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瓦房店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专题
- 28 -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瓦房店市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
海洋环境影响专题篇章简本
规划编制单位:瓦房店市人民政府
规划技术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环评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
10月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受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委托,对“瓦房店市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的海洋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现根据国家法规及规定,并经规划组织编制单位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同意向公众公示环评内容。
本文本内容为现阶段环评成果。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对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下个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或调整。
1、规划概况与工程分析
(1)规划概况
规划范围:瓦房店市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范围包括大连瓦房店市土城子王崴村至西杨乡渤海村沿岸。
规划面积:瓦房店市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区域建设用海(一期)总体规划范围包括瓦房店市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范围包括大连瓦房店市土城子王崴村至西杨乡渤海村沿岸,规划用海总面积840.6692公顷,其中填海造地面积482.1416公顷(实际形成陆域面积为464.38公顷),港池用海171.1416公顷,航道用海187.3848公顷。
规划期限: 瓦房店市大连港太平湾港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是根据太平湾海域及沿岸当前的开发利用现状,以瓦房店市 底的建设情况为基础,规划基准年为 ,规划年限为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1年。
用海规划布局:区域建设用海位于瓦房店市太平角西南方向,总体呈现单突堤布置,突堤长3.8km,端部宽900m,根部宽1.5km,经过进港通道与陆地相连,进港通道长4.1km,宽110m。
区域建设用海平面设计遵循保护自然岸线、延长人工岸线、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尽量不用或少用自然岸线,尽量增加人工岸线,同时在人工岸线向陆一侧留出一定宽度的景观区域,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美化,营造人与海洋和谐统一的水岸生活景观。
港区为单突堤方案,整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区域东北侧受太平角的天然掩护,东侧、南侧受自然岸线的掩护,风浪均较小。在突堤北侧及东侧设置生态护岸,保护生态的同时对港区进行掩护;突堤南侧布置港口作业岸线,承担港口作业功能;其余部分设置护岸对港区进行掩护。共形成建设用地443.4 hm2。共布置5大功能区,分别为:港口作业区、港口物流园区、支持系统区、港口管理区、公用工程区。港区南部及东部布置港口作业区,包含南部的通用作业区及东部的多用途作业区,总面积169.2hm2;港口作业区后方布置港口物流园区,总面积138.8 hm2,其中,通用作业区后方布置铁路物流园区,多用途作业区后方布置公路物流园区;港区东南角布置支持系统区,总面积11.9hm2;刚进入港区部分布置港口管理区,总面积20.0hm2;公路物流园东北侧及进港通道西侧布置公用工程区,总面积23.6hm2。
(2)施工方案
①码头工程
通用码头工程: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沉箱方案。沉箱采用3×4个仓格,沉箱底高程为-15.6m,顶高程为2.0m,沉箱宽度为15.15m,长度为18.3m,水上重量约2300t。为降低基床顶应力,沉箱仓格内块石回填高度不同,前仓内回填至-7.0m,中仓回填至-3.0m,后仓内填满。沉箱前方设置40~60kg 块石护底,后方设置10~100kg抛石棱体及倒滤措施。沉箱顶部设置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其上现浇钢筋混凝土胸墙并回填块石。沉箱底部为10~100kg 抛石基床,暂定厚度为5m,坐落在粉质粘土上。
多用途码头工程: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沉箱方案。沉箱采用3×4 个仓格,沉箱底高程为-15.60m,顶高程为2.0m,沉箱宽度为15.15m,长度为18.3m,水上重量约2500t。为降低基床顶应力,沉箱仓格内块石回填高度不同,前仓内回填至-7.0m,中仓回填至-3.0m,后仓内填满。沉箱前方设置40~60kg 块石护底,后方设置10~100kg抛石棱体及倒滤措施。沉箱顶部设置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其上现浇钢筋混凝土胸墙并回填块石。沉箱底部为10~100kg 抛石基床,暂定厚度为5m,坐落在粉质粘土上。
