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5篇归纳 这是一个只承认强者的时代,而学习正是赐予了我们做强者的原始资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学问。过程确定是苦的,可真正的强者确定要耐得住孤独,受得了煎熬,抗得住压力。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期望能关怀到大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1 一、政制进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
2、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成功;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任凭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2 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心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缘由:历史缘由: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
3、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直接缘由: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见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头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稳固国家统一 2、措施: 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把
4、握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心 对地方的把握渐渐加强) 3、作用: 主动:稳固、进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展。 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留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心集权所确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乱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消灭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连续和扩大 2、特点:
5、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别,兵权最终由皇帝把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心: 减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全部州郡直属中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格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心把握。从而消退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
6、质基础。 2、影响 主动:转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心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心的成功而结束。)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3 罗马法的起源与进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疼惜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公平 局限性:疼惜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稳
7、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缘由: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规律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进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敬重法学,敬重法学家的结果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4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进展及其特点: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华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特地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消灭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格外显著,“夜市”比较繁华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
8、“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进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进展; 开头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平安,维护政治的稳定,稳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缓慢的重要缘由。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阻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
9、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拓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5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背景:汉高祖为避开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稳固新建政权 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渐渐强大,严峻威逼了中心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
10、权。 评价: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削减决策失误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作用:减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对宽敞疆域的管辖 内容: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的节制。 意义: 加强了元朝的中心
11、集权统治,稳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选官制度: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举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头接受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头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心集权;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素养,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华 促成了普遍长期的读书风气,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确定的合理性。 后期束缚了学问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缘由之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精选5篇归纳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