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智文秘网学习在全市文化发展大会上的讲话范文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历次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文化强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快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大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而言之,文化是指二十届历次全会提出“四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包括观念形态、知识形态、艺术形态、制度形态、产业形态、民俗形态六个方面;小而言之,文化主要是指艺术类的文化。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握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文化服务经济的阶段,即
2、通常说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主要是为经济“跑龙套”;二是将文化建设纳 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发展格局,把文化提到了新 的高度;三是把文化作为治理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机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的重要力量,这是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大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展了“最美xx人”系列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树立了最美爷爷、最美教师、最美警察、最美护士等身边典型,提升了大爱xx、好人之城的美誉度。全面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了高级论坛、
3、人文讲堂、百姓讲坛、全民学习日、全民读书周、社科普及周等学xxx台和载体,形成了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二是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大力保护和弘扬“两子文化”、生态文化、毛氏文化、根雕文化、柚石文化、江源文化、商帮文化、姑蔑文化等,放大了区域特色文化亮点,提高了xx知名度、影响力。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广泛开展送文化和“种文化” 活动,在全省率先启动“农家乐文化大篷车”,率先实施市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率先开展农家书屋建设,提前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四是文化产业初具实力。xx年,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019 家,从业人员19000余人,文化产业增加值41
4、亿元。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的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体同志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 向刚才受表彰的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们和所有为xx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意见,下面我讲三方面问题。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建设文化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一个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一个地区的资源和品牌。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5、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二十届历次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分别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市第六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文化强市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第一,建设文化强市是构建核心价值观、打造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始终担当着价值引领和推动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也影响着、改变着、创新着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环境氛围和行为习惯。一
6、方面,当前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十分必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推行其价值观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必须主动应对、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用不科学的观念推动科学发展、用没文化的方式建设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有的干部学习上只要“快餐式”、政绩上追求“短平快”、抓工作搞“一阵风”,甚至心理上总是不平衡、对人上带着功利性等等,作为一个人、一个干部的思想、品质、心态上出了问题,这就亟需通过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加以纠正、解决。因此,我
7、们一定要从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出发,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构筑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共建xx人民美好的精神家园。第二,建设文化强市是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文化是城市繁荣的灵魂,城市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新形势下,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是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是打造城市特色竞争力、促进城市差异化发展的
8、重要条件和保证,对于优化城市环境、拓展城市功能、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能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本身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美、日、英、韩等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均超过15%,xx、xx、xx、xx、xx等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5%,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75%,xx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5%, 我们xx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8%左右)。从xx看,我市虽属发展中城市, 但文化这一战略性资源却相对丰裕、优势明显。这里有着60
9、00多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文化特色鲜明。全市有各类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926处、非遗名录625个、旅游文化资源438处。这些都是xx的特色优势和潜力所在,犹如一个蕴量丰富、亟待开采的“金矿”。因此,我们要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新趋势,实行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尤其在文化产业的某些领域要力求先行、加快发展,努力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中找到提升城市能级的新途径,创造区域竞争的新优势,探索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科学跨越的新路子。第三,建设文化强市是立足现实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
10、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启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持续增长;人均GDP 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则会出现文化消费倍增态势,文化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群众的消费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求温饱”、“讲物质”,而是更多地转向“求文化”、“讲精神”,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内容越来越丰富,解决“文化饥渴”、满足文化需求、体现人文关怀越来越迫切。这既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我们一定要顺应广大群众的
11、新期待,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切实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真正使全市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更加殷实,而且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把xx建设成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文化中心,积极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扎实推进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惠民,到xx年,使xx地域文化更有特色、历史文化更有底蕴、文化服务更有实效、文化传播更有影响、文化产业更有实力,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为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实现上述
