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105
学科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富有特色。自建国以来,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经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等措施,已建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17人,包括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者7人。经过几代学者五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当前已形成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曲学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自 以来,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等权威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各级科研经费150万元。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强力的经费支持,将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树立献身科学与真理的坚定信念,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牢固掌握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较好地掌握与古代文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汉语、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能;掌握一门及以上外国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从事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文史研究工作,能够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培养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学人修养,扎实严谨的学风。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追求真理;遵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提高人品与学品,修养学人气象。
二、学习年限和时间
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在职)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左右,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为两年左右。
三、培养方式与原则
(一)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研究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主要环节。课程学习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公共课包括外语和政治两门公共学位课和第二外语选修课,专业课包括各研究方向的3门学位课和4门选修课两部分。研究实践的中心环节是以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专题研究的能力,包括选题能力、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能力、论文构架能力,使博士生能够在整个世界汉学学术背景下,跟踪学术动向,占据学术研究制高点,从而筛选并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导师可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适当开设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加深专业理论、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学风。
(二)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每个专业方向的导师梯队构成一个指导小组,发挥每位导师的优势与特长,经过成员间互补的知识结构,为博士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意识与研究能力。新入学的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出具有可行性的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读书规划、研究任务等,在入学后两周内交研究生学院审核备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组负责对博士生的课程安排、学习进程等进行中期考核,经过开题报告会、学术活动、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环节对博士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与监督检查。
(三)博士生课程教学采用导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以及专题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提倡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研究能力,把论文选题与研究领域的确立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激发博士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既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与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四、研究方向及内容
序号
研 究 方 向
研 究 方 向 内 容 及 特 色
1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本方向研究汉先秦两汉的文学与文化。把这一时期出现的神话、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诗经》、楚辞和汉代诗歌、散文及辞赋等典籍放在历史文化背景下,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把实证和阐释结合起来,既注重包括出土文献在内的先秦典籍的整理挖掘,又重视以当代意识阐释具体的研究对象,努力打通古今,在多维视野中把握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方向特色:一是文学与史学的互渗交融研究;二是突出《诗经》研究的领先地位以引领其它对象研究。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
本方向研究重心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文。从魏晋“文学自觉”到唐代诗歌达到顶峰,从“文笔之争”到古文运动,从文人乐府诗创作到唐五代词的产生,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标示着古代文学从发展到巅峰的演变转迹,本方向意在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文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规律,把握古代文学的古典特色与中国文化的多元内涵。本方向特色:致力于对象自身规律以及对象与外缘文化的诸种关系的研究与阐释,重视创作与理论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文史互证,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及其观念演进间的内在规律。
3
曲学研究
本方向系统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及流变。特色是:一重文献、尚实证、长考据。以文献史料为基础,以古代音乐学和音乐语言学为知识背景,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二充分利用河北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注重实地考察在曲学研究中的作用,把田野调查与文献实证相结合,推进曲学研究。
4
古代小说研究
本方向以文献史料为基础,对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作品进行实证还原研究,并兼及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其特色是:一注重文史结合的实证研究;二重视研究视角、方法与理论的兼容与创新。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一、公共学位课
1
第一外国语
公共学位课
144
4
1
考试
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公共学位课
60
2
1
论文
二、公共选修课
1
第二外国语
公共选修课
60
2
考试
三、专业学位课
(一)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1
先秦两汉文学文献研究
专业学位课
60
3
2
论文
2
先秦两汉诗歌研究
专业学位课
60
3
3
论文
3
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专业学位课
60
3
3
论文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文研究
1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总集别集研究
专业学位课
3
2
论文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
专业学位课
3
3
论文
3
魏晋隋唐文学专题研究
专业学位课
3
3
论文
(三)曲学研究
1
中国戏曲史元论
专业学位课
60
3
2
论文
2
曲学格律学
专业学位课
60
3
3
论文
3
散曲研究
专业学位课
60
3
3
论文
(四)古代小说研究
1
中国古代小说史料学
专业学位课
60
3
2
论文
2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
专业学位课
60
3
3
论文
3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
专业学位课
60
3
3
论文
(五)专业共修课
1
版本目录学
专业选修课
60
3
1
论文
2
古代文学学术方法论
专业选修课
60
3
1
论文
3
20世纪哲学与美学
专业选修课
60
3
2
论文
4
古典美学范畴研究
专业选修课
60
3
2
论文
学 科 前 沿 讲 座 课
讲 座 课
2
学 术 报 告 与 学 术 活 动
学术报告
1
学 位 论 文
学位论文
总 合 计
