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
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
1 空气占据空间吗
12 河流与湖泊
2 空气有质量吗
13 地下水
3 热空气和冷空气
14 海洋
15 珍惜水资源
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4 土壤的成分
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
5 土壤的类型
16 人的呼吸
6 肥沃的土壤
17 运动和呼吸
7 保护土壤
18 食物的旅行
19 食物与营养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 认识固体
9 认识液体
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1 把盐放到水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l 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l 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l 培养对于空气进行研究的兴趣。
l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l 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基于事实的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对实验现象进行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槽、透明硬塑料杯子、球针、纸巾、水、漂浮物(如塑料泡沫)、橡皮泥、吸管、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等,小组共用的擦拭用纸巾或毛巾。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提问:大家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团会变湿吗?
2.让学生预测杯底的纸团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讨环节。教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同空气会占据空间,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二、探索
1.实验方法的指导。
(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
(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塑料泡沫),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观察实验现象。纸团湿了吗?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用同样的方法再把杯子压入水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5)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
特别提示:用纸巾或毛巾将杯子边缘的水擦干净后,再取出杯底的纸团。
2.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了解记录方法。
3.学生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记录。
4.研讨: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汇报句式:“我用什么方法,观察水位什么变化,说明空气……”
5.小结:空气占据空间。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现象——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这些现象观察起来容易,记录下来也不难,难点在于学生能否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也就是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三、拓展
出示小挑战的材料。
现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让学生用透明的瓶子来做这个实验,就是为了将这一过程可视化。这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学生会明白,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在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解释水会被挤出的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的实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更多空气的特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打气
打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做一个示范案例,比如用一条横线来代表水面,如果水面前后出现了变化,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表示前后不同的水位。如果要将预测和实测进行对比,可以为学生再准备一组和活动手册一样的图表,实验前画一次,实验后根据实际现象再画一次。
记录时,除了用教师演示的方法,学生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只要能让他人看明白或能解释得通就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以粉笔、水为例,引发学生对物体会占据空间的思考。
2.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3.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4.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5.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操作,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水杯、水、漏斗、小口瓶、水槽、纸团、气球、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凤尾夹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虽然看不到你,
也摸不着你,
可你自由自在的,
在世界每个角落嬉戏。
你呀,总是这么调皮。
植物说,有了你,
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动物说,没有你,
我们就会停止呼吸。
你呀,就是这么神奇。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猜一猜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这首小诗写的是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调皮、神奇的特点。
3.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特点。4.这个单元我们来进一步研究空气,来认识更多的有关空气的特点。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二、课前小研究
1.教师出示一盒满满的粉笔,问: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盒粉笔,已经是满满的了,老师想问大家一下,还能往盒子里放进粉笔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漏斗、小口瓶、橡皮泥、烧杯、水等等。
实验方法:将漏斗插入小口瓶中,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
实验注意点:
(1)要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不能有一丝缝隙。
(2)倒水的速度要快。
(3)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测一下,水会漏下去吗?
学生进行猜测,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面。
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的结果:水不会漏下去。
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我们把封住瓶口的橡皮泥拿掉,再做这个实验,水会漏下去吗?请大家动手做一做。
学生把封住瓶口的橡皮泥拿掉,再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看一看实验的结果,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2.实验二:纸团会不会湿?
出示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方法,学生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实验操作要求。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水杯要垂直入水,不能倾斜。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还是像上一个实验那样,来预测一下,纸团会不会湿。
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并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交流实验的结果:纸团不会湿。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纸杯不是垂直入水,而是倾斜入水,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实验结果:倾斜水杯入水,纸团就会湿掉。
3.实验三:气球吹得大吗?
用以上教学步骤进行实验,然后交流实验的结果。
教师引导:假如把塑料瓶钻一个洞,气球还能吹的大吗?
