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下期末复习:重要课文判断题及答案答案-综合性学习题目及答案(材料题形式)七下语文期末复习题:判断题要求:错误的在句末打“x”,并在错处圈画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三味书屋对于“我”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没有一点趣味的。2、第一段“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全文的中心句,其中“乐园”二字起总括下文作用。3、先生不愿意回答“我”“怪哉”的问题,表现了先生排斥、反对学生对书本以外的东西感兴趣的守旧心理。4、三味书屋中的趣事是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玩盔甲套指甲游戏、画画,反衬出三味书屋呆板、枯燥的生活。5、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童年生活过的场所,用从到的标题,把二者联系起来,带有比照意味。6、
2、三味书屋的先生讲课死板,所以我在底下描绣像,对先生不太尊重。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作用在于说明长妈妈的神话故事讲得好。8、少年时代的鲁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在百草园里,能自由快乐的生活,用比照方法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9、“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10、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11、“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 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12、“三味书屋”的先生
3、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1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是一个迷信故事,作者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14、课文第二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15、课文第二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1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7、文中写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18、文章第9段是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19、当我问先生怪
4、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从这看出先生是个方正、质朴的人。20、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二、最后一课1、“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十分安静的异常现象。2、“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
5、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表现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心情愉快。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标志最后一课的结束,暗示了法语将被德语代替,渲染沉痛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5、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主人公是小弗郎士。6、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后因内心恐惧而“脸色惨白”。7、“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课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说明郝叟老头认识到没文化的危害,不顾年老体弱,要从头学起。8、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述了大家认真而凝重地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篇文章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
6、示: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应该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9、小弗郎士觉得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是因为小弗郎士天生聪明,只是平时没认真听讲。10、“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意思人民只要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团结起来,打击外族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11、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叙述最后一课,小弗郎士上课过程是小说的线索。12、小弗郎士受韩麦尔先生及听课者沉痛的心情的感染,他由害怕法语变得热爱法语。13、“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
7、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这句动作描写,写出小弗郎士无视纪律。1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写出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行为的嘲笑和敌视。15、小弗郎士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是因为小弗郎士自己一直不认真上法语课。16、韩麦尔先生称小弗郎士为“可怜的小弗郎士”,是因为小弗郎士在快做亡国奴时,还学不会祖国的语言。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主要事例是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零乱”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
8、到有史以前”这句话用了排比手法,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4、现在,他“说”了就“做”,这句话中“说”指的是宣告自己做了什么。5、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他的“说”和“做”并不完全相同,这说明闻一多并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6、开头引用闻一多的话起笔,直接点题,开门见山,领起下文。7、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方面,写了宋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8、“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用了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写出闻一多从容的姿态,表现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正气凛然。9、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和“做”的特点
9、是说了就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10、“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是对闻一多先生的总结,对他高尚人格的概括。1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12、“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13、“我们要准备像 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14、“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闻一多的英勇无畏、大义凌然。1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
10、民族开一济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6、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17、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是“说了再做,做了不说。”18、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19、 “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一句用外貌描写,突出闻一多先生专心进行学术研究。四、安塞腰鼓1、本文是一篇歌颂生命磅礴力量的文章。2、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3、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
11、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4、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5、“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鼓声的力量震撼着阳光,间接写出了声响的强大。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一句通过议论江南,与黄土高原形成对照,突出了江南的柔媚。7、“耳畔是声渺远的鸡啼。”这一句呼应文章开头,声归寂静,预示鸡啼天明,充满生命的希望,同时还从侧面烘托了腰鼓的余音魅力。8、“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9
