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_张军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456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_张军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_张军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_张军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章编号:1674 2184(2023)01 0043 11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张军辉1,唐细坝2*,彭静3(1.西南空管局气象中心,成都610202;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基于 NCEP 再分析资料与 WRF-ARW 高分辨数值模拟资料,利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了 2020 年 8 月1012 日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大气热力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初期,对流中低层聚集了大量水汽,为暴雨来临准备了丰富的水汽;暴雨强盛时

2、期,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在对流中高层显著增加,使得对流层中高层出现深厚的加热和加湿层,表明此次降水积云对流活跃,以对流性降水为主;暴雨发生发展过程,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中垂直项起主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可以带来丰沛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关键词:WRF-ARW;视热源;视水汽汇;暴雨中图分类号:P425.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2184.2023.01.006 引言引言四川盆地是我国发生暴雨频繁的地区之一,其特大暴雨常常会造成洪涝、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重大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因此,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外气象工作者就对四川

3、盆地暴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例如,Chen等1、Kuo 等2及钱正安等3对“81.7”四川盆地特大暴雨的研究指出,凝结潜热释放及其在垂直方向的热量与水汽输送可以影响大尺度环境场,从而影响整个降水过程,对四川盆地暴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暴雨中的凝结潜热释放主要来自积云对流,而数值模拟中积云对流计算比较困难,对降水过程中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诊断分析,有助于了解大气热力和降水性质及积云对流活动在暴雨形成中的作用和大气加热的特点4。21 世纪,关于四川盆地暴雨过程中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 2004 年 9 月上旬发生在渝北川东地区的暴雨过程,周兵和文继芬5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

4、对其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诊断分析,发现第 1 暴雨阶段(9 月 2 日)和第 2 暴雨阶段(9 月 3 日)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差异显著,前者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后者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屠妮妮和段玮6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对 2006 年 9 月 45 日四川暴雨过程进行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析,发现这次降水过程中积云对流活跃,且降水以对流降水为主。屠妮妮等7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对 2011 年 7 月初四川盆地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水汽辐合区内有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大值区,水汽凝结加热对大气加热起着重要作用,且视热源、视水汽汇与暴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屠妮妮和何光碧8利用 NCEP 再分析资料

5、对 2012 年 7 月下旬四川东部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与垂直上升运动密切相关。目前,针对四川盆地暴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分析大多基于 NCEP 再分析资料,其水平分辨率约为 100 km,时间分辨率为 6 h,而利用高分辨数值模拟资料来分析其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特征的研究成果仍少见报道。因此,本文拟利用 WRF-ARW 高分辨数值模拟资料(水平分辨率为 3 km,时间分辨率为 1 h),针对 2020 年 8 月 1012 日(简称“8.11”)四川盆地暴雨过程中视热源与视水汽汇分布以及降水性质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大气热力和水汽特征在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11个

6、例简介、模式配置、资料及方法个例简介、模式配置、资料及方法1.1个例简介2020 年 8 月 1012 日,四川中部地区连续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强降水中心都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实况最大降水量达到 282 mm,造成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雅安、巴中、资阳、阿坝、甘孜和凉山 收稿日期:2021 11 16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05013)作者简介:张军辉,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动力学研究。E-mail:zhjh-通讯作者:唐细坝,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小尺度动力学研究。E-mail:tangxb_ 第 43 卷 第 1 期

7、高原山地气象研究Vol.43 No.12023 年 3 月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Mar.202319 市(州)142 县(市、区)共 341.9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164.2 亿元。1.2模式配置采用 WRF4.0 模式对四川地区 2020 年 8 月 10 日00 时12 日 00 时降水过程进行高分辨数值模拟,模拟区域如图 1 所示,水平方向采用双层嵌套,水平分辨率分别为 9 km 和 3 km,对应网格点为 331331 和421421,水平区域中心点坐标为 30.5N、103E,垂直方向为 38 层,模式物理方案配置