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然后汇报结果。
4.实验交流总结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做了三个小实验,按照书上要求的实验方法去做,我们发现水会漏下去吗?(学生答:不会)纸团会湿吗?(学生答:不会)气球吹得大吗?(学生答:吹不大)不过,当我们去掉橡皮泥再倒水,水会漏下去吗?(学生答:会)当我们倾斜水杯入水,水杯里的纸团会湿吗?(学生答:会)当我们把塑料瓶钻一个洞,气球还能吹的大吗?(学生答:吹得大)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第一个实验中的塑料瓶里面盛了满满的空气,水就漏不下去了。第二个实验中,水杯里盛有满满的空气,因此,即使把水杯放入水中,水杯里的纸团也不会湿。第3个实验中,因为塑料瓶中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气球是吹不大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板书,并引导学生填好活动手册中的我的结论。
四、空气能被压缩吗
1.教师引导:空气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空气可以被压缩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实验: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
学生看一看操作图,并读一读实验步骤,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小泡沫。
教师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注意点。
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时,不要用力过大,把活塞完全拉出来。
用针筒口顶住橡皮推、拉活塞的时候,要记下活塞的位置。
推拉活塞的过程中,活塞扣都要顶住橡皮。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针筒中的小泡沫发生了什么变化,还要注意手的感觉。
这个实验可以重复多做几次。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纠正学生操作不当的动作。
3.交流实验的结果。
针筒中的小泡沫有什么变化没有?(泡沫被挤压)
在用手推拉活塞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推拉活塞要很用力才行,推的时候感觉很吃力,推不下去,有弹性。拉的时候也是这样。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4.空气压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空气压缩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一些例子。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这些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引导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说一说这些东西在使用时有什么感觉?比如说充气城堡、自行车、充气床垫、篮球、足球等等。
教师总结:是的,这些东西在使用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有弹性,这种很有弹性的感觉,就是空气被压缩的结果。其实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很广泛的运用。
学生举一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例子。
教师相机出示:商场门口充气门柱广告、大型充气玩具、气枪、喷雾器、公共汽车门、水火箭等等。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跟粉笔、水一样,也占据一定的空间,同时空气还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 书
设 计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第 组
图1
图2
(一)压杯入水
▲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
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
▲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没变)
(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预设:没湿)
(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预设: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二)扎孔观察
图3
图4
▲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三)打气观察
▲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预设: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怎样能吹大?(预设: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
(3)看瓶解惑: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老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第二吹的时候,我把手松开了,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
(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
会湿 水进入杯子
不湿 杯内有空气
【作业设计】
1.把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被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杯子中的纸团( )。
A.会湿 B.不会湿 C.会掉下来
2.小明按下图做了一个压杯入水实验,观察发现杯子内的纸团没有湿,是因为( )。
A.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B.杯子中有水
C. 水没进入杯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空气有质量吗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3.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
4.通过阅读伽利略的相关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能通过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以及用电子天平测量的方法,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学难点
过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伽俐略等科学家的图片,支架、小木棍、气球、打气筒、电子天平、回形针、皮球等等。
预习要求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体会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能够被压缩的特点。
预习第2课,想一想怎样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科学课本,拿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出它的重量?
2.再引导学生随意拿出一样东西,放在手里掂一掂,看看有没有重量。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是有质量的,那么空气它有质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2课。
4.板书课题:2.空气有质量吗
二、活动一:气球平衡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1.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周围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下面我们就用悬吊小木棍来做气球平衡实验,看一看空气是否有质量?
2.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材料:气球支架、小木棍、打气筒。
实验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
第二步: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放掉。
第三步:放手后,看一看平衡棍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点:
先拴球,后挂球,再调整平衡,注意步骤。
用打气筒给气球打进大自然中的空气,不要用嘴吹。
不要把气充的太足,以免气球爆炸。
在本次实验中,同小组同学要合作分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一只气球放气之后,平衡小棍发生的变化。
友情提示: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每小组把气球中的气打好,实验中就可以省去打气这一步骤,直接让学生把球挂到平衡小棍上,再调整平衡,就可以做实验了。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减少给气球充气时不必要的麻烦。
3.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纠正学生不当的实验操作,提醒学生,按步骤来,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上讲台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交流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总结:刚才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我们初步发现:空气是有质量的。
三、活动二:用电子天平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悬吊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初步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为了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下面我们利用电子天平来称一称。
2.活动材料:电子天平、打气筒、皮球。
3.活动过程:
教师先进行演示实验。
出示电子天平,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东西,放到电子天平上称一称,验证电子天平的准确性。
把没有充气的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上讲台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利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先打20下,然后把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记录下来。
再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再打10下,然后把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一称,指生再读一读电子天平上显示的数字,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小组,按步骤进行活动,记录下测量的数据,认真思考并完成活动手册。
4.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数据。
(2)引导学生思考艵交流:充气20下的皮球和充气30下的皮球,质量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说明什么?
(3)教师总结:充气20下的皮球和充气30下的皮球质量是不一样的,因为充气30下,皮球里的空气就要比充气20下皮球里的空气多的多,因此质量要大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充气越多,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越大,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学生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活动三:阅读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1.出示资料,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盒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学生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空气是有质量的,并了解一升空气的质量究竟是多少。
3.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能够坐在这里,读到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前辈们不断探索的结果,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让我们向这些科学家致敬。
4.教师相机出示一些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一下这些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
五、课后作业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板 书
设 计
2、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是有质量的
科学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质量吗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l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l 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l 在称量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
l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l 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空气质量。
难点:测量空气质量,并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天平、优质的打气筒、球针、豆子、皮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思考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2.谈话:既然大家对空气有没有质量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我们如何验证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收集学生前概念。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图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讨论:哪种实验方法比较适合?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一个简易天平。
(2) 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3)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
(4) 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如果天平倾斜了,你需要放多少粒豆子才能让天平重新平衡呢?
