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殡葬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3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团风县殡葬服务设施体系建设
”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坚持文明、节俭办丧事。”
同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领导,动员群众,推行殡葬改革。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做好殡葬管理工作。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民都应当遵守殡葬管理规定。”
团风县是黄冈市唯一一个没有殡葬服务设施的县,棺葬盛行,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随着县城建设的快速发展,实行殡葬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社会服务需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大力推行生态殡葬、绿色殡葬”的要求,县民政局拟在马曹庙镇薛坳村征地100亩,投资3459.26万元,新建一座环保节能的火化场和一个5820平方米的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殡仪馆。
殡仪馆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窗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阵地。其功能是,使人们在殡仪活动中的悲伤得到慰藉、情感得以抒发、哀思有所寄托,倡导文明、健康、进步的殡仪活动,起到移风易俗和引导合理消费的作用,同时对集约、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殡仪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加快团风县殡葬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倡导文明节俭办丧风尚,团风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团风县殡仪馆。根据殡仪馆建设的需要,结合团风县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1 现状和问题
团风县是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黄州市分离出来,重新选址设立的新县,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穷县,是湖北省定贫困县。建县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和社会公益性配套服务设施功能不全,导致殡葬基础设施仍是一片空白。团风县是黄冈市唯一一个没有殡葬服务设施的县,棺葬盛行,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随着县城建设的快速发展,实行殡葬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城乡居民因病死亡后大部分实行棺葬,即使愿意殡葬的尸体也只有送至黄州、新洲、罗田、浠水等县区殡仪馆火化。这样不但不利于人民群众节俭办丧事,更不利于推进殡葬改革的顺利进行。
为了进一步做好殡葬改革工作,有步骤地积极推进火化,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的规定,团风县委、县政府依据城市建设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经县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并报计划部门批准立项,同意在县内马曹庙镇的薛村征地100亩,按二级标准新建设火化场、殡仪馆。
当前,团风县无殡葬设施,火化遗体要到周边县区的殡仪馆,往返极为不便,这种不方便成为传统的丧葬陋习延续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团风县殡葬事业的发展。随着团风县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乡人口逐年增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改革传统殡葬习俗势在必行。
2.2 建设殡仪馆的可行性
团风县属于火化法定界定区,建县 以来,殡葬工作还是一片空白,在全省滞后。为扭转团风县当前殡葬工作的落后局面,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黄冈市殡葬管理实施细则>及<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意见>(鄂发[ ]7号)文件的具体要求,以及团风的实际情况,就团风县殡仪馆建设问题多次召开了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并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了调研论证、实地察看,科学地编制了<团风县殡仪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方案,同时又先后召开了听证会、规划方案评审会和环境评估会。将建设团风县殡仪馆列入今年团风县重点建设项目,确定选址在马曹庙镇的薛坳村。采取政府主导、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管理经营的运行模式,于 动工新建。
