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1章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由于我国对计算机的信息、网络布线方面的标准规制比国外晚几年,现在逐步在各行业中建立起标准或条例。为了使读者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把握尺度,介绍几个常常提到的标准: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 E S C 7 2:9 7)。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安全行业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标准。3)建设部颁布的有关智能建筑管理的若干规定。4)公安部消防局发布,消防设施专项工程设计资格分级之标准。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6)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摘要除了上述6个标准法规是综合布线人员所关心的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家居布线标准(T I A/E I A 5 7 0)。对于这两个法规、标准,请参阅黎连业编著的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基础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1.1 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11.1.1 系统设计11.1.1.1 综合布线系统(G C S)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只要改变结点连接就可使网络的星型、总线、环形等各种类型网络间进行转换。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并应能支持当前普遍采用的各种局部网络及计算机系统:主要有 R S2 3 2C(同步/异步),星型网(S t a r)局域/广域网(L A N/WA N),王安网(Wang OIS/VS),令牌网(Token Ring),以太网(E t h e r n e t),光缆分布数据接口(F D D I)等。11.1.1.2 本规范参考I S O/I E C 11 8 0 1客户建筑电缆通用敷设要求国际标准的规定,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分为以下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连接话机的用户线及话机终端部分。在智能楼布线系统中,工作区用术语服务区(c o v e r a g e a r e a)替代,通常服务区大于工作区。摘自CECS72:97配线子系统,它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配线电缆或连接到用户出线盒的用户线部分。干线子系统,它提供建筑物的干线电缆的路由。该子系统由布线电缆组成,或者由电缆和光缆以及将此干线连接到相关的支撑硬件组合而成。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的干线电缆。设备间子系统把中继线交叉连接处和布线交叉连接处连接到公用系统设备上。由设备间中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它把公用系统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联起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的站内配线设备及电缆、导线连接部分。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联和输入/输出(I/O)组成,为连接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每层配线箱或电话分线盒部分。建筑群子系统由一个建筑物中的电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外一些建设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它提供楼群之间通信设施所需的硬件。其中有电缆、光缆和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相当于电话配线中的电缆保护箱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结构如图11-1所示:图11-1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综合布线系统示意图如图11-2所示:11.1.1.3 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工程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型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符合下列要求: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每个工作区有1个信息插座;每个工作区的配丝电缆为1条4对对绞电缆;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对绞线。2)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每个工作区有2个或以上信息插座;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对绞电缆;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39可选 采用增值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3对对绞线。图11-2 综合布线系统示意图3)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对绞电缆混合组网。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所有基本型、增强型、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都能支持话音/数据等系统,能随工程的需要转向更高功能的布线系统。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支持话音和数据服务所采用的方式,以及在移动和重新布局时实施线路管理的灵活性。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大多数能支持话音/数据,其特点为:1)是一种富有价格竞争力的综合布线方案,能支持所有话音和数据的应用;2)应用于语音、话音/数据或高速数据;3)便于技术人员管理;4)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流保护;5)能支持多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传输。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可提供发展余地。它支持话音和数据应用,并可按需要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特点:1)每个工作区有2个信息插座,不仅机动灵活,而且功能齐全;2)任何一个信息插座都可提供话音和高速数据应用;3)可统一色标,按需要可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4)是一个能为多个数据设备创造部门环境服务的经济有效的综合布线方案;5)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流保护;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引入光缆,可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智能大楼,其余特点与基本型或增强型相同。条文中对绞电缆系列指具有特殊交叉方式及材料结构能够传输高速率信号的电缆,非一般340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数据终端话音终端电脑机房电话交换机房PABXBDFDFDFDFDFDFDHCHCHCHCHCHCTOTOTOTOTOTOBDBCBC服务器主交换器主机数据终端话音终端数据终端话音终端数据终端话音终端数据终端话音终端数据终端话音终端TO:信息出口HC:水平线缆FD:楼层配线架BD:主配线架BC:垂直主干线缆市话电缆。条文中夹接式交接硬件系统系指夹接、绕接固定连接的交接设备。插接式交接硬件系指用插头、插座连接的交接设备。11.1.1.4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传输设备。计算机系统传输速率要求见表11-1所示。表11-1 传输速率要求规程传输速率要求(b p s)R S-2 3 22 0 KD C P1 0 0 KStar LAN11 MI B M 3 2 7 01 M1 0 M4 M Token Ring4 M1 0 B A S E-T1 0 M16M Token Ring1 6 MT P-P M D/C D D I1 0 0 M1 0 0 B A S E-T1 0 0 MAT M1 5 5 M/6 2 2 M11.1.1.5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11.1.1.6 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11-2所列的规定。