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子问题後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470044 上传时间:2024-09-2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子问题後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文子问题後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文子问题後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文子问题後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文子问题後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子问题後案摘要:本论文从批判研究方法出发,指出在文子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綫性预设、非此即彼等思维定势。然後详细收集有关文子问题的资料,对一些主要论点进行了讨论,指出认定今本文子爲伪书的观点,尚不具有充分的证据。关键词:文子、竹简近些年大量竹简、帛书重见天日,使学者们耳目爲之一新,“走出疑古时代”的时机已经来临,然而旧有的思维模式似乎依旧挥之不去。文子一案,尤其是对於文子与淮南子关系的讨论,聚讼纷纷。笔者也曾多次动笔,但最终发现,此处之因果,却能成爲彼处之机缘,竟若阴阳互爲其根。而本属臆断之说,却似有铁证如山仔细梳理自己及某些学者研究文子问题的思绪,笔者觉察出自身被陷在一种後设的眼光下,依某些逻

2、辑上的预设,綫性地来讨论文子问题。即只要承认或不自觉运用这种逻辑预设,依据相同的证据和丰富的想像力,便能得出所想要的结论。这些逻辑预设常见者有三:一、汉书艺文志记文子九篇,则八角廊竹简文子爲九篇,刘向、歆父子校定本与之大同小异;二、於一较早时期,古本文子已大体定本;三、今本文子大部分与淮南子相近,所以不是今本文子抄袭淮南子,就是淮南子抄袭今本文子。八角廊竹简文子正式发表以前,学者们根据预设一,认爲今本文子有所自来;再根据预设二,认爲文子形成早於淮南子;最後根据预设三,自不难推论淮南子抄袭了文子。竹简文子发表後,由於竹简文子只有一小部分与今本文子内容相近,所以学者们根据预设一,认爲今本文子大部分

3、非古本文子;再根据预设二,认爲今本文子之定本时间不可能早於竹简文子;而竹简文子内容几乎不见於淮南子1,所以根据预设三,自不难得出今本文子只保留了部分古本文子,大部分乃抄袭淮南子而成的结论,剩下的事就是给今本文子的定本找到时间,以及如何对待不见於淮南子的文子内容。实际上,众所周知,汉书艺文志除兵家外基本上本于刘歆之七略。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指出:“古人着书,本无专集,往往随作数篇,即以行世。传其学者各以所得,爲题书名。及刘向校定编入全书,题以其人之姓名。而其原书不复分着,後世流传,多是单行之本”。刘向“编次之法,其别有二:凡经书皆以中古文校今文凡诸子传记,皆以各本相校,删除重复,着爲定本。”因此,

4、时间在刘向校书前的子书,几乎没有中、外书篇数与刘向、刘歆“定着”篇数相同的情况。证之以出土的先秦文献,也尚未见有子书与汉书艺文志篇数相合的情况。实际上,民间藏书乃先秦流传而来,未经校订,若非转抄自中秘,篇数当然不会与汉书艺文志相符,更何况入葬在刘向校书前之文子?当时民间所藏子书,既存在篇章重复的情况,也存在所藏书爲中秘所无的情况。证之以出土文献,银雀山孙子形篇就存在重复,而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就有一些篇章爲中秘所无,司马迁也未曾看到。所以,八角廊文子不必是汉书艺文志所校订後的文子,今本文子也未必是九篇的文子,虽然他们密切相关,但并非綫性地有先有後。而子书的“定本”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後设的眼光,或是

5、由经书而来的误导。我们想像有一种本子,或是祖本,或是最佳本,以爲它大体上一直不变,今本之真者即由之而来。当然,子书曾有刘向、刘歆父子的校本,但中秘之书不外借。汉书宣元六王传载东平王来朝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不得。张霸上古文尚书,以中秘校考之,无一字相应者。可见中秘之书外界难得而知。後经王莽之乱,损佚严重。我们重视今传子书与汉书艺文志的关系,但需要慎重对待,具体分析。淮南子与今本文子的关系,也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抄袭关系。前人据彼此文字之优劣作判断标准,今人也偶尔沿袭此法,却不过互有胜负。但先秦时期,各学派之间,尤其是同派小宗之间,每每保留一些相近的资料。比如郭店楚简中的穷达以时篇的思想,据李学勤先生

