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pdf

上传人:z****6 文档编号:45319 上传时间:2021-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 0 1 3 年 第 1 0期 (总 第 2 8 8 期 ) Nu mb e r 1 0 i n 2 0 1 3 ( T o t a l No 2 8 8 ) 混 凝 土 Co n c r e t e 实用技术 P RACT I CAL TECHN0L0GY d o i :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2 3 5 5 0 2 0 1 3 1 0 0 4 0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在线监测试验研究 虞爱平 1 I 2 ,赵艳林 1 I2 ,冯依锋 ( 1 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4 ; 2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2、 桂林 5 4 1 0 0 4 ) 摘要 : 锈蚀钢筋混凝土 内部黏结损伤发展一直是众多研究者 中难以明确的问题 。 为 了探求锈蚀构件黏结破坏内部损伤变化 情况, 利用声发射源定位技术 , 对锈蚀钢筋混凝土中心拉拔试验进行实时监测 , 实时反映黏结破坏过程 中声发射缺陷源情况 , 并 对监测结果与中心拉拔试验结果进行对 比分析 。 结果表明: 锈蚀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可分为微滑移阶段、 滑移阶段 、 增裂阶段 、 下 降阶段和残余 阶段五个 阶段 , 声发射定位的结果能够较好反映这五个阶段的缺陷源发展过程 。 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 ;锈蚀;声发射源定位 ;监测 中图分类号 : T U 5 2

3、 8 5 7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2 3 5 5 0 ( 2 0 1 3 ) 1 0 0 1 5 1 0 6 On l i n e mon i t o r i n g t e s t a n a l y s i s o n bo n d f a i l u r e o f c or r o d e d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YU Ai p i n g1 ,2 ZHAO Ya n l i n , FENG Yi f e n g ( 1 C o l l e g e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4、r i n g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n i n g 5 3 0 0 0 4 , C h i n a ; 2 Co l l e g e o f C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Ar c h i t e c t u r e , Gu i l i nUn i v e r s i t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i l i n 5 4 1 0 0 4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5、 :T h e b o n d d a ma g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c o o d e d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i s a l wa y s a q u e s t i o n d i ffic u l t t o fi g u r e o u t F o r s e e k i n g t h e da ma ge e v o l u t i o n d u r i n g b o nd f a i l u r e, t h e o n l i n e mo ni t o r i n g wa s c a r

6、r i e d on the c e n t e r p ul l o u t t e s t of c o r r o d e d r e i n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wi t h a c o u s t i c e mi s s i o n s o urc e l o c a t i o n t e c h no l og y, a nd t h e a c o us t i c e mi s s i o n de f e c t s o u r c e wa s r e fle c t e d i n r e a l t i me d uri ng t

7、h e bo n d f a i l ure p r o c e s s, a n d t h e n, t h e c omp a r i n g ana l ys i s wa s s t ud i e d be t we e n t h e r e a l t i me mon i t or i n g a n d c e nt e r p u l l o u t t e s t r e s u l t Th e r e s ul t s h o ws t h a t t h e b on d f a i l ure o f C O rrO d e d r e i n f o r e e

8、 d c o nc r e t e c a n be di v i de d i n t o fiv e p h a s e i n c l ud e t he mi c r o - s l i p, s l i p, i nc r e a s e d c r a c k, d e c l i n e an d r e s i d ua l p h a s e an dt h e r e s u l t o fAE s o ur c el oc a t i o n C an r e fle c t thede v e l o pme n t pr oc e s s o fd e f e c t

9、 s o urc ei nfiv ep ha s e s Ke y w o r d s :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 c o r r o s i o n ; a c o u s t i c e mi s s i o n s o urc e l o c a t i o n; mo n i t o r i n g 0引言 1 试验方案设计 锈蚀 钢 筋混凝 土 黏结性 能 一直 是众 多 研究 者研 究 的焦 点 。 然 而 , 由于锈 蚀损伤 的随机性 和多样性 , 锈 蚀构 件 的破坏也呈 现多样性 。 目前 大多数研究 主要是 以试验 为基础

