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学生听课效率在生活中寻找经验,引导同学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存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同学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爱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我把同学分成四人一组,每组给2个苹果,让自己分,结果同学很自然的把苹果平均分成四份,但是有一个小组是3个人,也是2个苹果,其中两个同学每人一半,另一个有1个苹果。这时候我让同学讨论每组的分法的相同和不同,从中让同学明白每人分得同样多是平
2、均分这样分是最公平的。从实际操作中学习什么是平均分,同学兴趣高涨。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让同学做一个小游戏,让同学每人右手拿一支笔,然后放到左手,然后换到右手,如此持续做,我在旁边观察,开始,同学做的很高兴,但是同学做了一会就有问题了,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什么时候是头呀?累死也做不完呀?全班都有抵抗看法了,然后我让同学说问什么累死也没完?同学说总是从右到左,左到右的来回重复循环。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同学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熟悉后,我组织同学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同学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
3、引导同学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同学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同学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干使同学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同学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纳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干激起同学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
4、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同学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同学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同学马上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同学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必须要拉几车?而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我制定了一个上街购物的施行活动,让同学假设自己就是家长,
5、有50元人民币,到街上应怎样购买物品?要从哪些方面合计购买呢?同学在探讨的时候,发现了生活中的交通,物品的品牌、价格等,也合计到家中的实际必须要等。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2小学如何提升数学课堂听课效率 联系生活,把数学变容易 有些孩子不喜爱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投入比其它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乃至放弃对数学的信念。我们过去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如何去上好
6、每一节课和同学如何勤奋地学好每节课的知识,让教师同学一味地适应教材。现在我们教师真的应该设身处地为同学想想,要还同学一个充满活力地数学课堂。要想让同学喜爱数学就应该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不要过高地去追求脱离生活地东西,要想办法让孩子能接受,也乐于接受。 开发潜力,保护好奇心理 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革新、有所发展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开发人的创造潜力,培养人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创造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注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真诚地去
7、欣赏孩子们尚幼稚的创造萌芽,保护好好奇心这颗创造思维的火种。 听懂数学,才会喜爱数学 让同学喜爱数学最重要地是让同学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当孩子们能够把将要学习的概念和已知的概念联系起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或生活经验解释这个概念时,他们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理解了数学,学会了数学,才可能喜爱数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地爱,为他们制造成功的机会,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这样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树立起我能学好数学
8、的信心。 3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听课效率 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体会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 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同学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必须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同学的
9、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显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同学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同学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同学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同学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制造悬念,以疑激趣 好奇心强是小同学共同的心理特征。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也说:要让同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同学面前提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同学的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进数学。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有意给同学出示一
10、些三角形的局部,让同学推断它们各属于哪种三角形。第一次出示时,只露出一个直角,同学回答,是直角三角形。第二次只露出一个钝角,同学回答是钝角三角形。而第三次露出的是一个锐角,同学很干脆的回答锐角三角形。此时,我默不作声,掀开一看,原来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就给同学一个深入的印象,要推断锐角三角形只看一个角是锐角从而作出锐角三角形的结论是不充分的,只有三个角都是锐角时,才干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这就克服了同学思维中的惰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秒。 再如一些易混易错的计算题,比如75+25-(25+75)与75+2525+75两道题看似都一样,数字顺序、大小相同且运算符号也相同
11、只是一个()的区别,如果不认真审题的同学往往就会把75+2525+75做成了第1题,算出来都得0,其实是错误的。还有13827+73和138(27+73)两题同学也常常会混淆,常把第1题做成第2题。在这里单一个小括号就给同学制造了不少悬念。因此也让同学重视了括号的作用,有括号与没括号时,运算顺序发生了变化,自然计算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4数学课上如何提升听课效率 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说明:兴趣的产生和坚持有赖于成功。同学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继续的兴
12、趣。所以我总是从同学实际出发,制定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同学,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加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上,我制定的学习中总是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同学做完不同的学习题。 面向全体同学,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同学。在教学中,我保持采纳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依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同学分层要求。课堂上让出色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必须求,但必须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学习分层制定,作业分层要求。潜能生只要求做
13、基本题,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一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去思索较难的题。 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同学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同学的惊讶程度越鲜亮,求知兴趣就越深厚。 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同学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测,形成智力思索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同学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同学的想法,激励同学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同学大胆猜测、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