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02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十三块根据地之一,被毛泽东同志评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获得“苏维埃模范省”荣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群众和先进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作为当时宣传动员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这些红色歌谣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真实写照,又对这块根据地的建
2、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红色歌谣角度,探讨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一、控诉黑暗激发革命热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苦农民饱受土豪劣绅的压榨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方志敏在 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中写道:“革命前的九区,随笔写来,几成为一副凄惨黑暗的图画。然而,岂但区区的九区如此,天下老鸦一般黑,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国,在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中国,哪一块地方不是如此呢?比九区更黑暗的地方,还多着呢!九区正是中国农村的一幅缩图,说九区等于说全中国的农村。黑暗的九区!黑暗的弋阳!黑暗的中国!”“工农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以至于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最苦的,就是每年
3、一度的旧历年关,地主债主们很凶恶地向穷人逼租逼债,逼到无法可想的时候,卖妻鬻子、吊颈投水的事情是不断发生。群众的赤贫化,以至于走到饥饿死亡线上,这还能压制他们不心怀怨恨而另找出路以打破目前不可忍耐的现状吗?”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了许多控诉黑暗和反抗压迫的歌谣,这些对旧社会黑暗和罪恶的控诉,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如 农民诉苦歌 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过新年,发财人家多快乐,可怜农民乐不成.四月里来闹饥荒,农民没米下厨房,原来谷子本不少,发财人家谷满仓.十月里来天更寒,又无吃来又无穿,一身冷得抖抖颤,思想办法度夜间。十一月里来雪纷飞,农民无钱做衣被,一身冷得抖抖颤,天气寒冷冬
4、难过。十二月里来又一年,地主豺狼把债逼,一日三回来逼迫,无钱还他难过日。”这首歌谣借鉴了孟姜女调的凄凉之感,生动地描述了财主到穷人家收租逼债的一幕,以及穷苦人民生活的窘迫,抒发了苦难人民对人吃人社会的愤慨,激发了受压迫的群众进行反抗的情绪,起到了十分有力的宣传效果。二、动员参军壮大红军队伍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和根据地的创立使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翻身当家作主,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建设一支坚强能战的红军,是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根据地十分重视用红色歌谣浅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历史作用余金剑江琛郑瑶理论研究LILUNYANJIU61党史文苑进行宣传鼓动,壮大红军队伍
5、。如 当红军歌 唱道:“同志们快来,快来当红军。伟大的使命解放工农兵.”劝郎当红军 劝哥快去当红军 等直截了当地进行参军宣传动员,于是男女老少纷纷投身革命,积极参加红军。有一次,工农剧团在贵溪夏家村演出歌舞 送郎当红军,当台上唱到主题歌时,台下的男女青年齐唱了起来。台上唱,台下和,台上台下一片沸腾。演出刚一结束,村苏维埃主席立马登台宣讲大好形势,号召青年参加红军,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当场就有众多小伙子报名参军。戏演完了,可观众还在原地,全团演员又唱起了 送郎当红军。在 劝哥快去当红军 当红军歌 参军别妹 等歌谣的宣传鼓舞下,苏区人民踊跃报名参军上前线,出现了许多母送子、妻送郎的动人场景。苏区
