为内核的新闻生产实践并非数字新闻业崛起后的新兴产物。在传统新闻业,“故事化”的探索就已在实践中存在。自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新闻领域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及文学领域的非虚构文学(non-fictional literature)发展,文学写作手法介入新闻报道的实践有了丰富面向。研究者越来越多注意到新闻与“讲故事”的关系,进而展开对叙事化的新闻文本的专门研究。例如,有学者基于美国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的个案,考察其中带有文学化(literary)特征的叙事结构及技巧,并指出节目中新闻故事的叙事

6、轴线贯穿与文学作品体现某种一致性(Campbell,1991)。伴随上述实践的丰富,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与叙事的关系“并非不可调和”,叙事理论提供的故事要素之于新闻文本,在某些符号系统的共享中或能形成讲述效果的增强(Bal,1997)。尽管如此,传统新闻业的新闻叙事与文学、戏剧等演绎性较强的叙事文本显然有着泾渭分明的区隔,新闻的“故事化”更多体现为一种文本风格和样式的“客观形式”探索,例如悬念位置、线索铺设、句式选择、语图关系等,或基于不同媒介的特征进行有技巧地再(转)述,使叙事强化拟真性(facticity)及或然性(probability)的效果(Herman,1999)。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

7、性,在以欧美新闻业为代表的新闻专业/职业观念构成中具有毫无疑问的核心地位,且以一套规范性话语扮演着整合和控制新闻业的关键角色(Schudson&Anderson,2009)。尽管“讲故事”的理念有助于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却存在挑战甚至背离上述观念基础的极大风险,其探索也因此长期受到压抑。但在晚近的十余年间,伴随数字新闻业发展,新闻叙事的“故事化”理念及实践正在数字新闻生态的培育中逐步寻得其合法性,叙事新闻学(narrative journalism)的兴起,也让曾被经典新闻生产理念视为威胁力量的“故事化新闻”得到重新审视和评估。在数字新闻语境下,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的关键动力。如有

8、学者认为,网络(networks)等数字技术本身也构成新闻叙事的重要主体,提供“讲故事”的方向和能力(Bounegru et al.,2017);叙事新闻的发展也会“纠正”数字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过度便利”,面对新闻业在数字时代追求快、短、“务实”的观念潮流,重访叙30事新闻的传统能提供数字新闻生产在成本考量之外的社会价值启发(Neveu,2014)。更进一步地,欧美新闻业对于本质主义的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追求及其观念传统,也伴随数字技术创设的全新生态获得重新阐释的空间。既有的经验研究表明,数字新闻生态下的新闻从业者呈现出从本质真实转向过程真实、客观理念消亡于“情感转向”的认知变化(常江、田

9、浩,2021)。上述转变意味着数字新闻生产对于新闻价值规范的诠释,既是过程性的,也是语境化的,数字新闻的形态及意义已无法仅由一套静态的、固化的价值标准以及新闻生产者对此的把握所单独决定,而是纳入新闻用户视野的一种“共创”。具体到新闻叙事实践,以用户之名实则固定着生产者意志的叙事“既有经验”,也在今天的数字新闻生态中遭到极大挑战。例如,有实证研究指出,曾被视为接受效果更好的叙事模式(如“倒金字塔”体),或并不如新闻从业者较少意识到的线性故事叙述(linear forms of storytelling)模式更吸引人、更便利、更有用(Kulkarni et al.,2017)。当新闻用户不再是外在

10、于新闻生产的一个主体,他们与新闻生产者之间拥有了更趋紧密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本身也会直接影响身处新闻生态的各类行动者对于新闻价值标准的理解。新闻叙事的目标也从追寻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客观转向提供可被用户信赖和认知的真实、客观,得到数字技术生态支持的“故事化”路径则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伴随上述情感网络的生成,如何“讲述”事实,既成为增进用户情感连接的重要过程,也是促成用户更靠近新闻事实的关键机制。今天的新闻业对“故事化”路径的实践,不再局限于为新闻文本创设一个故事结构,在提供故事化要素和讲故事技巧的同时,更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理念形塑新闻叙事介入数字新闻生产的整体性机制。“故事化”转向之下,数字新闻

