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就、问题及提升对策_赵迎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3727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就、问题及提升对策_赵迎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就、问题及提升对策_赵迎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就、问题及提升对策_赵迎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82022 年 12 月刊总第 206 期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就、问题及提升对策 赵迎芳 李金显 项目简介 本文系 2022 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农村非遗活化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2-ZXLC-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赵迎芳,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金显,山东大众报业集团高级经济师。苏锐:山东:依托文旅融合 为乡村非遗注入活力,中国文化报2022 年 10 月 11 日第 08 版。【摘 要】加强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有助于增强非遗自身活力,也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近年来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非遗项目、

2、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的非遗保护“山东模式”,但也存在申报数量大质量低、重申报轻管理、因循守旧与过度开发并存、对数字化技术手段运用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全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应切实加强分类保护,发展“非遗+旅游”,加强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推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加强宣传营销。【关键词】非遗保护;活化利用;山东模式;文旅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新形势下,深入总结非遗保护的经验和问题,对于提升非遗传承创新能力,推动非遗助力脱贫和乡村振兴,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

3、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山东是非遗大省。“根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前期调查数据,全省普查非遗线索超 120 万条,国家级名录 186 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非遗经营业户 120 多万家,年产值 1600 亿元左右,直接从业人员近 400 万人。”全省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的非遗保护“山东模式”。(一)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一是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山东省配合文旅部完成非遗资源普查和专项调查,进一步完善DOI:10.16737/ki.rwtx8128

4、1190.2022.12.008齐鲁非遗69省内非遗档案制度,妥善保存相关实物和资料。自 2015 年开始,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完成了 45名 70 岁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2017 年,山东省率先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并逐渐形成了符合山东地域特色的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例如,成立省内专家库,建立“学术专员、执行团队、省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等,保证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顺利完成。二是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建设。山东省致力于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构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根据 2021 年 1

5、1 月 24 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公布的数据: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 8 个,国家级名录186 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省级名录 1073项,市级名录 4121 项,县级名录 12758 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 88 名,省级传承人 426 名,市级传承人 2553 名,县级传承人 8025 名。山东省进一步健全了非遗传承人梯次培养体系,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研培工作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当中。三是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截至 2021年11月,全省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即齐鲁文化(潍坊)

6、生态保护区,有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等 13 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保护区健康发展。例如,荣成市为了加强海草房的管理和保护,出台了荣成海草房民居保护试行办法和海草房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四是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各地积极建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传习所、传习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专题博物馆 261 家,非遗传习所 1000 多个。(二)非遗生产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原山东省文化厅与原省扶贫办于 2008 年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

7、兴”工程实施方案,命名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 60 个。全省各地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日照、烟台、济宁等地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乡村振兴工作,济南市建立了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并对重点项目加以资金扶持,聊城、菏泽等地也推出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比如,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依托杞柳编制,打造杞柳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 2 万余人就业。借力数字经济、网络电商等新发展手段,山东积极开展“互联网+传统工艺”,推动设立传统工艺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培育了一批传统工艺新型业态,各地培育孵化了一批淘宝村、淘宝镇

8、,形成了非遗关联产业的规模化效应,从而带动了乡村产业模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21 年淘宝村名单显示,2021年,山东有 801 个淘宝村,占全国的 11.4%。菏泽曹县的汉服、临沂临沭的柳编、潍坊坊子区的风筝等,都是乡村非遗助力脱贫致富的龙头品牌。参见山东:非遗传承体系迈入 2.0 时代,“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2020 年 12 月 13 日。702022 年 12 月刊总第 206 期(三)“非遗+旅游”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黄河入海非遗之旅”等 10 条山东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认定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等 15 个山东省非遗

9、旅游体验基地。各地推出了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如济南市推出了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宏济堂文化产业园等非遗旅游项目。青州古城旅游区建设青州非遗传习坊,创建集非遗文创、文化传承、文化消费、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非遗文化聚集区。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泰斗健康产业园”,发展工业旅游,利用新媒体开展胶东饺子食俗文化推介宣传,成为集科普教育、非遗体验、住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游景区。(四)非遗载体平台助力传播普及山东在全国率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传承非遗并带动就业增收,得到文旅部充分肯定。全省各地紧密结合当地非遗资源禀赋,广泛开展非遗传播普及活动。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全国第一个地处城市中

10、心的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聊城市连续多年举办聊城非遗春晚,枣庄市连续举办大运河沿线非遗展演,淄博市连续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大会,潍坊市连续多年举办潍坊风筝节,东营、滨州等沿黄市常年举办与黄河有关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青岛市举办周戈庄上网节、海云庵糖球会,日照市、威海市均已连续多年举办渔民开洋节、谢洋节,成为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五)研培计划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山东省是全国首个举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和设立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院校的省份。截至 2022 年,全省现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临沂大学 3 所国家级非遗研培院校,以及聊城大学等 6 所省级非遗研培院校。自 2005

11、年开展研培工作以来,全省共举办 60 余期培训班,直接培训 2900 多人,延伸培训 22000 多人,大规模、多领域提高了传承人的传承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非遗申报存在数量大、质量低的问题。山东全省共拥有 173 项(子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约占国家非遗总量的 5%,位居全国第二。现在已有的代表性项目数量规模几近饱和,甚至出现鱼目混珠的乱象。尽管可能还有部分“遗珠”在外,但从资金和人力资源状况来看,非遗保护项目的无限扩容是不现实的,不仅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还会忽略真正需要保护的项目。二是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地方申报非遗项

