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海推行“产业党建联动区建设”促进农民增收(5.7)
江苏东海:
推行“产业党建联动区”建设
助推强村富民新跨越
为切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搭建强基富民新平台,江苏东海县针对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模式在推动产业发展与促进富民增收中存在的乡村工作关系难理顺、党员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大胆变革和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若干行政村组建成“产业党建联动区”,以党建推动富民产业优势突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建成水晶加工、鲜切花、草莓、精品蔬菜等特色产业党建联动区42个,联动区内高效农业面积达72万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因势利导构建强村富民组织带动体系
随着产业发展富民的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在组织设置、活动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逐步显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构建全向、多维的“立体复合”型发展富民组织带动体系,既是理顺乡村工作关系、转变组织领导方法、发挥党员先进性的需要,更是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增收致富的需要。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理顺乡村工作关系。近年来,随着该县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变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按村或居住地分块设置党组织的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党组织活动难开展、党员管理难到位、党员作用难发挥、党组织的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点难选择等“四难”问题,严重阻碍了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探索推行 “产业党建联动区”建设,能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园区的经济优势、行业优势实现相容并促,改变过去组织设置与产业脱节、行政村各自为政、生产资源不能优化组合、小村弱村办不了办不好大事等落后状况,以及以往乡村干部对产业发展目标不明、职责不清、服务不力等现象,更好地促进党建与产业的衔接,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迫切需要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法。随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使龙头企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成为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角”,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基层党组织传统号召式、命令型、行政化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已明显滞后。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该县将基层党组织如何转变领导方式、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增收致富,作为当前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农户入社率达84.6%,创建省“五好”合作社13家,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实践证明,在产业党建联动区内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民”运行模式,是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他们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基组织对农村工作领导与服务的有效对接最佳途径。
三是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迫切需要搭建农村党员有效发挥作用新舞台。当前产业化发展使农村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一批长年围着产业转、跟着市场跑的青壮年党员,虽然组织关系在村里,但工作和生活却在产业链上,村级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管理。同时,产业链上还聚集了大批的农村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村的先进生产力,党建如果不及时跟进,就很难谈及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诸多因素迫切需要搭建新的舞台。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在“产业党建联动区”内适时构筑了“联动区党总支-村党支部-专业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发展与稳定责任区”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并围绕产业发展任务,采取党员“轮岗”、“认岗”方式,给每名党员“量身定做”了带头发展产业、钻研技术、带领群众致富的个性目标,为产业链上的农村党员施展才华、发挥先进性等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四轮驱动汇聚强村富民强大合力
实施“四轮驱动”,探索构建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产业党建联动区”运行机制,激活党员干部、组织设置和阵地设施等党建要素,努力实现以党建资源的统筹带动经济社会资源的统筹,使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一是党委统筹全局拉动。乡镇党委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各村区域位置、特色产业等因素,分类指导组建“产业党建联动区”,成立联动区党总支,健全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区内各行政村及建在合作社、基地、企业等产业链上的党组织。建立议事决策、事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民主、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加强督促检查,采取区间竞赛、互动观摩等形式,促进“产业党建联动区”又好又快发展。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动区工作会议,加强联动区内各村及生产大户的沟通、协作与交流,整合信息、技术等各种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目前,该县桃林镇共组件各类产业党建联动区党总支8个,党支部45个,在全县率先实现所有产业党支部组建全覆盖。
二是联动区整合资源推动。整合乡村干部资源,联动区党总支书记由乡镇三套班子成员担任,各行政村支部书记为总支委员,健全区内组织领导机构,强化党委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力度。依托“产业党建联动区”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不断拓宽服务“三农”渠道,统一组织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产销对路的优势品牌农产品,壮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012年度,县农业、水利、农开、林牧业、科技等涉农部门累计向产业党建联动区投入项目资金近3亿元,推广新技术近26项,引进新品种38个,为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围绕开展党建活动、完善运作规范、落实带富责任等方面,组织党员干部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183个,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广大农户积极加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广泛开展“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亮身出牌”等活动,搭建党员干部发挥“双带”作用的平台,让党员干部在加快产业发展、助农共富中做表率、当先锋。2012年,全县“产业党建联动区”内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2户,提供扶持资金121万元,提供技术指导300余次,受帮扶对象当年平均获利近2万元。
四是群众转变观念创业主动。有效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和产业调整结构需要,突出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和特色品种,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集中开展产业技能培训,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增强发展信心,提高科技种植水平和发展致富本领。通过县内示范引领、县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2012年,全县“产业联动区”,先后组织开展产业技能培训200余批次,组织参观学习17批次,群众自主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力破难题助推基层党建与强村富民融合互动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科学对接、有机融合举措,力破“三农”发展致富难、农民教育难、人才培养难、干群融合难等“四难”问题,使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直接延伸到党员和群众最关心的产业发展上。
一是特色产业加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坚持把“产业党建联动区”建设作为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使党组织优势真正融入到产业优势中,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产业党建联动区”的引领带动下,2012年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3.7万亩。获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成苏北首家县级农机展销中心。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68个,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实现“四连冠”。
二是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发展意识,使他们破除了“等靠要”思想和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建立健全农户之间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分工合作机制,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通过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心思、智慧引导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上来,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安定团结;通过组织引领村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村规民约、社会公德和实用致富技术,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是开放式选人用人机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消除农村宗派、家族等不良影响,注重从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从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经纪人、土专家、务工经商群体中选拔一批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担任支部负责人和村干部,把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了农村的人才资源,有效破解了农村党员老化、干部近亲繁殖等难题,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班子的整体功能。2012年,产业党建联动区内共发展农村党员266名,其中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占85%,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年龄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同时,还从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农村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13名,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基层干部作风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产业党建联动区”建设,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全面掌握了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党员干部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自觉站到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最前沿,做到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实现了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了凝聚力战斗力。同时,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各村支部在联动区党总支的指导下,各项制度建设走上规范化,组织活动走上正常化,村民事务走上自治化,赢得了群众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