10、 1 _ , 对各类不 同钢筋的黏结锚 固性能进行宏 观 比 较 , 进而形 成相应 的计算模 型 4 _ 1 。 但 由于试验 条件 多样 性 以及 黏结破坏 内部损伤规 律 的不确 定性 , 所建立 的理 论成果往往过于单一 , 难 以应用 于工程 实际。 为 了寻求锈 蚀构 件在 黏结 破坏 过程 中损 伤 的 出现 及其 演变 发展 规 律 , 试验 制作 了一批 不 同锈蚀 率钢 筋混 凝 土试件 , 利 用 声发射 源定位技 术 , 对 中心拉拔试验 中损伤 位置进行 实 时监测 , 将监测 结果 与黏结破坏试验 结果进 行相应 的对 比分析 , 研究锈蚀构件黏结破坏变化发展规律

11、。 其结果 可 为形 成有效 的锈 蚀钢 筋混 凝 土黏结 破坏 理 论成果 提 供 必要 的基 础知识 , 为锈蚀钢 筋混凝土结 构 的黏结破坏 评 定及及其加 固提供依据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_ 2 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1 2 6 8 0 0 9 ) 1 1 试 件 设 计 试件采用 1 5 0 m mx 1 5 0 m mx l 5 0 mm的立方体 中心拔 出试件 , 其混凝 土强度 等级 为 C 2 5 , 配合 比为 G: s : c : wl_ 3 3 6 : 1 9 : 1 : 0 5 7 , 混凝土标准立方体抗 压强度 为 3 3

12、6 1 MP a 。 试件浇筑前 , 在模具 中心水平埋置 2 0 I n l T l 直径 的变形钢筋 ( 月牙纹 ) , 并钢筋 内部开槽 , 然后再在槽 内贴箔式 电阻应 变片以测量拉拔过程的钢筋 内部应力 。 为减少承压面对钢 筋 的影响, 两端各设置 4 0 n l n l 的无黏结段。 为获得黏结破坏 时钢筋 内部应变沿锚深 的分布 , 采用 了内贴应变 片方法 , 具体为 : 用线切 割方法将钢筋沿轴 向 对半劈 开 , 用铣床在劈 开的两半钢筋 内侧加工 凹槽 , 凹槽 尺 寸为 2 5 mmx 5 mm( 合拢后 为 5 mmx 5 m m) ; 用环氧树 脂灌满整个 凹槽

13、, 并将两半钢筋黏合起来 ( 为 了防止黏合 时钢筋表面沾满环氧树脂 , 事先在钢筋表面沾上一层胶布 ) , 再用环氧涂刷钢筋埋置部分的无黏结段 , 为了防止浇筑混 凝土时 , 水泥砂浆进入管 内, 用绝缘胶布包裹无黏结段至 1 51 合适厚度 , 然后再套紧 P V C塑料管 , 钢筋加工完成后插入 钢模 中等待浇筑混凝土。 试件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 1 2试 验 试件 分组 试验采用通直流电对试件进行加速锈蚀 , 通过控制加 速锈蚀天数来获得试件的不同锈蚀程度; 分别制作理论失 重率为 0 5 、 1 5 、 3 、 4 的试件以观测不同锈蚀情况下 ( a ) 钢筋 内贴片 示 意 图

14、 表 1 试件类型 钢筋混凝土黏结破坏情况。 试件的类型如表 1 所示。 1 3 中心拉拔试验 方案 拔 出试验在在 R MT 一 2 0 1 力学试验系统上进 行 , 通过 图 2 拔 出装置进行。 沿试件周边布置 4 个 R 6 型声发射传感 器, 用于二维平面定位, 传感器用凡士林耦合在拔出试件上 如图 3 所示 , 采用位移控制加载方式施加拉力直至破坏。 P VC 管 r 一 1 l I 一 钢 筋 黏结区 ( b ) 拉拔试件结构图 圈 1 试件示意图( 单位: mm) 试验时R MT 一 2 0 1 压力机下压头向上移动, 使得方钢板2 和 圆钢板垫块 与螺杆 3 、 3 、 4