2.3建设殡仪馆的公益性
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制止丧事大操大办,制止封建迷信,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葬法礼仪繁杂,而实行火葬,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减少了不少程序和旧俗礼仪,减少了愚昧消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精神负担。由于建立公益性的公墓山,减少了土地、木材、资金的浪费。兴建殡仪馆,于国于家于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2.4建设殡仪馆的安全性
团风县殡仪馆无大气环境影响。殡仪馆使用燃油火化机,其尾气排放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燃油式火化机大气污染排放限值>标准,对外部大气环境无影响。
团风县殡仪馆无污水环境影响。根据同行业类比,殡仪馆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在整容室、冷冻室、消毒间等环节产生的废水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对此部分废水进行初步消毒处理,然后由密封罐车定期送往团风县废水处理站处理,达标排放;单位职工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可由附近村民用于农作物施肥。该项目对周围水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团风县殡仪馆无噪声环境影响。项目设计了吸音隔音处理,噪音低于60分贝,噪音值符合国家环保部门<工业企业厂界噪音排放标准>的要求。
团风县殡仪馆无固体废弃物影响。殡仪馆采用粉碎的方式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处理后送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县殡仪馆建设项目符合国家政策,选址合理、科学环保、安全可行。
第二章 功能定位
2.1 需求分析
殡仪馆服务对象在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性与相对稳定性是统一的。殡仪馆的服务对象是死亡人口,其绝对增长性体现在,根据中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状况分析,二十一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老年人口和死亡人口将达到相正确高峰期。相对稳定性体现在,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死亡数及其变化是有规律性可循的渐变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一特征为制定殡仪馆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内部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根据。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国家殡葬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殡仪馆成为了唯一合法的专业治丧场所。
团风县殡仪馆服务范围为全县10个乡(镇)37.55万人。团风县总面积838平方公里,全县以汉族为主,多个民族并存。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穷县,是湖北省定贫困县。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县。
根据<团风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 ),全县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十一五期间( — )全县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44%0,人口自然死亡率为8.6%0。”十一五”期间,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7.5%以上,并逐年稳步提高,生育水平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年出生水平控制在12%0以内( 出生3578人,出生率为9.65%0; 出生3962人,出生率为10.69%0; 出生3672人,出生率为9.78%0)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内,人口自然死亡率为8.6%0以内,到 末,计生总人口控制在38.69万以内(不含流动人口)。
另外,据团风县统计数据, 至 间,死亡人数人( 2863人、 3051人、 3747人),年均死亡率8.6%0。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项目服务区现状总人口约37.55万人,人口自然死亡率为8.6%0,则现状( )火化量每年约3750具,平均每天10具;随着县境交通区位大幅改进,工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规划至中期(2020年)自然死亡人口年均增长率按2%测算,即年火化量为4500具;远期(2021年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自然死亡人口年均增长率按3%测算。
