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孙志广运用“治泻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_梁妮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4466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8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志广运用“治泻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_梁妮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孙志广运用“治泻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_梁妮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孙志广运用“治泻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_梁妮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孙志广运用“治泻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梁妮妮孙志广关键词:孙志广;肠易激综合征;泄泻;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156(2023)02-0004-03DOI:10.20002/j.issn.1000-7156.2023.02.002作者简介:梁妮妮,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210000);孙志广,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讯作者:孙志广,E-mail:孙

2、志广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结合“治泻九法”来探讨孙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证经验。1病因病机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泄泻、腹痛范畴1。多因饮食无节制,饥饱失常、辛辣刺激等皆可损伤脾胃,加之劳逸失度、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而致。张介宾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居中央,灌四旁,主升清、运化水谷,若土虚不能制水,湿邪壅盛,阻碍中焦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不分,发为该病,故泄泻之本在于脾虚。李中梓也认为“无湿不成泻”,由此看出湿邪在泄泻病机中的关键地位,湿为阴邪,性黏腻重浊,最易

3、困脾,脾运不健,升降失调,水谷不化而发为泄泻。吾师临证多年认为,该病以脾虚湿热证更为多见,不乏因当地气候多湿多温,而湿邪内蕴日久可郁而化热,抑或情志不畅、五志过极也可化火。2“九法”治泻2.1淡渗法:即用甘淡渗利之品治疗水湿壅盛、困阻中焦而出现的泄泻、小便不利等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外感湿邪或内伤生冷,损伤脾阳,脾运不健,小肠泌别清浊失司,清阳与浊阴皆从大肠混杂而下,从而出现小便不利、大便溏泻。治疗上当应用淡渗药物的渗利水湿之性,因势利导,令湿邪从小便而出,使邪有出路,畅达中焦气机,同时清浊分别,大便已实,蕴含“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患者因脾失健运常出现水液代谢失常,吾师

4、在治疗时常使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等甘淡之品,祛除体内壅盛的水湿之邪,且淡渗之品又常有健脾之功,可补脾助运。本品药性多平和,不论寒热,均可配伍而用之,但应用的同时需慎防伤阴。若患者本已津伤明显,再投大剂量甘淡渗利之品,易致津伤阳陷之弊。正如喻嘉言所说:“凡治湿病,当利小便,而阳虚者一概利之,转至杀人,医之罪也”2。2.2升提法:即用升发清气之品治疗气机下陷而成的泄泻病证。“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精四布”,而水谷精微的布散有赖于脾气的推动,“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脾胃论 云:“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3即脏腑元气不足,或外邪乘袭脾胃,清阳难升,浊阴难降,脾气下陷,运化功能失

5、调,则水谷不化,混杂而下,发为本病。故李东垣创制升阳益胃汤,运用“升、柴、羌、葛”之类治疗中气下陷之证。脾胃虚弱,中焦阳气不足,运化无力,易出现气机升降不利。孙师在方中一方面大剂量应用黄芪、党参等益气升阳之品为主,大建中焦阳气,使气运有力;另一方面适量配伍葛根、白芷、防风等疏散升阳之品,既能疏散肝木郁气,鼓舞脾胃清阳,又可辛散外邪水湿,疏通表里上下,则清浊可分,泻下自止。2.3清凉法:即用具有清热作用的药性寒凉之品,治疗因热邪扰乱胃肠气机而成的泄泻病证。湿热或暑湿之邪由表入里,内陷阳明,损及肠腑,而出现暴注下迫;或湿热中阻,阻碍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肠腑传导失常,而致大便溏薄。李中梓认为此时

6、当用清凉之法来治疗该类病证,治疗上选用药性苦寒之剂,来荡涤中焦湿热之邪。以脾虚湿热证多见者常表现为大便溏薄或次数增多,腹痛,伴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孙师常选用葛根芩连汤化裁以清肠止利,选用苦寒之黄连、黄芩,性寒能清肠腑之热,味名医经验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5苦能燥中焦之湿邪,令湿热之邪由下而出,且苦又能坚阴厚肠止利,故湿热之泻痢可止。但对于脾胃虚弱者,不可重投寒凉之剂,可从小剂量用起,或反佐甘温之品,来制约其寒凉之性,