15、、 4 向上移动 , 同时方钢板 1 、 3 与螺杆 1 、 1 、 2 、 2 也随之而上 , 最后方钢板 1 、 3 被上压头固 定 , 当压力机下压头向上加载时 , 方钢板 3 对 中心拔出试 件施加压力从而将钢筋拔出。 该装置将拔出试件与加载系 统压头分离 , 并减少 了与加载系统 的接触 , 起到 了很好的 减噪效果 。 2 试验 结果及分析 2 1 基本 力学性能 试验在加载试 验前注意观 察试件锈蚀 情况 , 对 于 已 经锈胀开裂 的试件用读 数显微镜读 出裂缝 宽度 , 将 记录 数据列于表 2中 。 加载过程 中发现各试件均为劈裂破坏 , 且在锈蚀量较小 , 没有因锈蚀而产

16、生胀裂裂缝 的试件破坏 过程 中, 加载端钢 筋周边 的混凝土最先 出现一些 细微的 裂缝 , 随后 沿钢筋纵 向出现 了一条 逐渐变大变宽 的主裂 缝 。 在拔 出荷载达到最大值 时 , 主裂缝突然变大 , 并持续 到试件破坏。 当锈蚀量较大时, 试件将出现锈胀裂缝 。 试 件 5 - 1 在锈蚀过程 中便出现一条贯穿裂缝 , 其破坏时主要 是在胀裂裂缝处劈裂, 然后随着荷载的增大 , 逐渐形成一 条较宽 的主裂缝 。 中心拔 出试验 过程 中各试件试 验数据 详见表 2 所示。 图 2 拔出装置和滑移测量夹具示意图( 单位 : mm) 表 3为不 同锈蚀率试件黏结强度数据 , 为 了方便分

17、析 并尽可能体现不 同锈蚀程度试件 黏结强度 , 表 中仅按照锈 1 5 2 蚀率 的不 同列 出了部分试件 。 由表中试验数据可知 : 随着 锈蚀程度增加 , 钢筋黏结力总体上呈 下降趋 势 , 而在钢筋 L 0 _【 图 3 声发射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微锈时( 试件 2 1 、 2 2 ) 黏结 强度较未锈试件有所提高 , 且在 0 3 左右时黏结强度达到最大( 如图 4 所示 ) 。 这说明 : 当腐 蚀程度较小而试件 表面又没有裂纹时 , 钢筋 由于轻微锈蚀 生成的产物填充黏结界面的混凝土的孔隙, 变相的增强了 该黏结界面的强度 ; 另外 , 生成的锈蚀物对钢筋有一个径向 挤压作用 ,

18、增强 了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 2 2 黏 结一 滑移 曲线 对 比未开试件 0 2 和 1 - 2 可知 , 两者黏结一 滑移曲线很 接近 , 说 明本试验 中开槽对钢筋 的黏结力 的影响很小 , 可 以真实反应实际情况 。 由实测的加载力大小和 自由端钢筋 对混凝土试块 的相对滑移 , 绘 出不 同腐蚀程度下平均黏结 力 一 自由端滑移 曲线 , 其 中平均黏结力通过式( 1 ) 计算 : 亍 : (1 )1 r d l 式 中: P 加载力大小 ; d 钢筋直径 ; f 钢筋黏结段长度 。 表 2中心拔出试验数据 注 : O - 1 、 0 - 2 为钢筋未开槽的对 比试件。 表 3 腐

19、蚀率和黏结强度数据 1 日 1 1 姆 U l 2 3 4 5 6 , 钢筋锈蚀率 图 4 极限粘结应力一 锈蚀率关联曲线 图 5 为不 同锈蚀率试 件平 均黏结应 力一自由端滑 移 图, 由图可知 , 整仑拉拔受力过程可分为 5 个 阶段 : ( 1 ) 微滑移段 , 荷 载较小时 , 加载端滑移很 小 , 自由端 未发生滑移。 在这一阶段, 黏结滑移缓慢向钢筋自由端传递 , 但尚未到达 自由端端部 , 认为钢筋与混凝土的界面层处于完 全黏结状态 , 自由端滑移与平均黏结应力接近 9 0 。 直线关系。 此时钢筋与周 围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主要为化学胶着力。 ( 2 ) 滑移 段 , 加载至一