2.2 服务规模与建设标准
1.服务规模
规划服务能力:经过上述估算及火化工作效率分析,火化车间规划安排4台燃油焚尸炉,最高年殡殓业务量可达具(具/日)。而根据上述项目服务需求分析可知,项目服务区在 后死亡人数才能达到5000具/年以上,因此,该项目建设可满足项目服务区相当长时间内的服务需求。
2.建设标准
该项目将严格按照<殡仪馆等级标准(试行)>中第一至第二十二项有关要求并按二级馆进行建设,综合评分达360分以上。远期目标努力把团风县殡仪馆建成达标的二级馆,综合评分达480分以上。
2.3规划设计依据
团风县殡仪馆新建工程应严格按照下列规范要求以及国家的土地使用原则和当地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1.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殡仪馆等级标准(试行)>、<殡仪馆等级评定办法>的通知(民办发[1990]10号);
2.<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FGJ124-1999);
3.<团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团风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 );
5.<团风县城市总体规划>、<团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意见书、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等;
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8. 其它行业标准、规范、规程等资料;
9. 其它调研资料。
2.4服务宗旨与目标
1.服务宗旨
建设殡仪馆的宗旨是”上为国家分忧、下为民众解愁的宗旨,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次的服务方向,全心全意为丧葬户服务,使全县人民满意。”
2.建设目标
(1)按民政部<殡葬馆等级标准(试行)>和<殡仪馆等级评定办法>要求,按二级殡仪馆标准建设,并经过上级评定验收。
(2)努力建设成”绿色、环保、生态型”殡仪馆。
(3)项目服务能力稳定在每年火化3500具左右,最高年服务能力能够满足5000具/年的工作负荷。
(4)在竟争环境中捕捉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5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要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关爱平和气氛,建筑景观自然和谐;主体建筑要注重展示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功能合理,交通流畅,环保节能。
从其使用性质来说,殡仪馆要有合理的选址,应考虑人的心理卫生和其中火化遗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远离城区的主导风向下风侧。另外还要考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便利的交通。从使用流程来说,殡仪馆要有合理、完善的功能,殡仪馆的功能分区能够为:停车区、室外人流集散区(广场)、业务办理区、殡仪区、火化区和骨灰寄存区、行政办公以及附属用房等。其中,殡仪区是主要的功能部分,要处理好”生与死”的分隔。殡仪馆的交通具有时段积骤性。在清明、大型悼念活动时会有大量的人流、车流,因此要注重停车与分流规划设计。殡仪馆要考虑丧葬习俗的地域性和民俗性,不同的地域因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同一地域也可能因为不同的民族带来的丧葬习俗,最终对殡仪馆建设提出不同的要求。
2.6内外交通运输流量组织
对外交通运输主要依托场区南部紧临的106国道进行。现状公路为一级公路,完全能满足运输要求。
场区设置两个入口,其中主出入口位于场区南部,次出入口位于场区东部。场内按照作业工作流程合理进行道路组织,在馆内由南至北中心轴线上规划一条连廊,便于各功能用房近距离沟通。在轴线(连廊)周围规划一条环形道路,并与连廊进行合理连通。办公生活综合服务区至悼念区之间规划经过三个圆形硬地广场,几何结构图形从大到小由一条蜿蜒曲折的人行铺路串联起来,表示曲折人生,回归自然的意境。
道路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方便、安全的方案,并满足消防车通行的需要。
2.7 场区竖向及总平面布置要求
1.竖向布置
竖向设计应充分结合地形,以斜坡或台地形式,充分考虑节约投资和景观的需要,对各区用地进行整合。
2.总平面布置
平面设计应紧密结合项目工作流程,体现”简洁、流畅、方便、节省”等原则,合理布局各建(构)筑物,充分、高效利用场地。
(1)平面布局
总平面布局根据功能分设业务区、殡仪区、火化区、骨灰寄存区、行政办公区和停车场。
(2)平面设计要符合下列要求:
a.以殡仪区为中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做到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b.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车辆和人员分流有序。
c.殡仪区与火化区相邻设置,并设廊道路连通。
d.骨灰寄存区内宜设置祭悼场所。
e.行政办公用房朝向良好。
f.有改扩建余地和绿化用地,绿化率不应小于35%。
g.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场地。
