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一年级下册七、八、九、十单元分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519773 上传时间:2024-09-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七、八、九、十单元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年级下册七、八、九、十单元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七、八、九、十单元分析 第七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3个信息窗:信息窗1变花:相同加数连加,求相同加数的和;信息窗2变葫芦,乘法的初步认识,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从而理解乘法的意义。信息窗3是学习有关0和1的乘法。本单元共分5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窗1 信息窗1的教学内容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 2.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繁琐与乘法学习的必要性。 红点的问题“变出了多少朵花?”与老的教材相比,增加了让学生“摆一摆”的环节,把具体的花朵抽象成小圆片,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2个一组,摆了3组,知道是3个2相加。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几个几个地数一数,也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交流连加的算法时,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多说一说是几个几连加,为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奠定基础。 绿点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一共有多少条鱼”也是对相同加数连加进行巩固。增加了“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的加数……”的提示语,重在强调相同加数连加。 教学时,除了用好教材中的情景图外,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进行多种形式的同数连加练习,例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两只手呢?三只手呢?四只手呢?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同数连加的练习,反复感受同数连加算式的特点,体会加法运算的局限性,为认识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打实基础。 自主练习新旧教材的对比:第3题的变化。 自主练习第二题,两个同学摆积木,让学生明白可以横着数3+3=6,2个3相加得6,也可以竖着数,2+2+2=6,3个2相加得6.这样做下面的第3题时,就很轻松了。 自主练习第5题。练习的时候,先让学生有序的观察数学信息,然后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如计算小鸡有多少只,可以列1+1+1+1=4,4个1相加得4,也可以列2+2=4,2个2相加得4.计算禾苗有多少棵,可以竖着数,3+3+3+3=12,4个3相加得12,也可以横着数,2+2+2+2+2+2=12,6个2相加得12,还可以分成两部分来数,6+6=12,2个6相加得12. 在做自主练习的题目时,交流时,还是要注意学生说完连加算式后,一定让学生多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为第2个信息窗的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窗1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 1. 充分放手,引导学生经历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2. 适当增加加数的个数,感受用加法算式表示的局限性。 3. 利用好信息窗和身边的素材,加大练习量,为乘法的学习积累感知。 信息窗2 信息窗2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数与算活动中,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产生的必要性,感受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合作的意识。 红点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是学习乘法的意义、写法、读法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与旧教材相比,泡泡语“用加法算宝葫芦的个数太麻烦了”变为 “求8个5的和用加法计算太麻烦” ,强调的是8个5的和。小博士的话,原来是“8个5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变为“加数相同,8个5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强调了加数相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用红色字标注,更鲜明突出。 教学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当学生列出8个5连加的算式时,先让学生交流用加法计算的感受,感受加法列式的繁琐,计算结果的繁琐,在此基础上引入乘法的概念,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乘法算式时,应引导学生明白,一个连加算式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如8个5相加,可以写成8×5,也可以写成5×8. 绿点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信息窗2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有了第一个信息窗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自主练习新旧教材的对比: 第2题的变化 增加了第4、9、10题 第7题增加了一小题。 自主练习第7题,是深化乘法意义的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2×4表示的意思,明确2×4既可以表示2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2相加,然后根据算式画图,通过趣味性的练习,来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自主练习第9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的算式写出来。先要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判断的过程当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信息窗3 信息窗3的教学内容是有关0和1的乘法。共有两个红点的问题。第一个红点是关于1的乘法;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关于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2. 初步理解1和0的乘法。 第一个红点,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独立的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进行交流,知道3个1相加可以写成1×3,也可以写成3×1. 第二个红点,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使学生知道几个0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算式既可以写成0×3=0,也可以写成3×0=0. 