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_王丽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6276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_王丽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_王丽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_王丽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1-09-1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川渝唐宋石窟中的菩萨造像研究”(20BKG040)作者简介:王丽君(1974),女,河南省新乡市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唐考古、宗教考古研究。敦煌研究DUNHUANGRESEARCHNO.1.2023TOTAL1972023年第1期(总第197期)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王丽君(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内容摘要: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

2、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像粉本源于成都。长寿王菩萨最初的图像创作具有观音的特征,反映出观音信仰对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进程影响之甚。关键词:长寿王菩萨;佛典依据;粉本来源;图像特征;观音信仰中图分类号:K8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1-0065-11Statues of the Longevity King Bodhisattva in the Tangand Song DynastiesWANG Lijun(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

3、y,Nanchong 637002,Sichuan)Abstract:The statue of the Longevity King Bodhisattva(Changshou Wang Pusa长寿王菩萨)first appeared in the lateTang dynasty and remained popular till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draft of the image depicted in the statues originated inChengdu,Sichuan province,and the nearby Anyu

4、e Grottoes in the same province contains the largest number of the extant stat-ues.The Longevity King Bodhisattva was born with the ability of extending the lifespans of living beings,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belief in life-extension in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it became endowed

5、with the ability to grant peoplelongevity.After the emergence of theFoshuo Shousheng Jing(佛说受生经)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the Longevity King Bod-hisattva gained even more new functions.Early images of Longevity King Bodhisattva took on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Guanyin(Avalokitesvara),which further re

6、flects the pervading influence of Guanyin in the sinic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Keywords:Longevity King Bodhisattva;Buddhist scriptural basis;origin of draft painting;image features;Avalokitesvarabelief(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65DOI:10.13584/ki.issn1000-4106.2023.01.014长寿王菩萨是唐宋时期新出题

7、材,目前可明确的图像材料主要分布在甘、新、川、陕等地,时代为晚唐至北宋。以石窟造像为主,尤其以四川安岳石窟新近发现的造像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另有部分绢画,保存较好。这些长寿王菩萨像均有题记,多记述尊号、年代、施主和发愿内容等,十分珍贵,其学术价值目前尚未引起学界关注,亦未见相关综合研究。笔者试以所知材料为基础,拟对其特点、佛典依据、粉本来源及图像创作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一概况已知自铭“长寿王菩萨”或“长寿王”者共6例,甘肃1例,新疆1例,四川3例,陕西1例。1.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绢画EO.3657/3bis现藏于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绢画菩萨像下部残,存膝部以上。菩萨正

8、立,有圆形头光,戴化佛冠,着络腋、长裙、披帛,饰物周备;双手掌心向外置胸前,右手五指微屈向下倾掌,左手拇指和食指相捻,余指张开。左上方榜题“南无延寿命长寿王菩萨”,时代约在晚唐五代(图1)。2.新疆吐峪沟石窟出土绢画1现藏于旅顺博物馆。画幅残,仅存菩萨胸部以上。菩萨正立,装扮与EO.3657/3bis相似,左手垂体侧,右手掌心向外置肩前。右上方榜题“南无延寿命长寿王菩萨”,时代约在晚唐五代(图2)。3.四川安岳上大佛第8-(6)龛2位于第8龛外龛左壁。方形龛,宽78厘米,高102厘米,深17厘米。正壁雕二菩萨并坐,足踏莲台,装扮相似。左侧菩萨左舒相坐,局部残损风化,残高64厘米;戴花冠,缯带垂

9、肩侧,披络腋,着长裙,披帔帛,跣足;饰物周备,双手置胸前执一物,执物呈不规则圆形凸起,表面有凹凸。右侧菩萨倚坐,头、身残损,像残高61厘米,双手置身前(图3)。龛外刻端拱元年(988)造像记:敬造长寿王菩萨一身,/白衣观世音菩萨一身。/弟子地主,发/心镌造,愿合家清泰。女弟/子李氏,女十二娘、十六/娘、十九娘,男承简、承璪、承/超,永为供/养。以端拱元年岁次戊子/二月二十一日记。有学者认为大足石篆山第11龛长寿王龛即长寿王菩萨龛(参见陈灼大足石刻石篆山宋代造像及相关问题,重庆大足石刻艺术研究院编 大足石刻研究文集(五),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354页);另有学者认为该龛是据佛说寿生经开凿的