6、的研究,就曾以如下的形式流传:穷达以时庄子让王荀子宥坐吕氏春秋慎人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风俗通义穷通孔子家语在厄而庄子让王却是借其事,用孔子之口,说相反的话。余嘉锡先生曾指出先秦书籍体例,“称述师说者,即附之一家之中”。据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淮南王安爲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爲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所以由“宾客方术之士”编写而成的淮南子被置於杂家,其中有大量章节、语句同於先秦子书实不足爲怪。相反,淮南子借用、综合这些材料,写出不同内容,在思想史上有进步意义。当然,笔者也并非认爲淮南子一

7、定抄袭了今本文子,以目前所知的资料来看,二书相近部分可能有较早的共同来源。要之,对於有相近内容的古籍,我们不当以非此即彼的抄袭关系而论,而应当依照古人的着述习惯来考察。下面笔者将梳理有关文子的綫索,对有关问题寻求解释。韩非子内储说上: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夫赏罚之爲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此“文子”,马驌绎史认爲是“田文”,钱穆以爲是“尹文”,然皆无坚强证据。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所出竹简文子,发掘者推断墓主是中山怀王或孝王,但倾向於前者10。李学勤先生已指出:中山怀王卒於宣帝五凤三年,比刘向校书早29年,孝

8、王卒於成帝随和元年,则接近刘歆开始领校秘书之年11。而刘安“献所作内篇”,在汉武帝建元二年12。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曾指出文子之言爲荀子等所取,虽有某些疑问,但参之以马王堆黄帝书,则战国、秦汉时期有与文子相近之语流传,当可论定。这些相近之语,不必出於文子本人,在当前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证实它们先出自於某人某书,其它爲抄袭。而韩非子内储说上明称引“文子”13,汉书艺文志收有文子,因此认爲先秦至汉初已有文子流传,无可厚非。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以爲以下文子之语爲汉人所引用,值得注意:“山有猛兽,林木爲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爲之不采”汉书盖宽饶传:郑昌“愍伤宽饶忠直,以言事不当意,而爲文吏所挫。上书颂宽饶曰

9、:臣闻山有猛兽,藜藿爲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爲之不起。”“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解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汉书枚乘传枚乘“谏曰: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譬若积薪燎,後者处上”汉书汲黯传:汲黯“见上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後来者居上。”“临河欲鱼,不如归而织网”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对策曰:“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道也15”汉书魏相传魏相“上书谏曰: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

10、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於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欲治之主不世出”汉书王吉传王吉“上疏言得失,曰:欲治之主不世出。”“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班固答宾戏:“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文之所加者深,则权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汉书刑法志班固曰:“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人之将疾,必先厌鱼肉之味;国之将亡,必先恶忠臣之语”约於建武末年前由袁康、吴平编定之越绝书德序外传记有:“传曰:人之将死,恶闻酒肉之味;邦之将亡,恶闻忠臣之气。”“再实之

11、木,其根必伤”後汉书皇后纪建初二年,明德马皇后报曰:“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乳犬之噬虎,伏鸡之搏狸”何休公羊解诂庄公十二年:“乳犬攫虎,伏鸡搏狸。”“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制愚”三国志吴陆抗传陆抗“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但王应麟也指出,因汲黯“学黄老言,故用文子之语”,颜师古注云“积薪之言出曾子,当考”。虽然王氏有所怀疑,态度较爲审慎,但仍不免以宋时之见闻,度汉人之耳目。即便我们从李定生先生之说17:汉武帝建元初淮南王入朝据“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而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时,“覩时人少爲淮南者,惧遂陵迟”18,推断淮南子在一段时期内流传不广。但以上诸人之语,

