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学翻译中-“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541425 上传时间:2024-09-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翻译中-“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学翻译中-“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学翻译中-“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学翻译中-“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学翻译中-“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学翻译中 “删节原作”现象的透视摘要: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很多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成分,文学翻译的忠实性问题也一直是翻译界人士争论的焦点。本文将分析英译本芙蓉镇中的删节现象,分析制约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因素,以及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时的各种考虑。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翻译的忠实原则,并对翻译实践做出客观的描述和评论。关键词: 删节现象;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意识形态; 忠实原则Abstract: Translation, especially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activity. The

2、 complexity, diversity and ambiguity involved cannot be matched by other branches of science of humanities.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omiss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 try to find out its causes, and inte

3、nd to contribute to the assessment of a translation. Such causes includ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deology, etc.Key Words: Omission,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strategy, ideology, faithfulness钱钟书(1964:37)在林纾的翻译中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文学翻

4、译不仅要在词语,句式,修辞,风格等方面忠实原文,保持原作的独特韵味,而且在风格、意境、韵味等方面也要真正反映作者意图。但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艺术品,艺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个性,其中包括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许多独有的结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要想真正地做到忠实原文,是比较有难度的。当代一些资深翻译家在谈论翻译时指出: “翻译中的理论争论始终没完没了。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都不可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同一的一个词;而且,每一种语言都以一种特殊的语法表达一种视界。翻译就是选择,而在选择时,个人又有个人的标准。”(余中先, 2000:43)。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选择是一种权力,一种

5、策略。译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原着进行“归化 ”或者 “异化 ”的翻译处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文章的内涵。但是这种选择并非随心所欲,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译者还是需要尽量地忠实原文,保持原作的风格。本文将分析戴乃迭翻译的芙蓉镇中的删节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补偿策略,以期使译作尽量忠实于原作。一、芙蓉镇英译本中的删节现象中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文章中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这篇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也恰恰构成了翻译的一个难点。戴乃迭,原

6、名Gladys B. Tayler, 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至于80年代末,在这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学的活动。李晶(2006)曾对其译作进行评价道:“她一则求其易懂,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的译作,为大量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却限于语言障碍无法直接阅读中文文本的西方读者提供一种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 1982年,受中国文学杂志社的委托,她开始翻译古华的芙蓉镇。为了在译着中体现原着文字简洁的特点,译者对原文做了很多删减,正如译者在译着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 “英文译着经常会比中文原着长,因为古华的叙事风格比较明快,为了使译着达到这种效果,在征得作者

7、的同意后,我做了一些删减,压缩了一些段落,去掉了一些中国人喜欢用的隐喻”(Yang, 1982:11)。笔者在对原作和译作进行对比研究时发现,译作存在着大量的 “删节”现象,发现其中对于俚语的删减约26处,修辞手法78处,民歌5处,对建筑物的描述6处。当然在翻译中,为了达到一些特定效果,译者需要对原作进行删减。但是还是需要把握一个度。本文想着重谈一下有些争议的删减问题。本文对这类删减做了一个大致的分类,下面将会一一论述。二.对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 中删节现象的具体研究 对原着中修辞手法的删减 大概统计了一下,译者在遇到含有修辞手法的地方,很多都没有翻译,这样

8、的情况多达七十多处。其中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正是原着的一个亮点。比如,在原着中有这么一个比喻:“解决问题必须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斗。自上而下,五、六年一次,疾风暴雨,斗斗斗。其乐无穷,上了瘾。你看看:斗,像不像一把古老的铜挂锁的钥匙?中国方块字几经简化,却还保存着一点象形文字的特征。山海关城门,故宫禁苑,孔子文庙,乡村祠堂,财老倌的谷仓、钱柜,乡公所土牢、水牢的铁门,都是一个形状的铜挂锁,一把大同小异的铜钥匙:斗。真是国粹国宝,传世杰作。叫做斗则进,不斗则退、则修。斗斗斗,一直斗到猴年马月,天下一统,世界大同 ”。对于上面一段话,译者的翻译如下:“The key

9、for these problems was to have fierce struggles every few years. This was magnificent and become habit-forming. Yes, struggle was the key, their national treasure.”对比一下这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原文中作者对于 “斗”字的形象和精辟的描述,译者并没有翻译,虽然译作的文字比较简洁,但是它丧失了原文的 “神韵”。原文这一段最精彩的地方也就数对这个 “斗”字的描写了。很明显,在这里作者用了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知

10、识,这是作者自己的一个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状况的讽刺和无奈。只看译文的话,根本找不到原文中的这种神韵,所以,在这里,译者对删减的处理就不是很好。对于什么时候可以删减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下Newmark对于删除隐喻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文章中的)隐喻是多余的话,(你)就可以删减它但是在做这个决定之前,译者需要依据文本的目的衡量一下孰轻孰重,只有在这个隐喻的作用已经在文本中其他地方完全体现的情况下,你才可以删减它(Newmark, 2001:91)。据此,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推而广之,那就是当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是多余的,并且其作用已经在文章别的地方体现的话,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

