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 材料分析综合题 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一、材料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长城”的起止点是哪里?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成语典故与什么战役有关?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哪两个政权?材料三 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
2、、胡床(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4)材料四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5)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2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图是我国不同朝代的文明成果,可以见证这一历史侧面。(1)将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朝代顺序排列。(2)以上四个朝代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简要说明选用上述四幅图片来印证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历史的理由。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3、要求。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局面。某班将举办围绕这一史实的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1)设计活动主题 (2)举办图片展,填写图片说明。图一人物的学说集中在 一书;图二人物的核心思想和教育思想分别是: 、 ;图三人物是 的创始人,他主张 、 。专题活动中,指导老师作报告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某中学初一某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劳动委员:“制定班规,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发5元。”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随他
4、们去吧,扔几(3)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顺其自然,慢慢就好起来了。”指导教师要求大家思考此事例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劳动委员: ;班长: ;生活委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材料二 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坦普尔中国发明创造的
5、国度材料三 材料四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局面出现的历史时期。并指出自汉以后历代王朝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学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汉朝对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科技发明,并说明它对文化传播的作用。(3)材料三中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指出该作品名称以及书法家的姓名。(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的传统美德。并简述你对中国传统
6、文化的认识。5我国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古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其倡议的精神核心包括互学互鉴,互利共赢。(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当时的古罗马在汉代被称为什么?(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西汉哪位人物密切相关?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3)西汉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该机构的最高长官叫做什么?(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一带一路”有什么现实意义?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公元2世纪以前,西方文
7、化曾领先于中国文化,但正是因为下图人物发明了造纸术,使中国人掌握了方便的书写材料,有助于保存文献、交流思想、记载历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文化,才使得中国在公元后的一千年赶上了西方。”摘自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具影响的100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上图人物的名字。(2)你赞同迈克尔哈特“正是因为图中人物发明了造纸术,使中国人掌握了方便的书写材料。”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时势造英雄,动荡的时代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生产工具的进步)材料一(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材
8、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2)从材料二中,你能找到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吗?汉武帝为了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3)依据材料三,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写出西汉政府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和其设置的历史意
9、义。材料四: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状况:农民在湖沼边筑起堤坝,进行围垦,开辟出一片片湖田。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周围湖田很多,这三个地区便成为江南的粮仓。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一年收获两次,粮食自给自足。成都平原的农业也有新的发展。(4)依据上述材料回答:有人说,开发也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破坏,这种开发是应该被禁止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你如何看待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
10、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史读本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秦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2)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3)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成功的共同原因和相同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革)礼而亡。反古(反对不合时宜的措施)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
11、料二魏主下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魏主”还有哪些汉化措施?(3)通过以上材料和问题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材料二:383年,前秦八十多万兵力与东晋八万军队对峙,东晋将领要求
12、秦军稍向后退以便决战,结果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动进攻,大败前秦。材料三:这位北魏皇帝为了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迁都以后又进一步进行了改革。(1)材料一中哪一历史人物为“丝绸之路”开通做出了重大贡献?指派他出使西域的是哪位皇帝?(2)材料二中的“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材料叙述的是哪场战役?(3)材料三中的“北魏皇帝”指的是谁?(4)通过学习,请你谈谈各民族之间应当怎样相处?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如图是三国鼎立局势图。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
13、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材料三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K)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认为该书乃“史家之绝唱”。(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请写出图中字母所对应的国家名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有哪些?(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问史记写于哪一时期?作者是谁?你对史记有何认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图1文物,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图2文物的发现有何历史价值?图3
14、所示书籍有何历史地位?(2)以上三幅图片所示历史资料,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哪一历史阶段的文明成就?(3)人类以不同方式留下历史痕迹,对于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变化,你有何认识?1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
15、(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宋书(1)材料一所提到的“西域”指哪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条道路的开通在当时发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主要类型。并指出当时两个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名称。(3)根据材料三,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说明出现材料三这种局面与材料二的因果关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对春秋时期的战争评价为: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 戎、狄
16、不断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 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二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摇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碎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