12、并未明言出自文子,这种“引用”只是就後世所知文献,推定汉人此语出於文子,实际上不能排除汉人所引古语,另有来处之可能性,譬如类似马王堆汉墓黄帝书之类的文献。丁原植先生就认爲此中许多话“似格言或谚语”,“不能明确断定,班固所言九卷本文子即包含此项资料”19。所以,爲客观起见,这些引语在当前并不能说绝对出自文子。不过,由於其相关性,我们可以将它们视爲“引用”文子的旁证。而且实际上,扬雄法言问神引有:“或曰: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与?曷其杂也”20,许慎爲淮南子作过注,王充论衡命禄篇引淮南子齐俗、论衡说日篇引淮南子俶真、论衡对作篇引淮南子天文,论衡谈天篇提及“淮南之地形;杨修答临淄侯笺云:“吕氏、淮南

13、,字直千金。”21故当前似唯有郑昌、枚乘、董仲舒、魏相、班固之语可作爲“引用”文子的旁证。班固汉书刑法志所引文与文子近而与淮南子远,诸以班固所见文子与今本文子不同之说,尚需仔细分析。相类似而较爲突出的现象还有不少。李定生先生在论文子和文子非伪书考中指出:老子本无“大军之後,必有凶年”两句,汉书魏相传中魏相所引“军旅之後,必有凶年”;汉书严助传中刘安所云“臣闻军旅之後,必有凶年”,均未明言出於老子,而此语见於文子微明,因此断定淮南子抄袭文子22。李定生先生在文子非伪书考中又指出枚乘谏吴王刘濞曰:“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14、时间上早於淮南子,文子上礼:“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文子精诚:“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无以异於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与之略同。如上所述,枚乘之语或另有所自。王利器先生指出,盐铁论本议篇“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一语,袭自文子自然“故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有余者,非多财也,欲节事寡也”;诸葛亮诫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引自文子上仁。23案: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4一般认爲此书系诸葛亮告诫其子诸葛瞻,但诸葛亮去世时瞻方八岁。王瑞功结合又诫子书之言及酒,认爲可能

15、是诫诸葛乔,定其年於北伐之前25。此语文子上仁作“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身非惔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主术作“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之语与文子较接近,然而尚无必然证据説明诸葛亮参考过文子。笔者也发现过类似之例,其中之一爲:今存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有两段文字26:1、子曰:耳听者,学在皮肤;心听者,学在肌肉;神听者,学在骨髓。2、子曰:涤盃而食,洗爵而饮,可以养家客,未可以飨三军。兕虎在后,隋珠在前,弗及掇珠,先避后患。闻雷掩耳,见电瞑目。耳闻所恶,不如无闻;目见所恶,不如无见。火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象之属,莫贵于火

16、;有形之类,莫尊于水。身曲影直者,未之闻也。用百人之所能,则百人之力举,譬若伐树而引其本,千枝万叶,莫能弗从也。案:今残存之永乐大典未见此两章,称“子曰”待考。立言1见文子道德及简2482、0756;立言2略同于淮南子诠言、淮南子说林、吕氏春秋贵生27、淮南子原道、淮南子缪称。依其文例及与淮南子之关系,疑爲文子佚文。再如北齐刘书所着刘子,王应麟已指出有文与文子接近28;李善注文选,引用文子五十余处,原文之锦句妙语,有一些可能化自文子。值得注意的是,内中李善所引有的还附上张湛注。然真正与文子句义非常接近,疑化用自文子,可以作爲旁证者,笔者以爲只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囹圄空虚”。其它则因年代较晚

17、,或见於淮南子等书,或渺不相关,难以爲旁证。关於高诱所注淮南子,有学者指出淮南主术“故善建者不拔”有高诱注“言建之无形也”,今本文子上仁第7章“把注文一并移如”29,进而认定曹植求通亲亲表所云:“臣闻文子曰:不爲福始,不爲祸先”,“难言曹植所据何本”;但李定生、徐惠君之意见正与此相反30;而江世荣先生已引王念孙说:“此六字乃正文,非注文也”31,则此说可再议。何志华先生已专门作文论证高诱注淮南子参考过今本文子32。真正直称文子,表明比较熟悉文子,可以作爲直接证据者,韩非子之後,有刘向别录:“今按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於墨子”33;刘歆之七略;王充论衡自然云:“以孔子爲君,颜渊爲臣,