表11-2 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表系统分级最高传对绞电缆传输距离(m)光缆传输距离(m)应用举例输频率1 0 0 1 0 0 1 0 0 1 5 0 4多模单模3类4类5类1 0 0 M H zA1 0 0 M H z2 0 0 03 0 0 03 0 0 0PBX X.21/V.11B1 M H z2 0 02 6 02 6 04 0 0N-I S D NC S D A/C D 1 B A S E 5C1 6 M H z1 0 01 5 01 6 02 5 0C S M A/C D 1 B A S E-T令牌环4 M b p s令牌环1 6 M b p sD1 0 0 M H z1 0 01 5 0令牌环1 6 M b p sB-I S D N(AT M)T P-P M D光缆1 0 0 M H z2 0 0 03 0 0 0C A M A/C D/F O I R LC S M A/C D1 0 B A S E-F令牌环FDDI LCF FDDIHIPPI ATM PC注:1 0 0 m距离包括连接软线/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 1 0 m允许总长度,链路的技术条件按9 0 m水平电缆,7.5 m长的连接电缆及同类的3个连接器来考虑,如果采用综合性的工作和设备区电缆附加总长度不大于7.5 m,则此类用途是有效的。3 0 0 0 m是国际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关于距离大于水平电缆子系统中的长度为1 0 0 m对绞电缆,应协商可行的应用标准。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1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采用I S O/I E C 11 8 0 1:1 9 9 5(E)国际标准,该标准着眼于各式计算机网络的要求。当综合布线系统用于公用电话网或公用数据通信等其他用途时,应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在表11-2中规定1 0 0 和1 5 0 两种规格,是根据Y D/T 8 3 8.14-1 9 9 6 通信行业标准制订的。我国规定不生产 1 2 0 的产品,但考虑到已建和在建的工程已采用了国外引进1 2 0 的产品,施工验收时可参考相关标准妥善解决,新建工程不允许再采用1 2 0 的产品。11.1.1.7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缆线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11-3所示的规定:图11-3 综合布线系统组网和缆线长度限值图11.1.1.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I S O/I E C 11 8 0 1:1 9 9 5(E);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应按照近期和远期通信业务、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等需要,选用合适的综合布线硬件设施,选用产品的各项指标应高于系统指标,才能保证系统指标得以满足,但不一定越高越好,选得太高,会增加工程造价,选得太低,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应当恰如其分。11.1.1.9 综合布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例如: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层号、房间号等内容。考虑到综合布线系统适用于各种通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服务,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单位或部门共同使用同一个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管理跟不上,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能够一目了然,规范规定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各种运行状态,便于操作人员迅速准确地调度应用和及时处理故障状况。11.1.1.10 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342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设备设备设备终端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物干线子系统建筑物配线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在系统设计时,若选用5类标准,则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全系统必须都为5类,才能保证系统为5类。如果采用屏蔽措施,则全系统所有部件都应选用带屏蔽的硬件,而且应按设计要求作良好的接地,才能保证屏蔽效果。11.1.2 系统指标本节规定的系统指标,均参考I S O/I E C 11 8 0 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有关电缆、连接硬件等产品标准也应符合国际标准。11.1.2.1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11-3的规定。表11-3 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频率(M H z)最大衰减限值(d B)A级B级C级D级0.11 65.51.05.83.72.54.06.64.81 0.01 0.77.51 6.01 4.09.42 0.01 0.53 1.2 51 3.16 2.51 8.41 0 0.02 3.2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11.1.2.2 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11-4的规定。表11-4 线对间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表频率(M H z)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 B)A级B级C级D级0.12 74 01.05 2 53 95 44.02 94 51 0.02 33 91 6.01 93 62 0.03 53 1.2 53 26 2.52 71 0 0.02 4注:1)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音低1 0 d b。2)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3)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3=6dB+10lg(n+1)dB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11.1.2.3 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11-5的规定:表11-5 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频率(M H z)最大衰减限值(d B)C级D级1f1 01 81 81 0f1 61 51 51 6f2 01 52 0f1 0 01 011.1.2.4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 C R),应符合表11-6的规定。表11-6 最小A C R限值表频率(M H z)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 B)D级0.11.04.04 01 0.03 51 6.03 02 0.02 83 1.2 52 36 2.51 31 0 0.04注:1)ACR(dB)aN(dB)-a(d B)式中:a 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a链路传输的衰减值2)本表所列的A C 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围如表 11-7所示。表11-7 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的选择极限表频率(M H z)最大衰减量(d B/1 0 0 m)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量,在1 0 0 m时(d B)2 084 13 1.2 51 0.33 96 2.51 53 31 0 01 92 9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 C R),以1 0 0 M H z为例,表11-6中的规定的4 d B,表11-7中规定为1 9 d B,而按照表11-6和表11-7相减得到0.8 d B,A C R出现3个数值,设计时应按照使用要求合理选用。