h.应设置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厕所。室外公共厕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规则和设计标准>(CJJ14)的规定。
3.殡仪馆不应少于两个出入通道路,其中一个专供殡仪车辆通行。
4.停车场设计除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设计规范>等有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做好交通组织。
(2)在停车场出入最方便的地段,应设残疾人的停车车位,并设醒目的”无障碍标志”。
(3)内部车辆应单独设立停车场。
(4)殡仪馆入口附近宜设馆前广场。
2.7.3室外环境设计
1.室外环境设计应包括公共活动场地、道路和绿化等设计。
2.室外环境设计宜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对景观、植物配置及山石水面等作出综合设计。
3.道路设计应根据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方便宜安全的方案,并满足消防车通行的需要。
4.各功能区均应设置醒目标志。
2.8项目总体功能布局
根据用地特点腻主工作流程,殡仪馆由南至北布置形成”一轴五区”,工作流程为:停车场—办证—守灵—悼念—火化—骨灰寄存。
”一轴”即馆内各主要功能用房均由南至北呈直线分布;”五区”分别为对外停车区、办公生活综服务区同、悼念及守灵区、综合业务服务区、祭拜寄存区。
1.对外停车区
规划在主出入口处设置两个停车场,停车场(一)供大中型客车使用,停车场(二)供小汽车使用。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车辆100辆。
2.办公生活综合服务区
在馆区停车场后方规划一座五层办公生活综合服务楼,设置有办证大厅、家属休息区、办公、食堂、餐厅、便民超市、职工休息室等。
3.悼念守灵区
悼念、守灵区位于办公生活综合服务区后方。
悼念厅规划容纳300—500人;守灵区设置8个灵堂,可同时容纳8家丧葬户举行丧事活动。
4.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位于流程最底部(地块最北端)。该区功能包括火化、冷藏(规划可同时冷藏存放遗体15具)、车库存(仓库)等功能。
5.祭拜寄存区
祭拜寄存区位于综合业务服务区与悼念、守灵区之间。在骨灰寄存楼两侧布置祭拜区。骨灰寄存楼规划容纳1 —15000盒。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指导思想
殡葬祭祀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殡仪馆作为殡葬活动的物质载体,它的建设与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的鲜明特点.以当代殡仪馆为研究对象,以园林艺术和殡葬文化为两条研究线索,采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研究方法.经过历史学、文化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支持,探讨当今殡仪馆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并借鉴实例分析,来验证研究成果。
殡仪馆作为社会进步的产物,肩负着遗体接运、冷藏、美容、火化等重任,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是悲伤者得到慰藉、哀思者得到依托,生存者得到安慰,逝去者得到安息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阵地,起到移风易俗、升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作用。在殡仪馆的具体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方便人民群众为出发点,落实惠民政策为落脚点,应对突发事件为临界点,积极拓展工作范围,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举措,创造良好的社会效果。
3.1.1实行温情服务,塑造窗口形象
殡仪馆职工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单位的形象,民政局要求殡仪馆以社会活动为契机,充分调动职工主观能动性,认真抓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教育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1.内练筋骨,切实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开展”三学”活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学”即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殡葬业务理论基础知识;学习防腐、美容、遗体接运规范化操作程序和殡葬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学习对悼念活动所需物质和必备物品的准备工作步骤和礼节、礼仪。经过学习,建立起服务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提高了职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规范岗位服务行为,要求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礼貌用语,经过落实服务总台、接运、火化、骨灰存放、档案管理等各项岗位职责,按照”两提高、一规范”即:提高职工素质、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工作程序”要求,实行定时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力争达到零差错、零投诉的工作目标。