18、尚不能谴告,况以老子爲君,文子爲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班固自注汉书艺文志:“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曹植求通亲亲表:“臣闻文子曰:不爲福始,不爲祸先”;晋葛洪(283363)抱朴子释滞称:“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云:“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34;刘勰文心雕龙诸子谓:“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35;梁阮孝绪七录载文子十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栽树引:“文子曰:冬氷可折,夏木可结,时难行而易失。木方盛,终日采之而复生。秋风下霜,一夕而零”

19、,并附注:“非时者功难立”36,王叔岷疑另有注者37;北周道安二教论云:“文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縻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变无穷”38;东晋张湛曾注文子,有如下条见於文选李善注: 文选东都赋注:“文子曰:群臣辐凑。张湛曰:如众辐之集于毂。” 2、文选鹪鹩赋注:“文子曰:去其诱慕,除其嗜欲。张湛曰:遗其衒尚,爲害其性。”3、文选游仙诗注:文子曰:三皇五帝轻天下,细万物,上与道爲友,下与化爲人。张湛曰:上能友于道,友或爲反。”4、文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注:“文子曰:群臣辐凑。张湛曰:如众辐之集于毂也。”5、文选奏弹曹景宗注:“文子曰: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张湛曰:日有千金之费。”6、文选晋纪总论注:“

20、文子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爲也,爲者败之,执者失之。”7、文选恩幸传论注:文子曰:群臣辐凑。张湛曰:如众辐之集于毂。”8、文选辩亡论注:“文子曰:群臣辐凑。张湛曰:如众辐之集毂也。”北魏李暹也曾注文子;而隋萧吉所着五行大义中也引及文子: 论诸人:“文子曰: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胞,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外爲表,中爲里,头圆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喜怒哀乐。”2、论诸人:“淮南子及文子并云:胆爲云,肺爲气,脾爲

21、风,肾爲雨,肝爲电雷,与天相类,而心爲主。耳目者,日月也,气血者,风雨也。”3、论诸人:“文子曰:昔者中黄子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间,二十有五人,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次五有德人、贤人、善人、中人、辩人,中五有仁人、礼人、信人、义人、智人,次五有仕人、庶人、农人、商人、工人,下五有众人、小人、驽人、愚人、肉人。上五之与下五,犹人之与牛马也。圣人者以目视,以耳听,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言而云,不行而从。故圣人所动天下者,真人未尝遇焉,贤人之所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所谓道人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

22、非无是。” 另有佚文一则:文子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以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爲万物之主,配二仪以爲三材。然受气者各有多少,受木气多者,其性劲直而怀仁;受火气多者,其性猛烈而尚礼;受土气多者,其性宽和而有信;受金气多者,其性刚断而含义;受水气多者,其性沉隐而多智。五气凑合,共成其身。气若清睿,则其人精俊爽如也;浑浊,则其人愚顽。” 隋唐以後,有关文子的资料比较多,不烦引。江世容先生指出太平御览中有文子佚文四则,另有附注,疑爲张湛或李暹注之遗文41。其中道安二教论所引,曾达辉先生以爲“此语以释述形神之义,当转引自慧远”42。然二论的上下文并不同,且慧远引文之“靡”字,宋本、大正藏本二教论

23、与之均不同,缺乏确切证据说明道安没有见过文子。另外,王利器先生提及:“唐释法琳辨正论八引道士陆修静答明帝所上目录云:文子十一卷,文阳所撰。”43案:释法琳之辩正论诸子爲道书谬上承甄鸾笑道论诸子爲道书。笑道论云:“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陆修静录有其数,目及本并未得至如韩子、孟子、淮南之徒得爲道书者,可须引来。未知连山、归藏何以不在道书之例乎修静目中,本无诸子且去年七月中道士所上经目,止注诸子三百五十卷爲道经”44,此一段文字前爲玄都经目,後无诸子目;而辩正论云:“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披检道士陆修静答宋明帝所上目录,其目及本今并未见”45,此一段文字前爲玄都经目,与笑道论所引略同,其後爲文子等诸子目