②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总长14.9km,北侧生态岸线护岸长度5.0km,西侧及南侧护岸岸线护岸长度6.2km,东侧生活、公共岸线、生态岸线护岸长度3.7m。本工程护岸主要功能为掩护港区,为港区提供良好的作业条件,同时提供生态、休闲等功能。
北侧生态岸线、西侧护岸岸线护岸结构形式为斜坡式抛石堤,堤顶为现浇反“L”型混凝土胸墙,胸墙底宽为5.0m,顶宽2.5m,底高程为3.8m,顶高程6.8m。堤心回填10~100kg块石,外侧安放一层3t扭王字块护面,坡度为1:2,护面下依次为抛理0.8m厚100~200kg块石垫层,1.0m厚10~100kg块石。坡角采用2排3t扭王字块体作为支撑棱体。护底块石重量取50~100kg,厚度取2.0m,长度为10m。堤顶高程4.8m,宽度10.0m,内侧设混凝土压肩块,内侧护面为1.5m厚200~300kg块石,坡度1:1.5,护面下为1.0m厚10~100kg块石垫层及0.4m厚混合倒滤层。路面由上而下依次为80mm C50高强联锁块、50mm粗砂垫层和350mm厚水泥稳定碎石垫层。
地基处理采用塑料排水板,采用宽度100mm,厚度4.5mm的塑料排水板,塑料排水板间距1.2m,正三角形布置,塑料排水板打至软弱土层层底,塑料排水板上设砂垫层和土工格栅形成排水通道。堤心石分两次压载,第一次回填至+1.0m,压载3个月;第二次回填剩余部分。
南侧护岸岸线、东侧生活、公共岸线、生态岸线护岸主要为斜坡式土石围堰,堤心回填开山土石,顶宽10m,顶高程4.8m,内外侧边坡同为1:1.5,外侧护面采用200~300kg块石。
③隔堰工程
隔堰工程为临时围堰,采用斜坡式结构,堤心回填开山土石,顶宽10m,顶高程4.8m,内外侧边坡同为1:1.5。
④航道及港池工程
航道总长17.6km,其中外航道长15.6km,有效宽度167m,设计底标高-15.0m,设计开挖宽度163m,原泥面标高-6.0m~-22.2m;内航道长2.0km,有效宽度167m,设计底标高-15.0m,设计开挖宽度163m,原泥面标高-2.5m~-15.0m。统一考虑超深0.5m,超宽3.0m,疏浚边坡1:5。
港池宽583.5m(含航道167m),纵深2643m,设计底标高-15.0m,设计开挖宽度583.5m(含航道167m),原泥面标高-2.5m~-4.0m。考虑超深0.5m,超宽3.0m,疏浚边坡1:5。
本次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不包含航道工程,根据港区总体土方平衡,本区域建设用海需取用航道部分疏浚土方。航道及港池总疏浚量共计3697万m3,其中,用于本次建设用海规划吹填造地方量2489万m3。
(3)工程分析
施工期:
l 水环境影响分析
①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
抛石围堰施工时不需要进行基槽挖泥,护岸建设采用直接填筑的施工方式。围堰抛石产生的悬浮物主要是填筑石料带入的细颗粒泥沙在水中悬浮产生,围堰填筑填料采用含泥沙量小于10%的开山石。悬浮物产生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为悬浮物源强(kg/s);为填筑效率(m3/h);为填料中泥沙含量;为填料中泥沙起悬比,按5%计算;为悬浮泥沙干密度,按960kg/m3计算。填筑石料中含泥沙量按10%计算;填筑石料工程的填筑效率大约为400m3/h。根据以上参数计算围堰抛石悬浮物产生量为0.53kg/s。
港池疏浚及内航道疏浚采用效率为3500m3/h的大型绞吸船,绞吸式挖泥船在挖泥作业中,由于搅刀的搅动作用,使得泥沙悬浮,造成水体混浊水质下降,并使得疏浚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对浮游生物也产生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悬浮泥沙。
根据1991年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对天津港绞吸式挖泥船作业源强进行的现场模拟试验,疏浚效率为1500 m3/h的绞吸式挖泥船产生悬浮物源强为2.25kg/s;又根据Mott MacDonald 1990年的疏浚泥沙再悬浮系数试验数据,绞吸式挖泥泥沙再悬浮率为5kg/m3,疏浚效率为1500m3/h每小时将产生7500kg的悬浮泥沙,换算源强为2.083kg/s。两种方法测定源强较为接近,为安全起见,取较大者。
本工程港池疏浚及内航道疏浚产生的悬沙源强由上面的试验能够推算为5.25kg/s。
②废(污)水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冲洗废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
A.冲洗废水
施工期冲洗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骨料(砂、卵石、砾石、碎石、块石、料石等材料)加工筛分冲洗废水、混凝土拌合洗涤废水和施工场地冲洗废水。本工程施工期冲洗废水为无毒废水,略偏碱性,悬浮物含量较高,特别是砂石骨料冲洗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较高,悬浮物的主要成分为泥沙,进入水体会使水体浊度增大。若直接排入海水或经过地表径流汇入河流进而入海,会使海水悬浮物浓度有所增高,但这种作用是短期的,工程竣工后这种影响即可消失。
B.含油废水
本工程施工期机械设备维修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含油废水,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油污水和机械的机型、功率以及性能有关,该部分废水的产生时间和产生量具有随机性。