8、见表 1。模式模拟启动时间是 2020 年 8 月 10 日 00 时,模拟时长 48 h,积分时间步长 30 s。40N35302520115E11010510095 图 1 WRF 模式模拟区域范围(d01 为最外层区域,水平分辨率为9 km;d02 为最内层区域,水平分辨率为 3 km)1.3资料模式初始和边界资料采用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的格点 0.50.5再分析资料。本文降水实况数据采用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基于全

9、国 3 万余个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水量和 CMORPH 卫星联合反演 0.10.1实况降水产品14。本文所用模拟资料均来自最内层,水平分辨率为 3 km。1.4视热源与视水汽汇方程参考 Yannai 等15的研究结论,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计算公式如下:|Q1=cpTtcp(V T)Q2=LqtLV qLqp(1)cp=1004 Jkg1K1L=2.5106Jkg1=(RT/cpp)(T/p)KPa1Ktsp式中:,为干空气定压比热;,为凝结潜热;,为静力稳定度(单位:);T 是温度(单位:);是时间(单位:),是坐标系下的垂直速度(单位:Pas1pPaVms1qgkg1Q1Jkg1s

10、1Q2Jkg1s1Q1/cpQ2/cpK(6h)1Q1/cpT/tV TQ2/cpLcpqtLcpV qLcpqp),是气压(单位:),是水平风速矢量(单位:);是比湿(单位:)。这里代表总的非绝热加热(单位:),而代表由于凝结或蒸发过程导致的潜热加热(单位:)。为了更直观反映降水过程中大气加热加湿的垂直分布情况,分别用和代表分析降水过程所需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单位:)。根据公式(1)可知,主要是由温度局地变化项()、温度水平平流项()及温度垂直平流项()三部分组成。主要是由比湿局地变化项()、比湿水平平流项()和比湿垂直平流项()三部分组成。另将公式(1)垂直积分可得整层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具

11、体公式如下:|=1gps100Q1dp=1gps100Q2dp(2)PsPagms2Wm2Wm2式中:是地面气压(单位:),是重力加速度(单位:)。为整层的视热源(单位:),为整层的视水汽汇(单位:)。对于和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此次四川“8.11”暴雨大气加热加湿的水平分布情况。22结果分析结果分析2.1天气形势图 2 给出了 2020 年 8 月 10 日 12 时和 11 日 00 时(均为 UTC,下同)大尺度环流场。高层(200 hPa,图 2a和图 2d),高空急流轴稳定维持在 3646N,离暴雨发生区域大概 3 个纬度,这与 Matsumoto 等16根据高空急流的位置确定暴雨主要发

12、生在高空急流轴南侧300 km 附近的结论一致;暴雨发生区域上空处于南亚高压(1258 dagpm)的控制下,具有非常有利的高空辐散条件。中层(500 hPa,图 2b 和图 2e),呈现“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暴雨发生区域位于低压槽槽前,受西南暖湿气流控制。低层(850 hPa,图 2c 和图 2f),在 8 月 10 日 12 时,暴雨发生区域水汽主要来自孟加 表 1 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配置 名称最外层区域(9 km)最内层区域(3 km)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Kain-Fritsch(new Eta)9/微物理参数化方案WSM 6-class graupel10WSM 6-class gra

13、upel长波辐射方案RRTM11RRTM短波辐射方案Dudhia12Dudhia边界层方案YSU13YSU44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 43 卷拉湾,相对湿度超过了 90%(图略);12 h 后,水汽输送带增加到 2 个,分别是源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以及热带气旋“米克拉”与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南水汽输送,两股水汽叠加使得暴雨发生区域的水汽通量最大值超过了 6 gs1hPa1cm1。2.2降水模拟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高分辨数值模式对于四川“8.11”暴雨的模拟情况,图 3 给出了 8 月 1011 日和 1112日的 24 h 累计降水实况和模式模拟分布。对比分析8 月 1011 日模式模拟结果(图 3

