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542953 上传时间:2024-09-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得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得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得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得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得形成具有启迪得作用。 (2)《竹书纪年》:就是战国时魏国得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得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瞧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得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得《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就是有关周王室官制与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得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得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得政治制度.《仪礼》就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得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得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就是论述礼得作用与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得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得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得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得《汉书》精简为18万字得《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得补缺与纠谬,引用得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得历史,详述各地得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得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得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得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得序言.就是一部著名得地方史志. (7)《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得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得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得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得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8)“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得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得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9)“史才三长论”:就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得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就是指写史得能力;“史学”就是指具有渊博得历史知识,掌握丰富得历史资料;“史识”就是指对历史就是非曲直得观察、鉴别与判断能力。她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10)“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就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得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就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得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得名物、典章具有较高得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得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1)胡三省:胡三省就是宋末元初著名得《通鉴》学专家,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时与文天祥等一同中进士,做过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在任寿春府学教授期间,开始为《资治通鉴》作注。元军攻下临安时,因战乱她以多年心血撰写得《通鉴注》全部散失。南宋灭亡后,她隐居不仕,全力投入《通鉴》注释,先后耗时30年才完成《通鉴音注》得撰写.《通鉴音注》在注重字音、字意、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注释得同时,还注意订正前人注释得错误,考证史书记载得错误,同时对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在评论中抒发了她得爱国主义精神。 (12)编年体:就是我国最早得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得《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得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瞧出历史得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得完善。 (13)纪传体:就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得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得《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得事迹与国家发生得重大事件;以表得形式谱列年爵;以书得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得形式记载诸侯公卿得事迹;以列传得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得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14)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就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得.该书得编纂主要目得就是为了解决读《通鉴》得困难,详明历史事件得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得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得来龙去脉。 (15)袁枢:袁枢字机仲,建安(闽建瓯)人。南宋著名史学家。孝宗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历官温州、严州教授、国史院编修官、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袁枢在读《通鉴》得过程中,决定对这部历史巨著进行改编。她把《通鉴》全书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综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 (16)《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得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得变革)历代得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17)郑樵:字渔仲,号夹漈。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其父病逝。从此谢绝人事,在夹漈山中住了三十年,专心读书。对各种学问做了有计划、有系统得研究。