24、,目後又云:“道士所上经目皆云:依宋人陆修静所列。检修静目中本无杂书诸子之名。指如韩子、孟子、淮南之徒并得爲道书者,其连山、归藏等,亦得爲道书乎笑道论云:妄注诸子三百五十卷爲道经也”则甄鸾犹见陆修静之目,其中本没有诸子;辩正论所列诸子目,仅两百余卷,疑最早不过是“去年七月中道士所上经目”,并非陆修静之目;释法琳所说当是转引甄鸾之语。曾达辉引玄都观经目录,以证“六朝末年李暹注本以外,尚有别本文子存世”,待考。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唐时朱玄注文子“缺符言一篇,或取默希注补焉”46,此十一卷之文子,未知与辩正论目中所提十一卷文子有无关系。所言“文阳”,缺少来历、证据,今人多不信。爲便於分析问题,我们

25、不妨依目前所知材料,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依时间先後,排列直接证据间接证据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郑昌上书枚乘谏董仲舒对策刘安上书东方朔非有先生论魏相上书八角廊竹简文子盐铁论本议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王充论衡自然班固汉书艺文志自注班固汉书刑法志高诱吕氏春秋注诸葛亮诫子书曹植求通亲亲表 晋葛洪(283363)抱朴子释滞东晋张湛文子注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梁阮孝绪七录北齐刘书刘子北魏李暹文子注47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栽树玄都观上经目48北周道安二教论隋萧吉五行大义 另:以下文子篇目中已有文字被直接证据引用:文子道德、文子九守、文子上德、文子微明、文子上仁。综合以上材料,不难看出,有关文子之资料不绝

26、如綫。尤其六朝时期,见於南北方;又有佚文,很难説此时作僞。今本文子之形成,可能与张湛、李暹、徐灵府所注文子有关,而徐注所用底本,并非其时之全本。或其时文子传本不止爲一,可能因爲徐注流行而亡佚。据以上材料,可分析某些有关文子的问题。文子一书,自当视作某一学派之作品集。目前可确知者,是该学派作品中有“平王问”形式。魏启鹏先生据竹简文子2391号“天王”一语,指出与文子对话者“只能是周平王”49,其说可从。班固“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之“依托”,孙星衍以爲:“盖谓文子生不与周平王同时,而书中称之,乃托爲问答,非谓其书由後人僞托”50;余嘉锡先生以爲:“其授受不明,学无家法,而妄相附会,称述古人,

27、则谓之依托。如艺文志文子九篇,注爲依托,以其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时代不合,必不出於文子也。杂黄帝五十八篇,明知爲六国时贤者所作,而不注爲依托,以後人可以称述前人之说也宋明人之辨诸子多辩乎其所不必辩者提要之於周秦诸子,往往好以後世之见议论古人,其言似是而实非,今亦不欲以空言多所争辩,姑发其凡於此。”51二说皆以问答之事爲依托,然二人於问答之“托”是否出於文子,意见不一。孙又从杜道坚疑“平王”爲“楚平王”;李定生先生则据别录、韩非子,认爲是“齐平公”52。案:汉书艺文志云:“力牧二十二篇。”班固自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故所谓“依托”,盖当如余嘉锡先生所言:“其授受不明,

28、学无家法,而妄相附会,称述古人,则谓之依托”。然而班固於黄帝四经、黄帝铭并未说起於何时或是否依托,似乎古人相信黄帝之言有流传者,非依托。可是黄帝君臣、杂黄帝已明説爲六国时作,与力牧同,爲依托之义非常明显,看来“依托”可能并非余嘉锡所言“以後人可以称述前人之说也”,余嘉锡先生指出的“其授受不明,学无家法,而妄相附会,称述古人,则谓之依托”,较爲可信。班固对於文子当是有“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的怀疑外,还怀疑文子有无授受源流,疑後人托之文子。别录与艺文志、古今人表所记文子年代不合,今难以考定。此托爲周平王之问答,就韩非子来看,可能有其原型,不一定是“妄相附会”,但目前难以指实。然而今