20、定 大小时 , 自由端发生位移 , 说 明锚固区内胶着力 已经丧失殆尽 , 此后滑移增长开始加快 , 开始成非线性 。 在这一阶段 , 随着荷载 的增加 , 加载端附近 开始产生界面局部脱黏 , 且脱黏面由加载端沿界面逐渐向 纵深发展 , 同时化学胶着力 由加载端沿界面向 自由端逐渐 丧失 , 相对 滑移逐渐 向 自由端 发展 , 黏结 滑移曲线 越来越 表现 出非线形特征 。 当荷载继续增大 时 , 钢筋 自由端 开始 滑移 , 滑移量增长逐渐加快。 随着荷载的进一步增大 , 对 于 变形钢筋 , 黏结力则由钢筋表面突出肋与混凝土间的机械 咬合力 以及钢筋与周围混凝土之的摩擦力组成 , 且主

21、要为 机械咬合力。 ( 3 ) 增裂段 , 随着荷载 的进一步增大 , 混凝土表面的锈 胀裂缝 由加载端到 自由端逐渐扩大 , 荷 载稍有增加后 即达 到极限荷载, 黏结滑移 曲线 出现了明显 的转折。 在这一 阶段 , 对于带肋钢筋,钢筋与混凝土的咬合齿依次发生局部破 坏 , 此时 , 黏结力仍 由钢筋与周 围混凝土之 间的摩擦力 以 及机械咬合力组成。 ( 4 ) 下降断, 达到峰值后, 荷载缓慢下降, 加载端和自 1 53 自由端 滑移 mm ( a ) 腐蚀率0 0 2 ( 0 2 ) 自由端 滑移 mm ( c ) 腐蚀率0 2 8 ( 2 1 ) 自由端 滑移 mm ( e ) 腐

22、蚀率1 5 8 ( 3 2 ) 自由端滑移 mm ( b ) 腐蚀率0 0 7 ( 1 2 ) 自由端滑移 mm ( d ) 腐蚀率0 5 7 ( 2 2 ) 自由端滑移 mm ( f ) 腐蚀率3 1 2 ( 4 1 ) 自由端滑移 mm 自由端滑移 mm ( g ) 腐蚀率4 0 8 ( 5 2 ) ( h )腐蚀率6 8 7 ( 5 1 ) 图 5 不同腐蚀率平均粘结应力一 自由端滑移图 由端滑移大幅增加。 在这一阶段 , 摩擦阻力和机械咬合力逐 渐 减小 , 钢筋与混凝土之 间的黏结作用越来 越微 弱 , 钢筋 从混凝土中缓缓拔 出。 ( 5 ) 残余段 , 加载端滑移达到一定大小后

23、, 荷载不再下 降 , 稳定为一个定值。 在这一阶段 , 带肋钢筋 的残余黏结力 仍然由机械咬合力和摩擦力所组成 。 2 3 加载过程中缺陷源定位分析 在钢筋混凝 土中其 内部 的缺 陷源主要是 由于裂纹 的 形成 和扩展导致 , 此外 , 还有钢筋与水泥基体 间的黏结滑 移形成 的源7 - 8 1 。 混凝 土属于脆性材料 , 在受载情况下 的出 现和裂纹扩展发出的声发射信号具有典型的突发性 。 因而 本试验采用时差定位方法进行声发射源平面定位 明 。 在时差定位中, 是以两个 以上的撞击来定义一个事件。 具体 的定义方法取决于传感器的数 目、 传感器的布置方式 以及定位组。 本次加载试验中

24、, 共布置 4 个 R 6 型传感器用 于平面定位, 坐标轴布置如图 6 所示 , 各传感器的位置坐 标如表 4 所示 。 按照声发射参数 的设置 , 在加载试验前通过铅芯折断 来对试件在受载过程 中的定位精度进行初步的预测 : 为了 1 5 4 X 图 6 坐标轴布置图 表 4 声发射传感器位置坐标 传感器编号 l 3 l 4 1 5 1 6 位置坐标 m m ( 7 5 , 0 , 1 3 0 )( 7 5 , 0 , 2 0 )( 7 5 , 1 5 0 , 1 3 0 )( 7 5 , 1 5 0 , 2 0 ) 真实 的模拟试件在加载时的环境 , 选择在试件预载过程 中 进行 断芯