完成两个红点的问题后,教师要补充关于1和0的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分别观察关于1和0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规律。学生只要用自己的话说对意思就可以,理解意思就可以,不必要太规范。 自主练习解读: 增加了第3题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境图。包含的数学信息有:踢足球、做操、跳绳、踢毽子的孩子数以及跳绳、毽子、足球、吊环的数量等。意图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情况。为下面的“丰收园”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依据。做第(1)(2)题是,可以鼓励学生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做第(3)题时,应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在交流和订正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反馈和自我评价。 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教材地位: “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一时。 3、 初步认识线段,会画线段,并能测量出线段的长度。 4、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作单位测量线段的长度。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时间:4课时。 一)信息窗1解读 信息窗1的教学内容通过故事来引入:师傅用手来测量阿福的身长,结果为3拃,做衣服时徒弟用自己的3拃来量,做出新衣,阿福穿得又瘦又小,师傅量了身长只有2拃。通过徒弟的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师傅和徒弟的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先让那个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知道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然后说说“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建立起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 第二个“红点”的问题是讲测量的方法: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的孩子可能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还有的学生测量的时候尺子是斜的,要让学生机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线段”的学习分3步:认识线段、量线段、画线段。 红点二的变化,增加了测量一拃的具体方法。 增加了小电脑和小博士的话。给出了测量一条线段的具体方法。 第一层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可将情境图设计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充满兴趣中思考: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呢?通过小组交流,体会到师傅、徒弟量衣服的标准不一样,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好?体会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引出直尺。 第二层次: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观察直尺:你有什么发现?在学生汇报时揭示:直尺上从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经常用到的长度单位,用cm表示。然后让学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厘米,可以多种形式,比如: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你还能从直尺上找到哪些1厘米?让学生在多次指认的过程中对1厘米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当学生有了1厘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再次加深对1厘米的感知。之后还可以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5厘米……让学生体会:从0刻度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第三层次:用直尺测量,学以致用。 给出一条线段,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学习测量的方法。 一拃有多长的活动显然不行,因为小朋友们的手始终是活动的,不容易把握,所以可以在认真读红点二的基础上,先进行测量固定长度,为学生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板,让学生测量边长。 6、自主练习 增加了第1、2、5、6、8题,去掉了第4题。 3个题的目的:数学回归于生活,解决生活的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既学了数学,要会用数学。 第1题:测量并填写----汇报数据---反思(即测量方法) 第2题:先测量填写----汇报数据---反思概括。 第2个小题,你是怎么知道蚂蚱跳了9厘米?a:数,b:相减。要通过数使学生知道16-7=9厘米,如果开始就讲相减求多长,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目的:实现测量与计算的结合。 自主联系第6题是教材新增加的联系内容,是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 )厘米短一些,比( )厘米长一些,大约是( )厘米。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情景呈现的是“阿福做上衣”故事的发展,表现的是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的情景。通过师傅和徒弟分别读取直尺上的数据产生问题,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与厘米关系认识的学习。 2、情景图中的信息。 师傅:阿福的长袍长1米; 徒弟:阿福的长袍长100厘米; 阿福: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3、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例题。红点增加了“教室的门宽大约是1米”这条信息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认识长度单位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自主练习的解读 第4题、我学会了吗的变化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长度表象。 ※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米与厘米之间的长度关系,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 (2)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表象、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经历数出1厘米——10厘米——20厘米……90厘米——100厘米的活动。这是一个重要保证。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 (3)用米作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与宽,黑板的长与宽等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米的表象的重要保证。 (4)教师的指导要仔细、到位。如:一是方法,从10厘米往后数,20厘米…100厘米;二是关系,1米=100厘米;三是符号,1m=100cm。 5、我学会了吗——可结合统计学习来完成。 九 我换牙了——统计 课标中对1-3学段统计的要求是: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二是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新旧教材对比今年的新青岛版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不同在于:首先,将这一单元内容调整到一年级下册学习。第二,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突出了简单的数据收集的过程。旧教材中只注重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对数据的收集没有体现。而修改后的教材做到了两者兼顾,使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探究了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更好的体现了课标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教材是在一年级上册教材渗透了统计思想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接触了简单的物体、图形统计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知识,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非常重要。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切实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为今后学习有关统计知识作准备。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并能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数学思考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统计。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初步形成统计的观念。 (三)解决问题目标 1、能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统计,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2、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感受生活里需要统计,产生统计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信息窗解读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许多小朋友在小组内统计换牙的情境。本素材集现实性、童趣性、必要性于一身。 与旧教材相比,内容也进行了改变。旧教材中的三个信息分别是“有3人换了4颗牙,有6人换了2颗牙,有5人换了3颗牙,”直接体现的是数据收集的结果,然后由红点问题“大家的换牙情况怎样呢,我们来整理一下”直接进行了整理。 新教材中的三个信息变为“我换了5颗牙,我换了4颗牙,我换了6颗牙”,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换牙情况,再由红点问题“大家的换牙情况怎样呢” 引导学生明确必须进行统计一下,从而展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有红点下面中间的提示“怎样记录?”引导学生展开对数据收集方法的讨论探究,教材展示了“问一问每位同学,然后记录下来”,“也可以举手数一数”,还有用文字记录,用符号记录等方法,体现多种收集数据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记录的全过程。 数据整理环节,新教材中去掉了一个横式的象形统计图,统计表是一样的。教材注重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对数据的分析,除了“我发现换( )颗牙的人最多”,新教材增加了一条“我发现换4颗牙的人数比换5颗牙的……”,是对前面第四单元学习的比多比少问题的应用。 教材还提供了一个“小知识”,介绍换牙期间的生活常识和应注意的事项,旨在引导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将原来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进行了删除。 3、练习题解读 第1题,增加了(1)数一数,把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第2题,增加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巩固了对统计知识的应用。 第3题,将统计喜欢的小动物换成了统计喜欢的糖果,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现,并且增加了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我学会了吗,这部分内容是新增加的,呈现的是对图形的统计,同样也加上了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五、教学活动建议: 1、开展以“换牙”为话题的活动切入。教学中以小朋友的换牙为话题的活动切入本课,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换牙情况,引出对“大家的换牙情况怎样呢”进行统计。 2、以问题引出统计的必要性。可以向学生发问: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换牙情况呢?”从而引出我们必须先收集数据,然后再整理一下才能知道,从而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在活动中指导,在交流中规范。活动时,可以放给小组自己去摸索研究,引导学生思考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然后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中加以完善,使其逐步贴近规范的数据整理方法。 4、分析统计图表。在学生整理出数据后,要引导学生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在分析统计图和统计表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作出判断。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十单元 儿童乐园 ——总复习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和整理。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学看钟表;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简单的方位与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知识。 与旧教材相比,多了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更换了统计知识的内容。 2、教材编排 总复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游览儿童乐园为主题的综合情境图,把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渗透在跳蹦蹦床、玩飞天轮、坐龙船等真实有趣的活动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部分是围绕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对全册教材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对本册所学知识,分为四个知识板块分别进行回顾整理。