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将数学教学内容信息化
一、剖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同学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的学科。知识面广,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都产生了厌学的现象。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部分老师的授课方式都是:教师上边讲,同学下边听;教师问一句,同学答一句;教师教多少,同学学多少。这样的课堂一般都是死气沉沉的,同学没兴趣,教师没激情。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教学内容,忽略了给同学创造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动手的机会。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样的教育给同学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现在的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会的问题从来不找教师请教,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总结归纳,上课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进来。长期下去,同学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也变得枯燥无味。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同学正处于贪玩的时候,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只会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首先培养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只要同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同学就会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就很好地抓住了小同学的这一特点,信息技术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把物体、图像、文字等一些抽象的东西更加直观、形象地浮现在同学面前,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简单有趣,使同学始终坚持一颗好学的心,提升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里面包涵许多知识技能,所以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去探究,从而不断改善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使同学始终坚持着一种新鲜感,这样同学才会由表及里,彻底喜爱上这种教学方式,喜爱上数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同学知识量少,认知面狭窄,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仅有的一点知识面或许也是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积存、模仿中学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生活辅助同学记忆。而传统的教学是通过板书的形式来授课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生硬,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同学难以接受并消化,而且又浪费上课时间,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化解这一棘手问题。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利用图像、声音、色彩或者通过一些视频、动画把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教学问题展现出来,使课本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有效的提升同学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数学课堂革新教学
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培养同学的革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同学对数学的全面熟悉,难以激起同学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同学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同学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熟悉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熟悉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熟悉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熟悉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干促进熟悉主体的主动发展。
为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同学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制定〕出富有趣味性、探究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同学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同学的最近发展区,。让同学产生认知疑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假设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同学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同学产生好奇心,吸引同学,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使同学积极主动参加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同学的革新意识和革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同学的革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同学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关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同学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确保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同学,要把每一个同学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同学要平易近人。
在教学中,要放下师者的"尊严',不要高高在上,要和气可亲,久而久之,同学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当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会慢慢显示出来的。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同学,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同学,要诚心诚意地把同学当作学习的主人,熟悉到同学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必须要信任、关怀、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革新能力。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在生活场景中体验,经历主动建构
小同学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因为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直观表象,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让同学在生活场景中,经历具体的操作和体验,有利于同学在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中,感受问题缘起、经历过程变化、收获独特体验,这是实现同学在"做中学'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他们在操作中心得、在参加中建构、在活动中深入的好办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创设了"制定罐头包装'的施行活动,组织同学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先分组让同学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并进行讨论,有的同学沿着直线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同学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等等。通过大家动手操作后熟悉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同学通过探究所得,制定出不同的包装方案。这样同学就学得主动、活泼,在操作施行过程中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培养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操作施行中,同学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动手施行,合作交流,手脑并用,发现并解决了数学问题,在生活场景中参加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令课堂焕发出"手指尖上出智慧'的迷人魅力。
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优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经重,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在课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同学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我校的一位老师在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驴被可恶的巴依老爷逮着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驴想:我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长的路呢?当同学讨论得出必须先知道小毛驴走一圈有多长时,多媒体演示从一圈的轨迹抽象出圆的过程,让同学感知圆的周长。
当同学明白只要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同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教师可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班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来教导处认领。同学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人民币的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同学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施行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除法'时,可这样引入:今天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爷爷奶奶,该怎样分?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车、下车的乘客'现象来导入。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同学画窗户或介绍照相机照相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同学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爱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从生活经验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孩子参加其中的绝佳方式。
4培养同学自主学习数学
养成独立思索问题的好习惯
首先,要选好思索的内容。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时,可引导同学依据一系列问题阅读课本,并进行思索。通过一个个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掌握计算法则、解题方法与技巧。我们在提供思索内容的同时,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索的时空,待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依据状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也可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怎么样去做,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要激励同学质疑问难。因为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如果同学在提问中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作为教师不应扼杀,而应强化引导、激励,并和同学一起分析、讨论。从而使同学乐于思索,勤于思索,善于思索,逐步养成独立思索的好习惯。
全面提升教师素养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根本确保
(一)知识与方法都要新陈代谢或与时俱进
有道是,师高弟子强;强将手下无弱兵;要给同学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老师应勤奋学习,不断汲取知识新血液,更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规律,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二)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师角色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同学学习的合、引导者和参加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是展现师生个性化、丰富课程内容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三)改变评价同学标准,发展同学思维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老师应把基本技能,如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作为评价同学的着眼点,对同学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