船舶机舱油污水:类比同类项目施工分析,一艘施工船平均每天产生含油污水约1.0m3,根据工程施工情况,本工程施工船舶数量按6艘计算,则含油污水每天发生量为6.0m3,石油类浓度为5000mg/L,则石油类污染物发生量为30kg/d。
按照国家《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规定,本工程施工期机械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属于HW08类危险废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与《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技部(环发[ ]199号)]中关于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理的有关规定。施工期机械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需收集后交由具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
按照《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规定:“施工船舶含油污水储存在船上配备的储污水箱进行收集和贮存,运至岸上后含油污水由有资质单位接收集中收集处理”和《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程序规定》(交海发[ ]165号)要求:“施工期船舶由于必须事先经海事部门对其排污设备实施铅封”。施工船舶需配备储污水箱,有赖收集和贮存含油污水,施工前由海事部门对配备储污水箱进行铅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储存在船上配备的储污水箱中,运至岸上后含油污水由有资质单位接收集中收集处理。
C.生活污水
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为厨房污水、粪便污水等,主要污染因子为COD约400mg/L,BOD5约200mg/L,SS约200mg/L。船舶生活污水为1.6 m3/d,COD发生量为0.64 kg/d。
陆域施工人员活动过程产生的生活污水每天产生约4.0 m3/d的生活污水,污水中COD发生量为1.6 kg/d。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虽然产生量较小,但生活污水中细菌及病原体较多,若不处理而直接排入海域,将会影响海水的水质。施工期生活污水经污水接收槽车收集后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 )相关标注达标后处理。
l 固体废物分析
船舶垃圾按照港作船计算,人均产生量为1.0kg/d,则施工船每天产生约20kg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由垃圾船接收后送入瓦房店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
陆域施工人员活动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一般每人每天约为1.0kg,根据同类项目调查,施工人员约为50人,则每天产生约50kg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送入瓦房店垃圾处理站统一处理。
本工程施工期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陆域施工带来的建筑垃圾。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及《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均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无危险废物。
营运期:
l 水环境影响分析
A.港区作业区
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 )中对地面冲洗水、机械冲洗水、集装箱洗箱水、散货堆场喷淋水及船舶上水的计算原则,同时利用《大连港太平湾港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中港区整体用水量的核算结果进行修正,由此计算港区作业区各类水污染物排放量。
①地面冲洗废水
码头面冲洗用水主要是指通用作业区煤炭及矿石码头面、带式输送机廊道和转运站地面冲洗水,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 149-1- )》,规划太平湾港区通用作业区码头面冲水用水量按照4L/m2•次进行估算, 2020 年和2030 年港口作业区码头面冲洗水量分别为5.3万m3/a、13.4 万m3/a。
考虑地表蒸发损耗,以及物料清扫夹带,地面冲洗废水量按照用水量的50%核算,则地面冲洗废水量2020年2030年分别为2.65万m3/a、6.7万m3/a。SS 浓度 mg/L。
通用作业区地面冲洗废水混入大量废物,直接排入海域会污染水环境,因此,建议在作业区设置冲洗水收集系统,将冲洗废水集中收集沉淀处理后就近排入海域。
②机械冲洗及机修废水
流动机械冲洗水主要是指机械维修过程中的喷洒用水,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 )》,规划太平湾港区流动机械冲洗水用水量按照700L/台进行估算,近期和远期太平湾港区码头及堆场需要配备的起重机械设备和车辆约20 台和60 台,设备返修率按2%计算,2020 年和2030 年港口作业区流动机械冲洗水量分别为0.008万m3/a、0.025万m3/a。