25、, 断芯位置为试件正面( A B C D) 和侧面( B B C C) 的几何 中心 , 正面和侧 面各断 5 次 , 正面断芯位 置坐标为 ( 7 5 , 0 , 7 5 m m) , 侧 面断 芯位置 坐标为 ( 1 5 0 , 7 5 , 7 5 mn 1 ) 。 5 次断芯源平 面定位结果如表 5 和图 7 所示。 表 5 源位置坐标精度分析 z僚鼍 嬲y 位鬻羽3 4 鬻蠲瞬 , 图 7 断铅源平面定位结果图 由表 5中的数据可知 , 在预加载时 , 通 过断铅试验得 到的声发射源的位置精度较高, 而且预加载过程能够真实 反映正式试验过程的噪声环境以及试件 的受力状 况 , 说 明

26、在该试验 中的声发射检测受到的噪声干扰非常小。 因而推 知 , 拔 出试件在受 载过程 中发生黏结破坏时 , 声发射检测 系统能够较 为准确地显示 出其试 件 内部 的缺陷源位置 以 及缺陷源 的发展趋势。 试验利用声发射技术对整个 中心拉拔加 载过程进行 囤 器 摹 盎 靶 幕 2 位置对Y能蕾 潮 鬻救辩 圈 葛 措 - * 盎 醛 n 勰l稿瓣1 德 1 , 婚 ( a ) Z倥羹豺Y檄蠹d 鬻墩 ( d ) 匦 靶 聪 怖 嚣 * 艇 套 圈 埋 器 叁 灶 Blf 一 世 k 实时监测 , 采用平面定位源定位组来精确定位加载过程 中 的缺陷源位置 和发展趋势 。 在试验 的黏结一 滑

27、移 曲线研究 中将整个拉拔受力过程分为 5 个阶段 , 即微滑移阶段 、 滑移 阶段 、 增裂 阶段 、 下降阶段 、 残余 阶段 。 图 8为试 件 5 2在 各阶段几个典型应力状态 下缺陷源定位 图 , 根据图 8中缺 陷源定位分析结果 , 可以看 出平面定位结果的趋势 比较明 显 : 随着荷载 的增大 , 缺陷源从加 载端 向 自由端方 向移动 ; 平面定位也比较精确的计算出了试件中钢筋所处的位置, 图 8中“ 下降 、 残 余阶段缺 陷源定位 图” 光标所在 位置为 Y = 7 5 m i n即试件中钢筋中心线位置, 可以看 出缺陷源分布 在试件中钢筋的周 围, 并可 以得 到以下分析

28、 : ( 1 ) 当应力水平处于 O 1 0 时 , 中心拔出试件处于微滑 阶段, 此时钢筋 自由端未发生滑移 , 缺陷源主要集中于试件上 部 , 在图 8 中显示的事件 z坐标主要集 中在 0 1 0 0 mm, 这些 声发射源是黏结界面 的最上端混凝土受钢筋变形肋 的斜 向挤压产生的微裂缝。 ( 2 ) 当应力水平在 1 0 3 0 之间时 , 试 件处 于滑移 阶 段 , 此时黏结界面 的化学胶着力基本丧失 , 在试件下部 出 现少许缺陷 , 微裂缝主要是 由变形肋与混凝土胶着力失效 引起 , 如图 8中“ 滑移阶段缺陷源定位图” 所示。 ( 3 ) 当应力水平超过 3 0 时 , 试件

29、进入增裂段 , 试件 出 现贯穿裂纹 , 此时变形肋 与混凝土的机械咬合力大幅度降 低 , 同时在变形肋周边 出现较 多裂纹 , 在应 力水平超过7 0 时 , 事件数增加很快 , 而且此时发现缺陷 向变形肋的方 向 集中, 如图 8中“ 增裂阶段缺陷源定位图” 所示 。 ( 4 ) 当黏结滑移开始进入下降、 残余段时, 钢筋与混凝 土出现较大的滑移 , 使得 缺陷几乎 分布在 整个试 件 , 试 件 下部出现的事件数与上部出现的事件数相差不大, 黏结界面 ( b ) 一 | 辨 酵 辑罄毒 | 毋薏穆嬲 ( e ) 图8试件 5 - 2缺陷源定位图 圈 籁 聪 赫 奁 德纛黠 缆蠢 1 船窳