17、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对春秋时期战争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采取的哪些措施?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商鞅被“车裂”,这是否意味着商鞅变法的失败,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当前我国改革正向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谈谈你的认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 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
18、:这位新皇帝开始將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两项政治制度?(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选择的“统治
19、思想”是什么?试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16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写出两点)(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20、,免所居官。 (4)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写出四点)(5)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6)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共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之众。曹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于能否调遣。材料二 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与孙刘联军对峙于赤壁,曹操的优势非常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与其
21、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対两家。但曹操却兵败赤壁。(1)材料一“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之众”发生在哪次战役中?这次战役的胜利对曹操有什么重要意义?(2)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结合上述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而后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呢?(4)你认为从东汉末年的“統一”到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18汉武帝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的皇帝,西汉王朝在其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材料一 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庭
22、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三 武帝时,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诸侯王甚至私人均可铸钱,严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1)分析材料一归纳西汉初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汉武帝为了达到“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效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项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面对材料三出现的社会状况,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19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
23、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子外国,外国由是信之。”(1)材料中为什么把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材料二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等植物,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代传到西域的主要物品有哪些?这条道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3)为保证这条道路的畅通和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其设
24、置有何重要意义?20生产、生活工具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耒耜是原始社会中最早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最早的耒是从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是将一根树枝的一端削尖了,用来挖松土地或点种。以后在耒的下端安装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更容易些。木耜的刃部在挖土过程中容易磨损,人们就改用动物的肩胛骨或石头制作,耜刃绑在木柄上成为复合工具,就成为骨耜和石耜。百度百科材料二 夏朝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另外有酒器青铜爵、盉等;商朝青铜器酒器以觚、爵、斝为主,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
25、器鼎、簋为主,这与前朝明显不同。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部编人教版七上教材材料三 (1)材料一中耒耜的用途是什么?(2)材料二中,西周时期与夏朝商朝相比,青铜器的用途发生了什么变化?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多少反映了什么?(3)根据材料三的两幅图片,说说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4)除生产工具外,你认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
26、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材料二 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贺赖贺魏书记载: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属于哪一少数民族?(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说
27、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22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1)材料一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这条路线的起点是即今天的市,最远可到达。(2)材料一图中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朝代),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物是。(3)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有什么历史意义?结合材料二回答,今天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
28、值?23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区域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陕西新闻网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风云人物网(1)据材料一回答,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2)根据材料二图所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其修筑的目的是什么?(3)“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29、?为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西汉时所采取的主要政治和经济措施分别是什么?各答出一点即可。24改革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述了战国时期的一次变法,规定:“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当时他在哪个国家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对该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是北魏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二归纳本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3)综合以上两次改革,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5材料解
30、析题: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魏主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主要有:第一,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第二,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第三,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1)以上三则材料依次反映了我
31、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三次政治改革?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变法内容?改革措施的实施,对秦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指谁?反映了那些改革内容?(4)概括第二、第三则材料,指出这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材料综合题1(1)抵御匈奴的进攻。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淝水之战。前秦东晋。(3)民族交融。(4)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5)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民族友好相处解析:(1)抵御匈奴的进攻。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淝水之战。前秦东晋。(3)民族交融。(4)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
32、卑语。(5)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民族友好相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解析】【分析】【详解】(1)由材料“2000多年后的今天”,可追溯到秦朝。由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见秦朝修长城是要抵御匈奴的进攻。结合所学,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反映谢安先隐居后入仕的经历,“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反映苻坚以为八公山上草木都是军队。“风声鹤唳”出自于晋书谢玄传,反映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溃败后逃走时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投鞭断流”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形容兵强马壮,兵力众多。(3)材料“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