三是加大培训交流力度。以岗位为阵地,倡导的”四个一”活动即”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每季一赛”和”手拉手,结对子”互帮互学活动、新老职工间的”师带徒”活动,使职工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掌握了殡仪馆各项目和工种的技术与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提高专业技能。鼓励全国殡葬行业技能的自学考试,经过考核,取得了相应技师级别的技能合格证书,提高了殡仪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作业服务质量,职工队伍要呈现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为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专业的服务。
2.外树形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提供关爱服务。殡仪馆工作人员积极做到三个”一”即”一个礼貌的态度、一把椅子请座、一杯茶水相待”,使前来办理手续的人民群众充分感受殡葬服务业人员对她们的关爱。二是提供公开服务。在全省殡仪服务单位设立”事务公开栏”,将执法依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工作人员、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全公开。向社会开通了24小时殡葬服务专线电话,随叫随到,提供全天候服务的工作制度。三是提供菜单服务。在殡仪馆推广菜单式委托服务方式,供丧家自主选择。提供殡葬服务中,严格做到”实、全、准、快”,即:提供服务价格要”实”;核对死者手续要”全”;录入死者资料要”准”,办理手续要”快”,杜绝因殡葬服务不到位而引起争议和矛盾。四是推广殡葬文化。将殡仪馆作为生命传承、道德涵养、生死教育的不可替代的生命教育基地,让在世人眼中充满恐怖、晦气的殡葬场所和设施转化为人们体悟生命珍贵、凝聚人生经验、升华生死观念的庄严场所,让公众真正意识生命价值和意义,正确对待生命。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有步骤、有规划地划定文明治丧示范区和搭建弘扬先进的殡葬文化平台,扩大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社会影响面,弘扬先进的殡葬文化。
3.2落实收费标准和惠民政策
3.2.1积极协调,监管殡葬服务收费标准落实。
一是根据物价上涨等因素,我厅积极协调物价局,深入殡仪馆调查研究,制定与物价相适应的服务项目指导价格,规范殡葬市场价格改革,促进有序发展。
二是严格执法检查,对物价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项目标准都要求上墙公示,经过经常性的行风检查和民政行风督察员暗访,对殡仪馆执行殡葬收费政策情况的督导。避免殡仪馆强行提供服务、强卖、搭售丧葬用品,捆绑销售,不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涨价的投诉,杜绝乱收费或执行殡葬收费政策不严的现象,充分维护了丧家的合法权益。
三是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不同档次的殡葬用品的同时,还要求殡仪馆提供低价殡葬商品,供困难弱势群体自主选择,其低价位的殡葬用品不低于全部殡葬商品的30%左右,并保证低价殡葬商品充分供应,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免费骨灰盒。
3.2.2争取支持,促使殡葬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由政府出台有关殡葬惠民政策的指导文件,结合实际积极扩大殡葬惠民政策的覆盖面,将殡葬惠民政策所需经费纳入地方预算,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能力。二是以点带面,扩大殡葬惠民政策享受范围。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 殡葬惠民的工作原则,先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逐步扩大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由政府埋单的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殡葬服务救助保障制度体系。
3.3殡仪馆规划的基本原则
1.殡仪馆专业化原则
分工和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大生产的标志。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殡仪馆生产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是必不可少的,殡仪馆管理同样需要分工和专业化。
2.效率化原则
除了经过专业化的分工提殡仪馆管理的质量外,殡仪馆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效率的管理殡仪馆和使作殡仪馆作业能高效率地进行。实现殡仪周转速度的提高,减少殡仪馆的浪费现象,特别是殡葬的高峰期,高效率的周转是殡仪馆的生命。对任何殡仪馆来说,快捷的殡葬进出、高效率的作业和温馨的服务都会得到殡仪对象的家属、亲属的欢迎。作业熟悉才能方便快捷,服务周到才能得到好评。