考虑地表蒸发损耗,机械冲洗及机修污水按用水量的60%计算,2020 年和2030 年港区机械冲洗及机修污水发生量分别为0.005万m3/a、0.015万m3/a,CODcr、石油类、SS 浓度分别为770mg/L、280mg/L、240mg/L。
③集装箱洗箱水
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 149-1- )》,集装箱冲洗水量按照150L/TEU 估算,年洗箱总量按集装箱吞吐量0.1%估算, 2020 年和2030 年港口作业区集装箱冲洗水量分别为0.001万m3/a、0.002万m3/a。
考虑集装箱冲洗过程中的蒸发损耗,冲洗废水按照集装箱冲洗用水量的80%计算,2020 年和2030 年集装箱冲洗废水发生量分别为0.0008万m3/a、0.0016万m3/a,CODcr、石油类、SS 浓度分别为400mg/L、20mg/L、240mg/L。
④船舶舱底油污水
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 149-1- )》,3 万吨船舶舱底油污水产生量为8.6m3/d•艘,2020 年和2030 年船舶舱底油污水产生量分别为0.258万m3/a、0.6万m3/a,石油类浓度为 mg/L。
⑤船舶生活污水
进出船舶工作人员平均以30 人/艘计算,船舶平均在港天数为3 天,船上每人每天污水量按80L 计算, 2020 年和2030 年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分别为0.07万m3/a、0.168万m3/a,CODcr、氨氮、SS 浓度分别为350mg/L、30mg/L、300 mg/L。
B.配套管理区
配套管理区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区内人员的生活污水,按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单位行政办公用地用水量指标约为0.75万m3/km2·d,配套管路区总用地面积0.2869km2,由此核算用水量为65万m3/a。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 )》,生活污水排放系数为0.8,配套管理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2万m3/a,CODcr、氨氮、SS 浓度分别为350mg/L、30mg/L、300 mg/L。
C.污水处理措施
现状区内为无组织排水,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由永宁河、土城河以及多条自然河、沟汇聚区内雨、污水。没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排入临近河沟。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雨水工程:建设以排水沟渠为主干的雨水排水系统。规划雨水管网与场地开发、道路建设同步敷设,形成完善的雨水排水系统,以保证区域建设的完整性、安全性。雨水主、次管网沿道路敷设。
污水工程: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流域和规划用地布局,划分永宁、土城子两个污水处理分区。 规划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太平角污水处理厂,规模为8万t/d,占地面积为8万m2;永宁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5万t/d,占地面积为14万m2;永宁、太平角污水处理厂分别接纳各自服务区的污水。规划2座污水处理厂出水均须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A标准的要求。工业、港口生产废水须自行处理,水质符合及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 )要求,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根据污水处理分区,本次规划港区污水达到污水处理厂设计入口标准后,经管网进入规划的太平角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有条件利用的可引入再生水厂进行处理。另外,港口作业区根据生产特点,设置一处污水处理站,集中收集作业区地面清洗废水,防止此部分废水夹带作业区物料直接排入海域污染海水水质。
l 固体废物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一般性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
①一般性固体废物
A.港区作业区
船舶固体废物以船舶生活垃圾和船舶生产废物为主,生活垃圾多为包装物料如塑料、纸制的箱、袋、玻璃、有机物、以及卫生清扫物、厨房及食品残渣等。船舶生产废物包括甲板清扫物、管件、油漆筒、机修、维护性废品、废旧工具等。
根据港区船型发展预测结果,以3 万吨级船舶为代表船型,依据吞吐量预测结果估算,2020 和2030 年船舶垃圾发生量分别为10t/a、20t/a。
船舶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悬浮于水面的垃圾聚集于海岸时,影响自然景观;②垃圾成堆以致变质发臭影响水域环境;③船舶垃圾漂浮于海面会对往船舶的船壳及螺旋浆造成损害,船舶垃圾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直接毒害水生生物;⑤垃圾中的有机物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⑥某些悬浮于水中的垃圾,能够堵塞某些水生生物的腮;⑦有些垃圾长期掺于海水之中而逐渐变成对海洋环境有害的物质;⑧沉于海底的垃圾逐渐积聚,改变动植物的天然营养条件,甚至造成海底严重污染。
