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德育论文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空间道德作用弱化的缩影。扭转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度,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守法意识,鼓励合法道德行为;其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自主自律的网络行为意识;第三是倡导大学生树立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将塑造教育和转化教育结合起来,以塑造教育为主,辅之于转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参与式学习法为主要教育方法。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网络空间。中国1995年正式接人国际互联网,目前网
2、民人数已超过1亿人。历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超过1/3的网民是在校学生。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无缥缈和浩瀚无边在带给人们身心愉悦和极大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人性的弱点也在这个虚拟世界尽情呈现。从互联网走出科技精英的垄断成为公众的一种交往方式起,网络就不再是净土,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及其他有害信息日益泛滥,渐成瘤疾。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专门规制网络行为,但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立法具有天然的滞后性,加
3、上网络空间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特殊性,使得在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在网络空间收效甚微,举步维艰。良秀不齐的信息和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对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部分学生的道德失范。有的学生在网络中肆意发表不当言论,个别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有些甚至因为迷恋网络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在传统的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生在特定的物理场景中,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是直观和具体的,而网络交往则大不相同。网络交流的场景是由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
4、技术所虚拟出来的,网络交流的主体是由现实的人所建构的,就像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用一幅画所描述的: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身边的另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因而网络交流主体也是虚拟的、非人格化的,只是一种符号,现实中的人在网络交往中作为主体是缺位的。现实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熟人的监督和道德他律的强大力量,人们的道德意识比较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当严谨。但当网络的发展使网络空间延伸成为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后,个人的角色扮演、社会预期、心理反映和行为方式等逐渐分裂为两部分,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出现反差,网络行为的变异开始出现。如网络
5、交往的语言标新立异,网络命名的千奇百怪,尤其是一些网民尝试扮演多重角色,更是将网络行为的异化推向极致。有人为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有人为了寻求刺激或新的感受而扮演与自己身份完全不同的角色。这种自主、灵活的网络角色扮演,一方面具有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其负面作用亦不可忽视。正如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将交往关系的异化归结为技术对人的压抑一样,网络技术的确体现了技术对人控制的加深,人的一些基本生存功能,如计算、记忆、书写等不同程度地丧失,更严重的是,人的理性和情感被剥离。技术理性的高扬和情感的沉溺导致不少网民成为一天也离不开网络的“网虫”,现实和虚拟的界限被混淆,
6、社会角色和责任被放弃。对个人而言,网络交往异化带来了虚拟和现实混同后出现的人格分裂、自闭和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现实的冷漠。对社会,网络交往的异化助长了非主流思想和文化的滋长,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离心倾向,增加了社会整合的难度。因此,必须构建适合网络空间的道德体系,约束网络行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速度快,网络技术水平高,是网络世界的主体和生力军。大学生受益于网络的同时,同样会遭受别的网络个体行为失度带来的心理伤害,而自身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缺乏网络化生存所需的道德基础有调查资料显示,%的大学生对网络管理
7、方面的法规不了解,另有%听说过但不清楚细节。这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缺失的最好佐证。目前大学生普遍对网络生存所需的伦理道德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面对网络空间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传统道德与新行为不相适应,他们凭借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育者的帮助和指导,以澄清是非,理出线索,形成思路,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些要求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大学生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以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面对网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感到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也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是恰当的行为。正是缺乏应有的
8、道德标准,才使行为失去尺度和分寸。(二)自主道德判断能力低下仅以对计算机网络构成巨大威胁和巨额经济损失的“黑客”行为的态度看,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中有%的人表示“黑客有高超的技术,令人佩服”,%的人认为“黑客的行为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有%的人表示“不好说”。只有%的人明确表示,“黑客的行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这是网络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一个缩影。在很多大学生眼里,网络世界是个“无所不能”的法外地带,“没有什么不可以”。他们无从判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以为只要技术上“可行”就没有什么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缺少判断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一个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网
9、络社会”基本成形。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当它们投射和延伸到网络社会时,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空间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对大学生自主道德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自我道德约束意识淡漠网络被称为“开放的人性的试验室”,因为在这里,社会关系是虚设的,信息仅在无实体的意识层面流动。由于交流场景的虚拟,交流主体的缺场,网络中流动的只剩下意义本身。人们在心理上摆脱了现实环境的各种羁绊,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都不再存在,交流者成为超越实体的精神的自我,网络思想的交流变得无所顾忌,也更为真实和彻底。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开放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也得到充分彰显。一些大学生看到了虚拟世界道德他
10、律的弱化,肆意放纵自己,如光顾色情网站,发表过激言论,从网上随意下载音乐作品、论文论着,侵犯他人着作权,有人公然在网上辱骂师长,发泄私愤,侵犯他人名誉权等等。在他们看来,网络世界俨然是放纵自己的天堂,丝毫不需要道德的约束。实际上这种行为只会助长网络空间的无序和失范,最终损害的是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及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扭转大学生网络失范,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由匿名产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必然是基于自觉自律的个体行为。网络道德是典型的“慎独型道德”。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体现这些原则,