10、寿生龛(参见韦兵大足北宋寿生信仰造像:石篆山“长寿王龛”考辨,大足石刻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院研究中心编大足学刊第4辑,重庆出版社,2020,第5168页)。前者观点中,长寿王是世俗国王形象,与本文讨论的长寿王菩萨并非一类;后者观点中 不 涉 及 长 寿 王 菩 萨,因 此 该 龛 不 在 本 文 讨 论 之 内。本文所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物如无标注,均来自国际敦煌项目网站http:/idp.bl.uk/pages/sitesearch_results.图1EO.36573bis66图2新疆吐峪沟石窟出土绢画图3安岳上大佛第8-(6)龛图4安岳上大佛第7-(2)龛67按上大佛同期造像与题

11、记的对应关系,第8龛的造像是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与题记中的造像名号对应的,因此,第8-(6)龛左尊为长寿王菩萨。4.四川安岳上大佛第7-(2)龛21-13位于第7龛外龛右壁。方形龛,有弧撑,残宽95厘米,高85厘米,深26厘米。正壁存一佛二菩萨长寿王(图4)。左侧为一佛二菩萨,菩萨立佛左右,束髻戴冠,着长裙,帔帛垂体侧,高分别为63厘米、60厘米。右侧为长寿王,立姿,仅存胸部以下左侧部分,从残迹判断与左侧二菩萨高度、姿势接近,左手屈肘置胸前,长裙、帔帛垂身侧(图5)。该龛与邻近第8-(6)龛同时期开凿,右侧长寿王为菩萨形象,可推定是长寿王菩萨,省去“菩萨”二字或为避免重复。龛外刻北宋至道三年(99

12、7)造像记:至道三年岁次丁酉/正月八日,弟子王义友,/男王康寿、新妇氏,王度/钦、王度、王,女孙大/娘子、二娘子,同发心镌造/一佛二菩萨长寿王共一/龛。5.四川安岳石锣沟第3龛3位于石锣沟1号石包西侧北端。方形龛,宽112厘米,高153厘米,深24厘米。中央雕长寿王菩萨左舒相坐方座上,局部残,高96厘米。戴花冠,发辫垂肩,缯带及肘,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前饰璎珞。左手抚膝,右手胸前托物。二胁侍双手置胸前,左侧为千秋男,右侧为万岁女,双手覆巾托物(图6)。正壁左上方浮雕一碑(图7),刻皇祐五年(1053)造像记:今有当州在郭居住陇西教使李/约之,伏为堂前二亲,就善乡安乐院龛/内,装銮镌造长寿王菩萨

13、兼左右千秋男、万/岁女同共一龛,已获成就。今择吉日,持贿赂就院/邀僧度赞,唯冀题讫,巳后希一身灾星不/县(悬)于命宫,福曜常臻于运上。愿乞/堂前二亲各希泰,膝下女男常为佐国。/图5安岳上大佛第7-(2)龛右侧菩萨图6安岳石锣沟第3龛68皇祐五年岁次癸巳三月辛丑朔十二日壬/子,僧表题讫。6.陕西黄龙花石崖第2龛位于花石崖村造像点西侧。小型后壁设坛窟,平面呈方形,宽243厘米,高182厘米,进深240厘米。南壁开一圆拱形浅龛,内雕长寿王菩萨结跏趺坐莲座上,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饰璎珞,左手抚膝,右手托如意4。龛旁有“长寿王菩萨一龛”的题记5,开凿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前后6。二分类及特点以上6例均

14、菩萨装扮,据名号不同可分为两类。A类:延寿命长寿王菩萨,2例,绢画,均立姿,头戴化佛冠,一手拇、食指相捻置胸前,无执物。B类:长寿王菩萨,4例,石窟造像,除1例立姿、双手不存外,余均坐姿,多头戴花宝冠,执物于胸前。A类菩萨名号中的“延寿命”一词,主要代表延长现世寿命的作用或功能,这里当是将这一作用或功能附加给长寿王菩萨。这类菩萨主要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数量少、时代早而年代跨度不长。B类是最常见的固定名号,出现于北宋早、中、晚各时期,数量相对增多,时代略晚于A类而跨度时间长。从菩萨图像特征看,前者双手施印,后者手中明显有执物。就分布区域看,两者亦有较明显的不同。A类仅见于甘肃敦煌和新疆,B类则主