11.1.2.5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表 11-2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11-8的规定:344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表11-8 直流环路电阻限值表链路级别A级B级C级D级最大环路电阻()5 6 01 7 04 04 0注:1 0 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 9.2 /1 0 0 m;1 5 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 2 /1 0 0 m;11.1.2.6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11-9的规定:表11-9 最大传播延迟限值表测量频率(M H z)级别延迟(s)0.0 1A2 01B51 0C13 0D1注:配线(水平)子系统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1 s。11.1.2.7 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11-1 0的规定。表11-10 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频率(M H z)最小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d B)A级B级C级D级0.13 04 53 54 01.02 03 04 04.0待定待定1 0.02 53 01 6.0待定待定2 0.0待定待定1 0 0待定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11.1.2.8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11-11的规定。表11-11 光缆波长窗口参数表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 m)下限(n m)上限(n m)基准试验波长(n m)最大光谱宽度F W H M(n m)多模8 5 07 9 09 1 08 5 05 0多模1 3 0 01 2 8 51 3 3 01 3 0 01 5 0单模1 3 1 01 2 8 81 3 3 91 3 1 01 0单模1 5 5 01 5 2 51 5 7 51 5 5 01 0注:1)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 2.5/1 2 5或5 0/1 2 5;8 5 0 n 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 d B/k m;最小模式带宽为2 0 0 M H z.k m,1 3 0 0 n 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 d B/k m;最小模式带宽为5 0 0 M H z.k m。2)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 I和ITU-TG,652标准;1 3 1 0 n m和1 5 5 0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 d B/k m;截止波长应1 2 8 0 n m。1 3 1 0 n m时色散应6 p s/k mn m;1 5 5 0 n m时色散应2 0 p s/k mn m。3)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 0 d B,单模2 6 d B。表11-11注的内容是光纤和光纤连接硬件的基本要求,本规范引用 I S O/I E C 11 8 0 1国际标准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5的相关部分。注1中最小模式带宽为1 k m长度光纤的带宽,而在表11-1 3中规定的是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本规范在11.1.1.6条中规定多模光纤的最大链路长度为 2 k m,因此,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分别为1 0 0 M H z(8 5 0 n m波长)和2 5 0 H M z(1 3 0 0 n m波长)。11.1.2.9 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11.1.2.8条规定各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11-1 2的规定。表11-12 光纤链路允许最大传输距离表光缆应用类别链路长度(m)多模衰减值(d B)单模衰减值(d B)8 5 0(n m)1 3 0 0(n m)1 3 1 0(n m)1 5 5 0(n m)配线(水平)子系统1 0 02.52.22.22.2干线(垂直)子系统5 0 03.92.62.72.7建筑群子系统1 5 0 07.43.63.63.6注:1)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11.1.2.8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2)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11.1.2.10 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 11-1 3的规定。表11-13 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标称波长(n m)最小光学模式带宽(M H z)8 5 01 0 01 3 0 02 5 0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I S O/I E C 11 8 0 1:1 9 9 5(E)尚未作出规定。11.1.2.11 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 11-1 4的规定:表11-14 光纤链路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表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 m)最小反射衰减限值(d B)多模8 5 02 0多模1 3 0 02 0单模1 3 1 02 6单模1 5 5 02 611.1.2.12 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联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 0 0、1 5 0两类标准,其允许偏差值为1 5(适用于频率 1 M H z)。11.1.3 工作区子系统11.1.3.1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 0 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工作区子系统包括办公室、写字间、作业间、技术室等需用电话、计算机终端、电视机等设施的区域和相应设备的统称。11.1.3.2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346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 S D 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 器;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6)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11.1.4 配线子系统11.1.4.1 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配线子系统是用于每层配线(水平)电缆的统称。11.1.4.2 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1)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4)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11.1.4.3 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对绞电缆。配线子系统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11.1.4.4 配线系统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对绞电缆。配线电缆的选择,详见第2章的条文说明。11.1.4.5 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1)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2)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11.1.4.6 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为9 0 m以内。