1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一句突出了舞姿的炫丽。10、“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一句突出了腰鼓场面的宏伟。11、开头写表演者的沉稳安静和“呆呆”的腰鼓,是为了与下文作铺垫,动静相衬,更衬出表演者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寂是为后面的火烈蓄势。12、本文主旨可有多种见解,如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等等。13、“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是说后生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14、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开头、
13、点明中心。15、“隆隆,隆隆,隆隆”运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写安塞腰鼓雄壮的场面和火烈的舞姿震憾人心。16、文章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拟人修辞描写安塞腰鼓。17、“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以动写静,“鸡啼”代表新的一天到来,生活充满了希望。18、“农民躯体”与“奇伟磅礴的能量”,两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西北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19、“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一句中有两对反义词。20、“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茂腾腾”“咝溜溜”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21、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
14、原厚重内蕴的礼赞。22、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2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24、“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25、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26、“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的意思是说安塞腰鼓表演的好,气势宏伟,令人振奋。27、“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表猜测,可以去掉,因为去掉之
15、后表肯定,更符合实际情况。28、全文共用了27个感叹号,它们在表情达意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29、课文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是为了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30、“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这句话写出人们已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31、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32、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所联想到的事物都有豪迈、壮烈、深沉的特点。3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
16、,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为下文安塞腰鼓的搏击、火烈起到强烈、鲜明的对比作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五、在沙漠中心1、文章向我们展示的是因飞机失事而被困沙漠中的“我”的体验和思索。2、课文开头即直接承现“我”所处的恶劣环境:干渴和寒冷。3、作者所谓的“生活”,就是指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4、“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即使被困沙漠中,生命即将消逝,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来到沙漠,并不是为了看看绿洲,而是要把露水当作希望,把一口井当作信仰。5、文中我们多次感受到作者的疲惫,恐惧,还有面对死亡时的绝望,可见作者不是一个勇敢的人。6、作者将自己的职业同斗牛士相比较,认为自己
17、是因热爱生命而无畏死亡,因恪尽职守而勇于冒险,这与挑战生命的斗牛士有着本质的不同。7、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变化是:平静乐观痛苦绝望。8、“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这一句将“寒风”比喻成“平原上的骑兵”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感受,并且在那样一种严酷的环境中,作者还能用一种比较风趣并不沉重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艰难处境,从中可以看出“我”具有一种乐观的精神。9、“我没有一点遗憾不过,我总算呼吸过海风了。”表达了为事业而牺牲,死而无憾的心情。10、作者选择飞行作为自己的事业,是因为他喜欢冒险。11、课文的总体感情基调是消极的。12、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呈现“我”所处的
18、恶劣环境,让人很快融入其中,心情也随之紧张起来。13、“如果人体不能忍受三天不喝水,那可绝对不是我的错。”可以看来“我”痛苦绝望的心情。14、作者将飞行员与芸芸众生对比,揭示生活的意义是有追求、怀抱责任与理性。15、本文通过“我”被困沙漠中的思索,探讨“生活”和“探险”的真谛,抒发死而无憾的心情。16、“它像脐带一样,把我们与大地肚子连在一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人与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17、第13、14段作者将飞行员与农人对比用农人卑微的工作衬托飞行员工作的崇高。18、文章开头写“我”在沙漠中遇到的困难有:干渴、寒冷、缺氧。19、通过写“我”被困沙漠的犹疑和彷徨,表现了“我”懦弱的形象
19、。20、第9段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1、“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中“呼吸过海风”是指自己经历过人生的生死考验。22、“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标明作者虽然经历过冒险,但并不喜欢过冒险的生活,具有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23、作者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是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24、“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作者的工作充满冒险,所以他享受其中,觉得自己很幸福。25、“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这里“卷土重来”指的是这种与危险打交道的事业。26、深陷险境,“我”只能坐以待毙,“三天来,我走了很
20、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从中表明“我”顽强的毅力与对生命的热爱。27、“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28、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29、本文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30、作者认为: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31、我们
21、最后葬身在沙漠中,实现了为伟大的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目标。32、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说明沙漠环境的恶劣,体现探险队员的顽强意志和生的决心。33、学习了本文后,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一定要意志坚定,不向困难低头和屈服。34、“我”以浓烈的药剂当水喝,是想麻醉自己。六、斑羚飞渡1、在文中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斑羚在飞渡中表现出的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2、得以生存的斑羚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感激,只是“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可见得救的斑羚不懂感恩。3、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4、文章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咩”声,第
22、一次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是想出自救办法的表示,第三次是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回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5、文中的镰刀头羊是一只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的首领羊。6、文中描写了两次彩虹,目地是推动情节的发展。7、“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指的是那道彩虹。8、老斑羚之所以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它们不得不听从的它们首领镰刀头羊的命令。9、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憾,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10、之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是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必死的斑羚身体
