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泰山记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山的北面),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介词,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趁,“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
2、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已经)上,苍山负(背,意为覆盖)雪,明烛(名词作动词,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着)雾若带(飘带)然。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耸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极天(天的尽头,天边)云一线异(奇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
3、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托,举)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色)皓(白色)驳(错杂)色,而皆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僻不当(临,对着)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形的),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缝隙),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声音与踪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当(2)漫(3)负(4)或(5)以答案(1)
4、介词,在动词,挡住动词,临着,对着(2)动词,弥漫,布满动词,磨灭副词,随意,随便否定副词,莫,不要副词,满,遍(3)动词,背,意为覆盖动词,依仗,依靠动词,背弃(4)指示代词,有的人代词,有的有时副词,稍微(5)介词,在,在的时候连词,同“而”,表顺承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按照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答案登山经过泰山日出泰山最高峰日观峰近景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B文章叙述作者冬日独自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大地河山的情怀。
5、C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D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领略一些人生的真谛。答案B解析“作者冬日独自登泰山”错,应是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驳:错杂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答案C解析漫:磨灭。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始循以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其远古刻尽漫
6、失 其皆出于此乎D顺流而东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答案D解析A同“而”,表顺承,连词/介词,因为。B.代词,它/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代词,那些,指石刻/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D.均为连词,表修饰。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侣鱼虾而友麋鹿C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其阴,济水东流答案A解析例句与A项均为名词动用。烛,名词作动词,照;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B项,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C项,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D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
7、也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答案D解析D项,定语后置。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故阴谷为山北面的低谷。B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D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答案C解析应是: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泰山因其
8、雄奇的自然风貌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备受历代文人瞩目。诗经中描写泰山“泰山岩岩”;孔子曾留下“登东山而小鲁”的佳话;唐人李白泰山吟中曾有佳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尽显诗仙胸襟;杜甫在望岳一诗中写道,“,”,表露凌云壮志。清代姚鼐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记亦有“及既上,”的名句。(2)姚鼐在登泰山记写至山巅所观泰山夕照是“,”,而王维在使至塞上所观沙漠中日落景象则是“,”。(3)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而登泰山记中作者则是乘风雪,历江河,至山颠观日出壮丽景象。答案(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大漠孤烟直长
9、河落日圆(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二、课内精段阅读阅读课文第二段文字,完成711题。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当:阻挡B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着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随意答案D解析漫:弥漫。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至于斟酌损益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答案C解析C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事物”。A.动词,到达/连词,表
10、示提出另一话题。B.助词,构成“者也”的结构,表判断/用在名词后,表停顿。D.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9下列对文段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乾隆,是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而“清高宗”则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庙号。B丁未,干支之一,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C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D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中央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答案D解
11、析“是中国古代中央职官名”错,应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风雪”的“乘”字用得好,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B“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真是一字一图,字精意工。C选文中作者至泰山之巅,浓墨重彩描绘的泰山夕照图和日出前后的奇幻景色,景象逼真,意境开阔。D“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答案C解析“浓墨重彩描绘”错,选文中对泰山夕照和日出前后的景色皆用最经济的笔墨描绘。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译文: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译文: 答案(1)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顶峰。(2)等到已经登上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解析(1)关键词:“循”译为“顺着”,“少半”译为“不到一半”,“至”译为“到达”,“巅”译为“顶峰”。(2)关键词:“及”译为“等到”,“负”译为“覆盖”,“烛”译为“照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