30、旺嘲 0 l柏S O1 O 0 1 2 0 1 4 0 ( c ) Z授鳘对Y擞整 、 勘寇mt m l 55 基本破坏, 如图8中“ 下降、 残余阶段缺陷源定位图” 所示。 ( 5 ) 根据各阶段平面定位 的结果 , 还 可 以发现此定位 结果很好的再现 了试件破坏的过程 : 试件 的右上角首先发 生破坏 ,到试件的中下部 的左边位置再到 中下部右边位 置 , 直至试件丧失承载能力 。 3结论 通过对不同锈蚀程度试件的定位结果和同一试件不同 时段的定位结果分别进行对 比分析 ,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 1 ) 随着锈蚀程度增加 , 钢筋黏结力 总体上 呈下 降趋 势 , 而在钢筋微锈 时黏

31、结强度较未锈试件有所提高 , 本试 验 中钢筋锈蚀率在 0 5 以下时对黏结强度有增强作用 , 且在 0 3 左右时黏结强度达到最大 。 这主要是因为 : 当腐 蚀程度较小而试件表面又没有裂纹时 , 钢筋 由于轻微锈蚀 生成的产物填充黏结界面 的混凝 土的孔隙 , 可 以说增强 了 该黏结界面 的强度 ; 另外 , 生成的锈 蚀物对钢筋有一个径 向挤压作用 , 从而增强 了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 。 ( 2 ) 本次试验 中试件均为劈裂破坏 , 根据平均黏结力一 自 由端滑移的关联曲线可将整个加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 即微 滑移阶段 、 滑移阶段、 增裂阶段、 下降阶段和残余阶段。 ( 3 )

32、由加 载过程 中缺陷源定位结果可 以发现 , 平 面定 位的结果 能够反 映加载过程 中五个 阶段 的缺陷源发展过 程和趋势。 随着加载力 的增大 , 缺陷源从加载端往 自由端移 动 ; 平面定位也 比较精确的计算 出了试件 中钢筋所处 的位 置 , 加载过程 中缺陷源分布在试件中钢筋的周 围。 参考文献 : 【 1 】AUY EU NG Y B, e t a 1 B o n d b e h a v i o r o f c o r r o d e d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上接第 1 4 1页 温砂浆中与胶凝材料浆体良好地黏结, 提高了保温砂浆的 抗折强度。 花岗岩

33、石粉的掺入, 增强了保温砂浆的密实度, 虽然损失 了一定热工性能 , 但抗压强度得到很好 的满足 。 5 3 复合保温砂 浆干密度 分析 轻质的玻 化微珠掺量和孔 隙数量决定 了保温砂浆干 密度大小。 从本试验结果看 , 各组试件干密度普遍较大 , 一 方面是因为本试验没有掺入发泡剂或引气剂 , 导致孔隙数 量 少 ; 另一方 面是 因为小麦秸秆替代了玻化微珠 , 而小麦 秸 秆具可压缩性 , 不能起到 良好 的“ 骨架” 填充作用 , 致使 相对体积减小。 6结 论 ( 1 ) 玻化微珠掺量是影响保温砂浆导热 系数 、 抗压强 度 、 干密度的关键 因素。 当玻化微珠掺量 占保温砂浆质量的

34、4 0 时 , 导热系数 、 抗压强度比较理想 , 而且通过计算能够 优化配合比改善干密度较大的问题。 ( 2 ) 小麦秸秆作 为保温骨料 , 对保 温砂 浆干密度影响 较大 , 主要是 因为其具有可压缩性 , 使单位体积质量增大 , 故需要对配合 比进一步优化 , 改变小麦秸秆的掺加方式 。 ( 3 ) 试验过程中 , 虽然小麦秸秆经过预处理 , 但其溶 出 的糖对保温砂浆凝结硬化仍有一定 的负面作用 , 所以在未 1 56 b ars J A C I Ma t e r i a l s J o u r n a l , 2 0 0 0 , 9 7 ( 2 ) : 2 1 4 2 2 0 2 S

35、 AGA I DA K A I , E L I Z A ROV S VAc o u s t i c e mi s s i o n p a r a me t e r s c o r _ r e l a t e d wi t h f r a c t u r e a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s of c o n c r e t e me n b e rs J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B u i l d i n g Ma t e r i a l s , 2 0 0 7 , 2 1 ( 3 ) : 4 7 7