博士生必须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修满19学分,并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开展学术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为两年左右。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要求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要具备扎实的古典文献功底和理论功底,能熟练地掌握使用目录索引,查找古籍文献,经过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包括文本文献、史学文献、理论文献,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谱系,培养敏锐的艺术感觉,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为开展学术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打下坚实基础。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应积极参加省、部或全国学术会议,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为本科生做专题学术报告或讲座1次。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分为选题论证、导师组开题报告会,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四个基本环节。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要从学术问题出发,选择具有开掘深度与广度的学业术课题,力求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一个具有学术含量的中型学术问题,经过论文的写作展示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看法,力争开拓学术新领域。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确立论文选题后,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在职博士生延期不得超过一年),并提交古代文学学科组,经过开题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公开答辩,经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标准的古代文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要包括选题缘起(即提出问题)、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的价值意义、研究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条件、创新点预测、论文研究方案与框架、主要的参考文献目录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在导师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导师组要对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博士生每学期要作1次论文工作阶段报告,努力争取发表其阶段性研究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要反映出作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理论,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获得扎实可靠的研究结论,强调观点的独创性和开拓性。论文定稿后,要在论文首页提供原创性声明,经过研究生院组织的匿名外审,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七、考核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水平考核,分为公共课考核和专业课考核两种情况,经过考核来检测博士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包括对自身研究方向前沿动态的掌握程度。按课程大纲规定,博士生考核方式分考试和撰写学术论文两种。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的中期考核安排第三学期末,考察博士生课程进展情况以及学术研究情况,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同时对博士生思想品德及修养也有相应的考评。
中期考核合格者准予进入博士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不合格者,按学籍管理规定终止其攻读博士学位或延迟其毕业时间。
八、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教学实践是培养博士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要以讲授本科生古代文学课(不低于8节课)或古代文学硕士生部分课程(讲座形式),指导本科生年论文、毕业论文、辅导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协助导师指导硕士学位论文等形式进行教学实践。经过教学实践使古代文学博士生初步具有从事本科古代文学教学和指导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博士生入校前,在高校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满两年以上者,以及在职博士生可免予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的社会实践由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统一部署。
九、专业必读书目
序号
书名
作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各方向公共必读书目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 昀
中华书局
1965
2
目录学发微
余嘉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校雠广议·目录
程千帆徐有富
齐鲁书社
1988-1991
4
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
孙启治陈建华
中华书局
1997
5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
中州书画社
1982
6
中国文学目录学通论
何新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
7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徵
东方出版社
1988
8
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
人民出版社
9
中国诗学通论
袁行霈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10
文学理论
韦勒克沃伦
三联书店
1984
11
美学(四卷本)
黑格尔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12
历史研究(三卷本)
汤因比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6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方向必读书目
1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中华书局
1999
2
汉书艺文志考证
王应麟
四库全书本
3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陈国庆
中华书局
1983
4
诗经研究史概要
夏传才
中州书画社
1982
5
诗经学史
洪湛侯
人民出版社
6
先秦诸子系年
钱 穆
河北教育出版社
7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8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9
神话与中国社会
田兆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10
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
王长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11
屈原与她的时代
赵逵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12
赋史
马积高
上海人民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文方向必读书目
1
中古文学文献学
刘跃进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2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詹福瑞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
3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
1996
4
中国中古文学史
刘师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5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6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7
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钟陵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8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9
宫体诗研究
胡大雷
商务印书馆
10
〈昭明文选〉研究
傅 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
陶敏等
中华书局
12
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
东方出版社
1996
13
唐诗学史稿
陈伯海
河北人民出版社
曲学研究方向必读书目
1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
中国近世戏曲史
青木正儿
中华书局
1954
3
中国古代戏剧史
唐文标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4
散曲概论
任二北
中华书局《散曲丛刊》本
1931
5
中国古代散曲史
李昌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6
中国散曲学史
杨 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7
唐戏弄
任二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8
宋金杂剧考
胡 忌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9
古剧说汇
冯沅君
商务印书馆
1946
10
戏文概论
钱南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古代小说研究方向必读书目
1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宁稼雨
齐鲁书社
1996
2
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孙楷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
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
柳存仁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2
4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1
5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
陈大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编
孙逊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7
禁毁小说大观
萧相恺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8
小说考证
蒋瑞藻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9
中国小说史料
孔另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0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
丁锡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11
唐前志怪小说史
李剑国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12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陈平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13
明代小说史
陈大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14
“中国小说史丛书”(18本,可选择阅读)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15
晚清小说史
阿 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16
中国文言小说史
吴志达
齐鲁书社
1994
17
《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
李道和
天津古籍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