15、要分布于四川、陕西,以川东地区的安岳最为集中,时代最早,并延续至北宋中期,北宋晚期则见于陕西黄龙。总体来说,长寿王菩萨像流行时间短,分布地域范围小,显见长寿王菩萨信仰在民众中的接受度并不高。三佛典依据已知佛典中不见A类名号,而B类则较早见于十住毗婆沙论卷5“忆念诸大菩萨”下7。之后的30卷本佛说佛名经卷16中,该菩萨排在十方诸大菩萨最后一位8。佛说佛名经最初于正光年间(520525)译出,12卷,后经20卷、16卷本等复杂变化而形成30卷本。该经在唐贞元、会昌年间有较明显的修订9,现入藏的30卷本至迟约形成于唐会昌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20、16卷本分别成书于隋10和唐玄宗至贞元年间9,11,

16、二者均未出现长寿王菩萨。也就是说,该菩萨是在30卷本佛说佛名经形成时新添入的,时间约在本文凡与延寿命菩萨相关的内容,均参见王丽君唐宋延寿命菩萨探微,待刊。敦煌遗书16卷本校录版目前未搜集到,根据学者对日本七寺藏16卷本、敦煌20卷本等的分析得出结论(参见释源博敦煌遗书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录校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图7安岳石锣沟第3龛碑69唐会昌年间或略晚。上述经文对长寿王菩萨并无过多阐释,单从名号“长寿王”直观,似与长寿相关。含有“长寿王”的佛典很多,较早者如三国时期译六度集经,两晋时译长寿王经增壹阿含经等,多以长寿王本生(本起经)为题,讲述菩萨为长寿王时不战失国被杀,王子长生复得

17、其国,旨在强调忍辱乃得佛之道。值得注意的是,长寿王不战的原因“若我胜彼,即有死伤。彼兵、我民俱惜寿命,爱我害彼,贤者不为也”12,以及为长生取名时所说“使儿老寿,受命无极”13等,均体现出其爱护众生寿命、愿民长寿的初衷和希冀其子长寿之意。由此或可认为,长寿王菩萨或源自长寿王本生故事中的长寿王,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而长寿王经译出后出现在30卷本佛说佛名经中的过程与时间,同长寿王菩萨相似10,14。表明此期长寿王菩萨和长寿王经开始流行或倍受重视。此后的伪经佛说受生经将长寿王菩萨列在十地菩萨之首,足见流行之甚,其功能亦被明确表述。佛说受生经又称寿生经受生真经等,撰人不祥;现存文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

18、俄藏黑水城本,二是收入嘉兴藏和卍续藏经的传本等15。三版本在序、开头部分,以及个别条目、行文处有所差异16,但主旨区别不大。经文宣说人在受生为人时,在冥司借过受生钱,受生为人后,如还了受生钱,则可富贵长寿等,反之则有种种恶报,还纳方式主要是焚烧受生钱,经中杂糅多教及中国传统信仰的各种因素。目前以黑水城本年代最早,时间约在12世纪中期前后,经文如下:佛说寿生经序右伏以人生在世,阴司所注,四居幻化之中,得处人伦之内。旦夕以六尘牵率,役役而四序推移。今因觉悟之心,喜遇真诠之教。授持者福祐加临,读诵者永除灾障。经云:南赡部州众生总居十二相属,受生来时,悬欠下本命受生钱数。若今生还足,再世即得为人,无苦

19、有乐。若世不还,坠堕冥间,后生恶道。设得为人,贫穷诸衰,有苦无乐。所以佛运慈悲,转经折还,此不妙哉?佛说寿生经如是我闻:(略去)佛告阿难:“南赡部州众生受生来时,各于十二相属五等库下,借讫本命受生钱数。省记者还讫原欠,作诸善事,得贵得富得寿。若不还冥债,不种善根,得贫得贱得夭。”阿难白佛言:“富贵之人以钱还纳,贫穷之人时何还纳?”佛言:“吾有妙法。贫穷之人无钱还纳,以转金刚经,亦令折还钱数。若善男子、善女人,生实善心者,转经文,两得利益,贵富寿长之因也。若居贫穷,无有善心,不还冥债,不转经文者,睡中惊恐,梦异不详,魂离魄乱,时与亡人语话。又有一十八种横灾:(略去)若人还纳了受生钱者,免上件一十