29、本文子与竹简文子,问答内容已有多少之不同,疑爲学派内部流传不同,而许多问答内容可能出自後学附益。八角廊竹简文子,疑仅爲某一学派所保留资料。李学勤、邢文先生之标点方法53Lirui1,赵建伟先生提出五点疑问54,其是非尚可讨论。但胡文辉先生指出“不能真正确定竹简文子一定是九篇,一定就是艺文志所收的传本”55,说是。竹简文子尚未正式发表之前,张岱年先生曾认爲“文子即令是汉志之旧”,但不一定是“先秦的旧籍”。张先生根据文子有语见於庄子、孟子、易传文言、荀子、吕氏春秋、乐记,依据吕氏春秋、乐记年代断定文子着作年代“最早不能早於战国後期,最晚不能晚於汉景帝时。”56案:庄子让王、吕氏春秋审爲俱引詹何语,

30、文子可能另有所传,不必晚於吕氏春秋,且文子各部分未必同时完成。张先生曾指出乐记袭用易大传57,然乐记年代恐未必晚至汉武帝时,李学勤先生曾指出“荀子、吕览都徵引乐记,足知乐记在战国末已成爲重要典籍,其作者当然不会晚过战国中期,这正适合於公孙尼子的情况。”58故文子之上限尚难以确定。张先生主要是根据思想内容,推断“文子一书是汉文景之时黄老学派的着作”。相近之推断今本文子作於此一时期者,尚有王利器、熊铁基、丁原明59等先生。案:就从思想上考察而言,此种选择较爲合理,然并不具绝对可信性60;且文子的成书时间不等於文子思想的形成、流传时间,而学界对於黄老思想之形成时间,未有共识。李学勤、陈丽桂、曾达辉、

31、胡文辉先生有相近的意见,认爲:汉简文子与文子道德对应的文字,全部都只见於道德中以“文子问,老子曰”开头的章节,而绝无见於以“老子曰”开头的章节,无一例外;淮南子与文子道德对应的文字,见於道德中以“老子曰”开头的全部十一章,而绝无见於以“文子问,老子曰”开头的章节,也无一例外61。并由此做出推论,认爲今本文子主要据竹简文子和淮南子而来。案:何志华先生已指出竹简文子简0198“知足以知权”见於今本文子上礼以“老子曰”开头的部分;简1181、0792、2376、2252与今本文子道德对应的部分,以“文子问”开头者,见於淮南子人间、淮南子修务、淮南子本经62。上说难以成立。何志华先生据竹简、今本文子简

32、约而淮南子详,甚至怀疑竹简文子未必早於淮南子。此前何先生据今本文子、淮南子二书重文中,淮南子义胜者多;淮南子徵引事例,往往人物年代後於文子、老子,古文子编者每每删去人物,只作泛论之辞;有淮南子合韵而文子失韵者;高诱淮南子序指出淮南子讳“长”,改爲“修”,“丛兰欲修,秋风败之”一语,当从文子上德在“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下,文子编者以“修”字不可解,因改作“秀”,後又避光武讳改爲“茂”,皆失韵,认爲今本文子抄淮南子,但在高诱甚至光武帝之前便已成书63。案:文子有注比较晚,因传抄而多误、失韵,不足爲怪,有字义胜於淮南子的地方反倒更值得注意;文子当爲学派着作,淮南子徵引事例中人物年代後於文子、老子,无

33、足怪;是否删去具体人物,当视作者意图而定,因爲这些事例爲当时人众所周知,很难説没有具体人物的便是抄袭、晚出;所谓文子上德失韵,王利器文子疏义所据道藏默希子注本作“舟浮江海,不爲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爲莫知而愠”,“沉”、“愠”爲文、侵通转迭韵;高诱说刘安避父讳,但似乎并不严格,淮南子中多有“长”字,何志华从吴曾仕淮南旧注校理之说,“凡长短对文,皆曰修。而长大长养长老长幼诸文,并不改长爲修。疑长短长幼,彼时读音已殊”;但淮南子中有明显作“修长”字意的地方,淮南子主术有“鱼不长尺不得取”,淮南子道应有“筑长城”,梁玉绳疑爲“及”、“修”之误64;但方言卷一指出:修,长也,陈楚之间曰修,也有可能淮南