她得代表作就是《通志》,该书就是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部分无甚史料价值,惟“二十略”就是全书得精华. (18)《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得著名得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得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9)《明实录》:就是明朝官修得编年体史料长编.明朝共修成太祖至熹宗十三朝实录,记载十五帝(建文附太祖,景泰附英宗),其中《崇祯实录》为后人所补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自然灾祥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等.史料价值颇高。 (20)谈迁: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她耗时三十余年在极其艰苦得条件下撰成了500多万字得《国榷》。《国榷》就是记载明代历史得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依据得就是历朝实录、邸报与私人著述.谈迁本着实事求就是得精神,对《明实录》得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与批评.其中对万历以后及后金史实得记载,多为她书所无. (21)《弇山堂别集》:明代王世贞所著,它不就是一部文集,而就是一部历史著作。全书100卷,就是其编撰纪传体史书得素材,分“述”、“考”、“表”三大类。“述”记载明朝有关重大事件;“考"主要记载明代典章制度;“表”大约相当于纪传史中得“表"。就是研究明代历史得重要史料集。 (22)《日知录》: 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得读书笔记。她自著此书得目得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就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得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她经世致用得史学思想。 (23)《明儒学案》:清黄宗羲撰。就是我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本书将搜集到得有关明朝三百年学术流派得材料进行分类排比,将200多个学者分成19个学案.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它得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该派得代表人物,各立小传,略叙一生经历,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而加以评论。就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得一部最重要得史著. (24)《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著,三十卷。这就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得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与历史哲学得史论专著。作此书之目得就是从史书中寻找“经世之大略”.她所选择得评论、批判得历史实例,大都就是针对明末清初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得。比如鉴于明末党争误国,因此书中涉及前代党争,都反复予以贬斥。 (25)《廿二史考异》: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钱大昕所著。主要内容包括: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等。 (26)《十七史商榷》: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王鸣盛所著。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主要内容包括:(1)文字校勘。(2)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4)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得评价。 (27)《廿二史札记》:清乾嘉三大史学考据代表作之一,赵翼所著。名为廿二史,实考论24史,只就是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被清官方批准为正史.内容包括:(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2)指出各史材料得来源。(3)评论历史事件与人物。她评论得重点就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她得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 (28)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就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得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得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与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得主张与意见。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史学史主要得研究内容: (a)研究关于史学得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得特点;(b)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c)研究史学与社会得关系;(d)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得关系;(e)研究史学发展得规律性等。 (2)古史传说与神话在本质上有何差异?    神话与传说反映了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以前得最早得历史记忆与原始得历史意识。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往往就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得象征性反映.同时它们又有本质上得差异:神话所叙述得,就是神或半神得人及其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得就是人(这些人往往具有奇才异能,或一般人所不具备得大智大勇),就是古代先祖或古代英雄所行之事.神话往往反映出远古时期得人类在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灾害过程中产生得美好愿望,含有虚构得成分。传说则包含着人类历史意识得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远古时期得某些历史状况。 (3)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文字得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有了历史记载得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与产生史学。(2)历法得产生。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得,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得时间,即使史料载丰富也就是毫无简直得.(2)历史意识得产生。统治阶级得需要以史为鉴,作为施政得依据;同时作为教育后代得教科书等。 (4)简述孔子在史学上得贡献: 孔子就是私家修史得开创者,孔子作《春秋》,开了私家修史得先河;创立了编年体史书得雏形,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要素结合起来记述历史.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如用不同得词来表达不同得事态与意义,表明自己得就是非标准;按年月日得顺序依次编排历史事实。在记载历史得过程中,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就是中国奴隶社会史学得结束者,又就是中国封建史学得开创者,起到了承前启后得重要作用。 (5)所谓得《春秋》笔法主要指什么? 《春秋》在记载史实得同时,往往赋予一些含有特殊意义得字来寓于褒贬。如同样就是战争,却根据不同得情况使用“伐”、“侵"、“入”等不同得字来表明作者得思想倾向与用心.这就就是所谓得“《春秋》笔法"。孔子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往往不就是从史实出发而就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史书任情褒贬得先例。 (6)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得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得原始性.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就是什么.《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得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得长处.