B.配套管理区
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人均1.0kg/d 进行估算。初步估算2020 年、2030 年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分别为30t/a、90t/a。生活垃圾集中堆存交由市政环卫部门处理。
②危险固体废物
危险固废是指根据《国际危险废物名录》以及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港区的危险废物主要来自港区作业区和临港工业区,港区作业区危险废物为污水处理厂含油污泥、机修含油废物,临港工业区危险废物为生产型企业加工过程中产生废料等。
类比调查结果表明, 2020 年和2030 年危险废物产生量分别为0.1t/a 和0.5t/a。
危险固废成分比较复杂,产生的危害也比较复杂。危险废物一般具有易燃、易爆、剧毒性等特点,处理不当将对海洋水环境、环境空气、土壤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威胁,应设置独立的存放位置,并交由资质专业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海水水质现状调查
①红沿河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春季: 6月1日(大潮)调查在红沿河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有2个站位,海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位于该评价海域的所有调查站位各评价因子均满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秋季: 9月14日调查结果显示,位于该评价海域的所有调查站位各评价因子均满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②浮渡河口外农渔业区、驼山外海农渔业区、驼山旅游休闲娱乐区、李家礁矿产与能源区、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外区域和未划分功能区划区域(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春季: 6月1日(大潮)调查在浮渡河口外农渔业区、驼山外海农渔业区、驼山旅游休闲娱乐区、李家礁矿产与能源区和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外区域有19个站位,海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该评价海域Pb有2个站位(1-5,2-4)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各站位各评价因子均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秋季: 9月14日调查结果显示,该评价海域Pb有1个站位(7-4)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各站位各评价因子均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③大连斑海豹海洋保护区(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春季: 6月1日(大潮)调查在大连斑海豹海洋保护区和有11个站位,海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本评价区域内Cu有1个站位(2-1)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Zn有6个站位(3-2,3-4,4-3,4-4,4-5,6-2)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Pb所有11个站位(2-1,3-1,3-2,3-3,3-4,4-3,4-4,4-5,6-2,6-3,6-4)均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它评价因子本评价区内各调查站位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秋季: 9月14日调查结果显示,Cu有4个站位(4-5,6-2, 6-3,6-4)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Pb的11个站位(2-1,3-1,3-2,3-3,3-4,4-3,4-4,4-5,6-2,6-3,6-4)均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Zn有10个站位(2-1,3-1,3-2,3-3,3-4,4-3,4-4,6-2,6-3,6-4)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Hg有2个站位(2-1, 3-1)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它评价因子本评价区内各调查站位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④综合结论
综上调查结论,本海区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
(2)沉积物调查与评价结论