3.充分利用殡仪馆资源的原则
殡仪馆规划是在先进模式基础上进行的规划,要根据选址的殡仪馆的场地特性、设备条件,针对殡仪馆的功能,合理地进行规划,使殡仪馆的每一个空间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合理布局,相得益彰。在操作上要达到作业便捷,运转灵活,具有现代化水准。
4.从企业管理的原则进行规划
企业在生产单位和机构设定—定要遵循以任务为目标、专业分工、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原则。特此原则运用到管理殡仪馆之中,则会出现—— 专业分区、管理幅度划分殡仪馆的区间、分片以及作业规划和机构的设定。对不同的生产过程进行作业分工和业务分类,有不同的生产单位承担是殡仪馆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5.尊循不营利原则
<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殡仪馆是提供遗体运送、冷藏、火化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机构。”
根据征求意见稿,殡仪馆提供遗体运送、冷藏、火化服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收费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按照不营利的原则制定。
第四章 建设目标和任务
4.1工程内容(范围)与规模
1.建设殡殓车间及办公服务楼5820平方米(火化车间、灵堂、悼念厅、办公服务楼、车库、骨灰寄存楼)。
2.购置殡殓车间设备(设施)12台(套)(燃油焚尸炉4台,冰柜6台、冰棺4台)。
3. 购置殡殓运输车8台。
4.公用辅助工程(挡土墙 立方米、道路13500平方米、停车场3000平方米、园林绿化23340平方米、各类给水管1763米、排水管道2745米、电力电信排管2100米等)。
4.2主要工艺流程
主要工艺流程即火化机火化尸体运行流程:遗体由送尸台车接尸、送尸进入火化机的炉膛,待尸体火化完毕后,骨灰退出到预备室,然后由火化间工作人员拣灰入骨灰盒。工艺流程图见图6-1。
遗体
火化机炉膛
骨灰
预备室
拣灰入盒
送尸车
火化
图6-1:火化车间工艺流程简图
4.3 主体建筑工程方案
4.3.1建筑设计理念
殡葬建筑作为特殊公共建筑,体现着对人的关怀,死者的安息,生者的哀思,因此较之物质功能,其精神功能更为重要。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各有区别,这是殡仪馆建筑设计应该区别对待的。
殡仪馆建筑设计耍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殡仪馆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尸体在处理过程中的生物性污染,二是尸体在火化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因此,在殡仪馆建筑中,要注意对污染源(尸体)的防污染处理,在设计中要考虑清、污之间的分隔。
殡仪馆建筑设计要重视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艺术设计。对于室外环境设计,要力求与自然协调。室外场地是人们参与殡仪活动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在室外环境设计上,强调以绿地、水面形态,多样的植被形式来调节、舒缓人们的悲痛。
4.3.2建筑风格
按照”绿色、环保、生态型”的规划和建设目标,采用古典与现代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园林式风格,与自然山体相得益彰。色彩采用暖色调,简洁明快,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
4.3.3各单体建筑方案简述
场区由南至北各单体建筑依次呈直线排列:办公服务综合楼、悼念厅、灵堂、骨灰寄存楼、车库(仓库)、火化车间。
(1)办公服务综合楼:拟设计为3层,框架结构。每层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2)悼念厅:拟设计为1层,框架结构,层高8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3)灵堂:拟设置灵堂8个,每个层高4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4)骨灰寄存楼:拟设计为2层,框架结构。每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5)车库(仓库):拟设计为1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6)火化车间:拟设计为1层,框架结构,层高8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7)配电房:拟设计为1层,框架结构,层高4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以上建筑面积合计5820平方米。
表4-1
序号
建筑工程
数 量
设备(设施)
数 量
备 注
1
场地平整
100000立方米
2
主体建筑工程
2.1
办公服务综合楼
2100平方米
2.2
悼念厅
400平方米
2.3
灵堂
800平方米
2.4
骨灰寄存楼
1000平方米
2.5
车库(仓库)
300平方米
冷柜、冰棺
18个
冷柜8个、冰棺10个
2.6
火化车间
1100平方米
火化炉
3
公用辅助工程
3.1
挡土墙
1500立方米
3.2
场内道路
13500平方米
长2200米,宽6米