14、c)与实况(图 3a)可知,模拟的强降水雨带与实况基本一致,均为西南-东北走向,强降水中心位于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实况最大降水量达到 282 mm,模拟最大降水量为 293 mm。对比分析 8 月 1112 日(图 3d)与实况(图 3b)可知,模 660N4530150(c)135E120105907560N4530150(e)135E120105907560N4530150(d)135E120105907560N4530150(f)135E120105907560N4530150(a)135E1201059075403060N4530150(b)135E1201059075 图 2 2020

15、 年 8 月 10 日 12 时(左)和 11 日 00 时(右)大尺度环流场(蓝实线表示位势高度,单位:dagpm;箭头表示水平风场,单位:ms1;红色方框表示暴雨主要发生区域;a、d.阴影表示 200 hPa 高空急流,单位:ms1;b、e.红虚线表示 500 hPa 温度,单位:K;c、f.阴影表示 850 hPa 水汽通量,单位:gs1hPa1cm1)第 1 期张军辉,等: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45拟的强降水雨带与实况基本一致,不过强降水中心位置有所偏离,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强降水模拟结果偏弱。图 4 给出了 8 月 10 日逐 6 h 累计降水实况与模式模拟分布。

16、对比分析暴雨过程中雨带移动和强度变化可知:暴雨发生前,四川境内实况只有零星地区有小雨,而模拟预报基本也是以小雨为主,不过虚假降水偏多(图 4e 和图 4f);暴雨强盛阶段,模拟预报降水偏强,不过模拟出了雅安市芦山县附近强降水中心雨带及强度(图 4g 和图 4h)。图 5 给出了 8 月 11 日逐 6 h 累计降水实况与模式模拟分布。对比分析暴雨过程中雨带移动和强度变化可知:强降水中心雨带移出雅安市,朝东南方向移动,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德阳市至北川羌族自治县一带;随后,川北地区降水逐渐减小,强降水主要位于成都至绵阳一带。2.3视热源与视水汽汇Q1/cpQ2/cp四川盆地的视热源、视水汽汇的分布以

17、及降水的性质是研究四川暴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四川“8.11”暴雨,本节将对整层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与视热源和视水汽汇进行详细分析。2.3.1整层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图 6 给出了四川“8.11”暴雨过程中不同时段的 6 h累计整层视热源、视水汽汇与对应时段 6 h 累计降水分布。分析可知,这次暴雨过程中 103Wm2、与降水雨带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均呈西南-东北走向,且、的大值区域位于强降水中心位置,说明降水过程中水汽凝结加热对降水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8 月 10 日 19 时11 日 00 时(图 6a 和图 6d),和在四川雅安一带均有 4 个强中心,其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的中心强度最大,超过

18、 220(单位:),对应时段降水也最强。8 月 11 日 0106 时(图 6b 和图 6e),和强中心继续维持在四川雅安,该时段超过 100 mm 强降水中心也维持在该地区。8 月 11 日 0712 时(图 6c和图 6f),和 强中心移出四川雅安,移入四川眉山,同时在四川德阳出现一个强中心,对应降水超过 100 mm。选取降水中心区域(2933N,103105E),图 7给出了四川“8.11”暴雨过程中区域平均的、与降水的逐时演变。分析可知:、与降水量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尤其是与降水量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区域面平均值主要增长的时间段大概可以分为四段,即 10 日 1219 时、11日 01

19、05 时、11 日 1113 时和 11 日 1519 时;除了 11日 0105 时这个时段,区域面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与区域面平均值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区域面平均主要增长的时间段大概可以分为四段,即 10日 1320 时、11 日 0104 时、11 日 1013 时和 11 日1618 时,基本与区域面平均值的变化一致。0.40.81.63.26.412.825.651.2102.4204.8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a)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c)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b)34N32

20、302826108E10610410210098(d)图 3 四川“8.11”暴雨过程中 24 h 累计降水实况(上)和模式模拟(下)分布(a、c.10 日 00 时11 日 00 时,b、d.11 日 00 时12 日00 时,单位:mm)46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 43 卷Q1/cpQ2/cp2.3.2视热源和视水汽汇Q1/cpQ2/cpQ1/cp3 K(6h)1Q2/cp10 K(6h)1Q1/cpQ2/cp分析和的垂直分布(图 8)可知,在 8日 10 日 12 时大暴雨即将来临的时候(图 8a),整层视热源都较小,没有超过,而视水汽汇在 800 hPa 最大值达到,650 hPa 以下为