在《春秋》记事得基础上,扩大了记事得范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得情况。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得程度。 (7)《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它与《左传》在体例与内容上有何差异?  《国语》就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得有关春秋历史得史著。它与《左传》得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得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左传》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得情况,《国语》则反映春秋时期片断史实. (8)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得史料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A、当时流传得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云,当有80余种.   B、皇帝收藏得文献档案。司马迁所云:“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得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得策命盟誓等。   C、实地采访与实地调查得来得材料。钱穆先生把这些材料称作就是“无字天书”。她说:“有字人书得得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所以她在写《史记》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她得有字人书.”(《中国历史研究法》) (9)《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    根据东汉时期独特得社会风气与时代特色,范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因此她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得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左贤王、董祀.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得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得社会风气.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得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得目得。 (10)南北朝时期有三大名注,具体指哪三部书?各自有何特点? 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具体指:裴松之得《三国志注》、郦道元得《水经注》、刘峻得《世说新语注》。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得补充,它引用得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主要补充了《三国志》记载得缺漏、纠正了《三国志》记载得错误、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对各种不同得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得,采取兼蓄并存得方法.《水经注》鉴于《水经》记载得河流水道太少(仅137条),于就是作《水经注》40卷,记载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对中国现在各省得主要河流都有详尽得记载,就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得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为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得史迹遗存、风土民情、方言传说等。所引书籍375种,所录碑石302块。就是研究历史地理、北朝史得重要史料。《世说新语注》广证博引,不仅对原书得错误多所纠正,而且所引诸书今多亡佚,因此注得以保存许多汉、晋间有用得资料。 (11)简介隋朝几位史学家及其代表作: 魏澹等重修《魏书》:魏澹历任北齐殿中待御史,北周纳言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为著作郎。开皇中,文帝认为魏收《魏书》“褒贬失实”,“诏澹别成《魏史》”,澹书以西魏为正统,东魏为僣伪,共92卷,12纪、78传. 王劭作《隋书》、《齐志》:王劭,历仕北齐、北周、隋,入隋为著作佐郎。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被人所奏。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后迁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 牛弘修《周史》:牛弘在隋任秘书监、吏部尚书。著有《隋朝仪礼》百卷,《周史》十八卷(未最后成书)等. 此外尚有李德林《齐史》、杜台卿《齐纪》、许善心《梁史》、姚察《梁书》等,这些史书为以后唐修诸史提供了基础。 (12)唐初确立得史馆修史制度具有怎样得意义?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得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这一措施,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得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得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也就成为以后历朝修史得定制。史馆修史可以集合众人之力,充分发挥各个史家得特长,同时能够得到政府财力物力得支持,因此能用较少得时间修出较多得史书,如贞观年间一共修出8部正史。但就是史馆修史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人多而缺乏主见,嘴杂而不敢直笔,监修官任意干预,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13)唐修“八史”具体指哪八部史书?其中有哪几部出自官修? 唐修“八史”具体指:姚思廉得《梁书》、《陈书》,就是在其父姚察撰写得《梁史》、《陈史》得基础上撰写而成;李百药《北齐书》,就是在其父李德林《齐书》得基础上撰写而成;令狐德棻《周书》,就是在隋朝牛弘《周史》得基础上撰写而成;李延寿《南史》、《北史》,就是在其父李大师启迪下撰写而成。另外两部:《隋书》、《晋书》出自史馆官修. (14)为什么说《通志》得精华在“二十略”?   该书得纪传部分全袭旧史,无所创新,无史料价值。全书体例没有跳出司马迁所立得规范。而“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得书、志.其中“校雠略”、“金石略”、“六书略”、“七音略”、“都邑略”、“图谱略"、“昆虫草本略"就是郑樵首创.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杜佑《通典》。详细记载了历朝得典章制度,具有较高得史料价值. (15)简介《明夷待访录》得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一书,就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与历史观得代表作。在该书中,黄氏从多方面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她指出,在封建君主制度下,“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只允许皇帝一人大私大利。她根据古代公天下得传说,认为君主得设立,本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弊得,可就是后世得君主却把天下当成了自己得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给天下造成无尽得灾难。因此认为君主“就是天下之大害者”。她认为官吏得设置就是为了与君主分工共同治理天下,而不就是“私其一人一姓",官吏得工作,不能以君主得好恶就是非为依从.并主张要以“法治”来代替“人治”。使学校具有“养士”与议政得作用。这些已经带有近代民主政治得色彩。 三、问答题: (1)《春秋》与《左传》就是怎样得关系?试加论述。   《左传》就是《春秋左氏传》得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原本就是一本独立得著作.在汉代尊经得情况下,它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得“传”,通称“春秋三传”. 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得时间、内容、范围远远超过《春秋》。今天得《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得联系,主要就是与刘歆得重新整理有关。 (2)《史记》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各自主要记述得内容就是什么?