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总结.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509023 上传时间:2024-09-2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 物质观 运动观 五 观 时空观 实践观 辩证唯物论 意识观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三原理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三)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 联系 两大特征 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原因与结果 现象与本质 五大范畴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 内容与形式 认识的含义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过程 真理和价值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两大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一个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 三个一 一个基本矛盾 一个人民群众 社会基本矛盾 革命

2、五大动力 改革 科学技术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部分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同一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第二:存在能不能转化为思维。3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的哲学。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特征,政治立场1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 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辩证唯物论(五观三原理)一五观(一)物质观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二)运动观 1运动

4、含义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和运动关系(1)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2)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静止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

5、质的变化。4.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关系原理(1)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2)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3)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三)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2时空的特征:(1)绝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2)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3)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4)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

6、的时空是有限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四)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有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第二: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

7、准备性活动。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 (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3.实践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客体关系的内容:主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二者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2)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的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

8、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因: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社会性 再次,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活动5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它分为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尚未人化得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五)意识观1意识的起源、本质(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

9、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2,意识形成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二三原理(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区别:(1)物质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也不能代替物质。(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物质和意识的联系:(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本质、产生,以及意识作用的大小(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3)物质和意识在

10、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表现: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活动。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

11、会的物质性。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2)实践意义:我们从事一切工作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

12、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第二,实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自然规律和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二者都具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1)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

13、图 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表现形式方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 复出现,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 (3)认识规律的难易程度不同:认识社会规律要比认识自然规律难的多。唯物辩证法(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 一 二大特征(一)普遍联系1联系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2. 联系的特征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2)普遍性: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其二,任何事物不

14、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它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此联系也是多样的。如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二)永恒发展1.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过程论(1)过程论的内容: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只有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2)过程论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过程论的理论,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15、,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具体的考察;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也要遇见它们的未来;既不能固步不前,也不能冒进超越。二、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16、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方法论意义:第一,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

17、立。第二,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3)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

18、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在:(1)不同的事物的

19、矛盾个具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中各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它们的区别是: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第二,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

20、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第三,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方法论意义:1、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对立的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处于

21、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一般说来,。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5. 矛盾分析法的内容(1)第一,要承认矛盾,认真的认识和分析矛盾。(2)第二,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要承认矛盾的同一性也要承认矛盾的对立性。我们要全面的把握矛盾对立和同一两个方面;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要从对立中把我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3)第三,要正确把握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第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我们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重点突出

22、,把握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重点论要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6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主要有:(1)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2)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3)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7. 坚持唯物辩证

23、法,防止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3)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全面,形而上学则是片面的(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做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

24、面分歧的根源。(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2.认识质,量,度的意义(1)认识量的意义 第一,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第二,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作用往往不同。(2)认识质的意义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3)认识度的意义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

25、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3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辩证法的发展观既与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不同,又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相区别。(2)量变和质变还是互相渗透的。一方面,量变中渗透质变,这是指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量变和质变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

26、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最后,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另外,我们也要防患于未然。(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道路,趋势和方向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

27、物。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 2辩证的否定观 (1)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由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2)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第一,它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因:a.新生事物代表着事

28、物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应运而生的,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 物。b.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它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c.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第二,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 3.形而上学否定

29、观(1)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2)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三、五大范畴(一)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原因 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 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2.因果关系的含义唯物辩证法把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

30、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果异因等等。(2)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时自觉实践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这样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二)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第一,现象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而本质只有靠人的

31、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多变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是相对稳定的。(2)本质和现象是有联系的。第一,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第二,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方法论意义: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表明(1)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2)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

32、同趋势的范畴1.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第一,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的外部条件第二,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的个别表现。第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

33、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性起延缓和促进作用,使事物的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偏差和特点。(2)联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3.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产生的三种错误观点:(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

34、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事情是纯粹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的现象。(四)可能性与现实性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1.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2.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紧密相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5、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之一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3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1)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2)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3)要区分两种(好或坏)可能性。(五)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的范畴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的形式都有一定的内

36、容(2)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内容的发展。方法论意义 1、我们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2、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六)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1)含义: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也即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2)

37、关系:本质上,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时相同的。但是,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客观辩证法采取的是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和思维而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采取的是观念、逻辑的形式,它和人的思维和意识联系在一起。2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归纳与演绎。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2)分析与综合。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

38、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3)抽象与具体。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3.辩证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一方面,

39、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前提。另一方面,现代思维方法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认识论一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要内容有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

40、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41、(2)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三认识的本质1.认识本质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第一条: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条:坚持从感觉和思维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它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它们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2.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的反映论(1)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直观反映论:认为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专升本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