①红沿河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春季: 6月1日(大潮)调查在红沿河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内有2个站位,调查结果显示,该评价区内调查项目均能达到了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秋季: 9月14日(大潮)调查在红沿河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内有2个站位,调查结果显示,该评价区内调查项目均能达到了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②浮渡河口外农渔业区、大连斑海豹海洋保护区、驼山外海农渔业区、驼山旅游休闲娱乐区、李家礁矿产与能源区、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外区域和未划分功能区划区域(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春季: 6月1日(大潮)调查在浮渡河口外农渔业区、大连斑海豹海洋保护区、驼山外海农渔业区、驼山旅游休闲娱乐区、李家礁矿产与能源区、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外区域和未划分功能区划区域内有15个站位,调查结果显示,该评价区内调查石油类有4个站位(4-3, 5-3, 6-1, 7-4)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本评价区内其余调查项目均能达到了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秋季: 9月14日(小潮期调查在浮渡河口外农渔业区、大连斑海豹海洋保护区、驼山外海农渔业区、驼山旅游休闲娱乐区、李家礁矿产与能源区、太平湾港口航运区港池外区域和未划分功能区划区域内有14个站位,调查结果显示,该评价区内调查Cd有1个站位(3-1)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满足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本评价区内其余调查项目均能达到了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③综合结论
经过上述调查结果,调查海域内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总体沉积物质量较好。
(3)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结论
①浮游植物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共检出2门,17属,22种。浮游植物在种类组成上的差异不大,主要优势种有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 ,透明辐杆藻(Bacteriastrum hyalinum)。,大多属于广温广盐性沿岸种类,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处于正常范围。
②浮游动物
本次监测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大类20种以及浮游幼虫(体)12大类:桡足类11种,水螅水母类4种,端足类3种,毛颚类和十足类各1种,浮游幼虫(体)12大类。双毛纺锤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浅水I、Ⅱ型网样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
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湿重)平均为13382.4mg/m3。各站位生物量波动范围在4688.6~19039.2mg/m3之间。浅水I型网浮游动物总个体丰度平均为1040.7ind./m3,丰度波动范围在203.3~2400.0 ind./m3之间,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总个体丰度平均为20370.9ind./m3,丰度波动范围在1312.5~73180.4ind./m3之间。
浅水I型网样,各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2.16~3.14之间,平均指数为2.82。均匀度介于0.62~0.88之间,平均为0.78。物种数介于9~15种之间。浅水II型网样,各站位浮游动物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在0.39~3.27之间,平均指数为1.50。均匀度介于0.10~0.82之间,平均为0.40。物种数介于5~19种之间。
③底栖生物
调查海域,共记录大型底栖生物45种。分布于6个动物门。其中,环节动物26种;软体动物7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3种;纽形动物1种;腔肠动物1种。主要为个体较小的环节动物。各站位生物种类数平均为5.0种。调查到的经济物种为扁玉螺和泥螺。其中,扁玉螺分布于1-1、4-1、4-3、5-3站位,密度均为10ind./m2;泥螺分布于5-3站位,密度均为20个/m2。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在0~530ind./m2之间,平均密度为198.4ind./ m2。密度优势种主要为:凸壳肌蛤、异足索沙蚕。底栖生物总生物量在0~169.5g/m2之间,平均生物量为25.5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在0~3.16之间,平均值为2.22;均匀度指数在0~0.98之间,平均值为0.92。