11、叙事的整体性变革正值发生。这既关涉文本组织层面的“客观形式”,通过故事化理念改造文本构成、核心语法和组织逻辑,即叙事的结构(structure);也关乎意义生产层面的“主观形式”,经由故事化路径生发出的对上述“组织”意义进行锚定的一般性法则,即叙事的话语(discourse),由此构成一种总体性的新闻叙事的文化(culture),成为塑造数字新闻生态的重要文化资源。据此,本文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从结构、话语和文化三方面对数字新闻生态“讲故事”的实践做出探索性考察。二、结构:文本构成、核心语法、组织逻辑对于新闻具备的故事性(或言可叙事性)

12、及其作为新闻业竞争的重要资源的认识,促使“新闻即叙事”(news as narrative)的理念逐步取得其话语正当性(Van Dijk,1993),方兴未艾的“讲故事”探索也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创新方向。伴随数字技术及其文化属性带来的生态性塑造,今天的数字新闻业已不仅指向一个31专业或职业系统,更构成一个极具活力和开放度的文化系统,赋予数字新闻生产以更鲜明的文化逻辑想象,也为其“改造”关乎新闻形态构建的新闻叙事提供了依据。数字新闻语境下的“讲故事”实践显然面对着相较传统新闻业截然不同的生态条件,自然也无法将其简单视为在结构主义叙事学视野下基于文本内部结构的要素化、静态化设计。从类型化出发提供的

13、结构取向、拟剧结构、诗意结构等阐释框架(葛忠明,2007),很难对数字新闻叙事的本质属性做出充分覆盖,尤其对数字技术介入下新闻叙事的结构性变化缺乏解释力。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搭建一套把握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逻辑,以全面描述作为一种观念结构和实践结构的数字新闻叙事。(一)文本构成:基于数字叙事的语言协同与响应式“超文本”建构基于数字叙事(digital narrative)的核心理念,以复合性的技术化文本重构叙事要素、丰富结构意涵,强调多媒体语言协同与响应式“超文本”构建的构成路径,这形成了描述数字新闻叙事文本结构的一般框架。作为数字新闻生产的核心语言,数字叙事在改变传统叙事基于屏幕(scree

14、n-based)的文本表达的同时,也转向了可延展的(malleable)虚拟空间,进而重构创作者、叙事作品与用户之间全新的三元关系(Koenitz et al.,2015:1)。例如,巴西环球报推出的巴西战争(The Brazilian War)关注了巴西日益高发的谋杀状况,通过一个自适应于各类接受终端的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进行相关数据的上传、整合与分析,使用户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谋杀问题的分布、原因及影响等形成自主的关注,另设专门的数据库支持用户按地区检索并查看当地谋杀案数量,且所有数据文本皆会实时更新。这意味着该专题提供的不只有单一叙事界面,经由不

15、同界面的交互及同构才实质性地生成了新闻叙事的文本结构。以自适应、可互动、可追踪为特征的数字叙事,系统性改造着新闻叙事文本的组织逻辑,形成一种技术化文本的复合结构。这里的“技术化”,并非意指将数字技术视为叙事文本搭建的应用参数,而强调技术作为结构本身对叙事形成的变革作用。在创新视角、规则、场景、时空等传统叙事要素的同时,技术也构成一种关键要素参与叙事。例如,增强现实播客(enriched reality podcasts)“Solve”允许听众扮演调查员参与到真实犯罪事件的“破解”之中,听众需基于不同的音频技术添加交互元素,进而完成从“搜证”到“破案”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多媒体语言协同与响应式

16、“超文本”(hypertext)构建则成为上述技术化文本的具体构成路径。前者意指新闻文本通过调度和整合不同媒体语言进而形成一种融合性叙事形态,以强化新闻叙事感染力。后者则要求了文本应当具有回应用户关切、响应用户需求的开放度,叙事内容的输出也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界面,而要从不同文本界面的连接中取得。对此,新闻游戏的叙事探索体现一定代表性。例如,英国金融时报推出的Uber游戏(The Uber Game)为用户提32供成为Uber司机的体验,进而帮助其理解这一职业发展现状及其背后的零工经济潮。(二)核心语法:基于情感叙事的互动机制与具身化在场基于情感叙事(affective narrative)的话

