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丝绸之路(同名104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1.走进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繁忙之路。
(1)学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2)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教师: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师用简笔画表示丝绸古道的大致线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
(3)学生自读课文第一及最后两个自然段。
(4)交流:
① 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 动物植物 友好往来 共同发展
②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文化和商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5)一条丝绸之路,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新篇。这条路是商贸路,也是友谊路,更是发展路,繁荣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沉浸在那些遥远的往事中…… 六、课后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3.继续阅读了解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准备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4.阅读教师推荐的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及《中国通史故事》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3.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在小组内个人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5: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课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
(二)、学文悟情展示(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5: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5、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挑山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