④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结论
6月共采获鱼卵83粒,均为浮性卵,鱼卵经鉴定后分别为焦氏舌鳎和小带鱼。仔稚鱼经鉴定后,共三种,分别为焦氏舌鳎、小黄鱼、鳀鱼。
水平拖网的鱼卵平均丰度为0.2124个/m3,垂直拖网的鱼卵平均丰度为0.1120个/m3。水平拖网的仔鱼平均丰度为0.011个/m3,垂直拖网的仔鱼平均丰度为0.045个/m3。焦氏舌鳎为该海区鱼卵和仔稚鱼的优势种。
总的说来,该海区的鱼卵仔鱼处于偏少水平,但处于正常范围内。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水动力环境影响预测
从整体规律来讲,规划实施后,港区周边水域潮流运动与规划边界走向基本一致,潮流涨落时顺岸线流动,堤头挑流不强;桥所在位置的过水通道涨落潮流速较大,最大流速可达1.4m/s。另外,由于太平湾内本身处于弱流区,港区建设又进一步掩护了湾内,涨落潮时湾内纳潮进一步减弱,港内流速相对外海较低,这也有利于泊稳条件。港区东侧形成狭窄水道,可吸纳外海潮体。两规划方案西侧折角处由于港区整体向外海偏移,从而挑流效应略有增强,最大挑流流速1.1m/s左右。
(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规划实施后降低了太平湾岬角处的冲刷强度。因规划占用水域,港区东侧形成狭窄水道,水道内侧大部分区域流速减小,会进一步造成淤积加强。对于过水通道处由于流速加强,导致该区域冲刷强度增大,年冲淤量可达0.39m。对于港池及航道所在位置由于规划填海区域的阻挡,流速变小,可能出现淤积,定期进行港池及航道的清淤即可。
(3)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陆域形成采用抛石围堰的方式,悬浮物浓度最大的位置在施工道路和陆地连接处,其10mg/l的最远影响距离为1.153km;陆域形成之后对港池及内航道进行疏浚,疏浚产生的悬浮物会绕过所形成的陆域抵达太平角附近,悬浮物在西南方向落潮流作用下10mg/l悬浮物的最远影响距离为4.795km。
(4)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工程建设主要考虑抛石围堰、港池疏浚、内外航道疏浚以及溢流对海域沉积环境的影响,这些工艺的主要污染产物是悬浮泥沙。
悬浮泥沙一般是由粉砂、粘土组成,其颗粒很细,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能够吸附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粘土中赋存大量的羟基、羧基,都能够作为金属阳离子的配位基,它们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从而富集重金属和其它污染物,落淤后使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受到潜在威胁。
项目施工期,抛石围堰、港池疏浚、内外航道疏浚过程将使部分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并随海流、波浪扩散。当这部分悬浮物再沉积时将改变在沉积区表层沉积物的组成,进而使沉积物质量发生改变。这一时段的沉积物质量影响因素来源即为抛石围堰、港池疏浚、内外航道疏浚以及溢流过程形成的悬浮物,影响范围即为悬浮物扩散区,当施工完成后影响过程也随之结束。围堰筑成后,围堰内的回填过程直接改变了表层沉积物组成,也将使沉积物质量发生改变,但这一过程仅限于围堰之内回填区,并随填海完成终止。
(5)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陆域填海造地面积482.1135hm2,影响期限为20a;港池、航道疏浚范围159.045hm2,影响期限为3a。施工期围堰抛石、港池疏浚、航道疏浚产生悬浮物,影响期限按照3a计算。
底栖生物损失量为616.18t;游泳生物损失量为325.07 t;鱼卵损失量为3.29×109粒;仔鱼损失量为8.19×108尾。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 )中鱼卵和仔稚鱼折算为鱼苗的换算比例,鱼卵生长到商品鱼苗按1%成活率计算,仔稚鱼生长到商品鱼苗按5%成活率计算,则折算成商品鱼苗为7.39×107尾;浮游植物总损失量为0.63 t,浮游动物总损失量为15467.52 t,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损失量分别按照1/30和1/10转换为游泳生物损失量,则折算成游泳生物为1546.77 t。
鱼卵仔鱼按1.0元/粒,游泳生物单价按照15元/kg,底栖生物分别按照12元/kg计,底栖生物损失为2154.22万元,游泳生物损失为2807.77万元,商品鱼苗经济损失为7389.78万元,总计12351.76万元。
(6)对斑海豹生境影响分析
本报告引用《瓦房店太平湾港区建设工程对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斑海豹环境影响专题评价报告(报批稿)》(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4月)结论,针对规划用海对斑海豹影响进行专题分析。
①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基本功能是为斑海豹提供活动和栖息场所,同时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斑海豹的食物资源。填海区域482.1hm2将完全丧失该功能;港池海域145.2hm2的区域由于运营后繁忙的港口活动将基本丧失活动和栖息功能;施工期填海、港池、航道疏浚等将会对海域渔业资源造成损失,影响该海域斑海豹食物供给功能。