17、语实践,构建以共情为基础、以体验为形式的互动机制,为用户创造更趋丰富的具身化在场的经验,这构成了数字新闻叙事的核心语法。以前线(Frontline)节目组和标志公司(Emblematic Group)合作推出的VR新闻监禁之后(After Solitary)为例,该作品报道了曾被单独监禁的一位犯人的监狱生活及其获释后的心理状态。虚拟现实、体视摄影等技术塑造出沉浸式的交互场景,用户以见证者身份“身临其境”地聆听犯人的心理活动,进而对犯罪行为及其后果形成更趋深刻的认识。互动常被视作数字新闻的一种主导性叙事要素,因其构成了连接用户与叙事文本的显在机制,进而为情感叙事提供了得以介入的充分空间。这一案例

18、体现出构造互动叙事的两种重要情感语法:共情和体验。无论是对犯人反思的共情或对犯罪后果的体验,上述叙事都为用户认知“犯罪”这一新闻主题提供了一种充分连接文本并建构真实经验的方式,强化了情感整饰叙事的作用。更进一步地,情感结构的嵌入,促使新闻用户把握叙事的具身化经验(experiences of embodiment)得到丰富和拓展。尽管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对真实的不断逼近却无法代替人们对实在真实的经验,用户对“在场”的确认取决于技术信任和情感信任的双重逻辑,进而采取调度身体和意识的不同方式。这意味着除了技术化的真实,情感化的真实也直接关乎用户对叙事的进入和认同。(三)组织逻辑:基于关系叙事的“事实承

19、诺”与语境化共识基于关系叙事(relational narrative)的意义建构,建构通过互动参与形成的“事实承诺”和基于动态开放讨论形成的语境化共识,这生成了数字新闻叙事的组织结构。经典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结构的本质就指向一种关系结构,体现为各叙事要素间的构成规则,意在强调现象之间的联系而非现象本身构成了叙事(米克巴尔,1995)。但对数字新闻叙事而言,上述“关系”的意涵又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数字新闻业,主张以激活新闻网络(activate networks in journalism)的方式把握技术、用户和新闻文本之间的勾连。数字技术的可供性则为此提供了依据和路径,即从

20、技术与各新闻行为主体的关联出发,重新审视数字新闻叙事的关系结构问题。由此可见,数字新闻叙事所要处理的“关系”,不仅有文本内部的要素关系,也包括文本外部的诸种组织力量,呈现为一种更宏观的组织逻辑。在数字新闻语境下,内容是一种叙事,关系也是一种叙事。但后者作为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文本如何建构叙事意义及其对新闻性的确认?两个方面的逻辑值得关注:第一,以网状而非线性的组织形式重构传统媒体信息之间存在的等级和顺序关系,以创建内容元素的平等连接(列夫马诺维奇,2020:77)。在此基础上,叙事的意义不仅仅33通过内容文本生成,对新闻事实的“许诺”可以由平等参与到叙事网络中的用户来自主确认。第二,真相是一个意涵

21、复杂的概念,新闻提供的事实与真相的关系并非总具有一致性。因此,数字新闻叙事也会提供一个动态讨论空间,供以用户将自身话语纳入新闻叙事以形成从“事实”到“真相”的探寻。当然,基于上述关系叙事所形成的“共识”,往往呈现出在此时在此地的语境化特点。随着新闻事实的进一步揭示,其讨论还会展开,有助于叙事对真相的进一步靠近。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现场新闻(live journalism)就是典型实践,其新闻故事由生产者持续更新的背景材料和用户持续更新的讨论材料共同构成,具有类似剧场文化的强烈感染力(Lyytinen,2020)。三、话语: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参与式诠释数字新闻生产正值发生的生态性变革,促使我们重

22、新思考作为新闻生产最基本构成的“叙事”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基于前文考察可见,数字新闻叙事的转型是一种基于数字性和新闻性交缠的规则性重建,“故事化”的实践不仅发生在文本内部,参与“讲故事”的主体并非由单一行动者(如新闻生产者)所主导,而是连接各行动者的新闻网络。从情感连接出发进行“讲故事”的设计,关乎对数字新闻叙事区别于传统新闻叙事的本质理解,也提醒我们理应充分思考嵌入在叙事结构背后的一整套话语对上述“组织”意义的锚定。对此,本文尝试归纳了数字新闻叙事的三种主导性话语。(一)操作化真实:凸显过程性与可验证的新闻真实建构 带有建构性特征的“讲故事”,向来被文学、戏剧等允许虚构的类型化叙事视为至关

