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三语文必拿下学问点归纳 既不能妄自尊大,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了,也不能妄自菲薄,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努力。决心给了我们动力,信念给了我们士气,恒心给了我们成功。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必拿下学问点归纳,期望大家能够宠爱! 高三语文必拿下学问点归纳1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才智)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分)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来回)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转变)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真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分)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转变)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才智)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
3、满足)/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
5、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三、文言句式 1.推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推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推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推断语气) 2.省略句 (1)飞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
6、.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飞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飞翔,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气。在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由于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开放双翅就像天际的云。
7、鹏鸟借焦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转变,游览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到达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善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高三语文必拿下学问点归纳2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附属二主、有二心
8、/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仆人/泛指仆人) 3、行李之往来(出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打算,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
9、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长)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
10、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附属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推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推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认推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高三语文必拿下学问点归纳3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消灭了主语,假如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状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
11、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全都,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消灭,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
12、”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转变,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消灭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消灭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消灭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学校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
13、“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状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确定要补充出来。 高三语文必拿下学问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重点学问点归纳集锦 高三语文必备学问点总结 高三语文基础学问归纳梳理 高三语文备考学问点总结 高三语文最全复习备考学问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学问点归纳 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学问点总结 2021年高三语文基础学问归纳 2021高三语文必背诵学问点基础归纳 高考语文必看学问点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