②施工期噪声对水面斑海豹的影响范围为600m,对水下斑海豹的影响范围分别为:钻孔打桩10m、撞击式施工60m、撞击打桩750m、其它施工类型5m,水下爆破的最小安全距离根据炸药量的不同为600m~2600m不等。根据声音传播的衰减公式计算得出200m处的声压级分别为:钻孔打桩120dB re 1μPa,撞击式施工149.5dB re 1μPa,其它施工76.9dB re 1μPa,均不会对斑海豹产生明显影响。而撞击打桩对斑海豹的影响较大,750m范围内会对其造成直接伤害。
③运营期船舶对斑海豹的影响以超级油轮最为严重,在10kn的航速下,其噪声对斑海豹的有效伤害范围为5.6m(<180dB),有效影响范围为178m(<150 dB re 1μPa)。
④规划用海对岸线功能的短海豹有可能因为感觉不到过低频率的船舶噪声而靠近超级油轮,造成伤害。
4、环境风险
根据规划方案、施工方案、自然条件,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事故风险主要包括:①海冰、台风、巨浪、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②填海造地带来的长期风险,③规划用海实施对斑海豹栖息环境的风险,④船舶溢油事故风险,共计4项。
①海冰
由于规划所处地理纬度偏北,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冬季欧亚大陆南下冷空气影响频繁,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海冰现象。海冰是该海域重要海洋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工程所在区域的海冰较坚实,且冬季受海冰影响较大,平均每年有10d因海冰影响船舶作业;在轻冰年或偏轻冰年,海冰对海上航行和生产活动影响不大;但偏重冰年和重冰年,应注意加强防范。
②地震灾害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版),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拟建场地内分布有软弱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及粉质粘土层,该类土层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的不良特性,属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强度土,容许承载力低,在7 度地震时可能产生震陷;场区地形多变,存在条状突出的山嘴、平面分布不均匀的土层,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③港区溢油风险分析
船舶溢油风险是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实施后,可能发生的最大用海风险。经过数值模拟给出了码头前沿及内外航道交叉处在静风、冬季主导风(NNE)、夏季主导风(WSW)以及不利风(NE)作用下油膜的漂移扩散。对于码头前沿的操作溢油,在NNE风作用下,落潮时溢油油膜55h抵达驼山外海农渔业区;在WSW风以及静风作用下油膜没有离开港池;NE风作用下,油膜最快16.5h进入驼山外海农渔业区,28.5h进入驼山旅游休闲娱乐区,62h进入红沿河口外海保留区。对于航道交叉处的溢油,在NNE风作用下,落潮时溢油油膜41.5h抵达驼山外海农渔业区;在WSW风作用下油膜没有离开港池;NE风作用下,油膜最快15h进入驼山外海农渔业区,21.5h进入驼山旅游休闲娱乐区,53h进入红沿河口外海保留区;静风作用下,油膜最快29.5h进入驼山外海农渔业区,30h开始进入斑海豹保护区。
5、环保措施
(1)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①减少泥沙入海污染海洋环境的措施与对策
港口疏浚、挖泥作业采用产生悬浮泥沙较少的挖泥船,严格到指定抛泥区抛泥;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减少装舱溢流;合理安排施工船舶的数量、位置及施工进度;对泥驳的泥门密封系统和关闭泥门的传动部件进行检查,杜绝泥驳在航行途中发生泥浆泄漏的事故。填海造地形成陆域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先围堰、再将碎石倒滤层,然后吹填的施工工艺,以减少泥沙入海量。吹填施工时,排泥管的位置应尽量远离溢流口,同时在回填区内建内隔堤,尽量延长含泥沙海水在回填区内的滞留时间,使泥沙尽可能多的沉降于回填区内,既可提高填海施工效率,又能够减少泥沙入海量。根据回填区内形成陆域的高程,适时调整溢流口的高度位置,同时在溢流口外设置防污屏,以减少泥沙入海量。
②施工船舶舱底含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施工船舶舱底含油污水不能随意排放,由海事部门指定的单位收集后处理。
施工船舶垃圾及机械保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得随意倒入海域,应在船上配备垃圾收集设施,集中收集并转送至陆域,进行统一处理。
加强施工船舶管理,对设备经常进行检查维护,严禁跑、冒、滴、漏严重的船舶进行施工作业;制订船舶溢油事故应急防范措施,建立应急计划,配备相应器材,防止溢油事故的发生。
③施工场地垃圾及废水的处理措施
施工场地的生活垃圾应统一收集,及时清运,纳入市政环卫统一送垃圾填埋场处理,不得随意抛入海域。
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处理,能够用于陆域回填的尽量予以利用,以达到建筑垃圾减量化的目的,难以利用的应及时清运至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