21、负(图 8d),说明对流层顶的相对冷层Q1/cp6 K(6h)1Q2/cpQ1/cpQ2/cp为暴雨区上空对流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在 8 日11 日 00 时(图 8b),整层视热源明显增大,呈双峰结构,分别位于 750 hPa 和 350 hPa,最大值可以达到。同时,视水汽汇呈三峰结构,分别位于 800 hPa、550 hPa 与 350 hPa。此时,对流中高层 750550 hPa 上为正,在对流中下层 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c)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e)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

22、98(d)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f)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g)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h)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a)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b)图 4 2020 年 8 月 10 日逐 6 h 累计降水实况(左)和模式模拟(右)分布(从上至下依次为 10 日 0106 时、0712 时、1318 时、1924 时,单位:mm)第 1 期张军辉,等: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47 0.40.8

23、1.63.26.412.825.651.2102.4204.8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c)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e)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d)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f)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g)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h)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a)34N32302826108E10610410210098(b)图 5 同图 4,但为 8

24、 月 11 日48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 43 卷Q1/cpQ2/cpQ1/cp4.3 K(6h)1Q2/cpQ1/cpQ2/cp不完全是小于(图 8e),这与屠妮妮和段玮6研究 2006 年 9 月 45 日暴雨得出的结论一致。在 8 日 11 日 12 时暴雨减弱的时候(图 8c),整层视热源减小,还是呈双峰结构,最大值出现在 350 hPa,值为,而整层视水汽汇变化不大,且几乎在整层均为负(图 8f)。Q1/cpQ2/cp梁必骐等17指出和的垂直分布可以Q1/cpQ2/cpQ1/cpQ2/cp用来判断降水过程是否有积云对流输送的影响和降水性质。如果与的垂直廓线很相似,则认为此次降水是层状云降

25、水;反之,当它们之间差异较大,则认为是对流性降水。分析图 8df 可知,此次四川“8.11”暴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暴雨增强时期(图 8b),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释放大量凝结潜热,对流中高层出现厚的加热 40608010012014016018020022034N32302826105E103104102(c)34N32302826105E103104102(e)34N32302826105E103104102(d)34N32302826105E103104102(f)34N32302826105E103104102(a)34N32302826105E103104102(b)10

26、3Wm2图 6 四川“8.11”暴雨过程中不同时段的 6 h 累计整层(左)视热源、(右)视水汽汇(阴影,单位:)与对应时段 6 h 累计降水(等值线,单位:mm)空间分布(a、d.8 月 10 日 19 时11 日 00 时,b、e.8 月 11 日 0106 时,c、f.8 月 11 日0712 时)第 1 期张军辉,等: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49Q1/cp层,直接表现是整层视热源明显增大,这是积云对流活跃的重要热力学特征6,因此可以得出四川“8.11”暴雨主要是对流性降水。Q1/cpQ2/cpQ1/cpQ2/cpQ1/cp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视热源与视水汽汇及其三个分

27、量在这次暴雨过程中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了区域降水中心(2933N,102105E)做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面平均,得到该区域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高度-时间剖面(图 9)。图 9a 是视热源的高度-时间剖面。10 日 1216 时,视热源没有9 K(6h)15 K(6h)17 K(6h)17 K(6h)14 K(6h)19 K(6h)14 K(6h)1Q1/cpQ1/cp加热中心出现;10 日 1618 时,有两个加热中心出现,一个位于中高层(300500 hPa),中心最大值达到,另一个位于中低层(700500 hPa),中心值是;10 日 1923 时,中高层和中低层加热中心逐渐减小;11 日 0

