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4129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如何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青少年患心理疾病有什么特点目前,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情绪,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可能只是某一阶段的情绪问题。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患心理疾病有3个特点:更容易出现行为异常,如冲动;情绪不稳定性更突出,因素更为复杂,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等;情绪躯体化表现更明显,即孩子的异常情绪通过躯体不适表现出来,比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等。青少年轻生背后有哪些常见原因青少年轻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周围环境、压力、与周围人的关系、突发事件、家族史等。我们常说轻生会表现为“三无症状”:无望,没有希望的感觉;无用,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能扭转局面,出现转机;无尽,认为这

2、一听懂孩子的无声“求救”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 5 个中学生中就有 1 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 20.4%。本应是热血活力、充满希望的年纪,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们把轻生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学校以及孩子本人该如何识别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再让悲剧重演?境况今后会持续,永无尽止。“三无症状”中只要出现一个,尤其是“无望”,就容易让一个人出现轻生念头。青少年轻生前会出现哪些异常行为预防和识别青少年轻生信号通常有以下线索。言语信号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我会更好”,说的时候可能会伴有低落情绪;有的孩子会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

3、跟家长讨论生死的问题。行为信号行为怪异,比如突然把头发剪得很短、突然把珍惜的东西送给别人、着装灰暗、活动减少、自我评价低等。情绪信号容易焦虑、敏感。可能会过度解读某件事情,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把自己封闭起来;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过激行为,比如突然喝酒。科学之友722023-03心灵驿站言是评价性的,孩子听完可能更绝望。比起给予建议和评价,给予孩子倾听、接纳、共情更重要。有效陪伴如果家长不知道怎么处理,一定要多加陪伴,让孩子处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冲动性行为,尽可能做到24小时陪伴。学会求助除了倾听和陪伴外,发现孩子有轻生信号时,一定要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向医生求助。出现什

4、么情况应该去看医生当孩子的异常情绪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享受爱好时,就需要看医生了。比如,成绩出现问题,学习效率不高,对原本感兴趣的话题丧失了兴趣。临床上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首先要评估是否有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问题,明确问题后再进行对症治疗。青少年处在发育阶段,情绪稳定性较弱,要对其进行持续评估,按照轻重缓急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服药。除了服药,还需要家长、医生、老师,包括青少年本人形成合力,尤其家长要加入到治疗团队,健康73躯体信号如疼痛、乏力、食欲不好、睡眠不好等。为什么物质条件好了,孩子似乎更脆弱了不只是青少年,所有人群都面临这个问题。物质得到满足,人们开

5、始追求精神需求,这会让人们的期望值提得很高。这个期望是否适合、怎样去达到目标,容易使人感到焦虑。有的人希望一下子达成,一旦做不到就全盘否定自己。孩子肩负着一定的环境压力,比如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一些评价体系的存在带给孩子的压力比较大。能不能应对压力、应对压力的能力是否随着社会发展在提高、看待问题是否客观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很重要。此外,物质条件丰富导致孩子在获得需求时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甚至家长轻而易举就会满足他,这使孩子的获得感不强。经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一件东西、取得某种成绩,收获希望感,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应该怎么办临床上,很多患者会

6、出现“隐秘性抑郁”,也就是说,这个人其实已经很抑郁了,但表面看不出来。如果患者来医院就诊是很容易发现的,但在普通人群中要想把这部分人识别出来是很难的,目前医学仍在攻克这一难题。发现孩子有轻生倾向,可以做好以下几点。耐心倾听此时,孩子的情绪其实已经很“满”了,家长的劝说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倾听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诉说的过程本身也是释放内心的过程。有些人会对孩子说“你再坚持坚持”,这类语科学之友742023-03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饮食问题、身体疼痛等。医生会指导家长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如何管理治疗药物,如何避免孩子得到危险物品。预防轻生最重要的办法就是限制工具,没有工具就很难发生危险,就有时间去干

7、预。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青少年,需要进行评估,必要时入院治疗。有过轻生念头的孩子能否健康长大有危险因素就有保护因素,保护因素可以让孩子将来减少危险,或者即使遇到了问题,也知道要去寻求帮助。保护性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认知和人格培养孩子容易非黑即白,要么完美,要么不做,容易绝对化。有些孩子还容易有“灾难化”倾向,认为一次考试考不好,以后就没有好工作。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光进行课本上的学习,还要注重阅历方面的积累。良好的家庭关系比如孩子能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接纳,父母能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社会和文化因素比如生活习惯是否良好,要让孩子学会自律、规律生活。当一个人饮食、睡

8、眠不好,他就容易焦虑、紧张。此外,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有足够的医学证据证实,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自信、改善情绪。怎样处理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关系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家长自己也会很有压力,当家长变得焦虑、暴躁时,往往很难找到好的解决方法。此时,家长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相处时尽量把情绪控制在比较稳定的状态,给孩子做出榜样。有的孩子学习成绩抓一抓就能提高,有的则不会,所以要因人而异,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成绩。此外,家长应学会利用资源,比如通过心理咨询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有些孩子的知识面甚至比大人都广,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可能不够。当孩子和父母在同频的轨道上沟通时,往往更容易解决问题。心理学家呼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应形成常态化,长时间持续关注,而不是因为某次事件、某个案例才开始重视。这也警示我们,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进行有效干预,避免悲剧发生。来源|生命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