6、人民对党的真心拥护形成了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瓦解敌军,争取敌军中的穷人子弟反戈一击,是壮大红军的一个重要手段,红色歌谣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为了瓦解敌军,鼓动白军士兵投诚,他们用歌谣的形式宣扬苏区没有剥削和压迫、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如 可怜的白军 唱道:“和暖的太阳照呀照,照到死瘦面黄的士兵,军官他有太太爱,士兵又有谁来爱?”用这样的形式来涣散敌军军心,劝说敌军士兵参加红军。苏区男女青年则利用夜色把歌声送到前线,来瓦解敌人。1928年,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得国民党当局惶恐不安,急派国民党12师36旅周志群部队向弋横地区进行局部“围剿”。由于国民党当局贪污腐败,士兵吃不饱穿不暖,大家怨声载道、士气低
7、落。这时候苏区军民就根据苏维埃政府指示,贴标语宣传红军,并把党的政策编成小调来宣传革命。“白军士兵说你听,自己阶级要认清,穷人莫要打穷人,赶紧拖枪投红军”,这充满人情味的歌声,使离乡在外,深受国民党军中之苦的下级军官和士兵,想起了家乡、亲人,也想起了自身痛苦。投奔红军的想法在军中蔓延开来,引起了骚动,不久之后,便有了行动。1928年底,周志群部3营11连中士班长匡龙海率领全连士兵携带枪支在磨角桥起义,投奔了红军。三、动员生产推动经济发展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地区处于农业区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党和苏维埃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一是从政策上解决了地权问题,宣布“实行平分一切土
8、地归农民所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二是把“奖励生产事业”写进 施政大纲,促进农业发展;三是党组织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支援红军多打胜仗,党组织利用歌谣动员苏区人民辛勤劳动生产更多粮食,创造幸福生活。如 播谷歌 唱道:“播谷、播谷、播谷、播谷,努力来播谷,红区农民甜,一生乐无边,幸福生活过,辛勤来耕种,收获归自己。幸福、幸福、幸福、幸福,苏维埃生产大发展,家家户户衣食足,这种社会真正好,大家努力,大家享福。”生产突击歌 唱道:“手拿锄头挖荒地,自动生产真积极。咿呀嗨,呀呼嗨!改善生活为自己。”由于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措施正确和得力,农业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毛泽东同志在
9、1934年1月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大会上,对苏区的农业生产成绩和速度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指出:“一九三三的农业生产,在赣南闽西区域比较一九三二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而在闽浙赣边区则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农业的发展成为支撑苏维埃事业的主要经济支柱。四、纠正陋习实行男女平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理论研究LILUNYANJIU革命歌集622023年第02期广大劳动妇女是党领导革命斗争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苏区创立之初,党和苏维埃政府就十分重视把广大妇女发动、组织起来,从婚姻自由、放足剪发、识字学文化开始。在苏区,首先进行的就是开展放足剪发运动
10、,变革封建习俗。经过妇女干部的宣传与说服,放足运动卓有成效。据赣东北工作报告称,当地已有五分之三的妇女剪发、放足。妇女干部更是走在放足运动的前沿,上饶县青妇部长周园香见人就宣传:“大脚比封建制度束缚下的三寸金莲 要舒服得多,要方便得多。”方志敏妻子缪敏则创作妇女放脚歌 宣传缠脚的害处和放足的好处,“晨时早饭边,女子真可怜,可怜脚小鞋又尖,走路要人牵。已时太阳红,我娘真心痛,天天包脚不放松,不管小女痛。午时日当中,可恨我老公,要我脚小不管痛,破皮又鼓脓”。剪发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妇女解放活动,是当时女子接受新思想、参加革命活动的标志。当时苏区盛行的 剪发歌 唱道“革命高潮大家要剪脑(发),我劝你青年
11、好切莫发骄傲,剪了脑,样样好,随时随地出去跑头发打结交,越梳越结越发火,心里焦躁。打破界限男女来当政,新社会,新光明,真正公平。妇女们挂在心,剪发的革命,不剪发的妇女,认她是落后人。”苏区妇女通过剪发、放足等手段打破了封建思想和旧制度的枷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参与革命工作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五、发展教育繁荣群众文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地理环境相对闭塞,群众思想落后,文化水平低,根据地内的文盲率达到了99%。红色政权建立后,高度重视教育,把履行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31年5月,赣东北苏维埃文委会颁布 反封建反迷信运动宣传大纲强调:“目前在国内阶级斗争的开展当中,在苏维埃运动