20、八种横灾。又得十大菩萨常行拥护。其名曰:长寿王菩萨摩诃萨,延寿王菩萨摩诃萨,增福寿菩萨摩诃萨,除障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长安乐菩萨摩诃萨,长欢喜菩萨摩诃萨,解冤结菩萨摩诃萨,福寿王菩萨摩诃萨,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佛告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看转经文,还纳了受生钱,得长命富贵。又得十大菩萨之所护持,亦得一切诸星福耀,本命元神,家宅土地,降吉迎祥。又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星、太阴星、罗睺星、计都星、紫气星、日孛星、行年星、注禄星等,除灾兴福。或有前生冤业,宿世恶缘,息皆消减。四时有度,八节无灾。焚烧纳受生钱时,分明并说,漏贯薄小,纳在库中,库官收付。至百年命终之后,七七已前

21、,更烧取受抄本年代目前有两种看法,笔者从此看法(参见韦兵 俄 藏黑 水 城 文 献佛 说 寿生经 录 文兼 论 十一十四世纪的寿生会与寿生寄库信仰,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4页)。原抄本为“寿”,侯冲先生校为“受”,本文按原抄本,下同(参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29332页)。70生钱经,兼救三世父母,七代先亡,九族冤魂,皆得生天。儒流道士,僧尼女冠,贵贱俗辈,还讫受生钱者,受生三世富贵。不还受生钱,不看受生经者,难得人身。若得为人佛说寿生经延寿真言:天罗咒,地罗咒,日月黄罗咒,一切冤家离我身

22、,摩河般若波罗蜜。一解冤经,二延寿真言,三灭五逆之罪。诵此经,免地狱之罪,便得生天,不虚矣。十二相属(略去)。15112-122关于该经出现年代,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三种:9世纪前后15109-110,11世纪前后的北宋前期,流行于宋代17,不早于北宋初期18。从经文内容看,寿生经受到唐宋时期四川、敦煌等地盛极一时的延寿信仰的影响。如经后附延寿真言,又如四川出现广明二年(881)延寿命菩萨造像,敦煌出现大量延寿命经续命经等写本,以及延寿命菩萨像等,后者以五代宋初作品最多,而寿生经中十大菩萨里的延寿王菩萨、延寿长菩萨等,从名号直观与延寿命菩萨非常相似,却始终不见延寿命菩萨或延寿命长寿王菩萨,可见经

23、文在创作之时,延寿命菩萨已具有指向明确的职能和身份,从而被刻意回避并专门与长寿王菩萨加以区别,意在强调二者分属不同的经文系统。而延寿命菩萨的身份、职能被明确并固定下来,至迟当在五代宋初。另外,解冤结菩萨这一名号仅出现在寿生经中,现存解冤结菩萨的图像多为五代、北宋作品。经文中浓重的星命信仰,也多见于四川、敦煌等地宋初的造像记和文书中,而从传世的北宋中晚期版画佛说受生经扉图及部分插图看,已具备经变画的特征,从而反映出该经此期已开始流行19。由上可认为寿生经形成年代至迟在宋初,不久便开始流行。寿生经各版本中,十大菩萨的名号虽略有不同(表1),但均着力将长寿王菩萨作为护佑信众的首位菩萨,格外重视。经中

24、十大菩萨被明确赋予了护持、寿长、福星、富贵吉祥等功能,显现出长寿、星命信仰等因素的杂糅,而长寿王菩萨承担着首当其冲的重任。如黑水城本还直接表述了还纳寿生钱乃“贵富寿长之因也”,可“得长命富贵”等,并言明寿长、免横灾还需得十大菩萨常行拥护,同时十大菩萨的护持还能得一切“诸星福耀”“降吉迎祥”等。可见该经着重于信众现世福报,而石锣沟第3龛发愿文中的“合家清泰”“二亲各希泰”与之极表1三版本佛说受生经十地菩萨黑水城本嘉兴藏本20卍续藏经本21长寿王菩摩诃萨长寿王菩萨摩诃萨长寿王菩萨摩诃萨延寿王菩萨摩诃萨延寿王菩萨摩诃萨延寿王菩萨摩诃萨增福寿菩萨摩诃萨增福寿菩萨摩诃萨增福寿菩萨摩诃萨除障菩萨摩诃萨消灾