11.1.4.7 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11.1.5 干线子系统11.1.5.1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干线子系统用于楼层之间垂直干线电缆的统称。11.1.5.2 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间,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对绞线。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11.1.5.3 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建筑物有两大类型的通道,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每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便于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开放型通道是指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到楼顶的一个开放空间、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例如:通风通道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7系统电缆。11.1.5.4 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子系统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层和交接间。分支递减端接是用1根大容量干线电缆足以支持若干个交接间或若干楼层的通信容量,经过电缆接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地的连接硬件。而电缆直接连接方法是特殊情况使用的技术。一种情况是一个楼层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在干线交接间,另一种情况是二级交接间太小,在干线交接间完成端接。11.1.5.5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11.1.6 设备间子系统11.1.6.1 设备间是在每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设备间系统的电话、数据、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宜设置在一个房内。必要时,可以分别设置,但程控电话交换机及计算机主机房离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11.1.6.2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11.1.6.3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11.1.7 管理子系统11.1.7.1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换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换间使得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路由,因而通信线路能够延续到连接建筑物内部的各个信息插座,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11.1.7.2 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单点管理位于设备间里面的交换机附近,通过线路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间或服务接线间里面的第二个接线交接区。双点管理除交接间外,还设置二个可管理的交接。双交接为经过二级交接设备,在每个交接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场之间接上跨接线或插接线,这些色标用来分别标明该场是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这些场通常分别分配给指定的接线块,而接线块则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11.1.7.3 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面积、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志。综合布线系统使用了三种标记:电缆标记、场标记和插入标记。其中插入标记最常用。这些标记通常是硬纸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装人员在需要时取下来使用。11.1.7.4 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本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348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11.1.7.5 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1)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2)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11.1.7.6 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11.1.8 建筑群子系统11.1.8.1 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 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11.1.8.2 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人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予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11.1.8.3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11.1.8.4 电话局来的电缆应进入一个阻燃接头箱,再接至保护装置。11.1.8.5 对于11.1.8.1、11.1.8.2、11.1.8.3建筑群子系统电缆敷设方式的优缺点如表11-1 5所示。表11-15 电缆敷设方式方式优点缺点管道内提供最佳的机械保护,任何时候都可以敷设电挖沟,开管道,建入孔的初次缆,电缆的敷设,扩充都很容易,能保持道路和投资较高建筑物的外貌整齐直埋提供某种程度的机械保护,保持道路和建筑物的扩容和更换电缆时会破坏道路外貌整齐,初次投资较低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架空如果本来有电杆,则成本最低没有提供机械保护,安全性差,影响建筑物美观11.1.9 光缆传输系统11.1.9.1 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一个建筑群之间的长距离线路传输,建筑内线路将电话、计算机、集线器、专用交换机和其他信息系统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外界与其他网络特别与电力电缆网络一起敷设电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数字复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光缆传输系统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公用电话或数据网的一部分时,宜采用单模光缆。光缆传输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传输更多的信息量,适合大规模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目前已能提供实用的光缆传输设备、器件及光缆。综合布线系统,综合话音、数据、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多种信息系统,使用光缆可增长传输距离,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光缆和铜缆组成的集成分布网路系统。光缆传输系统可组成抗电磁干扰的网路。一般多模光缆适用于短距离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如果用于公用电话网或数据网时,由于,长距离传输光缆都采用单模光纤,为了连接方便,综合布线的光缆系统应与公用电话网或数据网采用相适应规格的光缆系统为好。11.1.9.2 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他楼层,在各楼层经过光缆及连接装置沿水平方向分布光缆。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911.1.9.3 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4 d 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5 d B。