3.3
停车场
3000平方米
3.4
绿化
23340平方米
总绿化面积23340平方米,其中人工绿化14000平方米
3.5
环卫设施
3.5.1
公厕
3座
3.5.2
垃圾收集箱
60个
3.6
给排水
3.6.1
DN50PVCU管
600米
给水
3.6.2
DN90PVCU管
383米
3.6.3
DN110PVCU管
300米
3.6.4
DN160PVCU管
480米
3.6.5
D250PVCU管
1200米
雨水
3.6.6
D350PVCU管
250米
3.6.7
D200PVCU管
1140米
污水
3.6.8
D300PVCU管
180米
3.7
电力电信
3.7.1
变压器
2台
S9-1250KVA
3.7.2
电缆排管
700米
3.7.3
配电房
80平方米
3.7.4
电信排管
700米
4.4公用辅助工程
4.4.1挡土墙
新建的挡土墙位于场地西部临山一侧。
挡土墙长380米,高3米,设计为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
挡土墙块石、条石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U30,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15。块条石挡墙顶宽度不宜小于400毫米。挡土墙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地基稳定性、地基承载力、水流冲刷情况和岩石风化程度等因素确定。土质地基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0.8米。挡土墙伸缩缝间距一般采用20~25米。应根据墙背渗水情况设置一定数目排水孔。挡墙后面填土,应优先选择透水性较强的材料,以减小墙背土冻胀力和有利于积水排出。
4.4.2场内道路
1.道路规划原则
高效畅通的交通组织至关重要。道路规划应注重主次分明、结构合理、宽度适宜,做到交通通畅,技术经济合理。并注意道路与地形地物相结合,做到经济、自然。
(1)合理设计道路线型和竖向标高,保障内外交通安全畅通,利于道路和管线施工;
(2)合理确定道路宽度和横断面,节约造价。
2.道路结构
车行道为20厘米厚C25现浇混凝土面层,下设15厘米厚5%干硬性混凝土稳定层,15厘米厚碎石垫层。
林荫道路面铺设广场砖,下设30厘米厚的砂石垫层。
人行小路为混凝土路面。
道路工程主要工程量见表6-3。
4.4.3停车场
在场区主出入口处规划左、右两个停车场,每个停车场面积1000平方米。
停车场设大车车位50个,小车车位100个。如有临时停车需要,在主干道上设置港湾式停车位供车辆临时停靠。停车场要考虑生态性设计原则。
4.4.4景观与绿化
逐步建成融园林、人文景观和殡葬为一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四季常青,各色时令花卉争奇斗艳的特色园林式文化馆区。
1.植物配置的原则
在植物配置时,除了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外,应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展现馆内自然生态景观效果;
(2)人工规整植物造景与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相辅相成;
(3)功能要求与视觉景观高度统一;
(4)基调树种与特色树种相结合。
2.绿化规划构思
(1)充分利用原有植被,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地势条件,丰富植物层次。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并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交替布置。
(2)改变单一的绿化视觉效果,形成不同季相的景观。同时做好周边绿化。
3.植物配置
除选用乡土植物树种外,可在建筑周围种植乌柏、樟树、榕树、枫香、美丽针葵、黄山奕树、蜘蛛兰等树种,形成既满足功能要求,又美观大方的绿化效果。
以层次分明的园林绿化处理和高雅的绿化空间处理手法为主,以凸现生态型殡仪馆格调。主要植物选择榕树、香樟、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池杉、垂柳、桂花、芭蕉、竹柏、南洋杉、蒲葵、凤尾竹、箬竹、含笑、杜鹃、樱花等。在景观营造上力求做到庄重、清新悦目、怡然。
4.4.5环卫设施
(1)公共厕所
项目拟在项目区人流量大的场所(如悼念、守灵区、综合业务服务区)设置公共厕所3座,其中悼念、守灵区东、西两侧各1座,综合业务服务区1座。
公厕设计应按<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 )要求进行。
(2)垃圾收集设施
垃圾收集设施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 )进行规划设计。
道路清扫保洁做到每日必清。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分类,无害化处理达到100%;清理遗体的织物、废纸等废弃物应纳入全县医疗垃圾统一处理(如焚烧处理)。
垃圾收集箱一般设置在道路两旁及路口,应当美观、卫生、耐用,平均间隔30-50米,共须设置垃圾收集箱60个。
4.4.6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
(1)现状概况
项目区内无给排水设施,现状给水管网不完善。
(2)水源
该项目由马曹庙自来水厂供水。
(3)用水量标准和用水量预测
用水标准:根据<团风县总体规划>、<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结合项目区实际用水情况,并参考相关资料确定项目区规划用水量标准(平均日用水量标准)。公共设施用地(五个功能区)用水量指标按6L/平方米·日计,其它(道路广场、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用水量按1升/平方米·d计,未预见水量(包括管网渗漏水量)按总水量的5%计。