23、重要的创作机制。而对于以真实为底色的新闻叙事而言,这样的理念却常被认为具有破坏新闻本质的风险,这从传统新闻业长期对叙事新闻探索持有一种保守而审慎的态度中可见一斑。当然,新闻业后来也逐渐意识到叙事手段和技巧并不必然导致“真实的风险”,相关的认识指向对“真实”本身的理解,思考在具体新闻实践中是否存在完全精确和客观的现实呈现的问题(Broersma,2010)。伴随数字新闻业的兴起,以欧美数字新闻业为代表的数字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真实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真实性正从一种本质属性转化为一个操作性的概念(常江、田浩,2021)。数字新闻叙事的话语观照的是“讲故事”如何呈现真实而非能否呈现真实的问题,伴生于数字

24、新闻业的系统性的技术理念和实践则为此提供了极大的探索空间。操作化真实作为一种叙事话语,如何建构新闻真实?以谷歌新闻实验室与ProPublica合作推出的协作式报道记录仇恨(Documenting Hate)为例,该项目构建了一个大型开源协作报道平台,一方面面向仇恨犯罪的受害者或见证者采集个人故事,另一方面则基于机器学习将故事数据库化提供给各地记者协同使用,允许他们在数据库中互动,帮助记者找寻、核实及报道相关犯罪事件,用户对此也有可见度。这一追34踪仇恨犯罪的技术引擎作为一个大型新闻故事整合了自2017年以来美国50个州的仇恨犯罪,其记录甚至对官方数据形成补充。在这一案例中,高度技术化的新闻叙事

25、赋予了相关报道确认真实性的系列保障。对真实的呈现,首先是过程性的,当事人(见证者)、平台、记者等都作为叙事主体参与新闻叙事,多重视角和线索的集合促使叙事的真实性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不断形成;同时也是可验证的,协同的数据库弥合了叙事素材掌握的局限性,在交叉视角下完成对真实性的进一步校验。(二)公共情感:塑造以公共性为价值旨归的情感认同应当明确,传统新闻业对于情感的审慎态度,并非是对情感概念本身的排斥,而是出于对其可能破坏新闻客观性的一种规范需要。如前文所述,“情感转向”的逻辑深刻作用于今天的数字新闻生态,数字技术基于其可供性为更具情感性的新闻文本的生产和流通创造了巨大想象空间,“情感”与“事实”共同

26、构成数字新闻开展“故事化”实践并对此加以改造的价值内核。既然情感指向数字新闻生产核心的观念系统改造,那么我们也有必要对情感介入数字新闻叙事的机制进行重新把握。数字新闻语境下的情感,并非对立于“理性”的主观情绪集合,而被强调为一种受到技术和文化规训的公共情感(public affect)话语,这与数字新闻业对公共文化价值的追求是高度一致的,基于公共情感的话语实践本身也是服务于数字新闻生产践行和强化其公共性追求的重要组成。在数字新闻叙事的实践中,我们几乎很难找到完全将情感话语摒除在外的表达,但对公共性的诠释却体现较大差异。对此有积极参照价值的如:卫报推出的深度调查项目乘着巴士出逃:美国如何安置无家

27、可归者(Bussed Out:How America Moves Its Homeless)关注美国日益普遍的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单程车票以鼓励其异地搬迁的现象,报道爬梳了数万名美国流浪者的漂泊足迹并绘制成相应的可视化地图,其数据库之庞大及足迹之密集引发人们对无家可归者的同情以及对此类城市计划的严肃反思。(三)参与式诠释:强调开放、共创的新闻意义生产数字技术的构造性,创设出数字新闻生态所面向的一个全新的行动者网络,这有助于我们发现新闻研究的新客体(new objects)并为之提供一套新的概念体系和分析工具(白红义、曹诗语,2021)。区别于主导着传统新闻业的信息网络结构,不同新闻行动者主体产