25、障菩萨摩诃萨消灾障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救苦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救苦难观世音菩萨摩诃萨长安乐菩萨摩诃萨长安乐菩萨摩诃萨长安乐菩萨摩诃萨长欢喜菩萨摩诃萨长欢喜菩萨摩诃萨长欢喜菩萨摩诃萨解冤结菩萨摩诃萨解冤结菩萨摩诃萨解冤结菩萨摩诃萨福寿王菩萨摩诃萨福寿王菩萨摩诃萨福寿王菩萨摩诃萨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延寿长菩萨摩诃萨延寿长菩萨摩诃萨71宣和画谱中记有唐代杨庭光曾绘长寿菩萨像(参见佚名宣和画谱卷2,中华书局影印津逮秘书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74、75页)。杨庭光所绘长寿菩萨,就该名号而言,不见于汉传佛典,是否漏字或是否就是佛说佛名经或寿生经中的长寿王菩萨,目前尚无资料佐证。为契合。作为该经主要内

26、容之一的星命信仰,亦在此发愿文中有较明显的体现,甚至“灾星不悬于命宫,福曜常臻于运上”的表述方式都与经文“灾星不照,福曜长临”等的措词以及行文顺序、文意基本相符。十地菩萨作为该经另一核心要素,其名号亦与信众现实富寿密切相关,而石锣沟第3龛千秋男、万岁女的出现亦与长寿观念契合。可见此龛长寿王菩萨很可能源于寿生经,与之相似的B类菩萨亦大致如此。此后,在宋代文献和同期日人文献中出现的长寿王菩萨亦主要源于寿生经。如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作舍幡帖:祖母蓬莱县太君史氏绣幡二,其文曰“长寿王菩萨”“消灾障菩萨”。祖母没三十余年,而先君中大夫孝友之慕,至老不衰,每至忌日,必捧而泣。今先君之没,复二十四年矣

27、。22其中消灾障菩萨在唐宋及其以前的佛经中,仅见于寿生经,同时二菩萨分别是该经中十大菩萨中的第一、四位,而此二幡绣成年代约在元祐五年之前54余年,即约11世纪初的北宋中期。日本僧人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描述了熙宁五年(1072)在五台山看到分立于卢舍那佛左右的是延寿王菩萨、长寿王菩萨23,此二菩萨正是寿生经中十大菩萨的前两尊,已知唐宋时期的佛经中,延寿王菩萨仅见于寿生经。至于A类“延寿命长寿王菩萨”,其尊号虽不见于典籍,但内涵却源于佛典。这里的“延寿命”是源自印度佛教延寿思想的体现,在唐代及以前的佛经中经常出现。至晚唐五代时,敦煌等地处于延寿信仰盛行之初,“延寿命”作为一种作用或功能被附加给多

28、位菩萨,而具有长寿本质的长寿王菩萨位列其中亦合情理,附加虽能强调延长现世寿命的功能,但这种混合式尊号的出现,或可理解为延寿信仰兴盛之始的原初性所至,即“延寿命”这一职能以及具有这一专属职能的神祇的身份尚无明确归属,但又急需相应尊神充任。就长寿王菩萨而言,此期的职能尚无经典加以明确界定,但其名号及自身特质又的确与延寿信仰密切相关,这一点或是被拿来附加“延寿命”这一职能的主要原因所在。综上,“长寿王菩萨”这一尊号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最初可能源于三国、两晋时期就出现的长寿王经等相关经典中的长寿王,此期该菩萨的职能尚不明确,本身具有惜民寿命、愿民长寿等本质特征。晚唐以来,长寿王菩萨受到重视,尊号及相

29、关经典被添加到佛说佛名经中,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强烈影响被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在宋初出现的寿生经中,长寿王菩萨的身份和职能被明确界定,除惜命、长寿之外,又新增了护持、福星、富贵吉祥等诸多功能。晚唐五代时期创作的A类菩萨,无明确的经典依据,虽与同期流行的延寿信仰、佛说佛名经不无关系,但其本质主要源于更早的长寿王本生等相关佛典。北宋以来创作的B类菩萨,则主要源于寿生经。前者没有明确的佛典依据,后者虽有据可寻,却不见菩萨形象及标识的记述。因此,两类菩萨的形象就有所不同。四粉本来源唐末至宋初,成都以东地区的佛教造像题材的图像粉本,多来自当时的佛教艺术中心成都。长寿王菩萨作为此期新出题材,其图像