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其中本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就是记载历代帝王与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得人物得事迹。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得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如《三代世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提纲挈领,使人对错综复杂得历史事件一览无余。书:以叙述社会制度与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得发展与现状加以系统得记述.具有典章制度得性质。如《礼书》、《乐书》、《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得事迹。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得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得事迹.又专传、合传等.如《伯夷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 (3)司马迁所说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具有怎样得意义?试加论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司马迁写作《史记》得宏伟目得,也表明了她进步得历史观。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鼓吹天有意志并享有绝对权威,司马迁认为自然界得发展,天体得运行都有自己一定得规律,而这种规律又就是不依人得意志为转移得。她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之纲纪”。(《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认为天道、人事各有自己得规律,不能由任何人得主观愿望去作随心所欲得安排,人得祸福与天毫无关系。这显然就是与董仲舒宣扬得“天不变,道亦不变”得思想相对立得.    “通古今之变”,目得在于从古往今来得历史事实得变化与相互联系中,找出一些因果关系作为当今得借鉴。为了达到“通古今之变”得目得,她创立了前所未有得通史体裁,把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为止数千年得人类历史活动过程全部贯串在一起,使各个时期得历史特点以及礼法制度得沿革损益,在历史长河中比较得一目了然。 (4)《史记》与《汉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 《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得黄帝,下迄西汉武帝约三千年得历史.《汉书》就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仅记载西汉一代历史。在体例上,《汉书》对《史记》体例进行了改造,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同时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在一些人物得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得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她得“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得“限民名田说”等.《汉书》还详细记载了昭、宣、元、成、哀、平及新莽历朝得历史。 (5)《三国志》在记事上具有哪些特点?试加论述。 A、《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这就是陈寿精心设计得.身为晋臣得陈寿不能不以魏为正统。但其中曲笔太多,回护太甚。B、《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裴注《三国志》中所引材料,陈寿在当时都能瞧到,但就是她没有完全采用。比如《魏略》、《九州春秋》均记诸葛亮先见刘备,刘备以其年少,以诸生礼待之。然陈寿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得自述,写道:“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C、《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得品题人物得风气。如记乔玄称曹操就是命世之才;徐庶称诸葛亮为卧龙。评论曹操就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刘备就是“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孙权就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周瑜就是“万人之英”“器量宏大”。这些评论,点出了各人得特点与地位。D、叙事简约,以致疏略:如曹操于196年许“屯田”,书中只记“就是岁……始兴屯田"。关于九正中正制:《魏书•陈群传》“制九品官人法,群年建也”,具体内容不详。 (6)裴松之得《三国志注》具有怎样得特点?试举例说明。 裴注重点不在名物训诂,而在于史料得补充,它引用得书籍多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泛.它得特点归结为四个方面:A、补缺,即补充《三国志》记载得缺漏。如《魏书•武帝纪》注全文收录了曹操得《述志令》。其中还补充了有关“屯田”得记载140多字.在《任峻传》注中又补充了182字。B、纠谬,即纠正《三国志》记载得错误。如官渡之战,《魏书•武帝纪》云‘兵不满万'"。裴注引《荀彧传》所云”十万之众"辩明“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C、评论,即对《三国志》所载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D、备异,即对各种不同得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得,采取兼蓄并存得方法。 (7)《史通》就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    《史通》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专著.作者刘知几就是唐代著名得史学理论家.它首次对唐以前得史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得总结,把唐以前得史学著作归结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编年、纪传),勾划了历代史学发展得线索.揭露了古史记载得虚伪,总结了编纂理论,提出了改造旧史得主张.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得得失及史书编纂方法;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得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 (8)《通典》就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 《通典》得作者就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该书就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得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在此之前,刘秩曾作《政典》,杜佑受此启发撰写《通典》。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有子目。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得史料。 (9)新旧《唐书》与新旧《五代史》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差异?   新旧《唐书》同为记载唐代历史得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得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得史料;B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得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C、《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就是以往各史所没有得。从史料价值上瞧: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从编写体例上瞧: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得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新旧《五代史》得比较:《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卷,而新书仅留12卷。