28、生的连接关系更为数字新闻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意味着新闻“讲故事”的过程及形态不再是静态、封闭的,而由技术、从业者、用户等所共同决定;相应的叙事意义生产,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线性文本结构中解放出来,在技术作用下流动于文本复合的关系结构中。例如,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制作的偷渔(Pirate Fishing)是全球首个以交互叙事形态组织深度调查报道的数字新闻作品,呈现记者对非法捕鱼情况的调查。作品的叙事基于交互式任务界面的规则发布及引导,促使用户以调查员视角进入得到技术性还原的35场景空间,并通过在线任务获取经由记者调查而来的一手资料。上述技术赋予叙事文本以充分的延展性,在回应用户关切的同时也提供用户介入

29、叙事的机制,技术化的“参与”起到吸引用户、强化叙事情感连接的作用,也使用户与叙事者一同将一系列新闻事实组织成关于“真相”的看法。值得留意的是,新闻的价值规范确立与其专业主义的话语紧密关联,体现约束性和规训性的专业主义强有力地塑造出新闻业的总体生态和文化(Schudson&Anderson,2009),而参与式诠释的话语能否与其相安无事的“共处”?尤其是在叙事这一最基础的新闻生产环节中,如何解决报道事实和吸引用户之间的两难处境(Kormelink&Meijer,2015)?这还需要加以谨慎思考。四、文化: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讲故事”的探索,无疑为新闻业寻求更有效的大众连接带来诸多活力。而当这

30、种文化经验被充分融入技术逻辑的作用后,其变革更是本质、系统的。表现出全新特征的叙事结构和话语,勾勒出一种总体性的新闻叙事的文化,对此的把握既有益于数字新闻叙事的理论化工作,也有助于我们对数字新闻生产的本质属性形成更进一步的认识。基于上述考察,本文尝试提炼出数字新闻叙事文化的三种关键特征。(一)模型化:观照效能的叙事考量“数字性”体现出的激进的构造力量,重塑着新闻叙事理念的底层逻辑。传统新闻业对“讲故事”的设计,通常的着眼点在于“特定的文本”(specific text),差异化的“故事结构”生成了新闻叙事的具体意涵;而这种状况则在充分吸纳“关系”视角的数字新闻业得到极大调整。出于对新闻网络“连

31、接”问题的关切,新闻叙事开始更多思考叙事效能问题,也即能否建构一种共通性的文本形式使新闻叙事意义的共享最大化。这里的共通性回应着数字技术创设的机制,强调对于普遍技术化的新闻叙事形态建模(modeling)的构造。相应的技术化实践与想象,指向以获得最佳新闻叙事体验为目标,进而为新闻叙事的设计与实现所提供的一整套规律性的操作法则。以技术逻辑驱动的“模型化”思维,就构成数字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在另一种意义上的“标准化”。这自然是具有积极价值的。在本文的考察中,数字新闻叙事通常会体现出较为典型的技术模型特征。这种模型化的路径自然并不仅作用于各类新兴的技术化叙事文本,同样改造着部分传统新闻形态使之焕发新面

32、貌、发挥新效能(Carson,2020)。同时,这也带来反思:模型化意味着技术的标准化,这是否会带来叙事的同质化?高度技术化的新闻叙事或导致用户对内容的注意力向技术使用(关系建构)偏移,而仅靠“体验”的感染力似乎也很难支撑起新闻叙事的丰富意涵。更进一步地,基于流量和算法的数据化36评价也是叙事模型化的重要表现,这就有了破坏新闻价值规范的风险。例如,一项针对若干新闻播客所开展的新冠疫情报道的研究表明,这些叙事大多以第一人称、主观报道为主,明显背离于新闻客观性的要求(Nee&Santana,2021)。(二)共情式:从情感连接到情感动员数字新闻生态培育出的情感网络,使得学界、业界都越来越多地关注新

33、闻用户对不同形态的数字新闻接受的心理机制,这也关系到新闻叙事对此的调整,即从与大众的情感连接视角出发对叙事的观念与实践进行重新把握。如前文所述,公共情感的话语作用于数字新闻叙事,源于技术逻辑和文化(新闻)逻辑的双重塑造,并面向数字新闻业对公共性价值的整体追求。既然这种话语实践赋予了新闻“讲故事”的正当性,就应当进一步思考高度情感化的数字新闻叙事何以来反馈数字新闻业的上述公共性理想;共情(empathy)作为把握这一议题的重要线索,也构成了叙事的一大文化特征。技术化的新闻网络连接促使人们得以更为能动地参与新闻的意义生产,一种共通的情感旨趣或者追求则成为令离散却异常丰富的具身化经验被整合为某种集体