28、007 时,800300 hPa 出现一个超过的强加热中心带,并且在底层 9001000 hPa 也有一个的加热中心;11 日 0716时,整层大气加热中心迅速减少,最大加热中心只有;11 日 1721 时,中高层 300500 hPa 又出现一个强加热中心,该加热中心最大值达到,而在底层 900 hPa 处出现一个减热中心,中心最大值为。图 9bd 分别是视热源的温度局地变化项、水平平流项及垂直平流项。对比可知,此次降水过程的视热源主要是温度垂直平流项占主导作用,温度局地变化项和水平平流项贡献较小。Q2/cpQ2/cpQ1/cpQ2/cp9 K(6h)1Q2/cp图 9eh 给出了视水汽汇及

29、其三个分量的高度-时间剖面。视水汽汇(图 9e)与视热源(图 9a)的正值中心相对应,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0 日 1218 时,视水汽汇在 700 hPa 至地面有一个强的加热加湿中心,最大值可达;11日 0006 时,900 hPa 至地面存在一个减热减湿中心。对比视水汽汇的比湿局地变化项(图 9f)、比湿 3.02.52.01.51.00.5012时8/108/118/122020时间视热源视水汽汇降水Q1和Q2(K/6h)降水(mm)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3.02.52.01.51.00.50 图 7 8 月 10 日 12 时12 日 00 时区域平均的整层视热源、视水

30、汽汇与降水的逐时演变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 86420246810等压面(hPa)(a)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 86420246810等压面(hPa)(b)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 86420246810等压面(hPa)(d)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 86420246810等压面(hPa)(e)50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 43 卷Q2/cp水平平流项(图 9g)及比湿垂直平流项(图 9h)可知:此次降水过程的视水汽汇在 600

31、 hPa 及以上层次主要是比湿垂直平流项占主导作用,比湿局地变化项与比湿水平平流项贡献较小;在 600 hPa 以下层次,比湿局地变化项、比湿水平平流项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与比湿垂直平流项变化趋势相反。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 86420246810等压面(hPa)(c)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 86420246810等压面(hPa)(f)Q1/cpQ2/cpQ1/cp Q2/cp Q1/cpQ2/cpQ1/cpQ2/cpK(6h)1图 8 2020 年 8 月 10 日 12 时(a、d)、11 日 00 时

32、(b、e)、11 日 12 时(c、f)区域(2933N、103105E)平均的视热源、视水汽汇以及两者之差的垂直分布(单位:)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2020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c)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2020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e)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2020(f

33、)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2020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g)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2020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a)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2020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b)第 1 期张军辉,等:四川“8.11”暴雨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特征分析5133结论结论本文利用 WRF-ARW 高分辨率数值模

34、式,对四川“8.11”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并利用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方程,诊断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中的大气热力和降水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此次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具有“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大尺度环流背景的稳定少动,其中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以及来自热带气旋“米克拉”与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南水汽输送在四川盆地汇合,使得整个暴雨过程水汽非常充沛,是形成持续性暴雨的关键原因之一。(2)整层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分布与降水雨带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且、的大值区域位于强降水中心位置,说明降水过程中水汽凝结加热对大气加热的重要性。Q2/cp10 k6 h1Q1/cp(3)暴雨发生初期,对流中低层聚集了大量水汽,直接

35、表现在视水汽汇的最大值达到了,为暴雨来临准备了丰富的水汽;暴雨强盛时期,视热源在对流中高层显著增加,使得对流层中高层出现深厚的加热层,表明此次降水积云对流活跃,以对流性降水为主;暴雨发生发展过程,视热源和视水汽汇中垂直项起主要作用,充分说明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可以带来丰沛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参考文献 Chen S J,DellOsso L.Numerical predic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vortex over eastern Asia monsoon regionJ.Journal of the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

36、an,1984,62(5):730 747 1 Kuo Y H,Cheng L,Bao J W.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1981Sichuan Flood.Part I:Evolution of a Mesoscale SouthwestVortexJ.Monthly Weather Review,1988,116(12):2481 2 钱正安,何军.四川“81.7”特大暴雨和西南涡的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1990,48(4):415 423 3 文莉娟,程麟生,左洪超,等.“98.5”华南前汛期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动力、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J.高原气象,20