7、以免大伤脾胃阳气,使病情不减反重。2.4疏利法:即用疏散、通利之法来治疗邪气阻滞、气机不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出现的泄泻等症。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在中焦,而肝主疏泄的功能也与脾胃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脾胃气虚,均致脾胃运化失常,常出现气滞诸症,诸如肝郁气滞、饮食积滞等;脾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痰凝、水停甚至血瘀等证。孙师治疗中尤重视调畅脾胃气机,健运脾胃气机之升降,临证还当审证求因,采取对证的疏肝理气、消积导滞、攻逐痰饮等法,灵活运用“通因通用”。临床上对于肝郁乘脾之证,除配伍柴胡、郁金、合欢皮等解肝郁,又善用枳壳、陈皮、枳实、木香等疏肝气,从而除肝脾之郁滞,健

8、中焦之气机,使脾胃升降有序。2.5甘缓法:是用甘味药治疗脾虚或兼热邪或兼肝木乘袭而导致的气机急趋而下、中焦失守而成的泄泻等症。甘缓法所治疗的泄泻,病理基础在于脾胃虚弱,中焦不固,此时若有热邪外袭或肝气乘之,则气机急趋而下,无所固守,水谷不能被脾胃充分运化,清浊夹杂而下,因而甘缓法发挥治泻作用是基于甘味药的益气健脾、固中培土之功。另外甘味药还能养阴柔肝,肝体阴而用阳,用甘味药来恢复其宁静之性,使其刚柔并济,不致肝旺反侮脾脏。临床若症见腹泻次数多而量少,或腹痛较重属脾虚者,急则治其标,当“急者缓之”,选用甘味药以缓中培土、缓急止痛。孙师常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补中益气,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药

9、均有此效。实际应用时,甘缓法常与燥脾法结合起来应用,两者无法截然分开,概因上法均适用于脾胃虚弱之证,治疗要义离不开补中之法。2.6燥脾法:是用健脾祛湿之法治疗脾虚湿蕴,水谷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出现的泄泻病证。脾属太阴,喜燥恶湿,泄泻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在湿邪,病理基础在于脾虚,而二者密切相关。湿为阴邪,易困厄脾阳,若此时脾土不强,无力运化水湿,可致脾虚气弱;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停滞中焦,可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故燥脾之法既包含培土之用,又蕴藏燥湿之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概因“湿皆本于脾虚”,用燥脾法治疗脾虚湿蕴之证,即李中梓所谓“土德无惭,水邪不滥”。临证多选用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化裁

10、,配伍多种健脾药物,如运脾之苍术、厚朴、陈皮之品,补脾之党参、黄芪、白术之品,醒脾之砂仁、白扁豆、藿香之品等等。脾虚为IBS-D的发病基础,因此在治疗上孙师以健运脾气为治本大法,但并非单纯应用大剂量补益之品,易过于滋腻致中焦之气滞而不行,临证指南医案 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因此在补益脾胃时还应注重调理脾胃阴阳,以甘温之药助脾土运化,以甘凉之品助胃阴濡润。孙师于方中常使用大剂量黄芪,大补中气,建中焦之气,使气血运行充足,且其性温,可燥化中焦水湿,健运脾气,然黄芪也易化燥伤阴,临床应用时需明辨病机,可配伍药性甘凉濡润之品佐制其温燥之性。2.7酸收法与固涩法:运用酸味与涩味药

11、的收敛、收涩之性,以达到收敛正气、固涩肠道的作用,治疗久泄气虚滑脱不禁之证。泻下日久,邪气虽衰,正气亦虚,气虚则统摄无权,正气不固,精气耗散而不收,则病势缠绵难止,后期可见滑脱不禁,形寒肢冷,面白舌淡等症,为脾肾阳虚之象。故当予收敛固脱、涩肠止泻之法治疗久泻而出现的正虚不固、滑脱不禁之证,多选用乌梅丸或真人养脏汤化裁,常用药物有肉豆蔻、罂粟壳、吴茱萸、五味子、龙骨、牡蛎、赤石脂等。孙师认为在久泄而脾肾两虚者中当适量配伍收敛固涩之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一则可收涩耗散之精气,保存自身正气,复脾肾统摄之权;二则可速断其滑脱之势,防正气愈伤,收关门之功。应用时常需与温肾、燥脾之法相合,收标本兼顾之效。