34、性态度和认知的关键。此前提及的现场新闻,近年来又推出在线模式(online format)。2020年开展了无关的故事(Unrelated Stories)和前途光明的故事(Up and coming Stories)两场活动。通过对记者笔下真实新闻故事的演绎,若干社会议题在线上完成舞台化呈现,并伴随相应的提问和讨论会环节。因为有了作为素材提供者的记者和作为体验者的演员的双重视野,全球用户得以在一个视频会议应用中对这些看似经验距离较远但却因逼真又富于情感化的叙事形式而令人注意的新闻事件/人物产生共同的关切。其中的儿童虐待幸存者等新闻故事引发用户热烈讨论,并形成关注儿童权益保护的明确共识,进一步

35、呼吁相关立法以及社会支持的完善。这样的新闻叙事方式被认为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观众的新闻信任度,同时也建构出一种针对新闻叙事的“亲密关系”(Adams&Cooper,2022)。在线现场新闻作为一个被制造的媒介仪式,通过技术化的“在场”创造情感化的连接,相应促成的行动化话语体现重要意义。(三)协商性:一种面向数字新闻生态的期许数字新闻叙事的另一文化特征在于协商性。不过,与其认为这一文化对于叙事实践已经产生巨大影响,不如视作是数字新闻生态在实现其自身构造过程中反复提出并强调的一种要求。新闻价值规范的重置应当从数字技术培育的生态性的新闻网络中去探寻一种更趋平等的连接,在不同新闻行动者主体的互动中生成新

36、闻意义。具体到新闻叙事的层面,就有学者主张对“新闻即叙事”的理念展开进一步研究,认为类型化的新闻文本惯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新闻叙事,因为它既是标准化新闻惯例的产物,也是更广泛文化力量发挥作用的依据,而文化力量的建构则深度依赖新闻对真相的权威阐释(Buozis&Creech,2018)。37然而,这种趋于平等的连接,是否已展现出充分的行动空间?开源、众包且联动新闻生产者、用户的叙事探索,似乎提供了一份较为理想的答案:技术的连接机制,实现了新闻行动者通过充分的协商过程完成叙事意义共创的目标,并由此建构出一种公共性色彩浓厚的新闻叙事文化,这当然也在诸多社会公共议题的新闻叙事中得到了运用。但这只是可

37、见的一种结果,我们仍需进一步追问数字技术对此的介入作用。数字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普及,也一并带来关于信息民主的迷思:数字新闻叙事看似拥有极大的包容度以诠释协商的平等性,却也在技术门槛等隐性结构中制造了更深层的不平等。而在此基础上的“协商”,仅从当前实践来看还十分有限。因而,协商性作为数字新闻叙事的文化特征,尚且属于一种期许;对于数字新闻叙事期冀达到的践行公共性理想的终极追求,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五、结语相较传统的故事化新闻对作为文本的新闻及对作为方法的新闻叙事的关注,数字新闻生态中的“故事化”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有发生在“文本中”的叙事技巧,也有发生在“文本间”和“行动者间”等基于叙事生成的一系

38、列影响,体现着关乎数字性、新闻性和情感性的更充分诠释。因而,对此的理论化工作就体现出现实意义,提示我们应当建构一种能够准确阐释数字时代新闻叙事特征的一般性框架。在本文的探讨中,这被概括为叙事结构、话语和文化三种层次的审视,以此为着眼点重新梳理数字新闻叙事变革,也为理解数字新闻生产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本文的探索,并不仅仅意在提供一种经由归纳和阐释的“知识”,而是指向对数字新闻叙事乃至数字新闻生产发展所起到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始终强调一种基于数字新闻叙事理念与实践的反思视野,启发学界和业界思考数字技术介入新闻叙事变革的“可能”与“可为”之空间,以进一步观照上述“更广义的价值范式”的生成。白红