30、的直接来源地为成都的可能性很大。A类菩萨像数量少,仅见于敦煌、新疆两地,又缺乏文献资料支撑,其来源的探讨暂且不论。就B类而言,现存的画史文献并未有成都地区绘制长寿王菩萨的记录,但同时期的关中地区已有绘制,宣和画谱卷4载:侯翌,字子冲,安定人。善画。端拱、雍熙之际,声名藉甚。学吴道元作道释徙寓秦72川,往往秦川僧舍画壁尚有存者。今御府所藏十有六:行化太上像一,天蓬像一,九曜像一,释迦像一,维摩文殊像一,地藏菩萨像一,长寿王菩萨像一24秦川,若论古行政区划,其范围并不甚祥,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25,结合历代史料记载26,北宋时所称秦川,至少包括现陕西中部一带的平原地区,即今西安及周边

31、。宣和画谱所载侯翌,17岁后寓居秦川,多作寺院壁画,于北宋端拱(988989)、雍熙(984987)之际声名大噪,北宋御府所收,当是他寓居关中、声名鹊起后所作画轴。上大佛两龛长寿王菩萨像分别造于端拱元年(988)和至道三年(997),可见该题材图像的产生年代应当更早。而该题材多与五代、宋初时的典型图像组合或同批开凿,这些典型图像或为唐末五代新出,或为早期题材的全新图式,其被首创,至迟当在宋初时期。敦煌所出A类菩萨像的时代在晚唐五代,直至北宋敦煌流行大量延寿命菩萨像时,却始终未见B类菩萨像和寿生经,表明长寿王菩萨图像的始创地不在敦煌,被创作的时间亦晚于A类菩萨,并且在被创作后至藏经洞封洞前,即约

32、11世纪初,尚未流传至敦煌。而这一时期,敦煌处于曹氏归义军统治后期,其政权与中原王朝联系甚为紧密,多僧使往来,佛教交流频繁。五代北宋之际,中原内地兴起西行求法高潮,不少僧人路经敦煌,曹氏归义军后期,沙州与宋廷互遣使者,回鹘亦派使来宋,从乾德三年(965)至景德四年(1004),相关记载至少有7条之多27。宋太祖、太宗时期是开封佛教兴盛时期,此时的敦煌是梵汉僧人西来东往之要地,在这里中原王朝佛教界从敦煌或西域摄取佛典,中原佛教著述流入敦煌28,而秦川之地则是东西往来必经之地。在这种背景下,无论长寿王菩萨图像粉本在秦川还是在开封创作出来,其传入敦煌的时间应当不会太晚,然而目前材料指向并非如此。唐末

33、五代时期的成都地区开始出现本地题材,早期由两京传入的图像于本阶段多被创作出不同的新图式。受困于藩镇割据、战乱频繁,两京地区此阶段的艺术创造力大不如前,而成都地区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佛教艺术创作空前繁盛,宋初仍在延续。甚至在这一时期,朝廷将雕刻开宝藏的重要工程选在成都,进一步巩固了成都在佛教界的地位,也无疑给成都带来了更多的佛教资源。成都与敦煌之间的通道,晚唐至宋时,较便捷的路线是由成都、剑阁、松州、岷州、鄯州等至敦煌29。五代末,因战乱暂时阻碍了由四川前往河西地区的交通道路,宋初则主要由蜀道秦岭关中河陇一线往来于敦煌30。那么有理由推测,B类图像的粉本可能诞生于成都地区,之后向东流传至北宋造像

34、兴盛之地安岳,另向北流入秦川。至于长寿王菩萨像在北宋之后为何逐渐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与宋代社会复杂多变的信仰密切相关,就长寿王菩萨信仰而言,或与北宋以来烧赛冥司寿生钱的法事活动逐渐盛行,以及水陆法会的流行相关。如北宋明道二年(1033)佛教法事文书“大宋国江南福建路建宁军州建阳县崇政乡北乐里普光院众结寿生第三会烧赛冥司寿生钱会斋牒”表明,在北宋中期,今福建南平及其周边民众中就已盛行寄库修斋的法事活动,并结成“寿生会”之类的社团组织,至南宋中期,江南等地民众寄库烧纸钱已成风气31。这种法事活动经济易行,直指终极目标,其功德亦超越了长寿王菩萨,并涵盖整个寿生经,更趋现实。而宋代以来兴盛的水陆