12、目标,要注重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创新为先。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出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发挥科技带动作用,着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打造更多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城市内涵的文化产业、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二是特色为基。文化的个性和品味决定着城市的个性和品味。缺少文化品味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力和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要牢固树立特色发展理念, 立足四省边际特殊地理位置,依托xx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凸现地方文化个性,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项目为重。
13、无论是公共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以项目为载体, 通过项目建设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力量,进而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加强规划引领,做好项目包装,努力开创文化项目建设新局面,以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四是融合为要。要把“文化元素”融入到产业产品、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各个方面,让“文化基因”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着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生态等融合发展,互促共进。在重点工作上,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1.着力提升区域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构成区域文化个性的核心,是区域形象的“代名词”。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14、提升具有xx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人文精神,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以“最美” 精神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准。广泛深入开展“最美xx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 推动人人学习“最美”、发现“最美”、争做“最美”,努力提振xx“最美城市”的精神力量,大力倡导大爱、责任、奉献、诚信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抽象到形象,并真正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内化于心” 的自觉行动。二是以深化创建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质。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
15、明城市提名城市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城乡文明共建行动、军民警民共建活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完成创建“硬指标”的同时更加重视创建“软指标”的要求,切实通过抓创建活动促进广大群众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区域整体的精神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三是以创业创新提升城市大气开放形象。从xx的发展现状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要以更加宽松的政策和环境,鼓励、支持和推动全社会创业,形成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真正成为“活力创业城”;要以更大的气魄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激励创新、宽容失败
16、、开明大气的良好人文环境,使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城市形象更加大气开放。2.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城市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场所、环境与资源,文化为城市的发展赋予了个性、品位和精神特色文化。要充分发掘、整合、开发xx独特的文化资源,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培育壮大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文化。一是用打造文化精品理念建设特色城市。要把城市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有关专项规划。高度重视城市形象设计和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含量,坚持聘请专门的设计团队和发挥本地文化、文史、文物专家力量相结合,结合xx城市的人文风情特
17、征,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统筹考虑,系统进行形象设计,培育和打造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使xx浓厚的文化底蕴有机融合于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历史街区、重要街道、重点公园、广场、商业中心、主要入城口、汽车站、火车站等改造或建设中,在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尤其是一些地标性项目建设中,要进行重点设计,尽可能显现具有xx特质的“文化符号”,力争完成一个建筑就形成一个特色文化精品,成为一个“文化标识工程”,使各建筑、各景点、各环节都承载着文化内涵,散发着文化气息,让整个xx真正成为“有文化”的城市,努力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二是积极推动特色文化物化和显性化。要深入实施以“两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保护利用工
18、程,深入挖掘、传承xx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推动其物化、显性化,让丰富的历史故事为xx特色文化增添浓墨重彩。一方面要“讲故事”,一方面要“建项目”,努力把xx光辉的历史、丰富的典故、神奇的传说实物化、情景化,让广大群众和外来游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听、有栩栩如生的实景看、回去后还有难以忘怀的内容讲,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著名的“南孔”,许多外地客人反映,可以参观的地方比较单一,应该深入研究相关项目的系统推进、相关故事的讲解延伸、相关产品的开发营销, 以增强景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我们的龙游商帮,曾经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历史“十大商帮”之一,而且一些重要商帮都曾在xx留下经营足迹,因此在xx建一个中国十大商帮纪
19、念馆有理有据,以此做出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的亮点。还有“xx三怪”的传说,虽然久负盛名,但其旅游价值还可挖掘。“三怪”分别是位于北门街的钟楼、县学街的县学塘和蛟池街的蛟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xx三怪有明确记载: xx在夜深时,人不敢在街上独自行走。因钟楼上有大头鬼,头上长一角,听见人声即下来,人见了,吓得逃走,鬼亦远去。可是见到的人都要生病,而且大多死去。又城中有一塘叫县学塘,夜里常有一匹白布横铺在塘沿,称白布怪, 如人们过此去拾,即被卷入水中。又鸭鬼在蛟池,夜静时,池边一点声息都没有,如果听到鸭叫,人就要生病。此外民间又有传说,后来尉迟恭督造衢城, 历经艰辛方除三怪。这些故事在我们当地可能因为
20、听多了觉得没太大意思,甚至有点阴森森,但是与旅游一结合,经过串点成线,进行动画演示,既可看、又可听,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就很有吸引力,xx在游客心目中也就更富神秘色彩了)。三是精心保护提升历史文化遗存。切实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点抓好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xx府城墙的修缮及文化内涵的提升工作。加快历史文化碎片整理,逐步恢复寺、塔、亭、阁等历史古迹。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全力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开发工作,加大古村落和文化遗址保护力度。(如水亭街改造中可有机结合抗战时期故事, 以提升其历史文化内涵: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军16架B-25轰炸机在杜利特尔中校的指挥下,
21、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首次空袭日本本土。按原定计划机队完成任务后要在中国xx机场降落,但在返回途中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 16架飞机有15架迫降或弃机在xx、xx、xx三省境内。杜利特尔所率轰炸机中队降落在xx的机组人员,多数被xx等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辗转到安全地带。把xx这样知名度不太高的城市与珍珠港事件、轰炸东京、美国空军等联系起来,如再加上抗日战争中浙赣战役、日军在xx的细菌战等情节, 完全可以谋划出一个十分精彩的历史文化亮点。另外如赵抃祠,是推动文化与廉政建设相结合的好题材。赵抃,北宋时期的xx人,曾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由于面颜黑,时称“铁面御史”。宋英宗治平初年任x
22、x府知府,以一琴一鹤相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有一种说法是,赵抃与当时的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赵忭。因此我们可以认真研究,怎么样将赵抃祠予以做大,甚至争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3.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共享共建 的原则,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让老百姓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做好“老百姓”文化的文章,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创造者,更多更好地享受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完善公共 文化设施体系。多渠道加大投入,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