11、具体而言:(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守法意识,鼓励合法道德行为自1996年起,中国先后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来规范网络行为,主要有: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公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关于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此外,还将一些原有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以适用于网络空间,如2001年修改
12、后的着作权法规定了“网络信息传播权”,使网络着作权保护有法可依。2005年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据此联合发布了网络着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对网络个体行为有明确规定,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国际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的信息和淫秽色情等信息。”遵守这些法规是网络道德的底线,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起点。具体的网络行为规范,可以借鉴西方网络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十条戒律:(1)不利用计算机去
13、伤害别人。(2)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4)不用计算机进行偷窃。(5)不用计算机作伪证。(6)不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未经许可不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g)不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应该考虑所编程序的社会后果。(10)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再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向它的成员提出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的六种类型的网络不道德行为:(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
14、混乱或擅自闯人网络及其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函件信息。在中国,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倡导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是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规范。另外,各个网站、论坛、BBS、网络社区有网络运营商提出或网民自发协商形成的网络行为约定、网络礼仪规范等,体现了网络空间积极的主流价值取向,同样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培养大学生树立自主自律的网终行为意识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任何个体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点
15、对面的形式,它模糊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界限,使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带有极大的自主型,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和个性化色彩。在网络行为变成一种彻底的独立自主行为时,它更多地依赖个人的自律。这对人的道德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在人前,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一样。要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的表率,带头弘扬网络正气,在网络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和各个层次的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并能自觉监督其他网民的违规行为。(三)倡导大学生树立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观网络内容有相当部分是网民自发提供的,众多免费资源都是网民自愿搜集放在网上的。
16、任何问题在网上提出都能得到众多热心网民的回应,网络空间的协作互助、互惠互利体现了互联网共享、平等、合作的民主精神。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受益者,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满足和身心愉悦的同时,应教育他们将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提倡这种精神,实现网络道德对传统道德的发展和补充。对人的尊重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名誉,尊重他人的隐私是网络道德的要求。教育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网络礼仪,待人宽容友善;检点自己言行,不冒犯别人名誉和其他权利。同时,由于网络世界联通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在此交融汇集,不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相互交织
17、,更需要大学生在鉴别的同时学会宽容和尊重他人,让人类的道德精华在网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塑造教育和转化教育。塑造教育是指以正面的道德教育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转化教育则针对错误思想与不良行为进行疏导与转化,使其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将上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塑造教育为主,辅之于转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它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网络道德的知识,介绍网络法规和基本的网络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18、另一种方式是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到“两课”和各类信息技术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网络技术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加强网络道德修养。这种方式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体现了全员育人的德育思想,是更值得推广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以参与式学习法为主要教育方法,是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选择。网络世界成为不少大学生第二生活空间,很多道德问题需要在实际中加以解决,空洞的说教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如不少大学生对“黑客”非常仰慕,心存“计算机天才”、“电脑神童”、“网络英雄”之类的错误观念,忽略、淡化网络犯罪的反社会、反道德性质,有人甚至陷人不断迎接新技术挑战的深渊而无力自拔。这样的同学经常会请教计算机老
19、师一些诸如怎么进人对方的电脑,如何让对方的电脑死机等破坏性问题。老师可以适时地将这样问题转化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让一台死机的电脑变得正常?如何阻挡进人电脑进行破坏的黑客等。还可以设计一些电脑故障,让他们体验助人的乐趣。老师再进一步向他们讲述“黑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害处,并告诉他们“黑客行为”为法律所不容。如此让学生亲身参与网络道德的构建过程,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网络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青年一代是幸运的,他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高效和快捷,体验着他们的先辈所无法想像的丰富资讯和娱乐方式。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对社会道德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化,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道德从依赖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的转变。我们也要承认,人在总体上是有理性的,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缺位并不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并不是技术本身造成的,因为技术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使用它的主体一具有思想的人。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者的责任重大。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技术、不断延伸的网络空间以及伴随网络成长的年轻一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