(5)继续给皮球打10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2.学生实验、记录。
3.学生理解班级记录表,有依据地解释观点。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打入10筒空气后,增加的豆子个数
再打入10筒空气后,增加的豆子个数
4.研讨。
(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2)你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5.小结: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3个大圆代表皮球,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
设计意图:本环节选用豆子作为衡量物的好处很多。比如,豆子易得且单体质量小,个体差异不大,方便学生通过增减数量对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观察和控制。本环节学生要学会用符合逻辑的解释去描述实验事实。除了让学生用科学的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更要让学生关注“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本环节继续使用小圆圈表示空气微粒的方法,让解释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三、拓展
将皮球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再将皮球放入小桶中,看天平的平衡结果。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实验实际上是反向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打入空气,质量增加,放掉一部分空气,质量减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有质量。
【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10筒空气 + 颗豆子
再+10筒空气 + 颗豆子
平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天平两端的皮球和豆子已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天平会倾斜,让学生用简图表示出来。
2.要让天平重新平衡,需要往另一边加入多少粒豆子,在图中写出数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一课时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做纸蛇转动和热气球上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
2.做纸杯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冷空气和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做冷热空气流动实验,明白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支架、蜡烛、卡纸、剪刀、大塑料袋、纸杯、细线、广口瓶、冰水、热水、线香、打火机、玻璃片、水槽、塑料瓶、垫片、美工刀、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自然界中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并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冷空气和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通过学习,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那么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板书课题:3.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热空气的流动
教师引导:同学们,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让纸蛇转动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操作图,再读一读实验步骤,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卡纸、剪刀、蜡烛、打火机、支架、细线。
实验方法:
用卡纸剪一条纸蛇,将纸折放在火焰上方约10厘米处。
点燃蜡烛,对着这只蛇尾巴斜面处。
观察到纸蛇转动后,熄灭蜡烛。
实验注意点:
蜡烛不要靠纸蛇太近,靠的太近,会将纸蛇点燃,也不要太远,太远了,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距离纸蛇约10厘米为宜。
实验中要仔细观察纸蛇的变化,并且可以用手去探一探纸蛇上方的空气,感觉一下空气是冷的还是热的。
本次实验可以反复多做几次。
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相机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
全班交流实验现象。
实验二:让热气球上升
(本次实验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先演示这个实验。)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以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实验方法。
出示实验材料:大塑料口袋、细铁丝、蜡烛、打火机。
教师边进行演示实验,边强调实验注意点:
第一步:用细铁丝把大塑料口袋撑成圆形。(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完成,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
第二步:将塑料口袋撑开后,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
特别注意:塑料口袋不要靠蜡烛太近,否则,塑料口袋会被烧坏。
第三步:过一会儿松手,看塑料袋是否会上升。
教师再次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选择塑料口袋的时候,要选择薄而轻的塑料口袋,不能太重,铁丝也要细一点,轻一点,不能太重,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实验中的注意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讨论:纸蛇为什么会转动?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次实验,思考:是什么让纸蛇转动,让热气球上升的?
学生答: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空气使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
教师总结:是的,热气球上升,纸蛇转动,都是因为热空气的原因。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使纸蛇转动,也带动了热气球的上升。
相机板书,热空气轻,会上升。
实验三:教师演示纸杯实验
引导:为了进一步验证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我们再来做一个纸杯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纸杯、蜡烛、细线、支架。
实验操作过程:将两只纸杯口部朝下,用细线悬挂在支架的两边,保持平衡。在一只纸杯下边点上蜡烛。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本来保持平衡的两只纸杯,现在不平衡了。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
三、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空气轻,会上升这一特点。那么冷空气和热空气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
展示实验材料:水槽两个、冰水、热水、广口瓶两个、玻璃片一块、线香、打火机。
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讲解实验中的注意点:
第一步:在两个水槽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把两个广口瓶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过一会儿取出来。(注意要确保两个广口瓶一个变冷,一个变热。)
第二步:把线香点燃,放在热瓶中,使热瓶中充满烟雾,然后拿走线香,在热瓶上盖上玻璃片。(注意,第二步速度要快,否则,热瓶会冷却,影响实验的效果。)
第三步:将冷瓶倒放在热瓶上,轻轻抽掉玻璃片,仔细观察,热瓶中烟的流动。(注意,抽掉玻璃片以后,要让两个广口瓶口对口,不能让烟雾跑出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第四步:将冷瓶和热瓶上下颠倒一下,重复上面的步骤,引导学生再观察实验现象。
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里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从而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
教师边讲解边用示意图板书,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情况。
引导学生完善活动手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空气的流动,知道了热空气轻,会上升。同时通过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知道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请大家课后预习下一课。
板 书
设 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轻,会上升
冷热空气流动有规律
课 题
3、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二课时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进一步体会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明白其中的原理。
3.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释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4.思考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明白制造风的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示意图、多媒体课件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