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 纲 点 击
考 情 播 报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
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
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
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
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
近三年,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试题的命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一考点,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在复习中,我们要紧密结合科技成就、经济政策、环境治理、重大工程等分析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正确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开展
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开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
成局部。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
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②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
重自然、顺应自然。
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2)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开展而来的一个特殊
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
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
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
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根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生产方式。
1.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
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
质,具有可知性。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
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
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②二者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③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④我们既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从而否认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2.正确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
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开展及其构成
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
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
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1] (2022·江苏高考)?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开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课堂笔记] 选
由题干可知,农民种地、樵夫伐木都要遵循生物的生长规律,即改造世界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D正确;A、C与题干无关;B表述错误,规律不可以改造。
D
学生在做涉及规律的选择题时,但凡看
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
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如上题中“客观规律是
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显然是错误的,可以直接排除。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
脱离物质的运动。
3.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
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
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成认静止而否
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成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那么导致相对主义和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正确理解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
(1)区别: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
化和过程。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2)联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
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③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
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例2] (2022·江苏高考)“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表达了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课堂笔记] 选
从题干李贺的诗句中“安能〞、“尚变为〞可以看出诗句主要强调运动。“运动是有条件的〞说法错误,排除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不正确。
C
1.规律的概念: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固有的,因而具有客观性,可
以被认识和利用;是本质的,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
是必然的,确定不移是稳定的,不是变化无常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
动变化和开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违背规律,必
然要受到惩罚。
4.方法论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5.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
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正确理解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成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
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是否存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
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
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必然
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那么,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
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那么,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
规律办 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例3] (2022·全国卷Ⅰ)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22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开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开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开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课堂笔记] 选
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故②说法错误。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开展都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故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B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因此,学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关内容。
考查点1 世界的物质性
1.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
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
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
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 (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同时表达了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②正确,A项应选。
答案:A
2.2009年9月28日下午,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三维
数字地形图通过专家评审,这是目前国际上平面与高程分
辨率最高、数据精度最高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从唯
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真实地反映了月球外表的具体状况,说明无论是月球还是地球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D正确。神话属于意识,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错误。B说法错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有其不合理性,C错误。
答案:D
考查点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
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解析:“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符合题意。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答案:B
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
静。〞以下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解析:王夫之的观点告诉我们静止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静止,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答案:C
5.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
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
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进人退〞趋势如得不到遏
制,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
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
上述材料说明 ( )
考查点3 规律的概念、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④错误,规律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材料表达了人们利用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①②③正确,选A。
答案:A
6.在中国历史上最冲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
造福人类已经长达2 260多年之久,而且都江堰灌溉范围达
40余县,灌溉面积到达66.87万公顷,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说明 (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客观规律,不可能创造一切奇迹。人类并没有全面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还有很多没认识到。都江堰的建设说明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所以,B、C、D
错误,A正确。
答案:A
7.2022年上半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384人死亡。环
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
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
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迁移综合题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此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涉及到自然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等知识。
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开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就能证明这一点。
(3)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开展观,走可持续开展之路。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中国农业减灾形势严峻
材料1:为有效应对寒潮雨雪天
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农业部办
公厅于2022年1月17日下发紧急通知,
迅速部署低温雨雪灾害防御工作。通
知指出,寒潮雨雪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局部降雪多等特点,所影响的区域是我国冬季农业主产区,畜牧
殖比较集中,冬季蔬菜面积大,大风暴雪容易造成畜禽圈
舍和蔬菜温室大棚等设施受损,使母畜受冻流产、幼仔畜
受冻死亡,使蔬菜受冻或生长缓慢,对冬季农业生产构成
威胁。有关地区农业部门要从保护农牧民切身利益、保障
春节和春季农产品供给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寒潮雨雪天
气的重要意义,迅速行动,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努
力把寒潮雨雪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千方百计保持农牧业稳定开展的良好势头。
材料2:2022年入秋以来,我国
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
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截至2022年3月17日15时,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 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 609万人。旱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屡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中。
材料3:2022年以来由于国务院狠抓“一案三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我国农业减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业灾害形势仍然严峻,农业减灾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盲目性。大量事实说明,要实现科学高效的农业减灾,还需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简要分析应对极端天气工作所表达的唯物论的哲理。
提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关部门根据雪灾和旱灾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的实际做出紧急部署,表达了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活与哲学角度]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开展。有关部门紧布署寒潮雨雪天气和旱灾应对工作的通知,对于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关地区农业部门及广阔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为有效应对寒潮雨雪天气和旱灾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充分表达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1.针对寒潮雨雪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局部
降雪多等特点,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农业部门要迅速行动,
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寒潮雨雪天气带来的不
利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D.抓主要矛盾
解析:材料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D两项与题意不符;A属于唯物论,不符合设问要求。
答案:B
2.通知要求,各地要紧急发动广阔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
灾区、深入基层、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精心指导农牧民
加固畜禽圈舍和蔬菜温室大棚等设施,及时去除积雪,调控
温度湿度,增强设施保温抗寒能力。这表达了 ( )
A.实践决定认识
B.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C.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人类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所不能
解析:材料表达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A、C两项与题意不符,D表述错误。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