37、06,4 25(1):45 51 周兵,文继芬.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S1):71 78 5 屠妮妮,段玮.2006年9月45日四川暴雨过程分析J.气象,2008,34(7):53 62 6 屠妮妮,何光碧,高文良.2011年7月初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3,33(1):1 8 7 屠妮妮,何光碧.2012年夏季四川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5,35(3):1 8 8 Kain J S,Kain J.The Kain-Fritsch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A

38、n update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2004,43(1):170 181 9 Hong S Y,Lim J J.The WRF SingleMoment 6-Class MicrophysicsScheme(WSM6)J.Journal of the Kore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6,42(2):129 151 10 Mlawer E J,Taubman S J,Brown P D,et al.Radiative transfer forinhomogeneous atmospheres:RRTM,a valid

39、ated correlated-kmodel for the longwave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7,102:16663 16682 11 Dudhia J.Numerical study of convection observed during theWinter Monsoon Experiment using a mesoscale two dimensionalmodelJ.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1989,46:3077 3107 12 Noh Y,Cheon W G,Hong S

40、 Y,et al.Improvement of the k-profilemodel for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based on large eddysimulation dataJ.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2003,107(2):401 427 13 Shen Y,Zhao P,Pan Y,et al.A high spatiotemporal gauge-satellitemerged precipitation analysis over ChinaJ.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20

41、14,119(6):3063 3075 14 Yanai M,Esbensen S,Chu J H.Determination of bulk properties oftropical cloud clusters from large-scale heat and moisturebudgetsJ.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1973,30(4):611 627 15 Matsumoto S,Ninomiya K,Yoshizumi S.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Baiu front associated with he

42、avy rainfallJ.Journal of the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971,49(4):267 281 16 梁必骐,等.热带气象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309 316 17 时间时间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2020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d)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等压面(hPa)12时8/108/118/12202018时00时06时12时18时00时(h)Q1/cpT/tV TQ2/cp

43、LcpqtLcpV qLcpqpK(6h)1图 9 区域(2933N、103105E)平均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及其三个分量的高度-时间剖面(a.视热源,b.温度局地变化项,c.温度水平平流项,d.温度垂直平流项,e.视水汽汇,f.比湿局地变化项,g.比湿水平平流项,h.比湿垂直平流项,单位:)52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 43 卷CharacteristicsofApparentHeatSourceandApparentMoistureSinkof8.11RainstorminSichuanZHANG Junhui1,TANG Xiba2*,PENG Jing3(1.Meteorological Ce

44、nter of Southwest Air Traffic Management Bureau,Chengdu 610202,China;2.Laboratory ofCloud-Precipitation Physics and Severe Storms,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3.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for Temperate East Asia,Institute o

45、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 of NCEP and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of WRF-ARW,the characteristics ofatmospheric heat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heavy rain in Sichuan Basin from August 10 to 12,2020 were

46、 diagnos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 and apparent moisture sink eq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ainstorm,alarge amount of water vapor collected in the middle and bottom layer of the convection,which was rich in water vapor for the coming ofth

47、e rainstorm.At the time of rainstorm,the apparent heat source and apparent moisture sink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ayers of convection,resulting in deep heating and humidification layer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ayers of troposphere,which indicatedthat the cumulus convective c

48、loud was active and the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in precipitation.At the same time,it was foundthat the vertical term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ainstorm by decomposing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source and apparent moisture sink,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at t

49、he strong upward movement could bring abundant water vapor,whichwa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rainstorm.Keywords:WRF-ARW,Apparent heat source,Apparent moisture sink,Rainstorm (上接第 25 页)ResearchProgressofTibetanPlateauVortexandCentralAsianVortexinRecentDecadeLI Bo1,2,LI Yueqing2*,CHEN Yongren3

50、(1.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 610225,China;2.Institute of Plateau Meteorology,CMA,Chengdu 610072,China;3.Sichua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ology Centre,Chengdu 610072,China)Abstract:Tibetan Plateau Vortex(TPV)is a unique weather system over the Qinghai-Tibet 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