23、益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市本级重点要加快以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儒学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民生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县一级要加快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三级文化阵地,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力争全市三分之二县(市、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活动体系。突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健全公 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打响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农家书屋、
24、民工文化俱乐部、康乐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三是完善群众性文艺创作体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的要求,积极推动群众性文艺创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和搞活农民文化中心,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多出反映xx现实题材、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抓好“五个一工程”等重大奖项参赛参展作品的创作生产,形成一批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4.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要
25、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努力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突出规划引领。按照文化强市规划的要求,将文化发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体系,在规划上明确文化产业、文化项目的空间布局和用地保障,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展示区块和重大文化项目,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二是狠抓重点项目。要着力从xx已有丰富文化资源、从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政策变化中挖掘特色文化项目,同时善于“无中生有”发展文化创意项目,努力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实施一批、跟踪一批文化项目的良性机制。要充分利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链条,培育网络
26、文化、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载体,大力发展数字媒体、动漫游戏、手机购物、媒体零售等新兴文化业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打造发展平台。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128”工程,着力培育10家高新文化企业、20家重点文化企业、8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积极探索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根据“一核四区”总体布局,提升承载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一核”就是以烂柯山核心景区为依托的“烂柯山-乌溪江” xx文化产业带,“四区”就是龙游的龙文化产业集聚区、江山的世界自然遗产休闲文化产业聚集区、常山的石文化产业聚集区、开化的生态(根雕)文化产业聚
27、集区)。四是推进融合发展。要避免和防止单纯就文化抓文化,切实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与生态、文化与旅游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与各方面互融共赢的发展道路,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如旅游项目、旅游景点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文化元素,像市区信安湖的“四喜亭”码头建设可结合“四喜”的来历典故:“四喜”即为通常所说的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四大喜事,而这“四喜”据说当年是让xx的一位状元在一年中全部碰上。“四喜亭”码头建设如把这些故事加以物化,其文化品位就提升了)。5.着力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大动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
28、领域。”文化的创新,应该是全领域的创新,也是全过程的创新。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更新管理理念,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一批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继续深化完善已转制单位的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实体转企改制。今年6月底前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 一省一网”整合工作和婺剧团改制工作。积极筹建xx日报报业集团和广电传媒集团。深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和新闻网站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繁荣规范文化市场。立足xx文化资源和现有基础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起点较高、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壮大一批发展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文化
29、龙头企业。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和监管模式,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服务,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形成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三是创新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当前网络文化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要针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实际,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提高网上引导水平,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防止和避免不必要的网上炒作。三、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形成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大合力主要是强化四个方面保障:1.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
30、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两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加强对文化强市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定期研究解决文化强市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探索建立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文化工作的评价考核,把文化建设作为衡量地方发展水平、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作为判断领导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2.强化政策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加强文
31、化强市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文化项目,切实找准文化强市建设的抓手和载体。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撬动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力度,着力打造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造就一批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和精品力作。3.强化人才保障。离开了人才支撑,文化发展就不可持续。文化事业特别 是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
32、、头脑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工作。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文化名人培育计划,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人、一批文化经营创意产业人才,打造一支文化领军队伍和专门工作者队伍。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配足配强乡镇(街道)党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 支持文化专门人才和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制度环境。4.强化环境保障。建设文化强市,要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使大家都来支持文化建设、
33、努力争做“文化公民”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要进一步转变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条条框框,切实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与文化发展观不相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整合各类宣传文化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时期文化强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六中全会精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和今天文化发展大会精神,宣传各地文化建设的典型和经验,形成全市上下关注文化、支持文化、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同志们,文化传承文明,文明促进发展。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历次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顺应文化发展潮流,全力推动xx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两地三城”、加快“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