12、目“动机不纯”,借申报名录获取资源,但不落实保护措施,存在“假非遗”“死非遗”以及破坏性“保护”等现象。尽管有些政策文件中规定了退出机制,但实践中少有落实。因此,亟需从盲目追求“上名录”“上项目”向更加科学的评估、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转变。三是因循守旧与过度开发并存。部分非遗传承人或忙于生计无力传承授徒,或因循守旧不能面向市场,非遗产品缺乏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完全靠财政“输血”维持生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保护意识和审美能力,一些非遗项目为商业开发而掺入过多的现代元素,导致非遗的核参见数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 TOP2,“文旅中国”微信公众号,2022 年 6 月 13 日。齐鲁非遗71

13、心元素被改变,丧失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独特性。四是对数字化、新媒体等技术手段运用不足。传统的拍照录音、口授心传,以及静态场馆展览的传播和营销方式等,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如何针对年轻人的喜好,运用 3D、动漫、AR 等新媒体技术助力非遗的记录、保存、传播以及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等,值得重视。三、山东省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提升对策(一)加强分类保护根据非遗的特点和存续状况,实施分类保护。根据中医药、民俗节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的不同特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方式。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对于申报的非遗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和考量,选取真正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14、;对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无法活态保留的“非遗”项目,只需要记录在档,尽量不再耗费人力、物力强行传承。完善非遗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提高专业记录水平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记录。使用多种方式将非遗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全方位记录保存下来,日后供人们检索、分解、研究、教育和传播。(二)推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非遗的活化利用,应在保持其内涵的基础上与市场结合,与人们当下的消费习惯相结合。传统技艺、民间曲艺歌舞和民俗文化等非遗的部分内容随着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消失,但另一部分正通过转化和创新留存下来,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文化资源。从非遗保护的长远发展来看,传承人必须精修深研,提高审美水平

15、,加强技术创新,与当下审美、应用场景相结合,生产兼具趣味性、艺术性甚至实用性的非遗产品,以工匠精神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不应该回避和排斥现代技术。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创新,正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省人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有些甚至实现了规模生产,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三)发展“非遗+旅游”“非遗+旅游”是非遗融入经济社会的重要路径,也是文旅发展新的增长点。传统手工艺品、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传统习俗和美食等,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内容,都是当今发展旅游的重要元素。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非遗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一是“非遗+旅

16、游文创”。将全省草编、柳编、剪纸、香包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改变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局面。非遗文创已成为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利用好相关支持,通过“就地就业”的非遗工坊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山东手造”工程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充分发挥非遗工坊在吸纳就业、技能培训、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发以手工制作、加工制造为主的特色产品;通过多元化展览和研习,灵活生动地传承非遗,同时丰富游客的体验。此外,要依托全省 A 级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旅游民宿聚集区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山东手造展示销售专区,并推出一批手

17、造研学路线。二是“非遗+节庆民俗”。民俗节庆在非遗中占有重要位置,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民俗节庆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聚民族情感、激发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包含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婚丧嫁娶文化元素的722022 年 12 月刊总第 206 期民俗节庆,不仅可以活跃当地文化生活,还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传统节庆的保护和传承,既要重视其社会价值,也要重视其经济价值,要做到面向市场,与现代人的消费习惯相结合,营造浓厚的“节味”,吸引更多的旅客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参与。三是“非遗+民宿”。在民宿日益受到追捧的今天,传统美食、茶艺、手工缝制等非遗技艺可与当地民宿实现完美契合,既增强游客

18、的入住体验,也为非遗开辟了新的活化路径。例如,临沂平邑县柏林镇某村利用原有的22户老宅基地,打造了富泉山居高端民宿。富泉山居通过保留原始的老宅形态,青山绿水加上古朴生活,使传统的非遗文化与时尚的产业有效对接。非遗和民宿的融合发展带动了乡村旅游开发,通过吸纳村民从事餐饮、住宿、保洁、园林绿化等工作,带动就业,实现了旅游扶贫。(四)加强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原则。非遗的存续和传承与孕育滋养它的环境密不可分。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是指非遗保护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向保护非遗得以孕育的人文环境,保持文化生态平衡。文化生态系统包含自然、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脱离生存环境,孤

19、立地保存一个非遗品种,是很难实现活态传承的。正所谓“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也正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意义所在。挖掘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小镇、传统村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非遗资源,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让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社区成为非遗传习和展示的空间,打造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齐鲁样板”。(五)线上、线上加强宣传营销鼓励和引导现代设计企业、文化创意机构走进贫困地区,与当地非遗企业、家庭作坊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其审美意识、设计理念和经营模式,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设计和提升,同时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形式,扩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销售。继续推广全省“非遗+电商”的成功经验,

20、积极探索现代经营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宣传营销渠道。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通过跨界融合,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例如,湖北多地为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者拍摄视频,并为他们开设抖音、斗鱼账号,用“短视频+传统文化”的方式实现数字化传播,此类非遗保护传承方式值得借鉴。结语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延续历史文脉、促进乡风文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非遗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既要秉承传统、不忘初心,也要砥砺前行、守正创新,推动非遗在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责任编辑:祝莉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