对于陶瓷头的S T I I连接器,每1 0 0 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 0.2 d B。对于塑料头的S T I I连接器,每2 0 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2 d B。无论是那种型号的S T I I连接器,安装一个连接器所需的平均时间约为 1 6分钟。但同时安装1 2个S T I I连接器,则每个连接器的平均安装时间为6分钟。11.1.9.4 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6 2.5 m 而光纤包层直径1 2 5 m 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缆,标称波长为8 5 0 n m或1 3 0 0 n 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 3 1 0 n m或1 5 5 0 n m的单模光缆。建筑物内综合布线一般用多模光缆。单模光缆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11.1.9.5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 G B 4 11 08 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的规定,如表11-1 6。表11-16 系列比特率数字系列等级基群二次群三次群四次群标称比特率(k b p s)2 0 4 88 4 4 83 4 3 6 81 3 9 2 6 42)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与输出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G B 7 6 118 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11.1.9.6 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11.1.9.7 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11.1.9.8 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接合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光缆和铜缆一样也有铠装、普通和填充等类型。当带状光缆与带状光缆互联时,就必须使用陈列接合连接器。如果一根带状光缆中的光缆要与一根室内非带状光缆互联,应使用增强型转换接合连接器。11.1.9.9 光缆布线网路可以安装于一建筑物或建筑群环境中,而且可以支持在最初设计阶段没有明确的各种宽带通信服务。这样的布线系统可以用作独立的局域网(L A N)或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局部图象传输网,也可连接到公用电话网。11.1.10 电源、防护及接地11.1.10.1 电源1)设备间内安放计算机主机时,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2)设备间内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C E C S 0 9:8 9进行工程设计。3)设备间、交接间应用可靠的交流2 2 0 V、5 0 H z电源供电。设备间应有可靠交流电源供电,不要用邻近的照明开关来控制这些电源插座,减少偶然断电事故发生。11.1.10.2 电气防护及接地1.综合布线网络在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防护措施:(1)在大楼内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间隔时:350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1)配电箱和配电网产生的高频干扰。2)大功率电动机电火花产生的谐波干扰。3)荧光灯管,电子启动器。4)开关电源。5)电话网的振铃电流。6)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周期性脉冲。(2)在大楼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处于较高电磁场强度的环境:1)雷达。2)无线电发射设备。3)移动电话基站。4)高压电线。5)电气化铁路。6)雷击区。(3)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场强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超过下列规定时:1)对于计算机局域网,引入1 0 k H z至6 0 0 M H z以下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1 V/m;6 0 0 M H z至2.8 G H 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5 V/m。2)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 R F 0.1 5 M H z至8 0 M H 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3 V,(幅度调制8 0,1 k H z)。3)具有模拟/数字终端接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 11-1 7的规定。表11-17 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频率范围(M H z)噪声信号限值(d B m)0.1 53 0-4 03 08 9 0-2 08 9 09 1 5-4 09 1 51 0 0 0-2 0注:噪声电平超过-4 0 d B m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 0 0 M H z。当终端设备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 11-1 8的规定:表11-18 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频率范围(M H z)噪声信号限值(d B m)0.1 53 0基准电平3 08 9 0基准电平+2 0 d B8 9 09 1 5基准电平9 1 51 0 0 0基准电平+2 0 d B注:A噪声电平超过基准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 0 0 M H z 基准电平的特性:1 k H z-4 0 d B m的正弦信号。4)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的附加要求是在1 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小于1 0个。5)背境噪声最少应比基准电平小-2 0 d B。(4)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线干扰波的电场强度超过表 11-1 9的规定时,综合布线系统是否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51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防电磁干扰的电磁幅射。电磁干扰将影响综合布线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电磁幅射则涉及综合布线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信息不被无关人员窃取的安全问题,或者造成电磁污染。在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时,必须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周密的安排与考虑,选用合适的防护措施。表11-19 发射干扰波电场强度限值表A类设备3 0 mB类设备1 0 m3 0 M H z2 3 0 M H z3 0 d B V/m3 0 d B V/m 2 3 0 M H z1 G H z3 7 d B V/m3 7 d B V/m注:1)A类设备:第三产业;B类设备:住宅。2)较低的限值适用于降低频率的情况根据综合布线的不同使用场合,应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要求,规范中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干扰源,提示设计时应加以注意,现将防护要点说明如下:(1)抗电磁干扰对于计算机局域网,6 0 0 M H z以下的干扰信号,对计算机网络信号的影响较大,属于同频干扰的范畴;6 0 0 M H z及以上则属于杂音干扰,相对而言,影响要小一些。因此,前者规定干扰信号场强限值为1 V/m;后者规定为5 V/m。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R F 0.1 5 M H z至8 0 M H z的干扰信号强度为3 V,调制度为8 0的1 k M H z正弦波干扰时,电信终端设备的性能将不受影响。例如: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