12、向前推进的当中,我们为了要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育,确实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学习歌 强烈要求:我们原不是生来的愚笨,只因教育轮不到我穷人,我们不甘永远做奴隶,我们要做世界的主人,快快快快来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文化的水平,努力再努力学习再学习,锻炼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员。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政策,大力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正像 学文化歌 所唱的那样,“同志们要热烈加入识字班和俱乐部,勤努力,要实行扫除文盲,扩大列宁小学”。为了扫除文盲和发展教育,方志敏亲笔理论研究LILUNYANJIU革命歌集(内页)63党史文苑撰写 坚决与不求识字的文盲斗争。从1929至1934年,全苏区办列宁小学
13、300余所;为充实师资,提高教师素质,1931 年秋,苏区创办了列宁师范学校;每个村设立一个或多个识字班,要求每人每天必须认识 3 至 5 个字,认识1000字为一期,以3期认识3000字为目标。除此之外,苏区还开办了党校、职业学校,设立成人补习夜校等。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苏区中心区域的青壮年基本上扫除了文盲。为了繁荣群众文化,苏区创建了红色俱乐部,俱乐部一般设三组三室,即宣传组、壁报组、歌咏组和游艺室、阅报室、展览室。方志敏等领导人十分关心俱乐部的工作,经常到俱乐部和大家一起参与活动。截至1933 年,苏区俱乐部数量达 357所,仅弋阳县农村俱乐部就有50余所。六、歌颂生活赞美红色政权在党和
14、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区各项事业建设如火如荼,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1934 年 1 月 1 日,红色中华 刊登 闽浙赣苏区的近况,对幸福苏区作了简要报道:“群众生活在革命后大大提高了,一般农民每人都分了五六亩田,每亩有四五石谷子的收成。米一块钱可以买到二斗八升,猪肉一块钱也有八斤多,棉花及布是不缺乏了。盐比较贵,但现在大家都能制硝盐。工人的工资增加了一两倍,失业工人都分了田。教育普及,群众文化水平比较革命前也提高了许多。”这时候的歌谣表达了民众对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及红军到来后的喜悦之情。一首民歌苏区景 开头唱道:“谈谈苏区景呀,同志们听一听,苏区的幸福说呀说不尽。工人天天有工做,农民有田
15、有地分,生活好得很呀。”整首歌热情歌颂了苏区人民的幸福及对新生红色政权的赞美。当年还流传这样的歌谣 方志敏同志威望高 湖塘塌塌岭 唱道:“湖塘塔塔岭,出了个方志敏,一心共产闹革命,为的是救穷人。”这些歌谣都是人民群众对领导人爱戴的心声。另一首当地群众广为传唱的民歌 翻身谣,则以另外一种质朴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喜悦:“从前开口唱山歌,没有甜歌唱苦歌,山歌越唱心越苦,哪有心思唱山歌。如今开口唱山歌,苦尽甜来山歌多,自从来了方志敏,翻身穷人爱唱歌。一唱桌上有瓷碗,二唱灶上有铁锅,箩里有了黄金谷,床上有了新被窝。穷人抬头笑呵呵,日日夜夜唱山歌,白天唱过方志敏,夜里再唱翻身歌。唱得家鸡团团转,唱得
16、山鸡离了窝,唱得天河干了水,牛郎织女笑呵呵。唱得天宫乱打转,唱得天神打哆嗦,人间有了共产党,哪个家人不唱歌。歌声传到瑶池会,八仙洗耳听山歌,不爱王母献蟠桃,爱听凡人唱山歌。穷人翻身山歌多,唱了一歌又一歌,唱了恩人方志敏,再唱共产胜利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为宣传革命、激励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谱写了壮丽史诗,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歌谣是中国革命发展史的重要文化史料和革命印迹。无论何时何地,红色歌谣都是宝贵的红色教材,人们只要唱起红色歌谣,内心就会充满对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敬仰缅怀之情,就会重温那段峥嵘岁月,鼓舞人们昂扬向上。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红色歌谣依然以它特有的形式影响着时代发展,鼓舞着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1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2闽浙皖赣苏区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3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余金剑,男,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教师;江琛,女,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教师;郑瑶,女,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教师。责任编辑/陈影理论研究LILUNYANJIU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