23、为跳板完成飞渡的。11、斑羚群以一半的牺牲,挽救另一半的生命,在我们看来伟大,对它们来说,为种群做出牺牲,只是一种天性和本能。12、文章用大量笔墨集中表现了年轻斑羚获得新生的喜悦。13、当发现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告诉斑羚群它已经想出自救办法。14、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章重点写了它的四次叫声。15、“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用彩虹的灿烂渲染镰刀头羊精神的闪光。16、“我吃了一惊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用“我”的怀疑和否定反衬后面斑羚飞渡的成功,表现了它们的勇气和智慧。17、“没有拥挤,没有争夺”两个“没有”强调它们秩序井然和从容镇定。18、文
24、中多次描写彩虹,用彩虹的美丽虚幻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斑羚的智慧、勇气、自信和自我牺牲精神。19、“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赞美了老斑羚为赢得种族的生存机会而自我牺牲的精神。20、第8段写镰刀头羊“迈得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表现它畏惧死亡的心理。21、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22、斑羚在飞渡中所表现出的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作者描写的重点。23、文中将下坠的老斑羚和火箭残壳、断翅的鸟联系在一起目的是突出老斑羚的牺牲精神及其惨烈的结局。24、文中之所以要写一只老斑羚跳跃失败,一方面是证明
25、斑羚不可能独自越过山涧,另一方面是为后面写斑羚相互救助作铺垫。25、穿插“我”的反应有助于揭示全文中心,抒发作者对老斑羚的敬佩赞叹之情。26、本文详略得当,着重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经过,略写其余斑羚飞渡的情况,重点突出。27、斑羚飞渡的文体是议论文,即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28、本文把斑羚身陷绝境作为开端,从彩虹出现准备飞渡作为发展,以斑羚飞渡为高潮,以镰刀头羊迈向深渊为结局,生动地再现了斑羚绝境求生的悲壮剧。29、作者让虚与实在彩虹之中交相辉映,使得斑羚的整体精神、牺牲精神更加熠熠生辉,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30、“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不仅指那一道弯弯的彩
26、虹,更象征着镰刀头羊精神的闪光。31、“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与文中有关彩虹的描写形成照应。32、“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这句话热情地赞美了老斑羚的献身精神。七、伤仲永1、对仲永的描写,作者采用了正面描述与侧面刻画相结合的方法,既有亲眼所见,也有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传闻。2、文中既有对天才神童方仲永的蜕变表示惋惜之情,又有对造成神童被埋没的目光短浅的父亲愤慨之情。3、文章依次写了仲永才能衰退、才能初露锋芒、才能完全衰退全过程。4、文章第一句交代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没什么特殊意义,只是一般的写作习惯。5、“不使学”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
27、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6、文章最后一段议论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7、文章是先叙后议,欲扬先抑。8、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因为前面的事情已经叙述完。9、文章详写仲永才能衰退和消失,目的在于突出其天赋之高。10、“啼”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11、文章详写仲永童年的才能,是为了说明人的天资对人的成才很重要。12、仲永的父亲是一个重亲情、目光远大的人,他“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是想锻炼仲永的才思。13、文章最后一段通过议论,揭示中心,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是成才的关键。14、作者认为仲永最终变成普通人是因为他不愿学习。15、文章最后一段属于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朴素的人才观。16、文
28、章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17、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常人而深感奋怒,并发表议论,严厉批评其父亲的行为。八、孙权劝学1、本文通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表明了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正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3、文章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是为了表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和认可,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孙权的劝学取得明显成效。4、本文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5、文章以“肃遂拜
29、蒙母,结友而别”结尾,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长进。6、本文记事简练,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没有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如何长进。7、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8、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9、全文写了吕蒙学习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10、全文围绕一个“学”字,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和鲁肃评学,突出了学习资治通鉴这部经典对于当权者的巨大作用。11、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从推辞。12、文
30、章赞美了孙权身为国君却关心下属的行为和吕蒙知错能改的行为,也含蓄地批评了吕蒙一开始的推托躲避。13、文章讲述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故事,另一方面也通过鲁肃告诉人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的道理。14、本文简洁且剪裁精当,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15、文章叙事简练,但是其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16、本文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17、本文运用了语言、心理描写,寥寥数语,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18、文中对孙权、吕蒙和鲁肃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对鲁肃还用到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19、吕
31、蒙学习前后的巨大进步告诫读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20、在文章中,吕蒙经历了“推辞学习”“开始学习”“学习很有信心”的思想变化。21、这个故事表明了学习需要别人的鼓励,只有鼓励才能让人的才略大有长进。2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中看出他的沾沾自喜,趾高气扬的神态。九、口技1、开头句“京中有善口技者”统领全文。2、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多处表现,这些描写属于正面描写。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急切而向往的心情。4、第2段描写口技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有少及多。5、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说明口技人表演
32、靠的是道具而非高超的技艺。6、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是“众妙毕备,以为妙绝”。7、第3段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这句话的作用是以静写动,衬托深夜的静。8、文中两次交代道具,不仅首尾呼应,更加衬托出口技者的“善”。9、全文表现全家4口深夜由睡到醒的过程。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10、道具的简单是因为当时经济的落后。11、“闻深巷中犬吠”是以动写静。12、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13、文章重点记叙口技艺人的表演,依次写了由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这前后两个场景,先由动