36、- 4 8 2 3 】F A N G C o n g q i , L U N D G R E N K, C H E N L i u g u o , e t a 1 C o r r o s i o n i n fl u e n e e o n b o n d i n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J C e me n t a n d C o n c r e t e R e s e a r c h , 2 0 0 4 , 3 4 ( 2 ) : 2 1 5 9 2 1 6 7 4 C OR ON E L L I D C o r r o s i o n c

37、r a c k i n g a n d b o n d s t r e n g t h mo d e l i n g f o r c o r r o d e d b ars i n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 J AC I S t r u c t u r a l J o u ma l , 2 0 0 2 , 9 9 ( 3 ) : 2 6 7 2 7 6 5 L UN DG E N K Mo d e l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of c o r r o s i o n o n b o n d i n r e i n f o

38、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f J 1 Ma g a z i n e o f C o n c r e t e Re s e a r c h, 2 0 0 2, 5 4( 3 ) : 1 6 51 73 【 6 】WANG Xi a o h u i , L I U X i l a Mo d e l l i n g e f f e c t s of c o r r o s i o n o n c o v e r c r a c k i n g a n d b o n d i n r e i nf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f J Ma g a z i

39、n e of C o n c r e t e R e s e arc h , 2 0 0 4 , 5 6 ( 4 ) : 1 9 1 1 9 9 7 】 陈兵, 姚武, 吴科如 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 J J 无损 检测 , 2 0 0 0 , 2 2 ( 9 ) : 3 8 7 3 9 6 8 1 AU YE UN G Y B, e t a 1 B o n d b e h a v i o r o f c o rr o d e d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b a r s J A C I M a t e r i a l s J o u r n a l , V

40、9 7 , 2 0 0 0 ( 2 ) : 2 1 4 2 2 0 【 9 J9 C HE N B i n g , YU J u 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e f f e c t s of a g g r e g a t e s i z e o n t h e f r a c t u r e b e h a v i o r o f h i g h p e r f o r ma n c e c o n c r e t e b y a c o u s t i c e mi s s i o n J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41、B u i l d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 2 0 0 7 , 2 1 ( 8 ) : 1 6 9 6 - - 1 7 0 1 1 0 WU K e r u, C HE N B i n g , YA O Wu S t u d y o f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a g g r e r a t e s i z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n m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c o n c r e t e by a c o u s t i c e mi s

42、s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J C e me n t a n d C o n c r e t e R e s e a r c h, 2 0 0 1 , 3 1 ( 6 ): 91 9 9 23 作者简介 : 联 系地 址 : 联系电话 : 虞爱平( 1 9 8 1 一 ) , 男 , 高级试验师, 结构工程师。 广西桂林市建干路 1 2号 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 建筑 工程学院( 5 4 1 0 0 4 ) l 3 7 3 7 7 49 8 8 0 来 的研究 中考虑通过外加剂进行优化 。 ( 4 ) 基于本课题所期望达到资源再利用和低干密度 、 低导热系数 、 高抗压强度

43、 , 选择基础配合 比为 : A3 B1 C 3 D1 。 并根据单 因素试验分析和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 , 进行下一 步配合比优化 。 参 考 文献 : 【 1 刘福胜 , 张玉稳 , 路则光 , 等 空心纤维混凝土夹心秸秆压缩砖 砌块: 中国, 2 0 0 9 1 0 0 2 0 7 1 3 3 P 】 2 0 0 9 2 陈晓莉, 吕渊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配合比的正交试验研究f J 1 混 凝土与水泥制品, 2 0 1 2 ( 2 ) : 4 9 5 1 3 李青 建筑干粉保温砂浆制备及性能研究【 D 】 长沙 : 湖南大学, 2 0 08 4 G B T 2 047 3 -2 0 0 6 , 建筑保温砂浆 s 5 】5 詹怀宇纤维化学与物理 M 】 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0 0 5 6 朱祥 掺农作物秸秆水泥浆体的水化与硬化性能f J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报, 2 0 1 0 , 2 8 ( 5 ) : 7 4 8 7 5 2 作者简介: 张琳( 1 9 8 7 一 ) , 男,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结构 非线性 分析。 联 系地址: 山东省泰安 市岱宗大街 6 1 号 水利 土木工程学 院 ( 2 7 1 0 1 8 ) 联系电话 : 1 5 1 6 3 8 9 6 7 7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论文/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