这样处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第三部分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的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在进一步查漏补缺,加深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乘法的初步认识、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按顺序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信息窗解读 (1)本单元设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游玩的情境。情境图共分为四部分:左上部分呈现了很多小朋友在蹦蹦床上玩的情境,包含了“我蹦了23下、我蹦了66下”等数学信息。左下部分呈现了坐龙船和飞天轮的情境,包含“坐轮船的有17人、有9个男同学、做飞天轮的有24人、我们一共来了50人”等数学信息。右上部分呈现了玩碰碰车的情境,包含门票每人10元、汽水5角、矿泉水2元等信息。右下部分提供了做小火车的情境,包含了时分、图形、长度单位等数学信息。 与旧教材相比,多了一条信息“坐龙船的有9个男同学”,其他信息没有变动。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观察画面,在明确基本图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使学生能全面地发现图中隐含的信息,渗透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为下面按知识板块整理知识作好准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回顾整理 回顾整理呈现了五个板块,中心板块是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本册教材学过的知识。左上角板块主要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左下角板块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右上角板块复习认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右下角板块复习长度、图形、时间、统计的有关知识。 与旧教材相比有所改变的是第二部分,左下角板块对应情境图左下部分图,有坐龙船、飞天轮等人数引入对百以内数的加减,包括估算、口算和笔算等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这部分内容与旧教材相比,多了“坐龙船的有9个男同学”这条信息,旨在对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全面梳理,包含了对2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少了“计算加减法时,我喜欢列竖式计算”这一信息,更能体现课标,尊重学生对算法的选择。 “回顾整理”是以综合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为线索,对全册内容进行复习。教学时,可以根据中心板块的提示,先组织学生整体回顾本册教材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儿童乐园中的情境,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分类,按知识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整理,并结合综合练习中的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使知识系统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练习解读 总体上看,原教材共18题,新教材加了第19题乘法初步认识的练习。“我都学会了吗”由原来的2个题增加为4个题。 具体来看,第2题的口算数量增加了4道。增加了第4题,用竖式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第5题比一比,减少了两位数的比较,增加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比较。 第9题统计内容由竞选班长更换为统计我的小书包。 第10题人民币知识的应用,将文具盒8元5角的信息更换为8元,降低了计算难度。第13题由原来的拼一拼变为用长方形纸折一折。 第15题,由原来估计教室门和粉笔的长度,变为对少得多和多一些的理解运用。 第16题是删除了原来的统计题目,增加了百以内数的混合运算。 “我都学会了吗”增加了第2、3题乘法初步认识和加减法综合运用的练习。第4题由原来的统计变为了比长短的选做题。 三、教学活动建议 教学时,可以顺着情境图的顺序按知识板块进行回顾与整理。 第一部分:左上角板块对应情境图左上部分图,由情境图中玩蹦蹦床的人数入手,让学生找到“23和66这两个数”,或者提出问题“谁蹦的多”,教师通过“23下是怎样出来的?你能用小棒、计数器表示23和66吗?怎样比较23和66 的大小呢?”等问题的设置,组织学生对百以内的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等内容整理复习。对应的综合练习第1、3、14、15题进行巩固。 第二部分:左下角板块对应情境图左下部分图,有坐龙船、飞天轮等人数引入对百以内数的加减,包括估算、口算和笔算等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然后可通过小朋友的话“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要注意……”让学生系统总结百以内数的加减计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教师将问题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对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复习。在学生交流算式时,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引发学生对加减法数量关系的思考。在学生交流算法时,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回顾,提出问题“计算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强化学生对进位加和退位减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最后根据问题“还有多少人在等着做龙船和飞天轮?”,对加减混合运算进行复习梳理。最后,围绕“回忆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有关计算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对应的综合练习第2、4、5、6、11、16题等进行巩固。 第三部分:右上角板块,以小朋友付门票、买饮料的情景引入,通过解决“门票怎样付钱?买1瓶矿泉水和1支雪糕需要多少钱?5元钱可以买什么?” 等问题,复习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教师可准备一些学具,进行模拟购物练习在活动中完成复习。然后提出“你认识了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对应的综合练习第10、12题进行巩固。在此板块中,教师可以补充对乘法初步认识的知识复习,对应的练习是第19题。 第四部分:右下角板块,是对时间、图形、长度单位和统计知识的整理复习。结合情境图中小女孩说的“我身高95厘米,需要买票吗?”引入对有关米和厘米的知识的复习。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测量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的认识,并进一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通过“做小火车的同学是几时开始的?”引入对时间知识的复习。通过对“钟楼上图形的统计”,复习图形、统计知识。对应的综合练习第7、8、9、13题等进行巩固。 我都学会了吗,是学生在总复习后的自我检测。引导学生独立计算后认真检查,教师组织交流订正。 丰收园的使用,与一年级上册相同,不再赘述。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5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