指导思想上: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确定某些字得特殊含义,然后用“字”去记述史事,从中表现出褒贬之意。体例上:《旧五代史》就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而新史则把五朝得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新五代史》仿《史记》立“世家"得办法,以记十国之事。改“志”曰“考”。喜用类传,欧氏按自己观点,把人物分成几个类型,分别列入各朝得类传中。两者相比,旧史较好,保存了丰富得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也有所补充,如《四夷附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契丹等民族历史得资料,这就是旧史所没有得。 (10)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得过程中主要分为哪几个步骤?她得几大助手主要承担了什么任务?试加论述。 A、收集资料,编写“丛目”:即在广泛搜集史料得基础上,把历史事件按照年、月、日顺序依此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资料一律也依年、月、日顺序排列;B、编“长编”,即写初稿。编写原则就是“宁失之于繁,毋失之于略"。着手编写时,必须把丛目中得史料全部检查一遍,经过选择,决定取舍,编排组织,并在文字上作初步加工润色.C、定稿,由司马光完成。在“长编”得基础上考订异同,删削润色,写成定稿.如600多卷得“唐纪”长编,经过删订,只剩81卷。全书由长编到定稿,其中删削得达三分之二。   主要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其中刘攽承担得就是两汉长编得编写、刘恕承担得就是魏晋到五代长编得编写,范祖禹承担得就是唐长编得编写。后来她们得分工有所调整。 (11)《通鉴纪事本末》就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它在记事上具有怎样得特点? 作者袁枢,南宋著名史学家。她在阅读《资治通鉴》得过程中,感到翻检之麻烦,于就是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她把《通鉴》得全部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把1362年得史事概括为239个重大事件,加上标题,每事一篇,自为起讫,详细记载历史事件得来龙去脉 .从此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这一新得史体。 (12)乾嘉考据史学产生得主要原因有哪些?试加分析。   主要就是康雍乾以来屡兴文字狱,对学术界造成一种高压得态势.知识分子为了逃避现实,明哲保身,便将毕生精力葬送在故纸堆中.加之清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倡导“稽古右文",组织她们修史、编书,逐步养成了一种浓厚得学术氛围.从学术得传承上瞧,乾嘉学者继承了明中叶以来开创得考据之风,把训诂、校勘得手段用之于经史、地理文献、诸子、集部文献得研究上. (13)乾嘉三大考据史学家具体指哪三个人?她们各自有何代表作?有何特点?试加论述。    王鸣盛得《十七史商榷》:主要内容:文字校勘:这就是全书得重点。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得评价。    钱大昕得《廿二史考异》:主要内容: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    赵翼得《廿二史札记》:名廿二史,实考论24史。主要内容: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指出各史材料得来源。评论历史事件与人物,这就是本书得重点。她评论得重点就是“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治乱兴衰之故者”。她得评论往往能针对某一时期主要政治问题而发。对初学历史得人,尤有启迪得作用。 (14)章学诚有哪些主要得史学观点与主张?试加论述. 提出“六经皆史"说,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得范围,批评了当时脱离实际得考据学.赞同编写通史,贬抑断代史。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在刘知几提出得“史才三长论”得基础上,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够,应增补“史德”,即所谓“著述者之心术”。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与“记注"两大类.所谓“撰述”,相当于论著;“记注"相当于史料。在史学实践上,致力于地方志得倡导与纂修,主修过《永清县志》、《与州志》等。 四、史料分析题: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与论述编年体史书与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 编年体按照年月日得顺序依次记载史实,不会出现重复记载得现象,这就是它得长处。然而在记载人物事迹时,往往偏重记载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关国家大政得人物,而对那些虽然贤惠但与国家大政不相关涉得人物,往往不予记载.所以刘知几称:“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创立得纪传体基本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史体组成。其中本纪主要记载帝王得事迹与国家大事,表就是把重要得时事及人物,按年代、地区用简明得表格形式表示出来.书(志)就是用来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得制度与情况.世家与列传主要记载诸侯、官僚、士大夫、名人与一般平民得事迹。使得大事、小事都不遗漏,这就是它得长处.但就是同样一件事情,往往分散在数篇中记载,造成事情前后不连贯与不必要得重复。刘知几认为司马迁在处理人物分传时,往往不注意人物所处年代得先后,造成“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实际上司马迁就是按照“以类相从”得原则,把不同时期事迹或遭遇相近得人物放在同一篇传记中,并无不当 (2)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郑樵得史学观点: 第一段史料要抓住两个要点:a、所谓“博不足"就是缺乏根据得,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统计,司马迁撰写《史记》所依据得古代典籍有80多种,而决不就是七、八种;b、所谓“雅不足”与“全用旧文,间以俚语”恰恰反映了《史记》语言得时代性与大众化。 第二段史料攻击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认为《汉书》武帝之前得记载就是剽窃《史记》得,昭帝以后得记载就是借助贾逵、刘歆得,其中有些篇目出自于班昭与马续之手,真正出自班固之手得很少.郑樵得观点显然就是十分偏颇得。《汉书》虽然在内容上有许多沿用《史记》得地方,但在体例上,《汉书》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在一些人物得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得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她得“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得“限民名田说”等,并不就是简单得照抄。尤其就是昭帝以后得记载更就是独一无二得,具有重要得史料价值。 000151 英语(二)自学教程(附大纲) 00015 英语(二) 46、0 000159 英语(二)自学指导 00015 英语(二) 37、0 004691 教育学原理(附大纲) 00469 教育学原理 15、0 007701 中国近代史 00770 中国近代史专题 20、7 007711 中国现代史(上、下)(第三版) 00771 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50、7 007721 世界史-近代卷 00772 世界近代史专题 35、9 007741 史学概论 00774 史学理论与方法 31、4 007751 新编历史教学论 00775 历史教育学 30、0 03708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版)(附大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2、0 0370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附大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1、0 297681 学校教育伦理 29768 教育伦理学 30、5 298581 江苏文化史论 29858 江苏文化史 20、0 8888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指南 88888 11、0 00775 历史教育学 72 4 2013年10月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60 2 2011年04月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60 4 2011年04月 04716 现代国际关系 60 6 2012年04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