33、到静,再由动到大静。14、文中三次写到听众的反应,先写听众全神贯注听得入神的样子,又写听众随着口技人的表演,由兴奋状态转为轻松状态,最后写听众忘记了是在看表演,而以为身在“火场”,于是惊慌失措的样子。15、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前后呼应地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只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渲染出了道具的简单。16、在第四段中写了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17、开头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四个一,交代道具极为简单,以简单的道具反衬表演者演技的高超,为下文赞美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作铺垫。18、“满坐宾客无
34、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微笑”,表示宾客认为表演滑稽可笑,“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技艺折服而不愿拍案叫好的神态。19、“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夫鼾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而慢的节奏感,说明妇人和小儿也正慢慢入睡。20、作者写表演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最后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的道具。21、为了表明时间发生的先后,作者使用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既准确又变化多端,如用“一时”就是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22、作者写口技表演按照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到小、由分而合的顺序来写。23、文章的
35、结尾与开头呼应,这样起落分明。表演结束,文亦戛然而止,煞笔干脆有力。24、“会宾客大宴”点明表演的地点和设施。25、第四段写了失火救火的情形,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本文的最高潮。26、本文依次写了口技艺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由睡到醒,二是由醒复睡十、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1、共工的可贵品质体现在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3、夸父虽死,但仍为人类造福的句子是:“弃其杖,化为邓林”。4、夸父逐日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5、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夸父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优秀品质。十一、狼1
36、、“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是由一只狗蹲坐在面前。2、“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3、“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很悠闲。4、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5、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6、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7、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心怀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8、文章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屠户的形象。9、课文先后写到屠户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的全过程。10、最后一段的议论,突出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主旨。11、御狼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37、,评狼是结局部分。12、文章通过狼与屠户的矛盾,揭示全文中心,两强相遇勇者胜。13、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后一半部分是抒情。14、全文写了屠户与狼的斗争过程,可依次概括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评狼。15、本文屠户是主要人物,狼是次要人物。16、文章是以狼为主角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17、本文的主题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七(下)综合性活动复习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根据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山商报2007年6月19日讯 我市一家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5月初接受东区某两所中学的邀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
38、查。本次调查的对象共1970名中学生,其中初中生1147人,高中生822人。调查结果显示:初 中 生(1147人)高 中 生(822人)所占人数所占比例所占人数所占比例重度焦虑12911.2%475.7%中度焦虑21418.7%9411.4%心理亚健康40235.0%22527.4%心理问题严重需专家咨询辅导585%材料二:某医院在中心城区抽取了1075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4.99%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9.9%的青少年存在临床意义的抑郁情绪。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材料三:一省会城市抽取了1500多
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50%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属基本正常范围,还有20%左右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1、 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 作为青少年中的一名,你是否认为自己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你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什么?请说说你心中的烦恼。并就如何解决这些烦恼,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问题,说说你的自我解决之道,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解决办法。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你心中的烦恼: 你的解决办法: 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根据下面这副宣传画,说明这幅画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图中文字)孩子,她可是黄河啊!是的,但我想用绿色来画她
40、!1、真实含义: 2、对于母亲河现在所面临的两大难题:断流和污染,如果你是黄河综治管理处处长,为了保护黄河,你该采取哪些措施? 3、设计一条广告词或标语呼吁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三单元:我也追“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人说:“见贤思齐焉。”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敬佩名人,崇拜英雄,常以此来激励自己。材料二:兰州女杨丽娟因为梦见了刘德华而疯魔,不但初二就辍学,13年来从来没有工作,满脑子都是幻想如何与刘德华相会。杨丽娟的爸爸因为头天晚上刘德华与女儿见面却不给单独相处的机会,而怒投维多利亚港湾,葬身大海。材料三:有些中学生能一字不误地记住几百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却
41、记不住20多条数学公式。许多青少年谈起体育、影视明星头头是道,对邓稼先、袁隆平等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却很陌生。1、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 2、对“追星”导致父死家破的杨丽娟,你有何看法? 3、请就追星的利与弊谈谈你的看法。 4、请你介绍一位东莞籍的文化名人,介绍他(她)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化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来介绍。 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1、记者在素有花鼓戏窝子之称的仙桃郑场镇了解到,这里曾有的两个花鼓剧团已于2002年解散,该镇文化站的空房子里,几大箱道具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凝聚江汉平原百多年文化精髓的荆州花鼓戏,曾七上北京、三进怀仁堂。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魏军痛心地说:“荆州花
42、鼓戏到城里转了一圈后又退回到农村,有的专业剧团甚至已沦为草台班子,演员和观众基本上是中老年人。”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2、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了粤剧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1)请根据以上材料说说粤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