39、义,曹诗语(2021).重塑新闻理论?行动者网络与新闻研究的STS转向J.新闻大学(4):1-14.常江,田浩(2021).数字新闻学的理念再造与范式革新基于在三个国家展开的研究J.东岳论丛(6):171-180.葛忠明(2007).叙事分析是如何可能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列夫马诺维奇著(2020).新媒体的语言M.车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刘鹏(2019).用户新闻学:新传播格局下新闻学开启的另一扇门J.新闻与传播研究(2):5-18.米克巴尔著(1995).叙事学导论M.谭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臧国仁,蔡琰(2019).叙事传播:故事

40、/人文观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38张涛甫,翁之颢(2022).新闻业如何再结构化:基于广义价值的思考J.中国编辑(7):29-34.Adams,C.,&Cooper,G.(2022).I Felt I Got to Know Everyone:How News on Stage Combines Theatre and Journalism for a Live Audience.Retrieved July 23,2022 from https:/doi.org/10.1080/17512786.2022.2052345.Bal,M.(1997).Narratology:In

41、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2nd Edition).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Bounegru,L.,Venturini,T.,Gray,J.,&Jacomy,M.(2017).Narrating Networks:Exploring the Affordances of Networks as Storytelling Devices in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5(6),699-730.Broersma,M.(2010).The Unbearable Lim

42、itations of Journalism:On Press Critique and Journalisms Claim to Truth.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72(1),21-33.Buozis,M.,&Creech,B.(2018).Reading News as Narrative:A Genre Approach to Journalism Studies.Journalism Studies,19(10),1430-1446.Campbell,R.(1991).60 Minutes and the News:A Mytholog

43、y for Middle America.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Carson,A.(2020).Investigative Journalism,Democracy and the Digital Age.New York:Routledge.Herman,D.(1999).Narratologies: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Analysis.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Hermida,A.,Lewis,S.C.,&Zamith,R.(2014).Sourcing

44、 the Arab Spring:A Case Study of Andy Carvins Sources on Twitter during the Tunisian and Egyptian Revolution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3),479-499.Koenitz,H.,Ferri,G.,Haahr,M.,Sezen,D.,&Sezen,T.I.(2015).Interactive Digital Narrative: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45、Kormelink,T.G.,&Meijer,I.C.(2015).Truthful or Engaging?Surpassing the Dilemma of Reality versus Storytelling in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3(2),158-174.Kulkarni,S.,Thomas,R.,Komorowski,M.,&Lewis,J.(2022).Innovating Online Journalism:New Ways of Storytelling.Retrieved July 15,2022 from https:/doi.

46、org/10.1080/17512786.2021.2020675.Lyytinen,J.(2020).Pulling back the Curtain:How Live Journalism is Re-engaging News Audiences.Retrieved July 18,2022 from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pulling-back-curtain-how-live-journalism-re-engaging-news-audiences.Nee,R.C.,&Santana,A.D.(2021).Podcas

47、ting the Pandemic:Exploring Storytelling Formats and Shifting Journalistic Norms in News Podcasts Related to the Coronavirus.Retrieved July 23,2022 from https:/doi.org/10.1080/17512786.2021.1882874.Neveu,E.(2014).Revisiting Narrative Journalism as One of the Futures of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

48、15(5),533-542.Peters,C.(2011).Emotion Aside or Emotional Side?Crafting an Experience of Involvement in the News.Journalism,12(3),297-316.Schudson,M.,&Anderson,C.(2009).Objectivity,Professionalism,and Truth Seeking in Journalism.In Wahl-Jorgensen,K.,&Hanitzsch,T.(Ed.),The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

49、es(pp.88-101).New York:Routledge.Van Dijk,T.A.(1993).Stories and Racism.In Mumby,D.K.(Ed.),Narrative and Social Control:Critical Perspectives(pp.121-142).Newbury Park,CA:Sage.Wahl-Jorgensen,K.(2020).An Emotional Turn in Journalism Studies?.Digital Journalism,(8)2,175-194.Waisbord,S.(2019).The 5Ws an

50、d 1H of Digital Journalism.Digital Journalism,7(3),315-358.119should strive to form an interventionist professional culture.By reviewing the trends of New Journalism and nonfiction,this article further elaborates on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how storytelling has become a transformative force in jour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