35、法会,在民间出现极其简单的操作流程,其功能亦随着信众的需求而变得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五图像创作与观音信仰由于长寿王菩萨的形象在相关文本中没有明确交代,因此图像的创作是相对独立的,初期又因无据可依而略显混乱,尚不具备自身特征,之后逐渐统一固定下来。从较早出现的A类菩萨形象看,较明显而统一的特征是头戴化佛冠。化佛冠通常是此期观音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敦煌所出观73音菩萨即多是如此,与文本记载亦相合32-33。此后的B类菩萨则以执物为主要标识,并被固定下来。另外,本文所涉及的延寿信仰中,最初被附加“延寿命”功能的诸多菩萨,以观音菩萨数量最多;当延寿命菩萨成为专职延寿尊神之初,其形象仍可见观音菩萨的某些

36、特征。如敦煌藏经洞出土晚唐五代的麻布画EO.1139中,延寿命菩萨就戴化佛冠(图8);纸幡画EO.3643中的延寿命菩萨手执净瓶(图9)等,此后的延寿命菩萨形象少见此类因素。无论是长寿王菩萨还是延寿命菩萨,作为唐宋新出现的菩萨题材,其图像创作在最初的混乱中虽各有特点,但从最显著的特征不难看出,其创作之初均以观音菩萨为源。这类菩萨应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或信仰需求而被主动创造,图像的创作则不约而同地首选观音形象为参照,可见此时观音信仰流行之盛,渗透之深,可以说是此期佛教中国化、世俗化、民间化的显著特征之一。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白彬教授、张亮副教授给予多方指导并修改文稿,在此一

37、并表示诚挚谢意!图片来源:图1、图8、图9采自国际敦煌项目网站IDP;图2采自王振芬主编 旅顺博物馆概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3页;图3、4、5、6、7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白彬教授团队提供。图8EO.1139图9EO.3643参考文献:1王振芬.旅顺博物馆概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3.2四川大学考古系,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等.四川安岳上大佛摩崖造像调查简报J.敦煌研究,2017(4):1-13.3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安岳长河源石锣沟摩崖造像调查简报J.文物,2017(9):74-96.744陕西石窟内容总录编纂委员会.陕西石窟内容总

38、录:延安卷(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107.5黄龙县志编纂委员会.黄龙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558.6石建刚.延安宋金石窟调查与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171.7龙树.十住毗婆沙论M/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6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44.8佚名.佛说佛名经M/大正藏:第14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248.9方广锠.关于敦煌遗书佛说佛名经C/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470-482.10释源博.敦煌遗书二十卷本佛说佛名经录校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39、015:100.11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4.12失译.长寿王经M/大正藏:第3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386.13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第16卷M/大正藏:第2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627.14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M/大正藏:第14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244.15侯冲,整理.佛说受生经M/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2编(总第13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9,110.16姜守诚.佛道受生经的比较研究(下)J.老子学刊,2017(2):33-60.17韦兵.俄藏黑

40、水城文献佛说寿生经录文:兼论十一十四世纪的寿生会与寿生寄库信仰 M/杜建录.西夏学: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92.18姜守诚.佛道受生经的比较研究(上)J.老子学刊,2017(1):3-20.19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1M.北京:中国书店,2012:折页8.20佚名.佛说寿生经M/明版嘉兴大藏经:第19册(径山藏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164-165.21佚名.佛说寿生经M/藏经书院.卍续藏经:第8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598.22苏轼.苏轼文集编年笺注 诗词附 8M.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11:252.23成寻.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卷

41、5M.王丽萍,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11.24佚 名.宣 和 画 谱:卷4M.北 京:中 华 书 局,1985:131,132.2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8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58.26杜佑.通典(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5:2358.27冯培红.归义军时期敦煌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僧使交往G/郑炳林.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604-620.28土肥义和.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的敦煌(续)J.李永宁,译.敦煌研究,1987(1):90-96.29陈祚龙.中世敦煌与成都之间的交通路线:敦煌学散策之一M/敦煌学(香港):第1辑.香港:新亚研究所敦煌学会,1974:79-86.30王使臻.晚唐五代宋初川陕甘之间的交通与文化交流:以敦煌文献为主的考察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7-41.31姜守诚.“寄库”考源J.宗教学研究,2019(1):247-255.32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M/大正藏:第12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343.33不空,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M/大正藏:第19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60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