34、子并非避父讳,仅因方言之故作长作修;又“丛兰欲修”一语,何志华先生於其位置已有疑惑,又疑此文“丛兰欲长”之“长”亦当读爲“长大”之“长”,而仍避讳改爲“修”者,盖例外者也65,则这个字本身可能就有误,难以作爲很充分的证据。何宁疑本作“长”,读长养之“长”,淮南不讳长养字,疑校者误改误补66;然“长大”、“长养”之义似皆不甚合,以笔者陋见度之,不若“芳”字贴切合韵,默希子注正解作“芳”,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秀”、“芳”义近,修、秀皆爲心纽幽部字,与阳部爲旁对转迭韵,疑文子作“秀”者是。总之,此处何志华先生若欲证明己说,需要太多假设,还需求证。李学勤先生曾根据文子道德“见小,故不能

35、成其大也”一语,论及语义与老子本义相反,作爲窜改之证67。张丰乾据张元济通玄真经校勘记指出子汇本作“执者,见小也,小故能成其大也”。案:正统道藏通玄真经作“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道藏默希子注本作“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王利器指出唐写本作“见小故能成其大”68。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校勘记注以爲“默本和杜本均作不能”,疑“默本”有误。张丰乾君根据慧远所引与今本文子有不同,认爲“慧远所称引的应该是古本文子的内容”,又据今本文子所言能在淮南子精神中找到原文,以爲“淮南子有可能称引了古本文子的部分内容,但在文字上作了加工,而今本文子确是直接抄袭了淮南子的原话”69,推断

36、今本文子的出现“应该是在慧远之後”,并进而“有理由推测张湛所注是古本文子”,认爲“北魏人李暹有伪造今本文子的嫌疑”。案:张湛与慧远大致同时,其注唐时犹见,且文字小有不同,当是广爲流传所至。张君以张湛所注爲古本,则不能排除今本来自张湛本之可能;张湛注北魏时当亦在流传,当时人有称引文子者,李暹於此一时期作伪,难以令人信服。张丰乾君此前曾有一文论文子与淮南子关系70,认今本文子爲伪,此文不过是该文观点的继续。张君於此重复了该文中的一段话:“刘歆及班固所见文子爲九篇,都爲问答体,当和古本文子差异不大。班固时古本文子即使有残缺也不会很严重。故而今本文子的出现不会早於东汉前期。”案:据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

37、前已言及班固汉书刑法志一语,有可能化用自文子下德,彼处并非问答体。张君认今本文子爲伪的主要理由是,“竹简本中的一些思想爲今本所误解”。张文认爲:“今本中的天下大器也,在竹简文中是天地大器也帛书老子中的可以爲天地母,在通行本中都改成了可以爲天下母,意义大变。”但郭店楚简老子甲简二一正作“可以爲天下母”,故此条理由可疑。张文还拿竹简文子与同时出土的论语类比,这有一定的可比性,但认爲“任何一种古籍的不同传本之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是大同小异”,这却似是而非。经书、子书在战国前并未定本,而众所周之,刘氏父子之校书体例,经、子有别。马王堆帛书易经、易传与今本大有不同,其之不传,是因爲刘氏父子以中秘之

38、古文校经书。而文子属子书,是广收诸本,去其重复,传本不同,实不足为怪。关於慧远所引文子称“黄帝”,竹简称“文子”,今本爲“老子”,曾达辉先生以爲可爲窜改之证;何志华先生则认爲高诱所见文子已变。然而不能排除流传不同之可能。丁原植先生认爲:“见於今本文子中的淮南子资料,应当属於淮南子别本的残文。今本文子并非抄袭淮南子,而是此种淮南子别本残文的混入,经由後人编辑而纳入到文子的章节之中。”71丁先生欲説明某些古时资料爲淮南子所保留,今本淮南子似爲苏颂编定,而有别本淮南子被窜入今本文子。其突破点是刘子,因爲“刘子一书文字相同或近似淮南子者,有二百五十余处,而与文子相关者,亦有七十余处。这七十余处中,仅六