项目用水量预测见表6-1。
给 水 量 计 算 表
表4-1
序号
项目名称
用水标准
规模
单位
用 水 量
1
公共设施用地
6升/平方米·日
8641.5
平方米
51.6立方米/日
2
其它用地
1升/平方米·日
53250
平方米
53.3立方米/日
3
未预见用水量
5%
5.3立方米/日
合 计
110.2立方米/日
(4)消防供水方案
片区同一时间火灾发生2次计算,每次消防水量为35升/秒,火灾延续时间为两小时。
(5)给水管网规划
管网平差:供水管网按远期最高日最大时流量进行平差计算,并按消防流量(最高日最大时流量加消防用水量)和事故流量(事故发生在最不利管段时保证70%的管网流量)进行校核。
管网布置:给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下。规划管径为DN50-DN160,与各相交路网形成环状供水,并沿道路配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需在80-100米之间。
2.雨水工程
(1)设计原则
①符合城市总体排雨水,排洪规划大局要求,并尽量利用现有管沟基础设施;
②采用雨水、污水分流排放体制,近期和远期相结合;
③现行的其它国标、行业标准、以及福建省地方法规;
④雨水依据规划路网竖向并参照现状地形经组织后就近排入下游承泄水体,尽量减少转输管道流量;
⑤结合道路两侧已批用地,地址现状和规划情况,合理划分汇水面积。
(2)设计暴雨径流量计算
管道雨水量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Q=Ψ×q×F (升/秒)
其中:Ψ—综合径流系数,本次取采用Ψ=0.7。
F—汇水面积,取4.12公顷;
q—暴雨强度公式,取三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得q值为211升/秒·公顷:
3973.398(1+0.494lgP)
q= (升/秒·公顷)
(t+12.17)0.848
式中:P----设计重现期,取1年
q----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t----降雨历时(分钟),t=t1+mt2;t1 — 地面径流时间,t1 =10分钟;t2 — 管内流水时间;m — 延缓系数,取2。
经计算,场区雨水量为608.5升/秒。
(3)管道设计
雨水管道均布置在道路中间位置,单管布置离路面2米的位置下。
管坡与纵向道路关系较为紧密,既要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道路坡度,也要兼顾管道走坡之间的协调关系,既要满足经济上合理,又要统筹安排路段上各管线间竖向高程的合理布置。
(4)管材、接口及管基
雨水管道采用D250~D350 PVCU管。
基础为粗砂基础,橡胶圈承插口,管基要求:地基土承载力[ ]>=150Kpa。
3.污水工程
(1)设计原则
①采用雨水、污水分流排放体制,近期和远期相结合;
②现行的其它国标、行业标准、以及福建省地方法规;
③结合道路两侧用地,地址现状和规划情况,合理划分汇水面积。
④遗体清洗废水与生活污水应自成系统,且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的规定。
(2)污水量规划标准和污水量预测
污水排放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5%测算,场区污水日排放量为62.4立方米/日。
(3)管道设计
污水管道布置于路网西侧或北侧人行道下,主要收集路侧周边地块的污水。
(4)管材、接口及管基
污水管道采用D200~D300 PVCU管。
基础为粗砂基础,橡胶圈承插口,管基要求:地基土承载力[ ]>=150Kpa。
4.4.7电力电信工程
1.电力工程
(1)现状概况
项目区现状土地开发程度低,现状电力负荷和电力设施也基本处于空白状状。
(2)负荷预测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有关规定,拟采用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考虑到项目区土地开发强度以及当地气候、经济等相关条件,负荷预测指标选取国标中限值。各类用地用电指标如表6-2。
电 力 负 荷 预 测 表
表4-2
用地性质
单位建设用地
负荷指标(千瓦/公顷)
同时系数
公共设施用地用电
300-1200
0.5-0.6
预测负荷约为2327千瓦,平均负荷密度约为564千瓦/公顷。
(3)供电电源
应综合研究所在地区的能源资源状况和可开发利用条件,进行统筹规划,经济合理地确定城市供电电源。项目区要求一路10千伏专用进线回路供电。同时自备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电源。
(4)配电房
变压器选型S9-1250KVA,2台。根据场区需要提供的低压电源数量设置配电屏,配电房用房面积80平方米。
2.电信工程
电信电缆与有线电视同侧埋设,从市政管网引至电信交接箱,电信交接箱设在服务综合楼内。
通信管道布置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
4.4.8管线综合
管线综合设计,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有关的管线专业起综合管理作用,负责协调解决各种管线在平面及竖向布置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在设计中坚持以下原则:
1.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规范要求。
2.尽可能满足各专业管线最小覆土深度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