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必考考点训练届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必考考点训练 选择题 1、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下图示意 2020 年 8 月24 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A.6 点前后 B.11 点前后 C.18 点前后 D.24 点前后(2)与冬季相比,该气象站夏季谷风()A.出现早,风力大 B.出现早,风力小 C.出现晚,风力大 D.出现晚,风力小 (3)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与谷底相比,坡地()A.白天
2、多上升气流 B.白天多下沉气流 C.夜晚多上升气流 D.夜晚多下沉气流 答案:B B A 2 【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1)主要考查了山谷风。(2)本题考查了综合分析能力。(3)主要考查了山谷风的影响。【解答】(1)在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受热力环流影响,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 1012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应该是谷风开始出现。故选 B。(2)与冬季相比,夏季日出更早且正午太阳高度更大,气温上升快,谷风出现时间较早;夏季普遍温度高,气压梯度小,风力小;冬季谷底、山峰之间温差大,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故选 B。(3)与谷底相比,坡地近地
3、面空气白天升温较快,盛行上升气流,夜晚坡面降温快,坡地气流多下沉。白天坡地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有利于茶树生长;夜晚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对茶树生长不利。故选 A。2、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部分城市面临严重的大气(悬浮颗粒 PM2.5)污染问题。下图为 2017 年合肥市PM2.5 不同季节的小时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 (1)判断 M、N、P 所代表的季节分别是()A.冬季、秋季、夏季 B.冬季、夏季、秋季 C.秋季、夏季、冬季 D.秋季、冬季、夏季 (2)影响 M 季节 PM2.5 污染严重的因素是()A.植被覆盖 B.大气状态 C.日照变化 D.风速较大
4、答案:A B【提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M 季 PM2.5 小时浓度值最大,故该季节降水少且易发逆温,故为冬季。P 季节 PM2.5 小时浓度值最小,故该季节降水多且大气对流运动强,故为夏季。综合选项,故选 A。(2)植被覆盖率的高低对当地 PM2.5 小时浓度值影响较小,故 A 排除。冬季多冷空气过境,易发锋面逆温,4 造成大气静稳,故选 B。日照变化和 PM2.5 小时浓度无关,排除 C。风速较大会造成污染物扩散加剧,污染减小,排除 D。3、为验证大气受
5、热过程,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如下图)实验。阳光下静置一段时间后,两个瓶子中的气温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A.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 B.晴朗天气不存在削弱作用 C.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2)下列现象能用该实验原理来解释的是()A.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B.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 C.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 D.阴坡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答案:C A【提示】5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2)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解答】(1)由题干可知,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瓶子
6、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数据表明,有土瓶气温明显高于空瓶,说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故选 C。(2)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是因为太阳辐射需要先被地面吸收然后转化成长波辐射后再被大气吸收从而升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并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会延后两个小时左右,这与实验所体现的原理相似,A 正确。故选 A。4、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时,便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则出现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海区
7、大气环流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往往会出现的现象是()6 南美太平洋沿岸渔业增收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A.B.C.D.答案:A C【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5、过去 50 年来,全球大多数冰川快速消融,达古冰川是一个显著的海洋性冰川,它的退缩比普通的山地冰川更为快速。2020 年 8 月,中科院研究团队给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达古冰川盖上了一层 500 平方米的“被子”,试验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日前,研究团队测量,“盖被子”区域的冰体
8、消融速度明显减少,在两个月内综合减少了 1 米的消融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覆盖“被子”后,达古冰川消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C.使地面反射率变小 D.使冰川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 7 (2)能够测量该冰川消融速度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遥感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北斗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3)与我国天山大陆性冰川相比,该冰川退缩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降雪较少 B.纬度较低 C.河流较少 D.海拔较高 答案:D C B【提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D C B 综合题 6、阅读图文材料
9、,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地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图。8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 层(填大气分层)大气气温的变化,其反映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成因是 ;与上图 (A、B、C、D)过程有关。(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的原因是 ;与上图 (A、B、C、D)过程有关。(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上图 (A、B、C、D)过程有关。(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分析其原因。答案:(1)对流;对流层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B(2)阴
10、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夜晚温度较高,不易出现霜冻;C(3)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D(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解析:(1)地球的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其反映的气温变化特点是对流层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成因是对流层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与上图中的 B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过程有关。(2)“秋阴不散霜飞
11、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的原因是阴雨天气,云层较厚,吸收地面辐射多,返还给地面热量较多,大气逆辐射强,夜晚温度较高,不易出现霜冻;与上图 C 大气逆辐射过程有关。9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阴天时,云层较厚,反射越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气温不会太高,比晴天低。这一原因与上图 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过程有关。(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且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而四川盆地是盆
12、地地形,多云雾天气,晴天少,太阳辐射弱。【小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7、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 A
13、处的气压名称为 ,气候类型10 是 。(2)图中 B 处盛行 季风,图中 C 处盛行 季风。(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南亚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和 。(4)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原因是 。答案:(1)7;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热带季风气候(2)东南;西南(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或风带季节移动(4)亚洲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巨大 解析:(1)根据风向判断季节,图中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来自海洋,所以大陆上气温高于海洋,为低压控制,此时是夏季 7 月,A 在印度附近,称为印度低压。(2)根据风向判断季节,大陆上气温高于海
14、洋,为低压控制,此时是夏季 7 月,图中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风。(3)东亚和南亚是世界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南亚季风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4)亚洲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使得东部和南部地区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所以答案是:(1)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热带季风气候(2)东南 西南(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或风带季节移动(4)亚洲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巨大【小提示】该题主要考查大气运动、季风的成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
15、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难度较大。8、图甲为某校学生设计的“热力环流”模拟实验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1 (1)图甲中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罩里的纸条 M、N 就会发生摆动。依据实验过程,请在图乙中连续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环节 1 中图中括号内标出近地面甲、乙两地气温差异(填冷或热);在环节 2 图中用箭头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在环节 3 图中括号内标出近地面甲、乙两地气压状况(填高压或低压);在环节 4 图中用箭头标出、风向。(2)根据该模拟实验,可推测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3)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图丙为“面向大海,发丝飘动”的照片。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解释图
16、丙中现象的是 (选择填空)。AB 12 CD(4)图丁中近地面的气流方向是从 (填市区或郊区)向 (填市区或郊区)。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城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丁中、两地中的 地。答案:(1)(2)冷热不均(3)C(4)郊区;市区;解析:(1)图甲中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电炉会加热其上空空气,另一侧有冰块的上空空气遇冷,即在环节 1中图中,近地面甲处受热、乙处空气遇冷,两地气温出现冷热不均差异;在环节 2 图中,甲地受热后空气膨胀上升,乙处空气遇冷收缩下沉;由于冷热不均,近地面甲处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乙地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如环节 3 图;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导致空气从高压流向低
17、压,出现热力环流,如环节 4 图。13 (2)根据该模拟实验,可推测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3)由图丙为“面向大海,发丝飘动”的照片可以看出,人面向大海,头发向后飘,吹的是海风,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冷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冷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示意图中 C 是正确的;图 B反映的是夜间空气运动;图 A、D 是错的。(4)城市产生各种废热形成热岛效应,即城市温度较郊区高,城市形成低气压,郊区形成高气压,图丁中近地面的气流方向是从郊区向市区。城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丁中处,可以通过城市-郊区间的空气流动,把
18、郊区的空气源源不断的输往城市,利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地位于城郊环流圈之外,不利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小提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