39、、七处不见於刘子与淮南子重叠部分,而另见於史记、吕氏春秋国语或司马法”72;刘子“在同一段落中,部份引用与淮南子重叠的文子文句,部份却袭用不见於文子的淮南子章句。刘书不可能一时引述文子,又接着引用淮南子”73,而有时今本淮南子文气、义理不如今本文子,今本文子“的义理更能合於淮南子要略的意指。”74丁先生所提出的思考方向是有益的。但笔者以爲不能排除刘子仅引用所谓别本淮南子,以及史记、吕氏春秋国语或司马法,而这种所谓别本淮南子与文子之关系,将更复杂;而刘书本人之创造性,似乎被限定。丁先生也曾答覆笔者,此説是假设。以上笔者就某些学者之观点,提出了个人之陋见。并非笔者想证明今本文子爲真而存心挑剔,实在

40、是笔者以爲要説明一问题,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与合理的解释。倘若证据并不充分,或解释不符合时空环境,未通盘考虑全部之可能性,仅提供假説,那麽就不必忙着下结论,还须进一步论证。对於今本文子,笔者也有怀疑,但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故只能悬置,而谋求较爲合理的解释。依当前资料,笔者以爲:文子与淮南子二书相近部分,可能有共同来源。其中“周平王问文子”的形式,是文子诸学派托文子之名作书、附益的形式之一。刘向父子校定的九篇文子,可能并未搜集到全部流传的、不重复的文子75。竹简文子、今本文子与它的关系尚难以确定,但都有平王问的内容。张湛、李暹注文子所据本,大概已接近今本文子。但似乎在他们所选定的文子内容之外,还存有不

41、少佚文。後人沿用其本,尤其当某一版本的文子被封爲通玄真经,并有默希子等爲之做注之後,其他的版本便逐渐消失,散佚。晏子春秋一书,刘向将“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後世辩士所爲者”76也编爲一篇,对於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之不同,我们不如从刘向之做法。最後,可以指出的是,文子一书并非如许多学者所不自觉接受的,一直都被认爲是抄袭淮南子而成的伪书。相反,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引周氏涉笔,“淮南子多本文子”77,其时在黄震之前;明刘绩更认爲淮南子“乃全取文子而分析其言”78。无疑,这种观点亦有失偏颇。另外,列出有关文子问题的研究目录,以供同仁切磋、琢磨。该目录参考了丁原植、胡文辉、张丰乾等先生的目录资料

42、,谨致谢。 柳宗元:辩文子,柳河东全集4748页,中国书店1991年据世界书局1935年本影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674册21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据文渊阁本影印周氏涉笔,见马端临文献通考之文子,四库全书614册50350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据文渊阁本影印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计然意林,4044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674册70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据文渊阁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289页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五,四库全书708册41041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据文渊阁本影印宋濂诸子辨:予尝考其言,壹祖

43、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盖老子之言宏而博,故是书杂以黄、老、名、法、儒、墨之言以明之胡应麟:四部正譌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纪晓岚等: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1058册305306页陶方琦:汉孳室文钞章太炎:菿汉微言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饮冰室合集第10册84之21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高似孙:子略卷二,可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新世纪万有文库”本49页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八、十,可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新世纪万有文库”本107、113、122、177、216217、224页马端临:文献通考之文子、淮南子,四库全书614册503504页,53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据文渊阁本影印吴全节通玄真经缵义序: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老子本易而着书,文子法老而立言,所以发明黄帝王伯之道。刘绩: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弘治王溥刻本刘绩题识,参何宁淮南子集释1501、1504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马驌:绎史卷八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册602页孙星衍:文子序,问字堂集8890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3册1088109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据文渊阁本影印四库全书提要之文子、文子缵义十二卷,四库全书1058册305306页,3713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