12、然“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临证要权衡正邪的强盛,不宜过早或过量使用,避免闭门留寇或损伤脾胃。2.8温肾法:是运用温补肾阳之品治疗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脾运不及,水谷不化之泄泻。李中梓最为善用温补脾肾之法,他认为“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官之土,土为万物之母。”临证尤重视调理脾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肾主水,为封藏之本,内蕴真阳,脾布散水谷精微离不开肾阳的温煦。若泄泻日久,耗伤阳气,脾病及肾,肾阳衰微,或素体阳虚,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脾阳不振,健运失职,肠腑传化失司,脾肾皆虚,可出现黎明前腹部作痛,痛则欲泻,完谷不化,形寒

13、腰酸6山 西 中 医山 西 中 医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2023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SHANXI J OF TCM Feb.2023Vol.39No.2等症。治宜益火补土法,正如李中梓所言“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肾”,选用附子理中汤或四神丸加减。对于长期腹泻兼有虚寒之象者,吾师在方中加入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温肾助阳之品,调补先天之本;再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温补脾气之品,以后天滋养先天,此即“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3典型病例陈某,男,43岁,2021年2月27日初诊。患者反复大便次数增多2年余。刻诊:大便不成形,晨行23次,口干,口中

14、异味,神疲乏力,平素怕热汗多,纳寐尚可。肠镜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既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舌淡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病(脾虚湿热证)。方选参葛健脾汤加减,药用:茯苓、生黄芪各30 g,粉葛根20 g,炒白术、炒白芍、仙鹤草、炒薏苡仁、石榴皮各15 g,党参、黄芩、女贞子、墨旱莲、炒苍术各12 g,陈皮、肉豆蔻、防风各10 g,黄连8 g,砂仁6 g。共14剂。二诊:患者药后大便较前成形,日行12次,脐周疼痛。前方去黄芪、女贞子、墨旱莲、防风,改粉葛根30 g,加厚朴10 g,郁金、延胡索各15 g。继服14剂。三诊:患者药后大便尚可,腹痛较

15、前好转。二诊方改郁金20 g,加生黄芪15 g。继服14剂,诸症渐消。按: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土运化失常,湿邪为患,久则化热,结合患者舌脉象,证属脾虚兼有湿热,当以健脾清热化湿为主,选用孙师经验方参葛健脾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炒白术健脾益气,葛根升阳止泻兼能止腹痛,仙鹤草、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黄芩、黄连清中焦湿热,白芍缓急止痛,砂仁、肉豆蔻芳香醒脾化湿,石榴皮涩肠止泻,陈皮行气健脾。患者多汗,加防风合黄芪、白术有固表止汗之功;患者泄泻日久,加入二至丸,补肝肾之阴。二诊出现腹痛,重用葛根解痉止痛,延胡索行气止痛,郁金活血止痛。三诊患者大便稍有不成形,加黄芪大补脾胃之气,升阳止

16、泻。全方以清热化湿、健脾止泻为主,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4体会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其发病以脾虚为本,湿邪为标,治疗多从健脾与祛湿着手。“治泻九法”是李中梓总结各家学说与结合自身经验而成,孙志广教授亦是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来辨证施治。临床应用“治泻九法”并非单独使用,而是多种治法相结合,随证配伍,见肝郁气滞者以疏肝行气,见热象者以清热,见肝肾不足者以调补肝肾,见气虚滑脱者以涩肠固脱,见中气下陷者以升提中气。孙师注重调理中焦气机,从整体观念出发,兼顾扶正与祛邪,用药多平淡和缓,药量少而药味醇厚,方中寒热温凉并进,使脾胃运化功能如常,则该病可愈。参考文献:1 温艳东,李保双,王彦刚等.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 518-3 523.2 喻昌.医门法律 M .赵俊峰,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80.3 李杲.脾胃论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4.(收稿日期:2022-11-29)本文编辑:李艳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