33、族贵族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反映少数民族贵族与汉族人民互相学习,是民族融合的体现。(4)材料“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处“”指鲜卑语,反映北魏孝文帝推广汉语,禁用鲜卑语的改革措施。(5)从历史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由对抗到民族交融。关于“民族意识”,可以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友好相处和民族繁荣等角度作答。2(1)BADC。(2)大一统,多民族等。(3)以上图片印证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历史。【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A图片是唐代的步辇图,反映的是松赞干解析:(1)BADC。(2)大一统,多民族等。(3)以上图片
34、印证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历史。【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A图片是唐代的步辇图,反映的是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婚的情景;B图片反映的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C反映的是清朝的金瓶擎签制度;D是明代青花扁壶。故BADC。(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汉唐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大一统,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A和图B依次是我国唐朝、汉朝时期民族友好往来的生动写照,而图C和图D依次是清朝、明朝时期民族友好的实物,印证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历史。3(1)百家争鸣。(2)道德经;“仁”、“有教无类”;墨家
35、;“兼爱”、“非攻”。(3)法家;儒家;道家。【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局解析:(1)百家争鸣。(2)道德经;“仁”、“有教无类”;墨家;“兼爱”、“非攻”。(3)法家;儒家;道家。【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局面,这一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所以我设计的活动主题是百家争鸣。(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是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图二人物是孔子,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图三人物是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
36、”、“非攻”。(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劳动委员:“制定班规,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发5元。”的话符合法家思想的主张;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的话符合儒家思想的主张;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顺其自然,慢慢就好起来了。”符合道家思想的主张。4(1)战国。儒家。(2)造纸术。作用: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3)作品:兰亭集序 。书法家:王羲之(4)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解析:(1)战国。儒家。(2)造纸术。作用: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
37、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3)作品:兰亭集序 。书法家:王羲之(4)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认识: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可知,“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局面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
38、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可知自汉以后历代王朝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学派。(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使纸得到广泛使用。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4)根据材料四“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
39、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具有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等。5(1)起点:长安;古罗马:大秦。(2)张骞;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西域都护。(4)为沿线各国提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等。【解析】【解析:(1)起点:长安;古罗马:大秦。(2)张骞;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西域都护。(4)为沿线各国提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各国经济的
40、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等。【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当时的古罗马在汉代被称为大秦。(2)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西汉张骞密切相关;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3)依据所学可知,西汉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该机构的最高长官叫做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4)依据材
41、料二“一带一路,其倡议的精神核心包括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是为沿线各国提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等。6(1)蔡伦(2)不赞同。是因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中国人掌握了方便的书写材料;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蔡伦只是改进了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解析:(1)蔡伦(2)不赞同。是因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中国人掌握了方便的书写材料;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蔡伦只是改进了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但正是因为下图人物发明了造
42、纸术”结合所学可知是蔡伦。(2)根据材料“正是因为图中人物发明了造纸术,使中国人掌握了方便的书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迈克尔哈特说法错误。因为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西汉人们就发明了造纸术,材料不是发明而是改进造纸术。7(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目的: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施“推恩令”。(3)使中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目的: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施“推恩令”。(3
43、)使中原地区的饮食品种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4)这种说法不对。虽然经济的开发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 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依据“铁锸”“铁口犁”“铁制农具”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并推广,依据“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使用并推广。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
44、的发展。(2)依据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知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汉武帝为了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结果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依据材料三“西域地区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可知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地区的饮食品种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
45、护管辖西域地区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4)依据材料四“农民在湖沼边筑起堤坝,进行围垦,开辟出一片片湖田这三个地区便成为江南的粮仓成都平原的农业也有新的发展”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对江南的开发,虽然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8(1)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分析:改革使秦成为最富强的国家。(2)改革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3)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
46、时俱进,因时改革。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解析:(1)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分析:改革使秦成为最富强的国家。(2)改革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3)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急耕战之赏”即奖励耕战。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增强,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二“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可知,隋朝统一的基础是改革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将首都从保守势力强大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文化中心洛阳,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