11、行删减。 对于原作中出现的民歌的删减 芙蓉镇这本小说的最大一个特色是充满了乡土气息,文章中的民歌更是这本小说的一大特色。这些民歌是作者亲自从民间收集的,引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它们更好地传达出芙蓉镇当地的民风民情,这些民歌是这本小说的一个亮点。译者在处理这些民歌时,也采取了删减的方法,只是翻译出了其中的大意,对于其中包含的中国民俗风情以及传统文化并没有一一翻译。例如原文中有这么一段民歌:“我姐生得像朵云,映着日头亮晶晶。明日花轿过门去,天上狮子配麒麟。红漆凳子配交椅,衡州花鼓配洋琴。洞房端起交杯酒,酒里新人泪盈盈。我姐生得像朵云,随风飘荡无定根。”(古华, 1981:157)译者对此段的翻译如

12、下:“My loves like a flower in bloom,Tomorrow the sedan-chair will bring me my bride.On red-lacquered stools, while drums and fiddles sound,Well drink in the bridal chamber side by side.”在这段翻译中, 译者把 “红漆凳子配交椅,衡州花鼓配洋琴。”译成On red-lacquered stools, while drums and fiddles sound是不准确的,对于每句话后面一部分也没有翻译,只是看译作的话

13、,完全感觉不到那种山村民歌的气息,这样删减的结果就破坏了民歌的神韵,这种删减策略有待进一步商酌。在译文中还出现了几处完全省略不译的现象,这种做法严重削弱了文章的地方色彩。对于这些删节现象,后面将会作个大致的统计。对于俚语的删减由于原作是一部乡土小说,描写的是乡村人家的生活,所以文章中避免不了会使用很多俚语,正是这些俚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副活生生的乡村生活图画。文章中使用俚语的地方多达几十处,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大部分都进行了删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文。例如文章中有这么一句“也是呦,一个三十出头的寡婆子,一个四十来岁的老单身,白天大伙煮锅饭,晚上搭伙暖双脚!”(古华, 1981:201)

14、译者的翻译如下 “Yes, a widow in her thirties, a bachelor in his forties, just right for each other!”在这里,译者就是把大概的意思翻译出来了,对于极具地方语言特色的 “白天大伙煮锅饭,晚上搭伙暖双脚”并没有翻译,译文多少缺少了一种乡土气息。原作中出现的很多类似的语言译者大部分都没有翻译,有些只是做了意译。对于那些地方口语特色极强的俚语来说,要想完全忠实地翻译出来确实比较困难,因为这些俚语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制约译者的翻译,在文章的后面一部分将会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原因。三、译者删减原作的原因探讨通过

15、对文章中出现的三类删减原作现象的分析,下面将试图找出影响译者进行删减原作的原因,以期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 陈安定(1997:279)指出: “翻译最难是什么呢?是难在两种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的国家含义往往不同。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涵。”这段话道出了翻译的困难,也道出了一个优秀的译者所需要具备的条件。虽然戴乃迭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中国的文化也特别有研究,但终归还是不够;再加上,译着芙蓉镇中充满了很多地方特色的民歌,即使在翻译之前,曾受原

16、着作者古华的邀请,亲自去芙蓉镇参观,感受了一番,但是由于一个社会、地方的文化是几千年积累沉淀的结果,所以译者不可能一一洞悉,故在翻译的时候译者采取了删减原作的方法。语言文化外的因素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Lefevere, 2000)在其着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观点(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其中,就戴氏翻译的芙蓉镇这篇小说具体而言,赞助人(patronage)对

17、翻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文学杂志社主编的熊猫丛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它仿照闻名遐尔的英国企鹅丛书,采用世界流行的装帧设计形式,率先将中国最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系统、大规模地介绍到国外。从这个意义上讲,之所以翻译芙蓉镇,其目的就是向外界真实再现文革中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政治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戴氏翻译是成功的,她把那个时期出现的一些新政治词语和口号,都尽量做了翻译;对于一些主要政治事件和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风貌也做了忠实的反映。也许正是这个因素的影响,在不影响大意的情况下,译者删减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民歌以及对中国建筑和历史典故的描述。可见赞助人出版芙蓉镇的目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翻

18、译的策略四、结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芙蓉镇英译本中的 “删节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文化、赞助者以及译者自身方面的种种原因,分析了制约文学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文学传统方面的因素,以及译者在进行翻译策略选择时的考虑。这种动态的、宏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译文如何被译入语文化接受并产生作用以及译者为此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而对现存的翻译实践做出客观的描述和评论。参考文献1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C.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0. Newmark, Peter.

19、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C.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Yang, Gladys. 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M.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

20、ress. 1983. 钱钟书. 钱钟书散文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古华. 芙蓉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乔幪, 周玉忠,王全瑞. 文学翻译中的制约因素及译者策略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黄汉平. 文学翻译中 “删节原作”和 “增补原作”现象的文化透视J. 南京示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 (4). 10 徐兴胜. 从中英文化差异角度看翻译等值论J.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5 (6).11 余中先. 左岸书香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12 李晶,http:/,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