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湖位于长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富水下游,行政区划隶属阳新县。分蓄洪区地面一般高程15.0m,现有堤顶高程23m,蓄洪量0.92亿M3,设计行洪口门宽度为95m,分洪流量700m3/s,。该工程由湖北省 勘测设计院设计,并承担进洪口门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单退圩垸垸堤属民垸堤防,为5级堤防,相应行洪口门工程等级为5级。
(二)目的任务
根据国家、水利部、湖北省的有关规范规程及设计部门的要求,本次勘察的任务为:
1、查明行洪口门浅部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厚度、分布规律及范围;
2、提供各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标准值;
3、查明行洪口门及附近是否存在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
4、判别行洪口门及附近的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5、调查行洪口门及附近的水文地质条件;
(三)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是依据以下规范、规程开展工作。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99);
2、《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 / T 188—96);
3、《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1999);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7、《防洪标准》(GB50201-94);
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四)勘察工作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螺旋钻取芯观察、静力触探及挖试坑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并结合地表1:10000的工程地质测绘进行的,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主要实物工作量表
序 号
项 目 名 称
单 位
工 作 量
备 注
1
静力触探
m/孔
30.7/9
2
螺旋钻
m/孔
23.5/8
3
取土样
组
8
4
土常规试验
组
8
5
钻孔水位观测
次/孔
16/8
6
1/万工程地质测绘
km2
0.2
勘探点的布置原则为根据口门宽度垂直圩堤布设三条勘探线,间距40m,共布设14个勘探点,每条勘探线堤外一个螺旋钻孔,堤顶为静力触探孔,堤内2-3个孔,其中堤内距堤脚5-20m处同时布置静力触探与螺旋钻孔进行对比孔;距堤脚35-45m布设一静力触探孔,70m布设一螺旋钻孔(详
见勘探平面位置图);勘探孔孔位依据阳新县防办提供的1:10000地形图、1:1000平面图、1:200断面图及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指定的口门位置用钢尺施放;各勘探点孔口高程由当地水利部门用水准仪测定(为吴淞高程系)。
二、工程地质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湖位于长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富水下游,交通较为便利,建筑材料可通过水路或陆路运至施工现场。
(二)地形地貌
湖行洪口门附近为垄岗地形,地形略有起伏,其地面高程为15.4—20.36m左右,现有堤顶高程为20.00m左右,堤外为富水河及吴家晒湖。
(三)口门岩土层结构特征
根据钻探取芯观察,静力触探和室内土常规试验等资料, 湖行洪口门岩土层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四层,各岩土层结构特征及分布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现分述如下:
①壤土(堤身土)(Q4s):黄褐色、褐黄色、灰黄色等,湿,硬塑,浅部含较多的植物根茎,渗透系数经验值为7.0×10-6~5.0×10-5cm/s。主要分布于围堤堤身处,厚1.5-3.6m;
②砂壤土(Q4al+pl):灰黄、褐黄色,湿,松散~稍密,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呈星点公布;局部夹壤土团块或薄层,分布不均。渗透系数经
验值为3.0×10-4cm/s左右。该层仅分布于围堤外侧被ZK1、ZK6、ZK11钻孔控制,厚度0.6~ 0.8m。近地表植物根茎较发育。
③淤泥质粘土(Q4al+l):黄灰色、灰黄色、灰色,湿~很湿,软塑~流塑,含少量腐植质,略具腥臭味,,渗透系数经验值为9.0×10-6 ~2.0×10-5cm/s左右。该层仅分布于围堤外侧被ZK1、ZK6、ZK11钻孔控制,厚度为0.80~1.20m。
④壤土夹砾(卵)石(Q2-3al+pl):棕黄色、棕红色,稍湿,硬塑,局部呈坚硬状,含较多铁锰质结核,灰白色高岭土。结核呈褐色,大小1-5mm不等,分布不均,高岭土呈蠕虫状,含量约10-20%。砾(卵)石主要成分为石英,硅质岩、石英砂岩,呈园状,次园状,大小1-10cm不等,以1-3cm为主,分布不均,多呈层状富集,含量为5-30%不等。渗透系数经验值为2.0×10-6 ~6.0×10-5m/s左右。该层分布于堤基及堤内外,最大控制厚度8.00m,顶板埋深0.00~1.60m。顶板标高13.80~18.86m。
(四)口门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工程设计参数
勘察场区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1999)等现行规范规程,统计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表2),静力触探标准试验值结果见表3。
综合上述试验指标,经分析比较后确定工程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见表4。
三、水文地质条件
湖行洪口门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与工程关系密切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
表3 静力触探比贯阻力表
土层编号
岩土
名称
试验
次数(n)
最大值
max (MPa)
最小值min (MPa)
平均值xm (MPa)
标准
差
σ
变异系数δ
统计修正系数
γs
标准值 ρs (Mpa)
④
壤土夹砾(卵)石
8
4.8
3.1
4.2
0.593
0.141
0.869
3.6
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透水性弱,含水量较少,受大气降水垂直补给、蒸发排泄,与地表水具互补关系,该层地下水动态变化较大,直接与降雨相关。
本次勘察期间测得见有Q4地层的螺旋钻孔中(孔隙潜水、)水位在0.50-0.60m间。据前人资料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混凝土)无腐蚀性。
四、不良地质现象
该工程无岩溶、泥石流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
五、地震工程地质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一)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中有关规定,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二)场地土地震液化判别
阳新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因此,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1条及《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规定,本场区可不进行砂土液化判别。
(三)抗震设防
阳新县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的有关规定,拟建建筑物可按6度进行抗震设防。
六、天然建筑材料
(一)土料
行洪口门工程所需土料在口门工程附近岗地存在质优量大的粘土, 可直接在岗地上采取。
(二)砂石料
该工程附近山岗有石料产出,砂料在富水河储量较为丰富,经水陆或者陆路可运至施工现场。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一)、地形地貌
湖行洪口门场地为垄岗状边部,地形略有起伏,其地面高程为15.8~20.36m,行洪口门附近堤身较顺直,堤高4.5m左右。行洪口门附近无民房。
(二)、地层结构
行洪口门处为老粘性土(壤土),土层结构单一。
(三)土层抗冲性评价
围垸内土层强度较高,抗冲能力较好。
(四)、渗透稳定评价
行洪口门及其附近老粘性土(壤土),土层结构单一。抗渗能力较好,土层渗透稳定性较好。
八、 结论及建议
1.选点位置适宜长江中下游平垸行洪工程行洪口门的建设。
2.建筑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为抗震有利场地,按6度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3. 湖行洪口门场地为垄岗边部,地形略有起伏,其地面高程为15.8~20.36m,行洪口门附近堤身顺直,堤高0--4.5m左右。行洪口门附近无民房。行洪口门处为老粘性土(壤土),土层结构单一。围垸内土层强度较高,抗冲能力较好。行洪口门及其附近老粘性土(壤土),土层结构单一。抗渗能力较好,土层渗透稳定性较好。
4.行洪口门工程所需土料在口门工程附近岗地存在质优量大的粘土, 可直接在岗地上采取。工程附近山岗有石料产出,砂料在富水河储量较为丰富,土、砂石料经水陆或者陆路可运至施工现场。
5.该工程无岩溶、泥石流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
6.据前人资料口门附近地表水对建筑材料(混凝土)无腐蚀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